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上语文JS-YW-01-06 激情导入自主探究讨论解疑精讲提升当堂检测隆中对编写人 :王靓靓 审核人:九年级语文组 编写时间:2015.10.13 一、课下注释对 陇亩 好为梁父吟 莫之许 谓为信然 谓 信 然 先主器之 谓先主 与俱来 就见 屈致 枉驾顾之 诣 凡三往 乃见 因屏人曰 汉室倾颓 主上蒙尘 遂用猖獗 度德量力 欲信大义于天下 孤 然志犹未已 计将安出 董卓已来 非惟 抑亦人谋 挟天子 争锋 国险而民附 利尽南海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刘璋暗弱 殷 存恤 胄 总揽 岩阻 政理 身率 川 箪食壶浆 箪 日 二、一词多义1、信:谓为信然 信义著于四海 欲信大义于天下 2、因:因屏人曰
2、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3、遂:由是先主遂诣亮 然操遂能克绍 遂用猖獗 4、诚:此诚不可与争锋 诚如是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今诚以吾众 5、已:然志犹未已 自董卓已来 已历三世 6、谓:谓为信然 谓先主曰 7、然:谓为信然 然志犹未已 8、用:遂用猖獗 贤能为之用 此用武之国 9、以:以弱为强者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以迎将军者乎 先帝不以臣卑鄙 以塞忠谏之路 10、为:好为梁甫吟 谓为信然 以弱为强者 贤能为之用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11、之:时人莫之许也 先主器之 此用武之地 孤之有孔明 12、身:身长八尺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 13、好:好为梁甫吟 外结好孙权 14、于:欲信大义于天下 自比于管仲乐毅
3、 至于今日 出于秦川 15、将:则命一上将 将荆州之军 君谓计将安出 16、而:而智术浅短 则名微而众寡 17、国:此用武之国 民殷国富 国险而民附 去国怀乡18、度:度已失期 度德量力 关山度若飞 三、句子翻译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2、将军岂愿见之乎? 3、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4、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5、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6、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7、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8、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9、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4、10、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11、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2、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13、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14、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15、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四、课文理解1、刘备在什么背景下三往隆中拜访诸葛亮的? 屯新野 智术浅短,遂用猖獗2、“反三往,乃见”五个字,表现了刘备怎样的态度? 表现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态度。3、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
5、曹操:不可与争锋 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刘表刘璋:可争,可图 诸戎夷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4、(原文回答)刘备的政治抱负是 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 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的战略方针是 5、用原文回答 诸葛亮认为曹操不可与争锋的原因是 认为可以与孙权结为外援但不可图的原因是 论述占据荆州的必要性是 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是 论述占据益州的必要性是 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是 认为刘备自身具备的有利条件是 文中表明刘备三顾茅庐的句子是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比喻,突出诸葛亮对刘备的重要性,也从侧面突出诸葛亮的才能。7、诸葛亮认为曹、孙、刘三家对
6、待人才的态度如何?当今世界应如何对待人才? 曹操: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孙权:贤能为之用;刘备: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当今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要礼贤下士,善于发现人才,珍惜人才,用好人才。8、本文刻画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简要概括诸葛亮的形象。9、“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10、假如你是某一公司负责人,在选拔、任用人才方面,从刘备三顾茅庐的举动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可从选拔人才的标准角度谈。如选拔人才应重才能,不重出身、地位。也可从管理者的态度行为来谈,如应像刘备那样礼贤下士,求贤若渴。
7、比较阅读(一)【甲】亮躬耕陇亩凡三往,乃见。【乙】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辫,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扰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注释:扶风:汉朝郡名平陵:汉朝县名徐:徐县汉朝县名永平:汉明帝年号固:班超的哥哥班固,汉书的作者校书郎:官名傅介子:西汉冒险家,以计斩楼兰王闻名于世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具体含义(2分) (1)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2)由是先主遂诣亮 (
8、3)不耻劳辱 (4)尝辍业投笔叹曰2乙文中有一个句子与甲文中的“时人莫之许也”有同样的表达效果,找出这个句子。3.将句子译为现代汉语(2分)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4.下面的句子中有一个通假字,试推测是哪一个字并写出本字(2分) 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通假字是 ,本字是5.刻画人物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比较两文在这方面有何异同,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二)甲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
9、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刘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军三万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6.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4分)A. 自董卓已来( ) B. 利尽南海( )C. 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D. 益州既定( )7. 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 A.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B. 躬耕于野,不求闻达。8. 乙文中写隆中对策过程的句子是:9. 阅读甲文,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是:(3分) A. B. C.10. 甲文中,诸葛亮在对前景的分析中,反复强调“人谋”的重要性,请从文中任举一例说明。 联系实际,谈谈“人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1分) 【小结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