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学习字词,理解词意2、 通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3、 诗文对应阅读,初步体会文章的情感教学设计一、 字词教学为避免繁琐的讲解,把课堂还给学生,可让学生通过看图画、读词语、说意境、想画面等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A、 脍炙人口 孟浩然(采用“开辟渠道,自主学习”的方式)脍炙人口:查字典理解孟浩然:上网查阅资料了解教学伊始进行交流,教师适当补充李孟之间的友情故事。B、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采用“以图促解”的方式在揭题释题后学习)C、 暮春三月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一江春水(初读课文后采用“以景换意”的方式学习)D、 依
2、依惜别 一饮而尽 顺江东下 伫立江边 凝视远方 按捺不住(初读课文后采用“读中显境”的方式学习)在教学“凝视”时理解区别“仰望”“远眺”,并让学生再说几个这样的词。二、 朗读课文教学1、初读课文,让学生懂得课文大意2、再读课文,诗文对应,初步感知诗意3、朗读诗歌,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这三步,步步为营,层层递进,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为下一课的精读课文做好铺垫。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认真学习课文,细细品味内涵,达到三维目标。(认知、技能、情感)设计构思:根据课文中李白送别的过程和内在的情感变化,将课文解分为四个部分来讲:第一部分是写两人借赏景藏别情,这里流淌的是含蓄之美;第二部分是举杯话
3、别,这里勃发的是炽热之美;第三部分是写李白触景生情,展现的是思念之美,第四部分是李白触景吟诗,表达的是古诗的意蕴之美。一、 赏景藏情(采用“借助画面,展开想象,揣摩情感”的方式进行教学)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的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1、 自主阅读,思考:诗人赏的是什么景?画出来读一读,学习第一自然段。2、 这么美的景色诗人有心情欣赏吗?他们在想些什么?(通过想象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3、 这里哪个词用得耐人寻味?(找出“藏”后),想想,他们“藏”的是什么?(通过“藏”这个关键字,引导学生理解文字背后所隐含的情感)二、 对话诉情(设计方案:第
4、一部分两人刻意掩饰自己的情感,可当他们举起酒杯之时,那情再也掩藏不住,于是便借酒互诉离别之情。这部分可让学生“进入角色,通过表演,再现情景”,从而进一步体会李孟之间的惜别之情)表演之前,引导学生对角色进行分析。如: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一个是年轻有为的青年才俊李白,一个是德高望重、名扬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想一想这样的李白对孟浩然有着怎样的情感?从哪里看出?(孟夫子、兄长、老师、您)然后指导带着敬仰与崇拜之情朗读李白的语言。孟浩然爱才惜才,几个月的交往使两人成为忘年交,离别时,孟浩然虽然也有许多不舍,但作为长辈,他要沉稳得多,他用王勃的诗句安慰李白。随即学习王勃的诗句,并体会比喻句的深刻含
5、义。指名上台表演,随机加以指导点评。三、 触景生情这部分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动画演示”来发挥想象,体会情感。第一部分的景美,但诗人无心欣赏,只是借景掩藏情感;而这部分景色描写却直接抒发了诗人的离别之情。1、 读读思考,这部分景色描写与第一段的景色描写有何不同?2、 想想杨柳为什么摇摆,沙鸥为什么在江上盘旋?展开想象,联系说话。(出示填空)3、 景尚通人情,人更思绪万千。(播放白帆远去的动画。)4、 逐层反复引读:白帆渐行渐远,李白依然 白帆只剩一道影子,李白依然 白帆已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 5、 引读后思考:他久久地伫立在江边,深深地凝望着远方,他在想些什么呢?6、 指导朗读四、 吟诗抒情 (此时,随着白帆的消失,李白积淀已久的情感猛然喷涌而出,随即吟诵出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这部分让学生“反复吟诵,品读体会”。)品读诗歌时引导学生想想这首诗为什么脍炙人口?诗歌中哪些字用得妙?(抓住一个“孤”,一个“唯”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意后,再读诗歌。可以指名读,齐读,配乐读。五、 拓展延情 (自古以来,由于离别,文人墨客不知挥洒了多少泪水,泼洒了多少浓墨?为了进一步感知离别诗的意境,出示几句经典的离别诗交流诵读,再续离别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