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4 ,大小:356.63KB ,
资源ID:5695686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569568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xrp****65】。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xrp****6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传统服饰中面料再造的艺术.pdf)为本站上传会员【xrp****65】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中国传统服饰中面料再造的艺术.pdf

1、第 27 卷第 10期宿州学 院学报Vol.27,No.10201 2年 1 0月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Oct.2 012doi:10.3969/j.issn.1673-2006.2012.10.018中国传统服饰中面料再造的艺术张晓伟安徽工程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要:从面料的艺术化再造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传统服饰中的类似设计,此类设计体现了增加面料使用效率的原始诉求;这样的设计手法不仅使得面料从平面走向立体,还顺应了时尚环保的现代理念。报告了中国传统面料再造艺术既符合现代人的视觉审美要求,又承载了自然和人类创造的所有美的价值,在时装设计的表现

2、中有着重要意义。面料再造设计是现代服装设计的潮流所在,中国设计师应该在民族的服饰艺术宝库中学习此类工艺,将传统艺术继承下去,并为其注入新鲜血液,使其发扬光大。关键词:面料再造;百衲;百褶;刺绣中图分类号:J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006(2012)10-0059-04收稿日期:2012-09-09作者简介:张晓伟(1979-),女,安徽亳州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服装艺术设计。面料再造是指目前流行的“面料的艺术再造”、“面料肌理设计”等概念,具体来说,就是在市场现有面料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工艺手法或结合各种面、辅材料,对面料的表面形态进行重塑改造,使其在视觉和触觉上发生颠覆性变

3、化。面料再造结合色彩、材质、空间、光影等综合因素,使面料本身所具有的潜在美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拓宽材料的使用范围与服装设计的空间 1。面料再造代表了国际时尚的主流方向和世界面料的发展潮流,成为服装设计师创作的重要设计手段。尤以著名时装设计大师三宅一生创意的“pleate please(给我褶裥)”最富盛名,它打破了高级成衣平整光洁的传统定式。现如今,人类的环保意识日趋提高,近年流行的一种“vintage(旧式的,过时的)”的服装,就是将旧的服装通过手工处理再创作而成的。面料再造恰恰能够循环利用原材料,降低原材料成本,顺应了环保及可持续性发展这一国际大趋势。面料再造似乎是一个新鲜的设计理念,其

4、实,在中国传统服饰中也有诸多此类设计。1百衲式面料再造1.1百衲的概念及起源“百衲”织物是民间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品。顾名思 义,百衲,“百”为量词,比喻很多,“衲”意为补缀 2。百衲织物就是将很多碎布按需要剪成规律的几何形,再拼缝成带有多种花色且图案完整的织物,可用作服装面料。用这种面料所制作出的服装就称“百衲衣”。民间常把用做衣服剩下的废布头裁制而成的服装称“百家衣”。这种织物与欧美地区的“拼布”手工艺极为相似。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开始使用骨针缝缀技术,于是小块面的树皮、兽皮、树叶等被连缀成服装包裹人体。现在看来,这大概就是最早的百衲服装了。可见,百衲工艺是人类最原始、最本质的工艺美术。但是,

5、那时候的服装材料还称不上面料、织物。百衲织物起源于何时何地暂无定论,最早的文字记载出自晋王隐 晋书 中:“董威辇,每得残碎缯,辄结以为衣,号曰百结。”3此中百结衣就是指用碎布缀成的衣服,是百衲衣的另一种叫法。1.2百衲的技艺之美 红楼梦 云:“只见妙玉头带妙常髻,身上穿一件月白素绸袄儿,外罩一件水田青缎镶边长背心,拴着秋香色的丝绦,腰下系一条淡墨画的白绫裙,手执麈尾念珠,跟着一个侍儿,飘飘拽拽的走来。”4所谓“水田”就是指“水田衣”,是用各种色泽的小块织物像水田一样交错拼缝而成。水田衣是流行于明清时期的妇女服装,许多富贵人家为了得到一件别致的水田衣,不惜剪破一匹完整的锦缎,只是为了获得那一块心

6、仪的面料。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清代“白缎百衲缀补戏衣”,尺寸 85.1 cm289.6 cm。衣身以各色绸缎制作成菱形片,黑缎滚边,拼缀于白缎底上,组合成六角龟背纹,以蓝为主,以红、黑、黄色对比调和,精细而悦目。色彩运用极具明暗光影效果,使图案呈现三维立方体状,即使今天看来依然不失时尚(图 1)。汉族民间流行给新生儿穿“百家衣”的习俗。婴59儿的家人从诸多乡邻亲友中索要零碎布料,拼缝成五颜六色的服装给婴儿穿上。这种习俗源于民间认为:婴儿接受众家百姓,特别是长寿老人的赠予,可以祛病免灾、长命百岁。百家衣的花色、图案并不太讲究,但都需要有蓝色和紫色。因为“蓝”意谐音“拦”,“紫”为谐音“子”,蓝

7、紫搭配制作的百家衣就具有“拦子”的寓意,祈求婴孩不会轻易被鬼怪收去。这种工艺增加了织物的厚度与牢度,既节俭又耐穿。图 1戏衣5与时下流行的“拼布”技艺相比,百衲更注重面料选择的多样性、图案设计的简化与抽象性,工艺手法较单一而整体。这些都与该工艺的设计初衷有关,不是为了某种图案而装饰在服装上,也不是为了追求新奇或个性,它承载了农耕社会劳动人民对生命的祈福,反映了中华民族朴素的价值观和由此而形成的民族审美特征。2百褶式面料再造2.1百褶的概念及起源褶的含义是指(衣服上)经过折叠而缝成的纹痕。服装缝制中运用褶皱是常用的面料塑形工艺。该工艺能够改变面料的原有形态和面貌特征,使得平面的面料具有浮雕般的立

8、体效果。如果将面料上的褶平行堆叠,大量褶裥均匀密集排列,形似手风琴的琴褶效果,即被形象地称为“百褶”。百褶面料常被用来制作成半身裙,也称“百褶裙”。百褶裙的出现时间暂无考证,据民间传说,与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有关,根据 西京杂记赵飞燕外传 记载:一日,身轻如燕的赵飞燕在太液池畔盈盈起舞时,忽然刮来一阵大风,差点将她刮入池中,幸好宫女眼明手快地拉住了她的裙子才不至于跌落,可是裙子上被拉出了许多皱痕,倒衬得美女身姿更加婀娜,于是宫女们纷纷效仿,并传播到民间,从此开始流行 7。如今,在我国彝族、苗族等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中,百褶裙依然是她们的主要服装款式,百褶甚至千褶辅以手工彩绣,走路或跳舞时裙褶撒开

9、,色彩缤纷,像孔雀开屏一样美丽。2.2百褶的技艺之美百褶的制作工艺复杂、程序繁多,做成一条麻布百褶裙往往需要一年甚至更长时间。褶间距多为0.41.0 cm 或 1.52.0 cm,裙长至小腿。百褶用料较多,需以整幅布帛或数幅布帛拼接制成,因而裙摆宽大,增加了腿部运动的空间,所以适合在山岭地区行走时穿着。李渔在 笠翁秘书 中“衣衫”一节中记:“裙制之精粗,惟视折纹之多寡。折多则行走自如,无缠身碍足之患,折少则往来局促,有拘挛桎梏之形;折多则湘纹易动,无风亦似飘,折少则胶柱难移;有态则同木强。故衣服之料,他或可省,裙幅必不可省人前美观,尚需十幅。”8在苗族的百褶裙上还记录着民族的迁徙历史:裙子的上

10、部由七根或九根线连缀,表示苗族是七个祖先的子孙,由九个部落组成;裙子中部有青、蓝、红三色,表示苗族过了黄河后就分成了三部分;裙子中下部青红相间,表示苗族的故居是一望无际的平原;裙底摆有许多的几何图案,表示苗族过了长江后就进入了山区。一件衣服就像一部史诗,利用这无字的史书、无声的语言才将苗族的历史代代传承。百褶面料可以增加服装的保暖性能,使妇女在冬季依然可以穿着裙装。具有一定厚度的细密百褶可以有效地增加服装牢固度,运用在体侧可以缓冲手臂与之摩擦产生的破损。百褶随人体的运动产生丰富的视觉效果,折射的光影产生的色彩变化无穷,实现色彩、明暗、层次过渡和不同色彩的交融,使原有的服装整体形态在平面与立体之

11、间不断地变化,既丰富又简洁 9。中国传统服装历来都是平面的裁剪、二维的廓形,形成独有的东方服饰审美特征。百褶裙却赋予了平面面料或款式以三维造型,拓展了服装的内空间。百褶技艺通过对称、均衡、节奏等空间变换的艺术形式,充分表现了抽象化、规律化的形式美和持久的生命力,体现了东方的哲学与美学观念。3刺绣式面料再造3.1刺绣的概念及起源刺绣也称针绣,俗称“绣花”。它是用绣针引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将设计的花纹在织物上穿刺,绣以线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60刺绣是中国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刺绣面料的装饰效果和艺术感染力极其浓厚,因此,自古以来,人们总以锦绣并称来比喻许

12、多美好的事物,如“锦绣河山”、“锦绣前程”、“锦衣绣口”等。相比较织锦而言,刺绣要在已经织好的丝锦、布帛上进行再加工,所以艺术价值比织锦要高。刺绣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在原始社会,人们用纹身、纹面来进行装饰,自从有了麻织品、纺织品和皮毛的衣服,人们就开始将民族图腾纹样刺绣在服装上。据 尚书 记载,早在四千多年前,君王的礼服就有了“衣画而裳绣”的制度,即上衣用手绘图案装饰,下裳用刺绣图案装饰。先秦文献中也有许多记录,如“衣绣裳”、“衮衣绣裳”以及“素衣朱绣”,即用朱砂涂染了丝线在素白的衣服上刺绣朱红花纹。元大都时期推崇夹金绣,就是将不易携带的黄金做成金线刺绣在衣料上,既装饰了服装又解决了游牧

13、民族的财富储存问题。一部刺绣史可以说是细化的服装史。人们在服装上的刺绣也许并不完全起源于纹身,也有使服装更加牢固、耐穿的实用功能,同时也有装饰、美化功能。3.2刺绣的技艺之美 尚书虞书 所记载帝舜命禹做衣服的故事:“予故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草虫做画(画绘),宗彝、藻、粉米、黼黻,绣(刺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10这就是著名的天子衮冕十二章服制度。可见,君王的礼服是“衣画而裳绣”,即上衣用手绘图案装饰,下裳用刺绣图案装饰。常用的刺绣技法有锁绣、平绣、打籽绣、珠绣、乱针绣、剪绒绣、满地绣、盘金绣、铺绒绣、戳纱绣、挑花绣等。1982 年,战国时期楚墓出土的“龙凤虎纹绣罗”,绣地为灰

14、白色素罗,针法为锁绣并且不加画填彩。绣线有红棕、棕、黄绿、土黄、桔红、黑、灰。花纹一侧是一只头顶花冠、双翅张开、足踏小龙的凤鸟;另一侧是一只斑斓猛虎,扑逐大龙,大龙做抵御状。猛虎造型简练、矫健生动,是花纹中最突出的部分。图案的结构非常严谨,有明确的几何布局,手法上,写实与抽象并用,穿插蟠叠,刺绣形象细长清晰,留白较多(图 2)。民间刺绣多半用于刺绣领缘花边、云肩、挽袖、香囊、扇袋、荷包、镜套、眼镜袋、剪子套、针扎、针线包之类的实用物品。图案的选择往往具有吉祥、祈福的寓意,如“莲生贵子”、“喜鹊登梅”、“麒麟送子”、“鸳鸯戏水”、“并蒂莲花”、“鲤鱼穿莲”、“百鸟朝凤”、“狮滚绣球”、“凤戏牡丹

15、”等。现代刺绣突破了刺绣平面化的局限,追求立体化的效果,为此常与贴布、褶皱、亮片、彩珠等材料相结合,创造丰富的面料表面效果。刺绣可以说是华服上最具中国传统特色的符号语言之一,其面料丰富、华丽、浪漫,充满着诗情画意和幻想色彩,将东方神韵完美地展现出来。图 2龙凤虎纹绣罗 64结 语再造面料的初衷也许是为了增加面料的牢固度,使服装更耐穿;或许是为了节约成本,提高面料的利用率。无论哪一种技艺都改变了面料性能,增强了视觉效果,让平凡熠熠生辉。在现代服装设计中,随着市场国际化的到来,许多外来文化不断地冲击着我们的民族特色文化,在吸收其精华的同时,作为中国设计师无须唯西方马首是瞻,中国的服饰艺术宝库中此类

16、工艺俯拾皆是。我国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和丰富的民间工艺积淀,非常重视面料肌理的表现,图案构成清新淳美,有妙不可言的意境,是驰名中外的“国粹”精品。此类面料再造既符合现代人的视觉审美要求,又承载了自然和人类创造的所有美的价值。根据目前国际和国内的流行趋势,不同层次的服装面料具有不同的特色。这些特色,就其根本是由不同文化品位的定位形成的。成熟的服装及面料市场是具有一定文化特色的市场,而不仅仅是经济的市场。现代艺术中的一些关注环境、重视自然的艺术种类及人文思想渗入设计领域,服装设计者要从中吸取有价值、有生命的东西,结合原有的肌理、色彩、纹样与现代艺术的手法,加大创新性,对东西方文化艺术、形式美的理解和

17、对流行艺术的参悟,是面料设计灵感不竭的生命之泉。参考文献:61第 27 卷第 10期宿州学 院学报Vol.27,No.10201 2年 1 0月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Oct.2 012doi:10.3969/j.issn.1673-2006.2012.10.019析徽派古人物版画审美特色赵文坦,汪荣强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安徽芜湖,241003摘要:徽派版画在明万历以后逐渐兴起,是中国版画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支。其画作无论在构图、造型及追求上都有新的突破,特别是其以人物为题材的插图作品,以其高超的绘刻功夫和精巧的形式让后世研究者心想往之。研究徽派古人物版画的审美特

18、色会给当代人物画创作带来某些启示。关键词:徽派版画;图式;人物画;审美特征中图分类号:J2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006(2012)10-0062-03徽派版画兴起于明中叶以后的徽州地区。它是我国传统版画艺术在一个特定时期的特殊表现,以中国画的白描造型手法为基础,突出人物特征,布局圆满、绘刻富丽精巧,从其兴起、发展、创新、传播到逐渐形成完整的体系,被后人称为徽派古版画。按周芜先生的说法“徽派版画有两个含义:广义上说,凡是徽州人(包括书坊主人、画家、刻及印刷者)刻印的版画书籍都算徽派版画;狭义地说,是指在徽州本土刻印的版画书籍才算徽派版画。”1笔者以为,从史料研究的角度来看,两者

19、皆可立为标准;但如果从绘画研究的角度去看,凡是符合徽派古版画的一般美学特征的古版画,皆可视为徽派古版画。从艺术审美角度去欣赏某种形式的艺术,虽然不能直接给某种艺术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作为绘画的实践者,在不同的作品比较中,心中总有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概念阐释,因而,研究徽派古版画应从广泛的意义上去理解。作为一个从事人物画创作的实践者,笔者试从徽派古人物版画的构图、造型、笔法韵律等方面进行分析,阐明某些被美术史家不屑的问题,谈谈对徽派古人物版画的审美认识,或可以给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带来某些启示。1以小见大的构图特色在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中,把构图称“布置”或“布局”,六法中称之为“经营位置”。徽州古

20、版画的构图处理和中国画的造型一样,取自然布置理法而又超越自然的限制,获得符合中国意象美学特点的构图方式。绘画图式是一个局部一个局部环环相扣累加而成,最终达到创作者想象中的理想境界。因而,大到整幅画面,小到一个局部的点,无处不涉及到“布置”原理,中国画的“造型”也就成为整个图式形成过程的一个环节。故而,在人物绘画的创作过程中,人物、道具及景致布置,都属于传统中国画的“构图”范畴,而造型原理也散落在“布置”理法之中。(今天的人物画创作中,造型和构图是有区别的概念笔者注)。徽派古人物版画充分体现了传统中国画的“构图”和“造型”原则。一个主题,从起稿、镌刻、拓印,到收稿日期:2012-08-26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2012A057)。作者简介:赵文坦(1963-),安徽阜阳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国画。1梁惠娥.服装面料艺术再造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2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 S.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8133欧阳洵.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1161 4曹雪芹.红楼梦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874-875 5 戏衣EB/OL.2012-08-28.http:/ 6 龙凤虎纹绣罗 EB/OL.2012-08-28.http:/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