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灰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类别:小学语文 编号:设计思路:本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主线,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到灰椋鸟的身边,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在学习、积累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思想的启迪。课文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唤醒学生对灰椋鸟的初步认识。二是以情感变化为主线,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感知“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三是突出作者的情感变化为主线。四是通过恰当的拓展,激发学生对作者的敬仰,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材解析: 灰椋鸟是五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生动优美的散文,课文描写我和同伴一起去林场观察灰椋鸟的经过,表达了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赞美
2、。课文重点是生动具体的描述了“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全文情真意切,清理通顺,拟人手法和反问句的妙用,让人在思考中明理。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触摸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体会联想在表情达意方面的重要作用,感受“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重点:读与想的结合,理解植树造林的意义及林场工人的辛劳。教学难点: 通过鸟归林的场面的感受来明白植树造林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1、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灰椋鸟,以前,作者总认为(出示灰椋鸟图片
3、)“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有什么好看的? 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一盘录相带却改变了徐秀娟的看法,让她忍不住地想亲自去看一看灰椋鸟。 同学们,带着我们的好奇心,让我们一起随着徐秀娟姐姐的脚步,走进那片林子,去等候灰椋鸟的归来。 【设计意图:反其道而行之。与文章结束时情感形成强烈的反差,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读书兴趣】二、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课文主要描写灰椋鸟的哪些场面?(归林 林中) 板书:归林 林中灰椋鸟归林时的场面是什么样的?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吗?(壮观)鸟儿在林中的场面又是怎样的?(喧闹)板书:喧闹 壮观过渡:现在我们去林场感受灰椋鸟给我们展示的不同画面。2、
4、灰椋鸟归林时场面为什么会如此壮观?(引读:因为一开始还是没几分钟它们大都是有的有的)出示(一)一开始还一小群一小群浩浩荡荡从我们头顶飞过。(1) 说说,这样的画面带给你什么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感受读出来。(2) 让我们伴着音乐一同感受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吧。【设计意图: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灰椋鸟归林时非常震撼人心的场面。又以音乐的形式从感官上刺激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感受鸟儿归林时队伍逐渐壮大、声音越发洪亮的壮观场面。】3、先回来的鸟和后到的鸟有什么样的表现呢?(1)、师引读:先回来的鸟后到的鸟。出示(二):先回来的鸟;后到的鸟。(2)强调:这是个长句,句子中
5、用分号隔开,表示先回来的鸟和后到的鸟,这两部分内容在意思上是并列关系。(3)这壮观的场面是不容错过的,我们让这个长句的内容更加丰富些。想想看,先回来的与后到的鸟还会做些什么呢?4、小结:想象力的空间是无限量的,这些鸟儿已经被同学们赋予了人的情感,它们是有灵性的鸟。【设计意图:抓住思维训练的机会,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想象练说鸟儿归林时的画面】过渡:灰椋鸟捕食归林的场面蔚为壮观,但是在作者眼中,鸟儿在林中喧闹的场面似乎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在庆祝自己的节日,究竟是什么样的场面感染了作者?5、鸟儿在林中是怎样的场面?(喧闹而又热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生读:看,这几只尴尬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天然的俱
6、乐部。)出示(三):看,这几只尴尬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天然的俱乐部。(1) 学生畅谈这一段中喜欢的句子?说出原因?(2) 齐读:树林内外,百鸟争鸣,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3) 沐浴着霞光的鸟儿还会是什么样的?出示(四):似,如,真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设计意图:孩子在与课本真真切切的畅谈中,获得的是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通过感悟角色,走进真实的世界,体验鸟儿的生活。】6、所以,作者被这样的画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的生:欢呼起来。(1)“情不自禁”是什么意思?(2)作者起初对灰椋鸟的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呢?现在,作者对灰椋鸟的感情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喜欢了,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那就是“爱”。让我们
7、一起用爱的方式为灰椋鸟欢呼一次吧!出示(五):灰椋鸟,我爱你!过渡: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生:鸟的乐园)板书:树林 乐园【设计意图:激励学生从各自理解的角度进行回答,要及时抓住回答中新问题的生成,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课文哪几处提到林子,(2、3、5节)指名读出这三句写林子的句子。出示(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的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们到哪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1)、把“观赏”换成“观察”行吗?(不行,因为“观察”是仔细的看,而“观赏”是观看欣赏,交换以后,表达就不准确了。如果鸟儿在林中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只是去看看,而不去欣赏太可惜了。)
8、(2) 、要感谢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希望同学们向林场工人学习,爱护鸟类,植树造林,让我们携手共创一个人与鸟和谐共处的大家园。2、走进徐秀娟: 这位“中国第一驯鹤姑娘”,她的生命之花只绽放了23个春秋,1987年9月的一天为了寻找飞失的丹顶鹤,涉水渡河时沉入了河底。灰椋鸟一课是她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期间写下的。让我们一起去滩涂,去听一听丹顶鹤的故事(播放歌曲丹顶鹤的故事【设计意图:此环节围绕对鸟儿的喜爱的拓展,彰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之情,利用作者的故事,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有调节课堂的气氛】四、板书设计: 25、灰椋鸟 归林 壮观 林中 喧闹教学反思:1、将感悟和体验引向深入为了让学生能够深体会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同时也为了能够轻松地带领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我充分放手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厚感情,同时又能用富有感情的、个性化的朗读把文章中传达的讯息表现出来。2、让学生沉浸在语文的芳香里灰椋鸟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是一条情感流淌的小河,是一曲人与自然的和谐之歌,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的真情实感。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课件让学生去用心感悟,体会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不仅对学生通过对文中的字词句段训练,又有形象的感染,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陶冶,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轻嗅到语言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