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教学目标取向与课型重构之我见 阅读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效果的高低优劣,甚至决定了课型呈现和重构问题。 一、 目标取向不囿于“理解”重构“体验”课型很多老师对课程阅读教学的目标理解狭隘,觉得阅读的核心是“理解能力”,那么目标取向只有“理解”,如何想方设法地让学生理解呢?讲解分析好像成了捷径,课型呈现的就是“教师讲解再讲解”,流程就是“导入-逐段解读-总结提升”。老师常年累月地讲解,也误认为是在落实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讲解绝不是理解,若要说理解,也只能是老师的理解,学习是学生的事,目标取向也应
2、当是为学生量身而作。崔峦说,和分析讲解说再见,就是和“唯理解的讲解分析课型”说再见,重构三维目标的“体验新课型”。阅读教学中的体验,则是学生以教材为载体,在教师引导点拨下,自主参与的一种阅读实践活动。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教学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 二、目标取向在语言运用上重构“读写结合型” 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从“语言”这个根上长出来的树,从文本中寻找有独特精妙的语言表达,引领学生反复揣摩,领悟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如果把教材内容当作教学内容,一堂课从文章的开头到结尾,从文本的“可讲处”到“可衍生处”,大大小小提出很多
3、问题,东碰一下,西摸一把,就会造成学生体验与理解的浮光掠影。目标取向应该在语言运用上: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语或句子。在正确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教师要从教材中寻找出一个切入点,通过精心设计,突破一点,可以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投身到教学过程之中,去揣摩作者用词的精妙、构段的方法,揣摩作者文体的特点,写作的特色等等。改变以往从“整体部分整体”教学流程,重构“读写相结合”的新课型。 三、目标取向在言语生命中重构“诗意型” 小学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有别于中学、大学的语文,小学语文教学以人为本之“本”,就是儿童的言语生命。言语是人的存在决定的一种意识,是人的生命特性之一。小学语
4、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儿童言语生命的充分发展。言语的生命性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 在学习情境中,儿童自觉将新的组块信息与自身记忆中的信息组块建立联结,获得活语的语境意义,实现言语智能的自主建构。成人世界的语文教育方式往往割裂儿童新旧信息组块间的联结,使儿童未能将言语材料的潜在意义转化为实际意义,即获得心理意义。由此,儿童美好的儿童语文世界被打破,言语生命难以得到发展。语文教学应该焕发儿童的言语生命活力,发现每个儿童的言语生命潜能、才情和天性、个性,顺应儿童言语智能的自我生长,促进儿童言语生命的最优发展。窗体顶端语文本身就是有诗意的。言语和诗意是不能复制的。提醒孩子赶紧记下真情的语言,怕转身就不见了
5、。言语性和诗性要表达一种情意价值。是情意价值的彰显和敞开。即使是不明不白地说话都是情意的流露。要读的语文不是文字本身,而是背后的精、气、神。语文本身的诗意不是外加的,不是贴标签式,而是语文的本色。所以目标取向应该在言语生命中,去除“功利性、功能性”的语文之弊,重构“诗意型”。 课例说明:支玉恒只有一个地球(两课时) 一、题释1、围绕“地球”的讨论(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地方)2、围绕“只有一个”的讨论(让学生理解只有地球能够养育生命) 二、朗读课文(采用“朗读权竞争”的方法) 三、转入学生默读,并让学生“猜”教师要问的一个问题(这段中支老师的表现相当精彩) 四、教师自己端出没被学生猜中的一个“问题”
6、: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酸甜苦辣,你是哪一味? 五、学生谈“味”,并朗读课文中相应的语句,力图将“味表现出来。 (学生提到苦、酸、甜等,教师边范读边指导。) 六、让学生就课文的五个方面的内容(段落),分别写一个抒情的句子 老师示范第一段:啊!美丽的一叶扁舟! 七、逐次讨论学生写的“抒情的句子” 采用“发表权竞选”的方法,就每段内容写得最好的两句“发表”在黑板上。 八、教师通过适当的增删、调序,将黑板上的十个抒情的句子变成一段小小的散文。 九、组织以环保为主题的“实话实说”节目教师为主持人,学生分别扮演环保局长、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女宇航员、破环环境的公司老板等。 只有一个地球不是说明文,是一篇说服性的演讲稿。说服性演讲,往往诉诸听读者的情感,通过包含感情的事实陈述唤起听读者的情感认同,从而达到说服的目的。支老师把握住了适宜的教学内容,目标的取向不囿于“理解”层面,取在“语用”和“言语生命发展”:一是让学生体验被课文唤起的情感,感受“只有一个地球”带来的悲、愤、忧、喜。二是将体验到的情感写成抒情的句子,整理成与课文相印证的言语片段。三是创造了学生在文本熏染下“诗意表达”,为课型的重构打开了新的一片探寻天地。窗体底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