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济源市实验中学五环自主教案备课人段林艳课型新授时间9、2课题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学道理。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对声
2、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难点:设计探究的实验;声现象的分析、解释。板书设计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二节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速:4、 回声教学反思本节知识较为简单,主要采取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和教师点拨为主的方式。因为是刚开始接触学生,要给学生留下一个对物理课有浓厚兴趣的印象。这对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好处。教 学 设 计二次备课一、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观看课本1-1插图,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找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声音是如果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了。同学们先对照黑板上给出的预习提纲,看看通过自学能不能找出问题的答案。二、进行新课1、
3、声音的产生演示实验:(1) 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音叉旁放乒乓球,观察音叉振动时乒乓球被弹开,认识到发声的音叉在振动。(2)用橡皮筋做实验。橡皮筋拉长拉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能听到声音吗?此时橡皮筋处于什么状态?当橡皮筋停止振动,还能听到声音吗?(3)锯条实验锯条伸出桌边三分之二,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观察:能听到声音吗?此时尺子处于什么状态?当尺子停止振动时,还能听到声音吗?学生活动:根据振动发声实验,讨论声音产生的共同特征。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注意渗透比较、转化、归纳的
4、研究方法)2、声音的传播:(1)声音在气体中传播观看课本上1-5图片,提出问题:问什么要借助无线电波交谈,而直接交谈呢?真空不能传声实验(2)声音在固体中传播课本14页探究实验。钓鱼时,问什么不要随意走动(3)声音在液体中传播实验将闹钟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塑料袋浸没水中,仍能听到闹钟发出的声音。钓鱼时,为什么不能大声说话?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3、声波(1)观察课本15页1-6图,分析声波的产生。(可以与水波做类比)4、声速回声、雷电、田径比赛时,在远处先看到发令枪的烟雾,后听到发令枪的声音。这些说明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5、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呢?学生活动:看15页的表格内容,回答提出的问题340表示什么意思呢?表中声速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序的固体、液体、气体中的声速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声速在哪种介质中受温度的影响大?得出结论: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较快,在液体中其次,在气体中最慢。学生活动:课后第三题,你会听到几次敲击声?分别是从哪里传来的?梦溪笔谈中记录,古代行军打仗时,晚上,士兵躺在地上,枕着牛皮箭筒睡觉。从这个记录现象中你能提出什么值得探究的问题。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回声:声音的反射。0.1秒课堂小结: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不同。3、 真空不能传声。布置作业:课后题目。明目标 深钻研 巧设计 细反思 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