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 ,大小:43.04KB ,
资源ID:5824044      下载积分:8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582404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w****g】。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w****g】,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中医科护理操作规程.doc)为本站上传会员【w****g】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中医科护理操作规程.doc

1、针刺疗法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护理上常的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 (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

2、,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

3、,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 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针具必须经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穴位皮肤应用75%酒精充分消毒,并坚持作到一穴一针,避免感染。 向病人作好解释,消除紧张心理 。在过度疲劳、饥饿进,避免立即行针,以免晕针。 为病人摆好适宜体位,充分暴露进针部

4、位,但要注意保暖,留针时可用支被架盖毛毯或棉被,并嘱咐病人不要随意变动体位,以免弯针或折针。 行针刺治疗时随时观察病人面色、汗出情况,并询问病人感觉。病人如诉头晕、恶心,见面色苍白或头部汗出,即为晕针,应立即取针,扶病人平卧,喝些热开水,即可缓解。若症状较重,应报告医生处理。 取针时,应核对留针穴位及针数,以免将针遗忘在病人身上。面部等血管丰富部位,取针后应用干棉球按压片刻,以免皮下血肿。 用过的针具应立即浸泡于消毒液中,半小时后可用纱布擦净,并检查针体有无锈蚀、折弯、针尖有无倒刺,不能使用者应挑出报废。将修好之针具整齐插入带盖方盘内的棉垫上,送高压灭菌,方可继续使用。 (9)针刺疗法在护理中

5、的应用:急救:休克、虚脱、高热惊厥时,可立即针刺人中、十宣、内关、合谷,以缓解症状。 退热:主穴:大椎、曲池。配穴:风池、太阳、合谷、少商、十宣(可用点刺放血法)。一般可选 12个穴。 头痛:前额痛:印堂、太阳、合谷、列缺、头顶痛:百会、太冲、风池。偏头痛:太阳、合谷、头维、风池、外关。 牙痛:主穴:下关、颊车、合谷。配穴:太阳、内庭、外关。 腹痛:主穴:上腹痛(胃脘痛):中脘、内关、足三里、脾俞、胃俞。下腹痛:天枢、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绕脐痛:天枢、关元、足三里。 腰背痛:肾俞、委中。 镇静安神: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 调理脾胃:足三里、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天枢、中脘。 止呕:

6、内关、中脘、胃俞、足三里。 癃闭:关元、气海、水道、三阴交、中极。 2、梅花针刺法 (1)物品准备:治疗盘、75%酒精棉球、无菌梅花针(即以57枚不锈钢针固定在略有弹性2030cm长的针杆一端制成)、无菌镊子、弯盘。 (2)体位:以充分暴露叩刺部位,病人感舒适,不易受凉为宜。 (3)操作方法: 暴露叩刺部位,以75%酒精棉球充分消毒皮肤。 术者以右手握住针柄后端,食指伸直压住针柄前端,运用腕关节上下弹力进行由轻到重叩击。 叩刺时要求针尖与皮肤呈垂直点,针尖触及皮肤即迅速弹起,动作连续,一般每分钟约6080次。 根据部位大小,掌握叩刺时间,一般每次515分钟。 叩刺完毕,再用酒精棉球消毒叩刺部位

7、。 将梅花针用棉球擦净,泡入消毒液中。 (4)护理: 叩刺前应检查梅花针有无倒刺或不平整现象,有则不宜使用。 叩刺时用力须均匀、稳准,切忌拖刺、斜刺。 根据病情,可分轻、中、重三种不同手法叩刺,一般初次接受治疗宜轻刺,即皮肤经叩刺后呈潮红状,不出血为度。中叩刺即以皮肤潮红有丘疹为度。对某些顽固病症,如神经性皮炎,即可重刺,以皮肤轻微出血为度。 局部皮肤有外伤、溃烂者,禁用此法。 叩刺后,局部皮肤偶有搔痒,嘱患者可用酒精棉球涂抹,避免抓破皮肤。 (5)在护理中的应用: 协助恢复肢体功能:对半身不遂、小儿麻痹、痹症等病证所致肢体功能丧失或减退者,可根据医嘱,每周定时为病人叩刺患肢经络循行部位。 头

8、痛:根据头痛部位轻刺头皮、颈后两侧,中刺百会、风池、太阳。 失眠:每晚睡前轻刺脊柱两侧,中刺心俞、肾俞、神门。 调理脾胃:轻刺腰椎以下脊柱两侧,中刺中脘、天枢、足三里、内关。 3、耳针 (1)物品准备:治疗盘、75%酒清、无菌棉签、胶布、镊子、无菌针盒(内盛无菌揿针或王不留行药籽)、探测仪或圆头压棍。 (2)操作方法: 根据病情,在耳壳相应部位用探测仪或压棍测定反应点(一般局部可见变色、凹陷、小丘疹或压痛明显者),并作标记。 用棉签蘸75%酒精消毒内壳针刺部位皮肤。 以无菌镊子夹取揿针的针圈,将针尖对准穴位或反应点垂直揿入,用小块胶布固定针圈。若用王不留行药籽,可将药籽放入小块胶布中间,以镊子

9、夹取胶布,将药籽对准穴位,压紧即可。 固定后以手指压迫穴位处,以疼痛明显为宜,留针期每日按压34次。 (3)护理: 耳壳结构菲薄,末梢血管不丰富,感染后较难愈合,故应注意无菌操作。 取穴以少而精为宜,应根据主要病症取其反应明显的穴位。 留针期间,避免洗涤针处,若留针处出现剧痛或发热不适时,应及时取出并局部予以消炎处理。 留针时间一般37天,夏季出汗较多,可减少留针时间,以免感染。 (4)在护理中的应用: 头痛:取神门,皮质下、额。 失眠:取神门、心、肾。 胃脘痛:取胃、交感、神门。 鼻炎:取内鼻、肺。 尿潴留:取肾、膀胱、外生殖器。 痛经:取子宫、内分泌、卵巢、肾。 止痒:神门、内分泌、肺、枕

10、。 口腔溃疡:取口、舌、心、神门。 便秘:取大肠、皮质下。 腹胀:取大肠、小肠、胃、交感。灸法灸法就是用艾绒做成艾柱或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患处熏灸,借助温热性和药物作用,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燥湿祛寒,回阳救逆,消肿散结,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护理上常用的有艾条灸、艾柱灸及隔姜灸,隔蒜灸等。 1、艾条灸 (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必要时备艾灸盒。 (2)操作方法: 点燃艾条一端,燃端距应灸穴位或局部24cm处熏灸,使局部有温热感,以不感烧灼为度。 每次灸1530分钟,使局部皮肤红润、灼热。 中途艾绒烧灰较多时,应将绒灰置于弯盘中,避免脱落在病人身上。 腹部、背部较平坦处行艾灸时,

11、可用艾灸盒。即病人取平卧或俯卧位,将点燃之艾条放于盒内纱隔层上,灸盒放在应灸穴位的部位,加盖后可使其自行燃烧艾条,达到艾灸的目的。 2、艾柱灸 (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绒、艾柱器、火柴、镊子、弯盘。 (2)操作方法: 将艾绒放入艾柱器内,根据病情,制成大小适宜之艾柱。 将艾柱置于应灸穴位上,点燃艾柱顶端。 等艾柱燃至病人感发烫时,即用镊子取下放入弯盘,另换一艾柱,继续点燃。 一般每次灸35壮(每个艾柱谓一壮)。 3、隔姜灸、隔蒜灸 (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绒、艾柱器、火柴、镊子、弯盘,根据需要准备切成0.20.3cm厘米薄,直径约2cm的鲜姜片或鲜大蒜头横切成片数片(或用大蒜捣泥,取0.3

12、cm厚的大蒜泥敷于穴位皮肤)。 (2)操作方法: 暴露应灸部位。 取鲜姜片或蒜片(或蒜泥),放于穴位,上置艾柱。 点燃后待病人感灼热时即更换艾柱,连灸35壮。 脐部也可敷食盐后,置艾柱灸之,称隔盐灸,或在穴位放其它药物如附子片等,统称间接灸法。 4、艾灸护理 (1)行艾灸时,须注意病人保持舒适体位,以免病人自行移动时,艾灰脱落或艾柱倾倒而发生烫伤或烧坏衣被。 (2)艾条灸时,要注意燃点的距离,太近则易烫伤,太远则疗效不佳,应随时询问病人温热感,并观察局部潮红程度。行艾柱灸时,更应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烫伤。 (3)灸后如起小水泡,一般不须处理或涂龙胆紫,较大水泡应消素后用无菌针头刺破,涂上龙胆

13、紫或金万红软膏。 (4)艾条灸毕后,应将剩下之艾条套入玻璃试管内或将燃头浸入水中,以彻底熄灭,防止再燃。如有绒灰脱落床上,应清扫干净,以免复燃烧坏被褥。 (5)艾灸毕应为病人盖好衣被,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6)凡颜面、五官区域、大血管、粘膜处及热证,一般不宜艾灸。 5、在护理中的应用 (1)脾胃虚寒性胃痛:灸中脘(隔姜灸)、内关、足三里。 (2)脾虚型腹泻:灸天枢(隔姜灸)、神阙(隔盐灸)、足三里、肾俞、脾俞。 (3)虚脱、四肢厥逆:灸百会、神阙(隔盐灸)、涌泉 (4)虚寒型痛经:灸关元、中极、三阴交、足三里 (5)虚寒性腰痛:肾区放灸盒 (6)风寒湿痹:局部关节临近穴位 (7)恶心

14、、呕吐、急性腹痛:脐部隔盐灸 (8)未溃破之疖肿处隔蒜灸放血疗法放血疗法就是指用三棱针、粗毫针或小尖刀刺破穴位浅表脉络,放出少量血液,以外泄内蕴之热毒,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消肿止痛,祛风止痒、开窍泄热、镇吐止泻、通经活络之功效。 1、物品准备 消素的三棱针(或粗毫针、小尖刀)、75%酒精、棉签、消素纱布、胶布、弯盘。 2、操作方法 (1)点刺:(又称速刺) 选好点刺之穴位血络,局部用酒精行常规消毒。 术后右手持针,左手固定待刺部位,将针尖对准选好之血络,迅速刺入约0.10.3cm立即出针。 用手指轻轻挤压点刺穴位周围皮肤,挤出少量血液,用干棉签擦之,再挤压12次,放出适量血液后,用干棉

15、签压迫止血。 (2)挑刺:(此法多用于胸背部及耳后部位放血) 选好部位,轻轻揉挤局部,使细小静脉充盈。 常规皮肤消毒。 用消素的三棱针或小尖刀挑破(或划破)微小静脉,并挤出少量血液。 用干棉球擦去血滴,再揉挤放出少量血液,用干棉球压迫止血。 (3)缓刺:多用于肘部、腘窝部的浅静脉放血。 选好部位,并在放血部位上方用手自上而下按挤,或扎上止血带,使其静脉充盈。 常规消毒皮肤。 用消毒的三棱针或粗毫针刺入浅表静脉约0.3cm,再缓缓退出针头。 以干棉球擦去放出的血液,松开止血带,再以干棉球压迫止血。 (4)围刺:(又称散刺)用于皮肤病等病灶周围点刺出血。 点刺部位常规消毒。 用消毒的三棱针沿病灶周

16、围按顺序点刺出血。 用酒精棉球再次消毒点刺皮肤,必要时覆盖上消毒敷料。 3、护理 (1)向病人作好解释工作,以免紧张,体质虚弱、孕妇及凝血机制不良者不宜采用此法。 (2)注意器械及皮肤的消毒,防止感染。 (3)手法宜稳、准、轻,不宜过猛,放血不可过多。 (4)一旦出现晕针现象,立即扶病人平卧,喝热水,并注意观察面色、脉象、血压。症状较重者,请医生处理。 4、在护理的中应用 (1)高热降温:大椎、十宣点刺放血 (2)咽喉肿痛:少商穴点刺放血 (3)头痛:太阳穴点刺放血 (4)中暑:十宣穴点刺放血 (5)全身搔痒:耳后静脉挑刺放血 (6)神经性皮炎、丹毒、痈疖在病灶周围及相应部位散刺放血 (7)急

17、性胃肠炎:曲泽、委中穴缓刺放血。拔罐疗法拔罐疗法是指拔火罐、水罐、药罐的治疗方法。临床最常用的是拔火罐法,即运用特殊的玻璃罐或陶罐、竹罐,借助热力,排除罐内空气,以使罐内形成负压,吸附在皮肤或穴位上,引起皮肤充血或瘀血的治疗方法。具有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止痛消肿、拔毒排脓等功效。 1、物品准备 治疗盘、火罐数个、95%酒精棉球、血管钳1把、火柴、凡士林油膏。 2、操作方法 (1)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薄薄涂上凡士林油膏。 (2)用血管钳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 (3)左手持罐,罐口向下,右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血管钳,迅速伸入罐内绕一圈,立即抽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

18、 (4)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1015分钟。 (5)起罐时,左手按住罐口皮肤,右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 (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反复多次称闪罐;若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若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 3、护理 (1)拔罐时应使病人保持舒适位置,拔罐部位须平整,肌肉较丰满处。骨骼突出、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拔罐前应仔细检查罐口是否光滑,罐体有无裂痕,以免损伤皮肤,或中途罐体破裂、漏气。

19、(3)根据需拔罐的部位,选择大小适宜的火罐。拔罐动作需稳、准、快,点燃之棉球切勿烧烤罐口,以免烫伤皮肤。 (4)留罐期间,应为病人加盖衣被以免受凉。并应观察罐内皮肤隆起程度及皮色变化,即要防止吸力不够,火罐脱落,影响疗效,又要避免因拔罐时间过长、吸力过大而出现较大水泡。 (5)拔出脓、血者,应用无菌棉球清洗干净,并覆盖无菌纱布,若局部出现较大水泡,则以无菌针头刺破水泡下缘,抽出渗出液,涂以龙胆紫。必要时覆盖无菌纱布,防止感染。 (6)凡高热抽搐、癫狂、出现疾病、皮肤过敏、溃烂处、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4、在护理中的应用 (1)风寒性头痛:拔两侧太阳穴。 (2)虚寒性胃

20、痛、恶心呕吐、拔中脘穴。 (3)腹痛、腹泻:拔中脘、天枢、气海。 (4)风寒湿邪所致腰背痛、腰扭伤、挫伤可拔腰背部。 (5)风寒性咳喘,拔背部俞穴。 (6)疮疡初期,毒蛇咬伤,拔患处。发泡疗法发泡疗法就是用某些中药切碎捣烂后,敷于患处或一定穴位,使其局部皮肤灼热、潮红,继之起泡,以达治疗作用。本法具有祛邪通络、清热解毒、止痛消肿之功效。 1、物品准备 治疗盘、药物(根据需要事先将新鲜的毛茛或威灵仙等中草药切碎、捣拦,捏成直径约1cm的药饼)、塑料纸、纱布、胶布、绷带、75%酒精棉球、5ml注射器一副、消毒瓶盖一个(直径约3cm,高2cm)。 2、操作方法 (1)摆好体位,暴露发泡部位。 (2)

21、将制好的药饼敷于需要的部位,如痹证敷于关节肿胀处;哮喘敷于天突或膻中穴;急性黄疸敷于内关穴等。 (3)盖上塑料纸、纱布,以胶布固定。 (4)敷4小时左右后,病人感局部灼痛、蚁走感,皮肤潮红,即可将药饼取下,上扣一直径约3cm的瓶盖,以绷带固定。 (5)812小时后,皮肤逐渐起泡,待水泡内液体充盈、胀满时,经常规消毒,用针头刺破水泡底部,抽出液体。 (6)再以酒精棉球消毒针眼,盖上消毒纱布,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3、护理 (1)向病人解释发泡疗法的作用及发泡过程,以取得病人配合。 (2)发泡前应将局部清洗干净,或嘱病人洗澡。 (3)敷药后应密切观察局部反应,如病人感烧灼,疼痛较重,皮肤反应大,可提

22、早将药饼取下。 (4)发泡过程应注意保护水泡,避免碰破,抽吸泡液时应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抽吸后用无菌敷料覆盖固定,隔日更换敷料一次,待局部干燥愈合即可。 (5)局部皮肤病变者,禁在病变部位发泡。 4、在护理中的应用 此法须根据医嘱,选用适宜药物和部位,进行发泡治疗。刮痧疗法刮痧是指用边缘钝滑的铜钱或瓷匙等器具,在体表的某些部位反复刮动,使皮下出现红色或紫色瘀斑,以治疗疾病的一种传统方法,具有开泄腠理、祛邪外出、调理气血之功效。 1、物品准备 治疗盘、铜钱或瓷匙、滑润油(香油、花生油、石蜡油均可)。 2、操作方法 (1)摆好体位,一般刮背时取俯卧位或伏坐位,刮胸腹部时取仰卧位,暴露需刮部位。

23、 (2)用铜钱或瓷匙蘸取滑润油,在背部沿脊柱两侧先自上而下各刮2030次,至皮肤出现红紫斑纹,再自大杼穴开始由里向外刮15次左右,依次从肺俞、心俞、隔俞、肝俞、脾俞穴沿肋间隙由里向外各刮15次左右,使脊椎两侧各出现68条弧形斑纹。上腹部可从中脘、梁门穴进行上下刮动。颈部前后均可自上而下刮,肘窝、腘窝处亦可行刮痧治疗。 (3)刮痧毕,为病人擦干汗液或更换汗湿衣裤,盖补卧床休息。 3、护理 (1)行刮痧治疗前,应向病人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2)刮痧的器具边缘必须光滑、圆钝,若有破损或毛糙,不得使用,以免刮破皮肤。 (3)操作时,应取单向刮动,用力均匀,轻重以病人能忍受为度。背部、胸腹部刮痧时应注

24、意不要过多暴露病人,以免受凉。 (4)刮痧过程中,应观察病人面色、脉象、汗出等情况,如有异常应立即停止操作,及时处理。 (5)刮痧后注意保暖,卧床休息,并观察病情有无好转,作好记录。 (6)体弱病重,皮肤病患处,禁用此法。 4、在护理中的应用 夏日感冒、恶心呕吐、中暑急诊、腹痛腹泻、头痛胸闷,在诊断明确的情况下,均可采用此疗法。熏洗疗法将中药煎汤,乘热熏洗患处的方法,称熏洗疗法。具有开泄腠理、通调气血、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疏风止痒等功效。 1、物品准备 (1)四肢部位:盆内盛煎好的中药、橡皮单、浴巾。 (2)眼部:治疗盘、治疗碗(内盛煎好的中药)、纱布、镊子、胶布、眼罩。 (3)会阴

25、部:坐浴盆内盛煎好的中药,坐浴架、毛巾、必要时备屏风。 2、操作方法 (1)四肢部位熏洗法: 床上铺好橡皮单,将盛有中药液的盆放于橡皮单上。 将患肢架于盆上,用浴巾盖住患肢及盆,使药液蒸汽熏蒸患肢。 待药液不烫时,将患肢浸泡于盆内,约10分钟。 泡毕,擦干患肢,撤去橡皮单,药液可留至下次再用(一般每剂药液可泡23次) (2)眼部熏洗法: 将盛有药液之治疗碗上盖一带孔纱布,将孔对准患眼熏蒸。 待药液不烫时,用镊子夹取纱布蘸药液擦洗眼部。 洗毕,根据需要用无菌纱布盖住患眼,胶布固定或戴上眼罩。 (3)坐浴法:将盛有煎好的中药液的盆放入坐浴架上,上盖一带孔的木盖。 让病人暴露臀部,若有创面覆盖,则揭

26、去敷料,将患处对准盖孔,坐于木盖上熏蒸。 待药液不烫时,撤去木盖,让病人将臀部坐于盆内泡洗。 洗毕,擦干臀部。如需换药,则上药后敷盖无菌敷料。 3、护理 熏洗药液必须严格掌握温度,熏蒸时,药液应加温至蒸汽上冲,但也不可过热(尤其是眼部熏洗),避免烫伤皮肤,粘膜。浸泡时,药液温度宜温热,老人、小儿熏洗时,更应随时询问病人感觉,掌握药液温度,并耐心协助熏洗,避免烫伤事故。 熏洗过程注意室内避风,洗毕应及时擦干患处,防止受凉。 坐浴时应在坐浴室进行,若在病室内坐浴,注意遮挡病人。 孕妇及月经期不宜坐浴。 4、在护理中应用 (1)根据医嘱为四肢骨折愈膈合期(折除小夹板后),及软组织损伤者,以活血化瘀、

27、续筋壮骨中药熏洗患肢。 (2)目赤肿痛者,用清热解毒,明目降火中药或盐水进行患眼熏洗。 (3)对疮疡、皮肤病患者,根据医嘱用清热解毒、杀虫燥湿类中药行局部熏洗。 (4)阴痒带下或肛门疾患,痔瘘术后等患者,根据医嘱用杀虫祛湿、清热解毒或生肌敛疮类中药坐浴熏。推拿疗法推拿疗法是运用各种手法作用于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传统方法。具有扶正驱邪、健脾和胃、散寒止痛、疏筋活络、导滞消积等功效。 1、操作手法 介绍临床最常用的八种手法 (1)滚法:术者右手四指并拢微屈,拇指自然略外展,以小指、无名指、中指背侧掌指关节处接触推拿部位,以腕关节的连续外旋动作行推拿治疗。本法着力深透,多用于面积

28、较大,肌肉丰满部位。 (2)推法:术者手掌贴于推拿部位上,以掌根、大鱼际、小鱼际为着力点,作直线单向摩擦,或回旋动作,亦可双手同时向两边分向推动。本法适用于身体各部。 (3)一指推法:用拇指指腹或指端贴于推拿部位或穴位,通过腕部摆动或拇指屈伸作有节律的运动。本法要求操作时使病人有透热感或传导感,运用于人体各个部位。 (4)拿法:用拇指指腹及食指、中指指腹或用拇指与其余四指指腹相对,拿捍推拿部位的肌肉、筋膜,作提起、放下的活动,动作要求和缓,用力须由轻到重。本法适用于颈项、肩背、腹部和四肢等处。 (5)按法:用拇指、掌面或肘部在推拿部位按压。根据着力部位不同,轻重不一,可分按、点、压不同手法,统

29、称按法。此法要求用力要稳,轻重适宜。适用于人体各部位。 (6)摩法:以术者的掌面或手指指腹,贴于推拿部位,以前臂带动手掌作环形移动。此法要求动作快而有节奏,每分钟保持在80120次,使肌肤深层有感应,体表无不适感。多适用于胸腹部。 (7)揉法:以术者手掌的大鱼际或掌根、拇指指腹,着力于推拿部位,以腕关节或拇指掌指关节作回旋动作,要求用力适度,缓急均匀,适用于全身各部。 (8)捻法:用拇指和食指的指腹相对捻动推拿部位。要求用力均匀,捻动灵活、缓和。本法多适用于四肢小关节。 2、操作要求 (1)熟练。要求根据不同病证,熟练选用相应手法,熟练掌握常用手法的基本要领,动作准确,用力均匀,手法柔和,避免

30、缓急不匀,轻重不均现象。 (2)持久。每次推拿时间必须符合要求,每疗程推拿次数必须坚持进行,避免敷衍了事,任意缩短时间,减少次数而影响疗效。 3、护理 (1)行推拿治疗前,向病人作好解释,消除病人紧张心理,取得病人配合。 (2)推拿操作时应摆好病人体位,以病人舒适、不易疲劳、操作方便为宜,冬季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3)初次行推拿手法时,应尽量采用轻手法,以后根据病人适应情况逐渐加大手法力量。体质瘦弱者,手法宜轻。个另病人按摩后第二天皮肤出现青紫现象,可改用轻手法或改换推拿部位。 (4)腰骶部、腹部按摩时,先嘱病人排尿。 (5)局部皮肤有破损、感染、肿瘤、皮炎等禁止按摩,孕妇及妇女月经期禁按腹

31、部、腰部、臀部。 4、在护理中的应用 (1)失眠: 体位:病人取仰卧位或坐位; 操作手法:术者以右手食、中两指点按睛明穴35次,以一指推法或双拇指推法自印堂穴向两侧沿眉弓、前额、两太阳穴处推510分钟。重点推揉印堂、太阳、头维等穴;再以双拇指指腹自印堂穴沿眉弓分别推至两侧太阳。余四指搓推脑后部,沿风池至颈部两侧。重复23次;点按百会、神门、足三里穴各2分钟。 (2)纳差、脾胃不和: 病人取仰卧位,先以拇指指腹轻推中脘穴,再以掌面摩法摩运上腹部、下腹部各3分钟;点按气海、天枢、足三里各3分钟。 再让病人俯卧,沿第一胸椎至第二腰椎旁开5分处作揉法,重点揉脾俞、胃俞、肾俞穴。 (3)便秘: 病人取仰

32、卧位,术者以左掌压右手背,在病人脐部作摩运,顺时针、逆时针各摩5分钟。 再取俯卧位,以两手拇指指腹推揉肾俞、大肠俞各3分钟。 病人坐起,点按支沟、足三里穴。 (4)腹胀: 病人取仰卧位,术者以掌面摩法,沿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顺序推摩3分钟,再在脐部用环摩法摩运3分钟,点按关元、气海穴各2分钟。 病人俯卧,点按两侧脾俞、胃俞、大肠俞。 (5)小儿疳积: 患儿取俯卧位,用一指揉法在脾俞、胃俞、肾俞各轻揉1分钟。 术者以双手拇指在前,食指屈曲在后,余下3指自然屈曲。自患儿长强穴提捏起皮肤,双拇、食指交替向前推捏皮肤至大椎穴,推至肾俞、胃俞、脾俞时,分别稍用力,迅速上提皮肤,使椎节发出响声。自下而上

33、推运一遍,即自大椎向长强用掌或指揉法,轻揉一遍,共推36次。 患儿仰卧,轻揉中脘、天枢、足三里穴各1分钟。敷药法将新鲜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将中药末加辅形剂调匀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穴位的方法称敷药法。具有舒筋活络、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拔毒等功效。 1、物品准备 治疗盘、治疗碗内盛调制好的药物、油膏刀、棉垫或纱布块、棉纸、胶布、绷带。 调制新鲜中草药需准备切刀、切板、乳调制中药末根据需要备好清水、茶水、醋、蜜、麻油、饴糖等辅形剂。 2、操作方法 (1)敷药局部作清洁处理。 (2)新鲜中草药须切碎、捣烂,平摊于棉垫上。药末经清水或醋、蜜等调制成糊状,平摊于棉垫或纱布上,并在药物上面加一大小相

34、等的棉纸或纱布。 (3)将药物敷于患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3、护理 (1)调制的药物须干湿适中,厚薄均匀,根据药物作用,决定敷药厚薄,如消散药膏宜厚,创面生肌药膏宜薄,一般以0.20.3cm为宜,大小须超出病变处12cm为度,对皮肤有腐蚀的药物应限于病变部位以内。 (2)用水或醋调制的药物,容易干燥,干燥时可取下敷料加水或醋湿润后再敷,亦可将药物刮下,加水或醋重新调制再敷,一般23天后更换一次,亦有敷数小时即取下,如哮喘膏。 (3)饴糖调制的药物,夏天易发酵,可每日更换药物或加适量防腐剂。 (4)敷药后应询问病人有无搔痒难忍感觉,并观察局部有无皮疹、水泡等过敏现象,若有过敏反应,应停止敷药。

35、 4、在护理中的应用 (1)本法应用广泛,根据医嘱为软组织损伤敷活血化瘀类中药如活血散调敷。 (2)疮疡疖肿丹毒等可外敷四黄膏、玉露膏等清热解毒、拔毒消肿的中药膏。 (3)二度褥疮可外敷生肌玉红膏,三度褥疮可外敷象皮生肌膏,以拔毒生肌。 (4)乳痈、腮腺炎可根据医嘱外敷如意金黄膏。 (5)慢性气管炎、哮喘可根据医嘱在肺俞、心俞、膈俞、天突、膻中等穴外敷哮喘膏。贴药法将特制的膏药或新鲜中草药直接贴于患处的方法称贴药法。具有疏筋活络、散结止痛、活血化瘀、消肿拔毒的功效。 1、物品准备 治疗盘、膏药或新鲜中药叶子,根据需要备添加的药末、酒精灯、火柴、剪刀、胶布、绷带。必要时准备备皮刀、滑石粉。 2、

36、操作方法 (1)清洁局部皮肤,毛发较密处须用备皮刀刮去毛发。 (2)将备好之膏药剪去四角,呈半圆形,再在酒精灯上烤化后揭开。 (3)根据病情,在膏药面上撒上花粉,双手分别捏住膏药两侧,在酒精灯上边烤、边行开合调匀。 (4)待膏经软化并于花粉调匀后,移开酒精灯,稍等片刻,使膏药温度适宜,立即贴于患处。 (5)以胶布或绷带固定。 (6)若以新鲜中药如苦瓜叶,则洗净后直接贴于患处,外盖纱布,胶布固定。 3、护理 (1)根据病变部位选择大小合适的膏药,根据病证或医嘱选用不同功效的膏药,如阳证肿疡用拔毒膏、太乙膏;阴证肿疡多用千捶膏、麝香回阳膏等。 (2)烘烤膏药以膏药柔软化开,但不烫手不外溢为度,以免烫伤皮肤。若含有麝香、丁香等辛散药物的膏药,更不宜多烤,以免减低药效。 (3)贴膏药后若诉皮肤搔痒难忍,周围起疹或水泡,即为过敏现象,应揭下暂停贴敷。 (4)揭下膏药后,局部皮肤可用汽油、松节油擦拭干净。 4、在护理中的应用 根据医嘱,准备药物及用物,为病人贴敷所需部位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