1、高一语文第六单元劝学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六单元劝学二. 学习目标1. 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2. 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3. 熟读并背诵课文三. 学习方法1. 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2. 注意此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以及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四. 作者介绍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用比喻劝学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喻的运用,它多
2、达20个,且形式灵活。巧妙有力地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是学习本文的重、难点。因此,只有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迎刃而解了。五. 解题从“劝”字入手,不难见出是“劝勉”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劝”是手段,“学”是目的,明确本文主旨是劝勉人们学习。六. 重难点解析第一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1)全文的文眼(2)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注: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课文节选自前部分。第二段:1.“青出于蓝(比喻)”“冰寒
3、于水(比喻)”一论据(生活现象,比喻论证)说明:客观事物有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变化一提高)2.“(比喻)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继续设喻)(变化不可逆)比喻经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把人改造成为有用的人3.“木受绳则直(比喻),金就砺则利”(比喻)比喻人就是要学习,同理推出人只有经过“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学习对改造人的品性起决定作用。木金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第三段:总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学之博见也(比喻) 借助学习比空想有效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比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4、比喻)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比喻)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比喻)见闻水陆借助学习弥补不足结论:君子靠的是后天学习第四段:从学习方法态度来论证中心论点的积累(4)坚持不懈(4)去(2)后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七. 文言总结1. 词类活用:(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动、游水。(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日,名状,每日(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状,向上,向下)2. 特殊句式:变式句:(1)介词结构后置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 固定用法: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
5、海。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4. 一词多义:见书后练习八. 本文设喻的特点1. 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2. 设喻方式多样3. 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九. 理解文言文中单音节词与白话文中的双音节词的区别和联系附(1)学不可以已学不可以已,贵于勤也。学贵于勤(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勤学者,非聪颖也,而致成功勤学者,以博学故,而致成功之境。(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故君子善假于物也。附:2000年高考文言文语段晋武帝赐见,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
6、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模拟试题】1. 选出古今义相同的一项( )A.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B. 蚓无爪牙之利C. 用心一也 D. 先帝不以臣卑鄙2. 下列四组句子,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3. 从下列四句中,找出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 求人可使报秦者D.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4. 翻译下文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基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面临百刃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注释: 苕:芦苇的穗 系的处所使它这样 蓬:草名 涅:黑泥 兰槐:香草名 渐:侵 之:指“芷” 滫:臭水 服:佩戴 游:有目的的旅行【试题答案】1.C 2. D 3. B 4. 略用心 爱心 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