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走近伟人的读书生活-读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有感 他深受人民爱戴,堪称近代以来世界绝版的巨星;他深信“与人斗其乐无穷”,一生孜孜不倦,令无数对手和敌人胆寒;他有很多重量级的称谓: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迄今无人超越,将来也不会;他不是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他是毛泽东。毛泽东的渊博学识和政治智慧不是与生俱来的,他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也不是上天的恩赐。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一书言简意赅地昭示人们:毛泽东所取得的一切成就,是和他投身变革社会的革命实践、和他一生刻苦的读书生活分不开的。读书,使毛泽东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政治智慧。对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在头脑印象很深,但毛泽东一生为什么要读那么多书,又怎样读书
2、,读了多少书都一知半解。最近我拜读了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一书深受启发,感人至深,感慨不已。正如一位学者所说:读一本好书,就像是与一位博学的长者面对面品茗聊天,受益匪浅。感慨之余动笔写下一点心得。毛泽东一生读书之多、之广、之深、之活无人能出其右。从书中粗略统计他一生读了马列著作、哲学、历史、经济学、中国文学、自然科学、科学技术等七大类,深读、反复读的重点书籍少说也有几百种之多。从少年读古书开始,经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艰苦困难的长征岁月乃至解放后繁忙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直至他逝世前躺在病上,历时数十年从来未间断。他在延安号召干部学习时说:“年老的同志也要学习,我如果再活十年死了,那么就要学9年359天
3、”。在当前中央号召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大前提下,树立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树立学习光荣,学习高尚,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等理念,在社会空前发展,经济不断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的有着深远意义。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对共产党员来讲,学习既是掌握知识增强本领,做好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党性,加强修养,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读书的目的在于启发思考,这种透过书本与自我对话的过程就是使自己身心成长的过程。高尔基曾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赫尔岑更明确的指出:“书这是这一代对另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年轻人的忠告,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的岗位的站岗人的命
4、令。”回顾自己的退休生活,虽对学习也不断大声呐喊,但行动似停留在被动学习的层面上,主动性不够,或“急”用先学或有“趣”的书多看,习惯用“退休”两字来做挡箭牌,要求自己不甚严格。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给了自己的一针强心针,我一定要记住书的忠告和书的命令。毛泽东同志读书可谓无时不读,见缝插针,饿着肚子也读,躺在担架上也读,他读书的刻苦勤奋是出了名的,人所共知的,令人敬佩的,我们曾在展览会上看到他读过的书上做的批注,这是他读书的一大特点。书中批注密密麻麻,上下两端,边白中缝等处都是,还在书中划各种符号,圈点密集,杠道不断,圈内有圈,杠外划杠。他批注不仅仅划圈划杠,还有批注内容,对内容的提要,对人物或思想的
5、简短评论,还有对相关事物的发挥,有长有短,不拘一格长的达两千多字,短的只有一个字,内容极为丰富足以看出他的勤奋。联系自己在这方面相距甚远,读书应是贵在坚持,贵在用心,反思自己的读书表现可概括为浏览有余,浅读为主,不求甚解,钻研欠之。正如有人说得那样“快餐式”的读书,不细嚼慢咽,不品尝味道,囫囵吞枣。所以很难收到实效,可谓读得快,忘得也快。常听人说:“读书实则读人,其实也是在读自己。有一段话说得非常精彩,读书丰富一个人的有限人生,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籍是哺育心灵的甘乳,铸造灵魂的工具,启迪智慧的钥匙。读书
6、,使我们的精神不再贫乏,生命不再贫弱,人生不再孤独,让我们成为有信念,达情理,知荣辱的人。确实,读书贯穿了毛泽东整个人生。在韶山冲的旧式私塾里,在投笔从戎响应辛亥革命的新兵行伍中,在岳麓书院下,在橘子洲头,在南下北上的求学路上,在长征途中,在决定中国革命走向的延安窑洞内,在“王师北定”后入主中南海的岁月里,乃至临终前的几个小时,读书生活都是镌刻其中无法磨灭的烙印。不断读书的过程是毛泽东不断提升人生理想信念的过程。假使他只记得当年私塾老师教授的那首琵琶记,假使他只会吟诵“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那么他充其量只是个“县令”、“郡守”,不过为国家守土而已。况且恰逢乱世,更合
7、理的结果恐怕是“有怀投笔,无路请缨”。庆幸的是,他求知欲旺盛,似乎从不愿意停下探索的脚步。他熟读曾国藩,深知当时中国处“百年不遇之变局”;他读懂曹操,深谙不仅可以做“治世之能臣”,更可以做“乱世之奸雄”;他读马克思列宁,找到了被称为“主义”的“旗子”;他更读懂中国,探索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色政权可以长存的真理。“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纵使王明能用俄语把马列主义倒背如流,又如何能够避免遵义会议后被毛泽东取而代之的悲惨命运?书中的营养令毛泽东疯长,塑造了他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普通的读书人信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车马多如簇”,为的是有朝一
8、日可以享受富贵;层次稍高者大多刻苦钻研厚黑之学、帝王权术,热衷斗争,斗人被斗;有经天纬地之才者,在浩瀚书海中不断追寻的是安邦定国之策,为的是成为“中兴名臣”。而伟人读书,涉猎比前三者都广,层次比前三者都高。伟人读书,取之书本,高于书本,自成一体,空前不绝后。当然,后人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从毛泽东身上,我们看到了太多这样的痕迹。当李贺还在咏怀伤古,哀叹“天若有情天亦老”时,毛泽东告诉他“人间正道是沧桑”;当古中国的兵书上“穷寇勿追”还被视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时,毛泽东大笔一挥写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当“怒发冲冠”的岳武穆带着“靖康耻、犹未雪”的遗憾早
9、早远去时,毛泽东告慰这位民族英雄说“凭栏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有的时候,毛泽东还会即兴发挥,和自己的偶像来一场穿越古今的隔空对话:“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魏武帝曹操如果能听到的话,恐怕也只能笑对这样的揶揄,毕竟这个后来人已经超越了他许多。与毛泽东刻苦读书相伴的是他卓越的革命实践。他爱读书,但是不死读书;他的读书,是为了更好地指导革命实践;他文采风流,他戎马一生。早在青年时代,他就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他领导革命时,更是直言不讳地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他是马基雅
10、维利笔下的完美“君主”,既是“狐狸”,也是“雄狮”。有人讲“书生造反,十年不成”,面对革命敌人,毛泽东丝毫不顾忌读书人的所谓“文明面具”,永远都是秋风扫落叶式的“野蛮”进攻。面对这样一个难缠对手,缴械投降似乎是反动派们最好的抉择。如果书本教育了我们什么,如果历史教育了我们什么,那就是战争特别是革命战争,永远是残酷的。历史还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江山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毛泽东一家就为中国革命贡献了六个烈士。对于被称为革命家的毛泽东而言,文学家、诗人的称号只是副产品。读书使他文采风流,读书也铸就了他义无反顾投身革命的情怀,读书的感悟和亲身的经历也当然地向他揭示了中国革命的残酷性,“一门六忠烈”就
11、是毛泽东为革命无所保留的最直接的印证。而他的境遇,这又何尝不是中国无数革命者境遇的缩影。伟人已经逝去,历史的回响依然振聋发聩。放眼现实,对于伟人的评论,从来没有盖棺定论过:爱他的人爱得死去活来,恨他的人恨得咬牙切齿。但无论如何,他的功绩无法抹杀,他的人生永远不会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谢幕。坦率地说,我没有资格对这样一位人物做出评价,我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汇集成篇,更多的是为了让自己牢记中国共产党创业的艰辛,目的是为了提醒自己守业责任的重大。我,一个热爱读书的教师,一个不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发自内心地对这位革命家保持着永远的敬仰,对他的人格魅力保持着永远的崇拜。 走近伟人的读书生活 三泉中学高瑞花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