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是对学习的一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上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那么,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呢?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面对一些没有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以及由于各种原因在学习中产生挫败感引发旷课,逃学等问题。传统的做法就是从经验出发做思想工作,有时会适得其反学生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问题越来越严重;我们也变得束手无策,并逐渐失去耐心。比如说我教过的学生李晓亮,人长的很结实,还算不错,偶尔会偷懒。当他的父亲说他不想上学时,我一时还不敢相信。他的父亲说他是离婚了,孩子承受压力太大,所以不想上学了。他的一切消极思维,情绪和行为同家庭
2、因素密不可分。家庭变故,使他产生了心理压力,读书无用论。再者在学校因为各方面都不怎么突出,他定然产生了消极的想法“与先前相比,同学老师都不怎么重视我,学校让人见了就烦,呆在学校只能是浪费时间。”他的情感体验就会经历一个波动的过程:从充满希望到厌倦,冷漠,焦虑不安,最后到孤注一掷,离家出走。其实厌学的学生是非常多的。对于上面的学生,平时是我忽视了中等学生的心理,没有洞察到他们的心灵世界。我现在要做的是,探索克服他的消极思维,情绪和行为的办法,以激发他固有的学习动机,恢复他原本的健康状态。同时还必须帮助他看到自己的积极方面,并重新激发起学习动机。还有的学生对学习根本就没有兴趣,上课就只知道睡觉,例
3、如:我班上的一个同学,一上课就开始睡觉,任凭你怎么叫他听课,他就是不听,对于这种状况我们该怎么办呢?于是我就绞尽脑汁,多方面了解他的各种情况,包括生活。了解到他的家庭条件太优越了,导致他以后毕业有工作,还念什么书,只是混年龄。于是我根据了解的情况对症下药,不以优越为条件,激发他的学习动力,上课鼓励他回答问题,他后来也慢慢的改变他的认识,对学习也产生了兴趣,成绩也慢慢提高了。我有这份自信,源于对动机的认识来自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学派的观点强调学习动机的外部影响因素,包括他人重要的社会情感支持(如真诚关爱,尊重和鼓励)以及外部环境的刺激和强化(如成就得到认可)。研究表明当个体不必担心失败,当他们意识
4、到自己所学的东西是很有意义的,或者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教师的支持和尊重时,自然会以很高的热情投入学习。我没有个别找他谈话,相信他已经觉悟,但在课堂上,提他发言的次数多了,回答得好,他得到表扬的机会也多了,偷懒的机会少了。他在日记中也表示,读书是自己的事,家里钱多钱少是家里的事,尽自己的力,让别人对他刮目相看。之后的期末考试,他的成绩与班长并列第一。他与同学一起来看成绩时,头抬起来了,胸也挺起来了。可以看出,在学习上初尝甜头的他,对自己充满着信心。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既有其理论性,更有其实践性,教育工作者应在实际操作中获得认识的提升和飞跃,最终促进教书、育人双提高。因此在课堂上,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做到:1、老师自身素质较高,老师非常热爱教育,喜欢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兴趣爱好。 2、老师要合理激励表扬学生。 3、老师要有幽默感。 4、老师设计课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还有悬念,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