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教学单元第二课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材分析:本课时是继听听声音之后,进行的又一项关于声音的研究。主要通过“使物体发出声音”、“观察发声的物体”和“观察音叉的振动”三个活动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从教材的编排来看,首先是让学生想办法让各种物体发出声音,同时思考感受:怎样物体能发出声音,怎样不能发出声音?在学生知道了怎样让物体发出声音之后,第二部分则是通过观察、比较一组发声和不发声的物体,去找到发声物体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感受到物体的发声与物体的振动有关。最后通过观察音叉的振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当物体的振动停
2、止时,声音也就消失了。”设计理念:一、尊重学情,大胆处理教材。 声音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都是最熟悉不过的了,他们在生活中不停的在制造声音、聆听声音,对声音的直接经验相当的丰富。由于本人所带班级是基础相当好的实验班,他们当中大多已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得了有关声音的很多知识(我在一个班随机的进行过抽样),更有一部分校民乐队的同学,他们对声音的了解可以算得上已是专业水平。面对这样的学情基础,我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处理。淡化了怎样让物体发出声音,把这部分内容有机隐含到整堂课的各种发声物体当中;同时,大大加强了对物体发出声音时所发生的变化的具体观察、感受、描述,寻找物体发出声音时的共同特点,并进行充分的验证。二
3、、体现探究核心,培养科学素养。 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去经历探究的整个过程,从一样物体发出声音,观察变化,到第二样、第三样、到更多的物体,让学生深深感受到物体发声与振动的关系,同时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了物体发声与物体振动有关,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会消失的科学猜想,这时的学生已经是自然而然的想去验证这个猜想,在这时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验证方案,交流验证方案,实施验证过程,交流验证结果。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逐步地学会了从科学猜测到实验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体验到科学研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应用想象建立假设的重要性,同时学生也在快乐的探究活动中学到了科学知识,培养了良好的科学素养。教学目标:探究目
4、标:经历制造声音,感受声音产生的过程。在观察、描述的活动中,积极思考交流。知识目标:感受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情感目标: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培养科学探究中的事实意识。教学重点:经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过程,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教学难点:观察比较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的区别,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瓶子、音叉、装有水的杯子 学生准备:手摇铃、小鼓、皮筋、音叉、桌面教学过程:一、引入:1.音频,让学生听听声音,然后说说听到了哪些声音?对于这些声音,你有哪些问题?2.开始问各种问题,教师趁机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好吗?二、探究声
5、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器材:手摇铃、小鼓、皮筋、音叉、桌面 实验要求:1.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注意观察物体没有发出声音前是什么状态,物体发出声音后是什么状态。2.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3.实验完成的小组,身体坐端正,小手举起来。实验记录单 第( )小组实验物品物体没有发出声音前是什么状态物体发出声音时是什么状态手摇铃小鼓皮筋音叉桌面通过以上实验你觉得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小组活动。师巡视。汇报交流。教师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可以使用间接的方法让学生看到音叉,桌面的振动,比如把振动的音叉放入水中,在桌面上放一杯水,拍桌子使其发出声音,看到水面的变化,从而深刻的理解振动。小结: 通过观察这些
6、物体的发声,你明白了一些什么? 活动:让瓶子发出声音,教师演示用嘴巴吹,问学生声音怎样产生的?活动:让学生用两个手指摸着喉咙,我们一起唱小苹果,手有什么样的感觉?三、物体不振动,还能发出声音吗? 过渡:如果让它们停止振动,那还能发出声音来吗?1、交流猜测。(学生一般会说不能) 师:这是我们的猜测,科学需要用事实来说话。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吗?2、思考、设计实验方案。 如果你觉得有困难,可以和小组内伙伴合作交流。3、交流方案。 你设计的方案是怎样的?4、小组活动、验证。 选择一种材料,实施你们的方案吧!5、集体反馈。 你们是怎样研究的?得到了什么结论?6、小结:这些物体不振动,还能发出声音吗?7、师让琴发出声音,问:你能让琴声尽快的停止吗?(叫一生上来)你打算怎么做?生:按住琴弦。师:试一试。师小结:琴弦停止振动,琴声也停止了。四、延伸拓展那我们的耳朵又是怎么听到声音的呢? (有的学生可能会说一些自己的想法。则引导:下课后通过各种途径把你的想法变得更完善好吗?不知道的同学!课后你打算怎样去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交流方法后,师:方法很多嘛,那下课吧!) (如果学生沉默,则引导:不知道啊!那课后你打算怎样去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交流方法后,师:方法很多嘛,那下课吧!)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