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45KB ,
资源ID:4345449      下载积分:6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图形码: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434544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开通VIP折扣优惠下载文档

            查看会员权益                  [ 下载后找不到文档?]

填表反馈(24小时):  下载求助     关注领币    退款申请

开具发票请登录PC端进行申请。


权利声明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可先查看【教您几个在下载文档中可以更好的避免被坑】。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联系平台进行协调解决,联系【微信客服】、【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9-655-100;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注意事项

本文(心力衰竭合并房颤的治疗.doc)为本站上传会员【人****来】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9-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心力衰竭合并房颤的治疗.doc

1、关键词】 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房室结消融 【摘要】 心力衰竭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合并心房颤动,这类患者也可存在不同程度得机械不同步运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  可以改善她们得心功能、运动耐量及生活质量。但这些患者容易产生双室起搏不完全,使CRT 有效性明显降低.有试验证明房室结消融能提高这类患者CRT  得成功率。该文将对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得流行病学特征、病理机制、CRT 及房室结消融在CRT 中得必要性进行叙述。 心力衰竭(心衰) 与心房颤动(房颤) 就是两种常见得心血管疾病,两者间相互作用复杂,常合并存在,且一种疾病可以增加另一种疾病得发病率与死亡率。

2、它们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最主要得公共健康问题。 1 心衰合并房颤得流行病学特征 心衰合并房颤就是一种常见得临床现象。许多基础研究或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两者互相影响.房颤得发生率与患者得心功能分级有着密切得联系,近年得研究表明,NYHA Ⅰ级得人群中有5 %就是房颤患者,NYHA Ⅱ~ Ⅲ级人群中,比例10 %~25 %,在NYHAⅣ级人群中,比例高达50 %[1 , 2 ] 。而有10 %~30  %得房颤患者伴有心衰,这部分人群通常预后不良,死亡率明显上升[3 ,4 ] 。有研究显示伴有房颤得心衰死亡率几乎就是一般心衰患者得2 倍。 我国2001 年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显示:成年人

3、心衰患病率为0、 9 % ,男性为0、 7 % ,女性为1、 0 % ,心衰中房颤发生率高达15 %~27 %。按此计算,我国目前35~74 岁成年人中约有400 万例心衰患者,其中80 万例患者合并房颤[ 5 ] 。 2  心衰与房颤两者共存得病理机制及影响 慢性心衰与持续性房颤经常同时存在,相互影响促进,它们得共存机制就是:房颤引起得快速心室反应可以通过心肌缺血、钙通道调节异常或者细胞外基质得重塑导致心肌进一步重构、扩张,进而心功能异常。另外,心房收缩功能得丧失与心室节律得不规则导致心输出量下降使患者更易于发生心衰。在动物实验中,诱发心衰得动物发生房颤后心率明显增快,同时心输出量及

4、左室射血分数(LVEF)  进一步下降[6 ] 。反之,心衰患者因为心肌细胞凋亡、心房扩大、纤维化、传导减慢与不应期得离散等因素得共同参与决定了心衰就是房颤得高危因素。 3  心衰合并房颤患者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心衰得治疗模式已从传统得生物力学转变成神经体液抑制,从而改善心衰患者得生存与预后,但许多终末期心衰患者即使得到最佳药物治疗得情况下,生存质量仍然堪忧。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 herapy ,CRT) 提高了这些人得生活质量,CRT 改善心脏机械不同步,提高心脏做功效率,从而改善心功能.既往得一系列大型临床研究, 如心肌病

5、多部位起搏治疗试验(multisite stimulation in cardiomyopat hy , MUSTIC) 、多中心InSync 随机临床评估试验(multi2center insync randomied clinical evaluation ,MIRACLE) 、慢性心衰起搏与除颤器治疗对比研究(parison of medical therapy , pacing and defibrillation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 , PANION) 、心衰得CRT  试验(cardic resnychronisation in hear

6、t failure ,CAREHF) 等证实了CRT 不但能改善患者得心功能, 提高其生活质量, 还能降低患者得死亡率。 近年来有多项临床试验证实CRT 对心衰合并房颤患者同样安全有效.早期Molhoek 等[ 7 ] 入选了30 例N YHA Ⅲ~ Ⅳ级、LVEF 〈 35 %且QRS >120 ms 得房颤患者与30 例基本条件类似得窦律患者,同样植入CRT 1 年后,两组患者得LVEF、生活质量、6 min  步行距离等都有了显著改善。发表于2008 年得一项多中心研究SPARE ,随机入选了470接受CRT 得患者,其中126 例伴有持续性房颤,该研究发现房颤患者植入C

7、RT 12 个月后得生活质量、6 min 步行试验及左室重构逆转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且与窦律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8 ] 。同样发表于2008 年得一项有关房颤患者CRT 治疗得前瞻性组群研究得Meta 分析表明,房颤患者可以从CRT 治疗中得到与窦性心律患者相似得益处[9 ] 。两者得1 年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NYHA 分级得到同样得改善;但窦律患者要比房颤患者在6 min 步行试验与明尼苏达评分方面有更为显著得改善,房颤患者得LVEF升高较窦律患者更为显著。这些研究都肯定了CRT在心衰合并房颤患者得疗效与安全性. 基于目前临床研究结果,2007 ESC 指南规定:对于NYHA Ⅲ

8、~ Ⅳ级,LVEF ≤0 、 35 ,左室扩大,伴有持续性房颤或永久性房颤,同时存在房室结消融指征者为CRT 治疗得Ⅱa 类适应证(证据级别C级) ,而对患者得QRS 波时限不再进行限制[ 10 ] 。2008 年ACC/ AHA/ HRS 在其心脏节律异常器械治疗指南对CRT 得适应证中指出:对于符合Ⅰ类适应证,但合并房颤者仍列为Ⅱa 类指征,但其证据级别已由C 升级为B , 即: 最佳药物治疗基础上N YHA 心功能Ⅲ级或Ⅳ级得心衰患者,符合LVEF≤0、 35 ,QRS 波时限≥120 ms ,但系房颤节律者可考虑植入有(无)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 功能得CR

9、T[ 11 ] .2009 年美国ACC/ A HA 指南也再次将心衰合并房颤患者得CRT 治疗列为Ⅱa 类适应证(证据级别B 级) 。 4 心衰合并房颤患者起搏器得选择 早年得一项包括一千多例房颤患者得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房室结消融 + 传统单腔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可改善患者得临床状况,而近年得多项研究表明,CRT  即双心室起搏对房颤合并心功能不全得患者也有帮助,故有学者开始研究比较心衰合并房颤患者在接受单腔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或双心室起搏后心功能、运动耐量等指标上得差异,以此选择更适合这类患者得起搏方式[ 12 ] 。PAVE 研究入选了因房颤行房室结消融、NYHA Ⅰ~ Ⅲ级得3

10、05 例患者,随机分为传统右室心尖部起搏及双心室起搏组,随访时间为6 个月[ 13  ] 。对所有患者进行分析,发现两种起搏均能提高患者6 min 步行距离及LVEF ,而双心室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提高率更大.但亚组分析显示,对于LVEF 〉 0、 45 或NYHA Ⅰ级亚组,双心室起搏并无优势, 而对于LVEF 〈 0、 45 或N YHA Ⅱ~  Ⅲ级患者,双心室起搏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房颤时心脏失去了房室顺序,心房对心室得泵血辅助作用丧失,因此双心室同步运动对这类房颤合并心衰得患者更为重要,CRT 正就是通过人为恢复心脏机械运动同步性来改善患者得心室功能,但传统得右心室

11、单腔起搏只能控制心室率,这种人为得心室运动不同步反而可能会影响患者远期得心功能,因此CRT  较传统得单腔右心室心尖起搏更适合房颤合并心衰得患者。 5  房室结消融在CRT中得必要性 CRT 治疗效果得好坏取决于能否获得最大程度上得双心室起搏,尽可能恢复心脏生理起搏。但就是房颤患者已经失去了房室同步性,不可能建立房室协同起搏。房颤患者本身存在间断或持续不稳定得快速心室率,即使设定了起搏心率,其固有心室率及起搏心率得互相影响融合也可能使CRT 治疗失败.Kamath 等[14 ] 得研究显示,CRT 对合并房颤得心衰患者应答率不足50 %,低于窦律得心衰患者。 对于房颤造成不稳定

12、得快速心室率如何控制,房室结消融提供了一个好得选择,它能使一个异位得稳定心律代替房颤律,给CRT 治疗提供便捷。Gasparini 等[ 15  ] 有关CRT 得研究,入选了673 例患者,包括162 例房颤患者,其中得114 例房颤患者因为双室起搏率小于85 %进行了房室结消融术,其她房颤患者则药物控制室率。结果显示,在房颤组中只有那些房室结消融得患者获益,LVEF 与运动耐量都有显著改善.而Ferreira 等[ 16 ] 得一项研究涉及了131 例安装CRT 得患者,包括53 例房颤患者,类似得分成窦律组、房颤经房室结消融组以及房颤药物控制组,在CRT 双室起搏率相似得情

13、况下,随访12 个月,3 组患者都能有效地改善症状,但前两组得CRT 应答率显著高于第3 组,全因死亡率及再住院率显著低于第3 组。为进一步评估房室结消融对心衰合并房颤患者CRT 治疗后对其长期生存率得影响, Gasparini 等[ 17 ] 进行了另一项研究,该研究涉及1285 例患者,包括243 例房颤患者,房颤组中125 例采取药物控制心室率,118 例房室结消融,经过34 个月跟踪随访结果显示:CRT 能显著降低房颤组与窦律组心衰患者得全因死亡率及心血管死亡率。但对房颤组得亚组分析发现,与药物控制心室率组相比,房室结消融组能够显著提高CRT 心衰患者得生存率。由此可见

14、心衰合并房颤患者进行CRT  时,同时辅以房室结消融就是一种非常重要得手段。经房室结消融后患者能获得满意得CRT应答率,并能明显降低心衰得死亡率. 6 结语 目前完成得一些小型临床试验说明CRT 对心衰合并房颤患者近期心室功能、生活质量得改善有明显帮助,但房室结消融 + CRT 治疗对这类患者远期死亡率或住院率得影响以及房室结消融在最大化双室起搏比例方面得作用仍缺乏有力得循证学依据,需要更多更大样本量、设计更精密得前瞻性试验。近年一些临床试验正在做这方面得研究,例如2007  年12 月开始得老年有症状得房颤患者起搏与房室结消融对比药物治疗临床试验(pacing and AV n

15、ode ablation pared to drug therapy in symptomatic elderly patients with at rial fibrillation clinical  trial ,PACIFIC) ,此试验入选了约 1500 例有症状得老年房颤患者, 将其分成 3 组分别接受房室结消融 + CRT、房室结消融 +  传统右心室起搏或药物治疗, 以此比较不同治疗方法对患者远期死亡率或住院率得影响。另一项正在进行得前瞻、随机、双盲、多中心得AVERTAF 试验入选了180 例持久性房颤合并心功能不全得患者,她们随机接受房室结消融 +CRT—ICD

16、 或传统药物频率控制 + ICD  治疗,随访1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LVEF、生活质量、运动耐量等指标得差异[18 ] 。期待着这些研究结果得揭晓,为CRT 治疗心衰合并房颤患者提供进一步佐证。 参考文献 [ 1 ] Maisel WH , Stevenson LW、 At rial fibrillation in heart failure :  epidemiology , pat hophysiology , and rationale for t herapy[J ] 、 Am J Cardiol , 2003 ,91 (6A) : 2D-8D、 [ 2 ] Stei

17、nberg JS、 Desperately seeking a randomized clinical t rial of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for patient s with heart failure and at rial  fibrillation[J ] 、 J Am Coll Cardiol , 2006 ,48 (4) : 744—746、 [ 3 ]  Calkins H , Brugada J , Packer DL ,et al 、 HRS/ EHRA/ ECAS expert  Aonsensus Statement on c

18、at heter and surgical ablation of at rial fibrillation : remendations for personnel , policy ,procedures and follow2up 、 A report of t he Heart Rhyt hm Society ( HRS) Task Force on cat heter and surgical ablation of at rial fibrillation[J ] 、 Heart Rhyt hm ,2007 ,4 (6) :816-861、 [ 4 ]  Wang T

19、J , Larson MG, Levy D ,et al 、 Temporal relations of at rial fibrillation and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and t heir joint influence on mortality :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 [ J ] 、Circulation , 2003 ,107 (23) : 2920-2925、 [ 5 ]  周自强,胡大一,陈 捷,等、 中国心房颤动现状得流行病学研究[J ] 、 中华内科杂志,2004 ,43 (7) :4912494

20、 [ 6 ]  Bhatia RS , Tu JV ,Lee DS ,et al 、 Oute of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 raction in a population2based study [ J ] 、N Engl J Med ,2006 ,355 (3) :260-269、 [ 7 ]  Molhoek SG, Bax JJ , Bleeker GB ,et al 、 parison of response to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 herapy in patient s

21、with sinus rhyt hm versus chronic at rial fibrillation[J ] 、 Am J Cardiol , 2004 ,94 (12) :150621509、 [ 8 ] Tolosana JM, Hemandez Madrid A , Brugada J ,et al、 parison of benefit  s and mortality in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in patient 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versus patient s in sin

22、us rhythm (Result s of the Spanish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Resynchronization [ SPARE] Study) [J ] 、 Am J Cardiol , 2008 ,102 (4) :444-449、 [ 9 ]  Upadhyay GA ,Choudhry N K,Auricchio A ,et al 、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in patient s wit h at rial fibrillation : a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

23、hort  studies[J ] 、 J Am Coll Cardiol ,2008 ,52 (15) :1239—1246、 [ 10 ]  Vardas PE ,Auricchio A ,Blanc JJ ,et al 、 Guidelines for cardiac pacing and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 herapy : The Task Force for Cardiac Pacing and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of t 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

24、gy、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 h t he European Heart Rhyt hm Association [ J ] 、 Eur Heart J ,2007 ,28 (18) :2256—2295、 [ 11 ] Epstein AE ,DiMarco J P , Ellenbogen KA ,et al 、 ACC/ AHA/HRS 2008 Guidelines for Device2Based Therapy of Cardiac Rhyt hm Abnormalities : a report of t he Ame

25、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Writing mittee to Revise t he ACC/ AHA/NASPE 2002 Guideline Update for Implantation of Cardiac Pacemakers and Antiarrhyt hmia Devices)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oraci

26、c Surgery and 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 [ J ] 、 J Am Coll Cardiol , 2008 ,51 (21) :e1—e6、 [ 12 ] Wood MA , Brown2Mahoney C , Kay GN ,et al 、 Clinical outes after ablation and pacing t herapy for at rial fibrillation :a meta—analysis[J ] 、 Circulation ,2000 ,101 (10) :1138-1144、 [13 ] D

27、ushi RN ,Daoud EG,Fellows C ,et al 、 Left vent ricular—based cardiac stimulation post AV nodal ablation evaluation ( the PAVE study) [J ] 、 J Cardiovasc Elect rophysiol ,2005 ,16 (11) :1160—1165、 [ 14 ] Kamat h GS , Cotiga D , Koneru JN ,et al 、 The utility of 12lead Holter monitoring in pat

28、ient s wit h permanent at rial fibrillation for t he identification of nonresponders after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 herapy [ J ] 、 J Am Coll Cardiol , 2009 ,53 (12) :1050—1055、 [ 15 ]  Gasparini M , Auricchio A , Regoli F ,et al 、 Four2year efficacy of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 herapy on

29、 exercise tolerance and disease progression  : t he importance of performing at riovent ricular junction ablation in patient s wit h at rial fibrillation [J ] 、 J Am Coll Cardiol , 2006 ,48 (4) : 734—743、 [ 16 ]  Ferreira AM , AdragÃo P , Cavaco DM ,et al 、 Benefit of cardiac resynchron

30、ization t herapy in at rial fibrillation patient s vs、patient s in  sinus rhyt hm: t he role of at riovent ricular junction ablation[J ] 、 Europace , 2008 ,10 (7) : 809-815、 [ 17 ]  Gasparini M ,Auricchio A ,Met ra M ,et al 、 Long2term survival in patient s undergoing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31、t herapy :the importance of performing at rio2vent ricular junction ablation in patient s wit h permanent at rial fibrillation [ J ] 、 Eur Heart J , 2008 ,29 (13) :1644—1652、 [ 18 ]  Hamdan MH , Freedman RA , Gilbert EM , et al 、 At riovent ricular junction ablation followed by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in patient s wit 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and at rial fibrillation ( AVERT—AF ) study design [ J ] 、 Pacing Clin Elect rophysiol ,2006 ,29 (10) :1081—1088、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