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梅兰竹菊视为笔下的宠儿,但在宋代却有一位大哲学家偏偏爱莲,并以一篇爱莲说在文坛名流千古,这个人就是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千古名篇爱莲说。周敦颐,一生酷爱莲,为了与莲花朝夕相处,他在做南康郡守时曾经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并在池中建有赏莲亭,那么莲花究竟有何魅力,让理学宗师如此痴迷,还是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去寻找答案。二、初读感知1、听范读课文,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可以做些什么呢?明确:听准字音和节奏,标记在书上,准确读出文中重要字词的音。2、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节奏。3、探讨朗读中的句子节奏。4、指名朗读课文。(点评)5、对照注释译读课文
2、,疏通文意不懂的词语和语句圈点出来,小组交流讨论。三、精读研析1、通过刚才的探讨,我想大家都对文意了然于胸了,那么回到我们开课时那个问题,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你从他的文本中找到答案了吗?请用文中语句回答。明确: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2、作者爱莲花一方面是因为莲花自身的高洁美丽,但更重要的是因为莲花身上具有君子的美德。下面我们来品析第一段中描写莲花的语句,概括一下它具有君子的哪些美德?(齐读“予独爱亵玩焉”)3、大家概括的非常好。刚才我们是从语句角度来赏析,现在我们不妨再从词语入手,看看哪些词语用得妙,一字点出君子的美德?提示:
3、可以试试换个字品品,体会原文用词的妙处,比如我们将“染”字换成“污”字试试,感受一下它们表意的不同。4、通过大家的换字品读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本文的用语之妙,可谓“增一字则多,减一字则少,换一字则意境全无”爱莲说不愧是千古名篇。本文是写莲花的,可是作者却在文中不惜笔墨的写了菊花和牡丹,以及喜爱这两种花的人,这样写有何用意?5、作者想要衬托什么?6、同样是衬托,角度有什么不同?(正衬和反衬)7、其实作者写三种花的目的是要写三种人,是要再现他们的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追求,最终表明作者周敦颐对于自己人生的一种态度和志向,这种写作手法是“托物言志”,你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作者所托之物是什么?所言之志是什么?8
4、、大家齐读一下第二自然段的前半部分,思考有没有借物喻人。9、第二段后半部分中有个“噫”字,它的含义是“表示叹息”,结合后面语句,你认为其中包含了哪几种不同的情感?(齐读第二段,体会不同的情感)10、其实作者确实对陶渊明饱含着一种惋惜之情,作者在心中说道:陶渊明是个多么正直的人,也一定是个好官,但是可以他在黑暗的官场面前选择了逃避,而没有选择勇往直前。大家想想是不是这种情感?而对于世人痛恨似乎有些重,厌恶更为准确一些,那么对于爱莲者到底是什么情感呢? 我们不妨再来读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句话。提示(反复读)从句式和修辞角度思考。小结:北宋王朝是一个段短命朝,建国之初就战争不断,军队腐败尤其
5、严重,乱世之中真正为国分忧、为百姓着想的人少之又少,作者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确实是一种悲哀这样看来一个“噫”中不仅包含了作者对于陶渊明的惋惜、对世人的厌恶,更流露出作者对于社会中君子少之又少的社会现实的无奈和悲哀。(朗读,再次体会情感)11、文章讲究前后照应,那刚才你在朗读第二段时,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前半部分顺序是菊花牡丹莲花,后半部分顺序变为菊花莲花牡丹12、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在结尾时将莲花和牡丹对调?15、作者是要强调什么?明确:其实正如你们所言,作者对调顺序就是要突出表达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批判和鄙弃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四、课堂小结:这节课即将结束,但是我们对于爱莲说的解读才刚刚开始,毕淑敏有一篇文章叫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一生中不同时期阅读同一文章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希望大家在那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将爱莲说常读常新,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