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京口区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共同体 九年级 主备学校:丹中 集备主讲人:陈文君 课型:新授 授课时间: 月 日 授课班级: 鱼我所欲也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实词、虚词,正确翻译课文。2、本文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气势,加强朗读和背诵。教学重点: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教学难点:体会语气,练习朗读,背诵课文。【课前准备】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不为苟得也(wi) 为(wi)宫室之美为之(wi) 一箪食(dn)蹴尔而与之(c) 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 一豆羹(gng)2、用“|”线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3)乡为身
2、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3、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解释题意。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 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3、4、预习课文后,请你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写在下面的横线上。【课堂助学】一、导入课文由文天祥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引出生死观导入。二、初读课文读顺文句1、听示范课,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2、学生自由读,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读两遍。3、师生齐读三、再读课文读懂词义学生自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或用法鱼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 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贤者能勿丧耳
4、呼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2、翻译下列句子2京口区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共同体 九年级 主备学校:丹中 集备主讲人:陈文君 课型:新授 授课时间: 月 日 授课班级: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3、通译全文同桌之间互相合作,一个同学朗读原文,另一个同学翻译意思,逐句说一遍。之后,请出同桌组在全班读一读,说一说。比一比,看谁做得好
5、。注意下列要求读:字音读准 流畅自然 节奏合理 说:意思明确 条理清晰 语言通顺 三、诵读课文读出韵味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刚才仅仅读懂了文章的字面意思,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反复诵读,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注意节奏,去进一步感受文章内容。现场教师组织学生诵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悟。反复朗读,直至能背。 看谁背得最准确,最熟练。【当堂巩固】辨析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为宫室之美 (介词为了)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动词 做 ) 故不为苟得也 (得到)非独贤者有是心 (此、这)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词)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是) 呼尔而与
6、之(给予)呼尔而与之(代词 他) 蹴尔而与之(表顺接 不译) 为宫室之美 (助词 的)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 却) 舍生而取义者也 (表选折 而) 所欲有甚于生者(表比较 比)万钟于我何加焉(表对象 对)【课后作业】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2、背诵全文并默写第一节。鱼我所欲也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的观点,结合实际生活赋予它们以新的内涵。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课前准备】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
7、什么不直接提出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先由“鱼”和“熊掌”的设喻引出“舍鱼而取熊掌”的结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这里其实是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第二句紧接着引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使“舍生取义”的道理明白易懂。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预设:第一部分(1):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说明“义的美
8、德是人所固有的”。第一层(至“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取熊掌为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第二层(至“故患有所不避也”):正面阐明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不苟且偷生;因为“我”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可恶的,所以不避杀身之祸。第三层(至“所恶有甚于死者”):进一步论证“义”比生更重要,“不义”比死更可恶。先用假设推理的方式说明,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比生更可贵,那么人们就会用各种手段苟且偷生;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比死更可恶,那么人们就会挖空心思逃避杀身之祸。接着用事实证明,有的人可以用某种手段求生却不用。有的人做某种事情,可以免死却
9、不做。于是得出结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义”是确实存在的,“义”比“生”更重要,“不义”比死更可恶。第四层(本段最后一句):回到“性善论”上,说明“舍生取义”的美德,本来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不使它丧失罢了。第二部分(2、3):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否则就是失掉了人固有的“羞恶之心”。第一层(2):从正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若是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气丐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证明,最普通的人也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而不失义。第二层(至“亦不可以已乎”):从反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首先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辨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紧接
10、着以一个反问句,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为私利所蔽。然后用三个排比句作今昔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亦不可以已乎”是一句反问,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第三层(最后一句):与第一部分相呼应,又回到“性善论”上,把上述人的行为归纳为“失其本心”,“本心”就是人原来固有的“羞恶之心”,也就是“义”、“善”的本性。“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课堂教学】一、导入课文二、问题探究读懂内容 1、提问: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各赞扬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2、思考本文的写
11、作意图?谈给你的启示。 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抉择时候,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心的做法。 教师总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3、在论述中心论点时,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让全班同学阅读思考,而后由中高层级的学生踊跃回答)明确:这篇文章在论述过程中运用了比喻论证、逻辑推理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
12、。(其中逻辑推理论证法是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中高层级的学生熟悉并掌握这一论证方法。)逻辑严密,具有雄辩力量。不管是分别来看各部分,还是纵观全文,都会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例如文章的第一部分,开头以“舍鱼而取熊掌”为喻,提出“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然后先从正面说明,因为有比生更可贵的东西,有比死更可恶的东西,所以要舍生取义;接着用假设推理
13、和事实证明,“义”比求生恶死更重要,所以应该舍生取义;最后归结到人本来都有“舍生取义”的美德,不应丧失。一层紧扣一层,严密无间,两大部分之间也是如此,在第一部分推理的基础上,第二部分用事例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死,“义”重于利;并批判了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最后着重指出这种行为就是失掉了原来固有的“羞恶之心”。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补充和深入,前后相贯,密切呼应。善用比喻和举例论证的手法,颇富说服力。文章一开始便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自然引出文章的题旨:“舍生取义”,这种以一般的生活经验作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能把抽象而深刻的道理说得十分浅显明白,又十分形象生动,引人人胜。文中
14、还以行人不受“呼尔”之食和乞人不受“蹴尔”之食为例,更加深入地论述了“舍生取义”是人共有的本心,使文章的题旨不断深化。正反论证,层次清晰。文章的第一段在论述“生死”问题与“义”发生矛盾,应该舍生取义时,就先从正面论述了义重于生的道理,又从反面论述了不义重于死的道理,从而深刻地阐明了舍生取义是人之本性的道理。又如,作者在第二段以乞人不受不义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了舍生取义是人之共性;又以“万钟”虽好也不能接受为例,从反面论证了舍生取利是丧失本心。论证极为严密,说理极为深刻,层次十分分明。4、语句流畅,气势充沛。A、提问:第3段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运用排比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15、。B、提问: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讨论并归纳: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句意思相反,第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常使用排比句式。如第二段中连用三组排比句,对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加以批判,语言极为流畅,气势也很充沛。5、小结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 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
16、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 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 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当堂巩固】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习题【甲】鱼,我所欲也【乙】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普君使人往致封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曾子曰: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 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选自 说苑)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故患有所不辟也_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_蹴尔而与之_ 不我骄也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非独贤
17、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 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_ 3、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_;乙文中赞扬了曾子不受别人施舍_的高贵品质。4、请你从甲乙两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_ 18、同“避”,躲避 通过某种办法 践踏 傲视 19、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不致丧失罢了。 先生您又不是向别人索要(城),别人主动送您一座城,为什么不接受呢? 20、舍生取义 廉洁自律 21、示例:当面对人生重要抉择时,要明辨是非,树立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 为人处世要廉洁自律,不贪不沾。【课后作业】1、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
18、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2、从古至今有许多人用自己的宝贵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苏武、岳飞、邓世昌
19、、朱自清、闻一多。富贵此之谓大大夫 -孟子生命诚可贵, (匈牙利 裴多芬) 人生自古谁无死(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夏明翰) 板书设计鱼我所欲也 第三课时当堂测试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不为苟得也(wi) 为(wi)宫室之美为之(wi) 一箪食(dn)蹴尔而与之(c) 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 一豆羹(gng)二、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或用法鱼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 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贤者能勿丧耳呼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20、万钟于我何加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三、翻译下列句子7主备:陈文君 审核:初三备课组 课型:新授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总课时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四、辨析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为宫室之美 (介词为了)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动词 做 ) 故不为苟得也 (得到)非独贤者有是心 (此、这)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词)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是) 呼尔而与之(给予)呼尔而与之(代词 他) 蹴尔而与之(表顺接 不译) 为宫室之美 (助词 的)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 却) 舍生而取义者也 (表选折 而) 所欲有甚于生者(表比较 比)万钟于我何加焉(表对象 对)五、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六、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8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