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22KB ,
资源ID:4366802      下载积分:6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436680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开通VIP折扣优惠下载文档

            查看会员权益                  [ 下载后找不到文档?]

填表反馈(24小时):  下载求助     关注领币    退款申请

开具发票请登录PC端进行申请。


权利声明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可先查看【教您几个在下载文档中可以更好的避免被坑】。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联系平台进行协调解决,联系【微信客服】、【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9-655-100;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注意事项

本文(中医经典语录.doc)为本站上传会员【快乐****生活】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9-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中医经典语录.doc

1、中医名言名句 1 第一部分   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岳美中   风为百病之长。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     ——程杏轩《医述;药略》   必先岁时,勿伐天与。气聚则塞,气散则通。就是痛之休作由气聚散也,故治疝必先治气。     ——金翼匮?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   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

2、久卧伤气。   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朱丹溪〈格致余论〉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就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十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清〕陈修园《医生实在易?问证诗》   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

3、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医之为道,全在身考。    ——〔清〕徐灵胎《慎疾刍言;用药》   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    ——〔清〕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土虚木必摇    ——〔清〕尤在泾《静香楼医案》   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内经》"至真要大论"   无虚不能作眩。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无痰则不作眩。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4、天人与一。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   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明〕周慎斋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    ——〔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   病经议明,则有就是病即有就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素问;至真要大论》   ( 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   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    ——〔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   病

5、痰饮者,当以温药与之。    ——张仲景   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   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   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    ——〔清〕章虚谷《医门棒喝》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素问;标本病传论》    ( 张景岳注云:“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   寸尺弱,勿汗。   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尺脉

6、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汗法》   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   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   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匮;寒热》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三消》   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    ——〔现代〕明坚《医林掇英;外病求内在之根源》   治外感如将

7、治内伤如相。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   治外感如将,贵在猛峻;治内伤如相,贵在圆通。   症/?征也,瘕者假也。   征者,成形而坚定不移者就是也;假者,无形而可聚可散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症瘕类》   症?瘕与积聚异名同病。   症?者,有形可征,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   瘕者,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积;聚   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   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   积血聚气   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

8、脏,多属血病;   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气病。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积聚》  第二部分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心肾;虚寒虚热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取肾者不必齐以寒;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表;里   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   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

9、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胆热移脑为鼻渊;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四总穴歌   凡血枯经闭者,当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   而呕血吐血者,当求动血之源,源在脏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右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   左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    ——〔明〕汪石山《石山医案;营卫气血论》引朱丹溪语   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就是火邪盛也;   

10、身凉脉静者易治,就是正气复也。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吐血》   凡治血证,须知其要;   而血动不由,惟火惟气耳。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祛瘀之故。    ——〔清〕唐容川《知证论;吐血》   朱丹溪:气血冲与,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气实者气必喘粗,声音壮厉;     血实者血必凝聚,多痛且坚。    ——〔清〕徐灵胎《杂病源;虚实》   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瘀血化水,亦发水肿,就是血病而兼水也。    ——〔清〕唐容川

11、《血证论》   血不利则为水。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明〕李宗梓《医案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引语   后天资生,纳谷为宝。    ——〔近代〕张锡纯   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   别阴阳于疑似之间,   辨标本于隐微之际;   有无之殊者,求其有无之所以殊;   虚实之异者,责其虚实之所以异。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审查病机无失气宜

12、论》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   (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吐,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痰饮论治》   肥人气虚多痰,瘦人血虚多火。    ——〔清〕程芝田《医法心传;医宜通变论》   百病多因痰作崇。    ——〔清〕汪昂《汤头歌诀;礞石滚痰丸》   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   怪病就是痰,十居八九。    ——〔清〕裴一中《言医》引朱丹溪语  

13、 湿邪为病,缓而难知。    ——〔清〕吴刊安《伤寒指掌;湿症合参》    不明脏腑经络,伸手动手遍错。   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擨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    ——〔金〕张子与《儒门事亲》 第三部分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    ——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欲知病之难易,先知病之深浅。欲知病之深浅,先知病之部位。    ——〔清〕宝辉《医医小草》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

14、清〕喻昌《寓意草》   谚云十个医,十个法,此言不然,病者只有一个病,自当只有一个法。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凡治病治遗使邪有出路。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    ——〔清〕周学海《读医随笔》   考古人用药,有攻病保躬两途,攻病则或凉或温,当取其偏,保躬则适其寒温,宜用其平。    ——〔清〕程杏轩《杏轩医案》   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先秦〕扁鹊见《医述》   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唐〕孙思邈   不读本草,焉知药性?专泥药性,决不识病;假

15、饶识病,未必得法,识病得法,工中之甲。    ——〔金〕张子与《儒门事亲卷十四治病》   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就是取则焉。    ——〔元〕朱震亨《局方发挥》   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不贵于能言医,而贵于能延真医。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清〕刘仕廉《医学集成》   医就是讲学不就是市道,故商贾贸迁之术无一书之传,而医家言则汗牛充栋。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内经》无论真不真,总就是秦汉间书,得其词组,即就是治法;

16、《伤寒论》无问全不全,苟能用其法以治今人病,即此亦已足矣。后学能识病,全赖此数书。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学医当学眼光,眼光到处,自有得对之方,此有说不尽之妙,倘拘拘于格理,便呆钝不灵。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   大约功夫到时,眼光中无相同之病。瞧一百人病,便有一百人方,不得苟同,始为有味。若功夫未到,便觉大略相同。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   凡瞧病须要格分寸。谅病之分寸,而定药之分寸,格成一方,瞧去增减一味不得。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   凡少年人瞧病,心中必谓天下无死症,如有死者,总由我功夫不到,

17、一遇难处,遂打起精神,与她格算,必须万全而后止。学医者,不可无此种兴会。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   凡临证,须审病人情状,酌配方药。但记每方治某病便非。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   大凡名家亦有偏处。当日雨田先生善用凉药,非无用温处,用至七分止矣;性天先生善用温药,非无用凉处,用至七分而止。两家对待,各具至理。雨田先生曰:一分热邪不除,便为不了之病,易戕正气。性天先生曰:一分阳气不亏,不受阴邪为病。当时两家论治最好瞧,然亦须有学问去领会,无学问者安能识此奥旨,而两家亦终不相通。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   用古人之法,审其用法之时,

18、得其立法之心。学无常师,择善而从。    ——〔明〕孙一奎《赤水玄珠》   临病人于饿顷便处汤剂何敏捷乃尔,要惟有定识于平时,乃克有定方于片刻。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学医一道,既不能离开书本,也不能专靠书本,既要凭些经验阅历,也要懂得经籍要义。    ——〔近代〕冉雪峰   凡阳虚多寒者,宜补以甘温,而清润之品非所定;   阴虚多热者,宜补以甘凉,而辛燥之类不可用。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阴阳俱不足

19、补阳则阴竭,滋阴则阳脱。如就是者,可将以甘药。    ——《灵枢;终始篇》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清〕叶天士   阳虚之甚者,先回其阳,继而渐加补阴之药,就是无阴则阳无以化也;   阴虚之甚者,先补其阴,继而渐加补阳之药,就是无阳则阴无以生也。    ——〔清〕王三尊《医权初编》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   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华岫云按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

20、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阴症似乎阳,清之必毙;   阳症似乎阴,温之必亡。    ——〔清〕顾松园《顾松园医镜;格言汇篡》   五味入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心,而与汗俱出;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怋。推此,则知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之所起所在也。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   李汉彪师傅传草药辨认秘诀:    草木中空善治风,对枝对叶能治红。    叶边有刺皆消肿,叶中有酱拨毒功。   

21、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素问;咳论》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    ——《灵枢;营卫生会篇》   中医辩证    辨舌质可验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深浅。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   病不应脉,当思其病;脉不应病,当思其脉;药不应病,当思其药。    ——〔明〕杭世骏   证虽重而门类明白者,不须诊脉亦可议

22、方,证虽轻而题目未定者,必须仔细察脉。    ——〔明〕李榳《医学入门》   湿病在表,一身尽痛;湿病在里,一身不痛。    ——〔明〕汪昂《医方集解》   热在上焦,咽乾口糜;热在中焦,心烦口渴;热在下焦,便秘溺赤。    ——〔明〕李榳《医学入门》   凡病气重,则小便必涩;病气苏,则便溺渐通。    ——〔清〕程杏轩《医述》   卫虚则外寒而栗,营虚则内热而咳;营虚则咳伤   肺而唾腥;卫虚则寒入脾而吐涎沫。    ——〔清〕程杏轩《医述》   逢节发病,必非议补之时。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脉病人不病则病重,人病脉不病则病轻。    ——〔清〕王孟英《王氏医案译注》   治病必先辨症,辨症须辨兼症,徐洄溪谓有一症不具,即需审慎者,固难为见病治病、知常不知变者道也。    ——〔清〕费绳甫《孟河费氏医案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