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一、 先秦时期1、五十二病方 战国 记载52病,药物247种 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2、黄帝内经 大部分成书战国 略晚于五十二病方 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二、汉代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期 张仲景(机) 载方314首 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 便 廉)2、小品方 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四、唐朝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孙思邈著 共载方7500余首 2、外台秘要 王焘五、宋代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
2、颁发的成药药典。2、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 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六、金元时期1、伤寒明理论 金成无己 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2、金元四大家 - 观点 -刘完素 倡导“火热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张从正:字子和 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李 杲:字明之 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朱震亨:字彦修 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倡导“相火论” 丹溪心法 主张滋阴降火之法七、明代1、普济方 朱棣 载方61739首 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2、医方
3、考 吴昆 如:知柏地黄丸八、清代1、医方集解汪昂 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2、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3、温病学派叶天士(桂) 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 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瑭) 著有温病条辨 创“三焦”辨证薛雪(生白)王七雄(孟英)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药物配伍配伍: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的将一味或二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 常见形式:同类相须、异类相使、相反相成、制毒纠偏、引经报使。 配伍目的:(增效与减毒) 方剂的组成 (“君臣佐使”概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特点:药味少、药量大。臣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 辅
4、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涵义有三 佐助药:用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佐制药:消除或缓解君、臣药毒性或烈性的药物。反佐药:依病情需要选择与君药性味相反又能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使药:涵义有二引经药:能引导方中药物的药力直达病所。调和药:能调和方中诸药的性能,协调诸药的相互作用或起到矫味作用。(味道)第六章 解表剂P391、麻黄汤 麻黄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君 主治:风寒表实证桂枝 发汗解肌,温经通脉 臣 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杏仁 降利肺气,止咳平喘 佐助 头身疼痛,舌苔薄白甘草 缓和药性,调和诸药 佐使 病机:风寒束表(寒邪为主),营卫郁滞,肺失宣降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治法:发汗解表
5、,宣肺平喘4、银翘散 银花、连翘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君 主治:温病初起牛子、薄荷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 发热,微恶风寒,口渴,咽痛,脉浮数荆芥穗、淡豆鼓 辛散表邪,制约方中诸药过甚寒性 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咳嗽,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桔梗 宣肺止咳 病机:风寒袭表,热郁肺卫生甘草 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治法:辛凉透表,清热解毒鲜芦根、竹叶 清热生津(止渴) 运用:本方为治疗风热表证之常用方剂 第七章 泻下剂P677、大承气汤 大黄 泻下通便,荡涤积滞 实 君 主治:、阳明腑实证 、热结旁流证 、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芒硝 泻热通便,润燥通便 燥 臣 实(实热内结,腹痛拒按,按之硬,潮
6、热谵语)枳实 行气消痞 痞 燥(肠中燥屎干结不下)厚朴 行气除满 满 痞(自觉胸脘闷塞不通,有压重感)功效:峻下热结 满(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治法:泻下热结 病机:邪热与有形燥屎结于胃肠,腑气闭阻不通体现:(下胃肠实热积滞)釜底抽薪,急下存阴 通因通用 (热厥)寒因寒用9、麻子仁丸(脾约丸)脾约证 麻子仁(火麻仁) 润肠通便 君 主治:胃肠燥热之便秘杏仁 润肠通便,降利肺气 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舌苔微黄少津白芍 养血益阴,缓急 病机:胃肠燥热,津血受伤,传导失司大黄/枳实/厚朴 泻热通便,行气消痞(除满) 治法:润肠泻热,行气通便蜂蜜 润燥滑肠 功效:润肠泻热,行气通便第八章 和解剂P88
7、10、小柴胡汤伤寒论 柴胡 舒透半里之邪,疏肝解郁 (外透)和解少阳 君 主治:、伤寒少阳证 、妇人伤寒热入血室 、疟疾/黄疸以及内科杂病而见少阳证者黄芩 清泻半里之热 (内清) 臣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舌苔薄白,脉弦。或有目眩半夏/生姜 降逆 和胃 止呕 病机:邪在少阳,正邪相争,胆胃不和人参/大枣/甘草 益气健脾,鼓邪外出 治法:和解少阳注意:阴虚血少者禁用 配伍特点:舒透与清泄并用,以透为主 胆胃兼调 寓扶正于祛邪之中11 痛泻药方第九章 清热剂13、白虎汤伤寒论 石膏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君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知母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病机:阳明气
8、分热盛,津液耗伤粳米/甘草 养胃护津 & (调和诸药) 治法:清热生津功效: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禁忌:表证未解的无汗发热,口不渴者 血虚发热或气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 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证 脉见浮细或沉功效: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配伍特点:清营解毒为主,活血散瘀、养阴生津、透热转气为辅。体现清营透热法。黄连解毒汤【处方】黄连、黄蘖、黄芩、大栀子,各二钱。【功能与主治】火证通治。【用法与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食远服。【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5、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 宣肺平喘,开表散邪 “去性取用” 君 主治:肺热壅盛证 石膏 清(肺胃)热,生津止渴 身热不解,咳逆气急,舌苔薄黄,脉数杏
9、仁 降利肺气,止咳平喘 臣 有汗或无汗,鼻翼扇动,苔薄白,脉浮或滑甘草 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病机:肺热壅盛 (表邪未尽,入里化热致宣降失常)运用:本方为清肺热之要方 功效:辛凉宣泄,清肺平喘芍药汤第十章 祛暑剂P142第十一章 温里剂P15019、理中丸伤寒论 干姜 温中散寒止呕 君 主治:中焦虚寒证 见阳虚失血证、胸痹、小儿慢惊人参 益气健脾 臣 腹痛喜温喜按,呕吐下利,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白术 益气健脾 燥湿 腹满不食,畏寒肢冷甘草 益气和胃,调和诸药 病机:中焦虚寒,运化无力药后调护:啜热稀粥 温覆 治法:温中祛寒,益气健脾小建中汤【出处】 伤寒论 【分类】 温里剂-温中祛寒 【方
10、诀】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和。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冷服之瘥。更加黄芪名亦尔,表虚身痛效无过。 【用法】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取汁,兑入饴糖,文火加热溶化,分两次温服)。 【方论】本方为桂枝汤倍芍药加胶饴组成。方中重用饴糖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桂枝温阳散寒;芍药和营益阴;炙甘草调中益气。诸药合用,共奏温养中气,平补阴阳,调和营卫之功。 【禁忌】 呕吐或中满者不宜使用;阴虚火旺之胃院疼痛忌用。第十二章 表里双解剂P169第十三章 补益剂P18122、四君子汤圣济总录 人参 益气健脾(偏肺脾) 君 主治:脾胃气虚证 白术 益气
11、健脾,加强人参作用 面色萎白,少气懒言,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茯苓 健脾渗湿 病机:脾胃气虚,运化无力 甘草 益气健中,调和诸药 治法:益气健脾功效:益气健脾 运用: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常用方,亦是补气的基本方23、补中益气汤李杲内外伤辨惑论 黄芪 益气健脾,升阳举陷 君 主治:、脾不升清证 、中气下陷证 、气虚发热证人参/白术/甘草 益气健脾 体倦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面色萎黄,脉虚弱无力陈皮 行气燥湿 健脾,使补而不滞 头晕目眩,视物昏瞀,耳鸣耳聋,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面色萎黄,舌淡,脉弱当归 养血活血 脏器下垂(eg: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伴气短乏力,便溏,舌淡,脉虚
12、弱柴胡/升麻 升举阳气 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而胖,脉大无力配伍特点:1、补气结合升阳,体现“甘温除热”法 病机:脾气虚弱,清阳下陷 治法:益气健脾,升阳举陷 2、补气兼能调气和血 运用: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当归补血汤【出处】 内外伤辨惑论 【分类】 补益剂-补血 【组成】 黄芪(30克) 当归(6克) 【功用】 补气生血。 【主治】 血虚阳浮发热证。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气虚血亏的面色萎黄,神疲体卷。1(本方可用于妇人经期、产后发热等属血虚阳浮者,以及各种贫血、过敏性紫癜等属血虚气弱者。)
13、【用法】 以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空腹时温服。 【禁忌】 阴虚发热证忌用。炙甘草汤【组成】 炙甘草 生姜 桂枝 人参 生地黄 阿胶 麦门冬) 麻仁 大枣【功用】 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 1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2虚劳肺症。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25、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熟地黄 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君 主治:肾阴不足证 山茱萸 益肝补肾,涩精止遗 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山 药 补脾益肾,固精 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
14、牙齿动摇,足跟作痛,以及小儿囟门不合 泽 泻 利水泄湿,泻肾火 病机:肾阴不足,虚火上炎 丹 皮 清泄相火 治法:滋阴补肾,清降虚火 茯 苓 利水渗湿,助山药健脾以滋肾 运用:本方是治疗肾阴虚证的基本方配伍特点:三补三泻,以补为主;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第十四章 固涩剂P23127、四神丸内科摘要 补骨脂 温肾暖脾以止泻 君 主治:脾肾虚寒之五更泄(肾泄) 肉豆蔻 温脾暖胃,涩肠止泄 五更泄泻,不思饮食,肢冷神疲,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或食不消化,腹痛腰酸) 吴茱萸 温里散寒,助阳止泻 病机:脾肾阳虚,肠道失固 五味子 涩肠止泄 治法:温肾暖脾,涩肠止泄 (生姜/大枣 调理脾胃) 第十五
15、章 安神剂P25130、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 滋养安神代表方 生地 滋阴清热 君 主治:阴亏内热,心神不宁证玄参/麦冬/天冬 滋阴清热 心悸失眠,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酸杏仁/柏子仁 养心安神 怔忡,虚烦少寐,神疲健忘,梦遗,口舌生疮,大便干燥远志/朱砂 宁心安神 病机:心肾两虚,虚火上炎致心神不安丹参/当归 养血和血 治法:滋阴清热,养心安神五味子 涩精止遗 人参/茯苓 健脾益气以充养先天 桔梗 载药上行 第十七章 理气剂P27634、越鞠丸丹溪心法 香附 行气解郁 (气郁) 君 主治:气郁所致之六郁证川芎 行气活血 (血郁) 胸膈痞闷,脘腹胀痛,饮食不消苍术 燥湿运脾 (湿郁) 病机
16、:肝脾气郁而致六郁(气、血、痰、火、湿、食)栀子 清热泻火 (火郁) 治法:行气解郁神曲 消食和胃 (食郁) 第十八章 理血剂P30340、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生黄芪 大补元气,使气旺则血行 君 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当归尾 活血养血,使活血不伤血 舌淡苔白,脉缓无力,甚至小便失禁桃仁/红花/赤勺/川芎 活血化瘀 半身不遂,口眼呙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地龙 活血通络 病机:元气亏虚,瘀血内阻,筋脉失养功效: 治法:补气,活血,通络43、小蓟饮子玉机微义 小蓟/藕节/蒲黄 凉血止血,兼以祛瘀 (小蓟)君 主治:热结下焦之尿血、血淋滑石/木通/淡竹叶 清热利尿通淋 尿中带血,血色
17、鲜红,舌红脉数 / 小便频数,赤涩热痛栀子 清热泻火利湿,引湿热从小便而出 病机:热结膀胱,迫血妄行生地 清热凉血又养阴生津 治法:凉血止血,利尿通淋当归 养血活血,伍生地滋阴生津 甘草 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第十九章 治风剂P33146、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怀牛膝 引气血下行 主治:肝阳上亢,气血上逆之类中风龙骨/牡蛎/代赭石 重镇 平肝熄风 头目眩晕,面色如醉,脉弦长有力龟甲/天冬/玄参/白芍 滋补肝肾 病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气血逆乱。茵陈/川楝子 疏肝理气,清泄肝热 治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生麦芽 疏肝和胃 甘 草 益气和胃,调和诸药 第二十章 治燥剂P352 增液汤组成石斛、乌
18、梅、北沙参、玉竹、甘草、白芍。功效养胃育阴。主治小儿厌食。口干多饮而不喜进食,皮肤干燥,大便干结,舌苔光剥,或舌红少津,脉细。 第二十一章 祛湿剂P36651、三仁汤温病条辨 杏仁 宣畅上焦,通利肺气 (宣上) 主治:湿重于热之湿温病白蔻仁 芳香化湿,行气宽中 (畅中) 头身疼痛,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薏苡仁 利水渗湿,畅导下焦 (渗下) 病机:湿热阻滞上中下三焦,湿遏热伏半夏/厚朴 燥湿行气,消痞散结 治法:清热祛湿,宣畅气机滑石/通草/竹叶 清热利湿,引湿热从小便出 运用:“三忌”忌汗、忌下、忌润53、五苓散伤寒论 泽泻/茯苓/猪苓 利水渗湿 (泽泻)君 主治:、(蓄水证
19、)太阳表邪未解,膀胱气化不利 、水湿内停之水肿、泄泻、小便不利白术 燥湿益气健脾 水肿或泄泻,小便不利,苔白桂枝 温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病机: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停,兼外邪未解配伍特点:1、表里同治 - 内利水湿,外散表邪 治法:解表利水2、二焦兼调 通利膀胱为主,又兼实脾制水 第二十二章 祛痰剂P402含 义: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祛除痰饮等作用,治疗各种疾病的方剂。55、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半夏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主治:湿痰证陈皮 理气 燥湿化痰,和胃止呕 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腻,脉滑茯苓 利水渗湿化痰 病机:脾虚生痰,气机不畅生姜 和胃化痰止呕 治法:燥湿化痰行气乌梅 敛肺,生津 运用:本方为燥湿化痰的基础方、代表方。第二十四章 驱虫剂P43659、乌梅丸伤寒论 乌梅 安蛔止痛 主治:蛔厥证 久泻久痢细辛/川椒 散寒伏蛔杀蛔 腹痛时止,烦闷呕吐,手足厥冷黄连/黄柏 清热下蛔 病机:寒热错杂(胃热肠寒)蛔动不安; 正气虚弱又有寒热错杂附子/干姜/桂枝 温里散寒止痛 治法:安蛔止痛人参/当归 益气养血 “蛔得甘则动,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