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学重点中医妇科学考试复习要点1.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认识女性的解剖、生理与病因病机特点,研究妇科疾病疹疗规律,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2.妇科发展的十个历史时期: 夏、商、周时期萌芽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妇科学奠基时期:内经记载首张妇科药方(四乌贼骨一芦茹丸)。 秦、汉时期已具中医妇科学雏形:张仲景金匮要略最早设妇科专篇,奠定妇科治疗学基础,有经带胎产杂病分类与辨证论治,并开创了外治法治疗妇科病的先河;华佗实施针刺与药物堕胎;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女医”:义姁,淳于衍(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脉学与胚胎学发展:晋脉经首见“月经”之名和特殊月经,记载妊娠脉、
2、临产脉;妊娠各期保健要点北齐徐之才逐月养胎方;晚婚优育南齐褚氏遗书 隋唐五代时期趋向专科化:唐咎殷著经效产宝,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产科专著。 两宋时期独立分科,产科迅速发展: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专著,内容全面、系统,是妇产科史上的划时代著作,总结了南宋以前40多种医籍,附以家传验方和自己经验而成。标志着中医妇科学已经形成。产科专著众多,记载对异常胎位的助产方法。 辽夏金元时期各家学说蜂起: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李东垣,朱丹溪,张子。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形象地描绘了妊娠子宫的形态。 明代肾主生殖理论深化:万全提出女子不孕有因先天生理缺陷所致者,即螺、纹、鼓、角、脉,称为“五
3、不女”清代、民国时期中西汇通:清代:妇产科专著:萧赓六女科经纶;教科书吴谦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3.妇科常用的治疗大法:(注意固护精血)4.治则:调理脏腑,调理气血,调理奇经,周期疗法。5.常用治法和方药: 1.滋肾补肾: 1)滋养肾阴左归丸、左归饮、六味地黄丸 滋养肝肾杞菊地黄丸、调肝汤、一贯煎 2)温补肾阳右归丸、右归饮、温胞饮 温肾健脾真武汤、健固汤、内补丸 3)补益肾气寿胎丸、归肾丸、补肾固冲丸 肾阴阳并补龟鹿二仙膏、二仙汤补益气血法包括:补气固摄;养血益精。2. 疏肝养肝:1)疏肝解郁柴胡疏肝汤、四逆散 疏肝健脾逍遥散、痛泻要方 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清肝引经汤2)养
4、血柔肝养精种玉汤、杞菊地黄丸、一贯煎 平肝潜阳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 镇肝熄风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 3.健脾和胃: 1)补益脾气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健脾养血八珍汤、人参养荣丸 健脾升阳补中益气汤、举元煎 补气摄血固本止崩汤、安冲汤、归脾汤 健脾除湿白术散、完带汤 2)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小半夏加茯苓汤 清热降逆橘皮竹茹汤、苏叶黄连汤 温中降逆丁香柿蒂汤、干姜人参半夏丸4. 调理气血: 1)补益气血: 补气固摄四君子汤、独参汤、举元煎 2)养血益精四物汤、当归补血汤、人参养荣汤 3)理气行滞金铃子散、加味乌药汤5. 活血化瘀: 1)活血祛瘀王清任的逐瘀汤、生化汤 2)祛瘀消癥桂枝茯苓丸、大黄
5、庶虫丸 3)祛瘀止血失笑散6. 清热凉血: 清实热清经散、保阴煎 清虚热两地汤、知柏地黄丸7. 温经散寒: 1)祛实寒良方温经汤2)补虚寒艾附暖宫丸、金匮温经汤 3)祛湿除痰:温化水湿白术散、健固汤4)清热利湿止带方5)燥湿化痰涤痰汤、苍附导痰丸8. 调理奇经: 1)补益奇经 温补奇经温冲汤 滋养奇经龟鹿二仙膏 2)固摄奇经安冲汤、固冲汤 3)通利奇经理冲汤、理冲丸、易黄汤 4)镇安奇经加味麦门冬汤、安胃饮9.周期疗法: 中药人工周期疗法 经后期滋肾阴养精血 经间期补肾佐以活血 经前期补肾佐以滋阴 月经期理气活血调经10.外治法:外阴熏洗,阴道冲洗,阴道纳药,宫腔注入,肛门导入,外敷热熨,药物
6、离子导入,针灸推拿。11.女性解剖生理 1胞宫(子宫/女子胞/胞脏/子脏/子处): 1)位置:小腹正中,盆腔中央,带脉以下,前邻膀胱,后为直肠。 2)形态:未受孕时如倒置梨形。 3)功能:排出月经,分泌带液;孕育胎儿,发动分娩,娩出胎儿及附属物。 4)特点:定期藏泻,具有周期性、节律性。 2阴道(产道/子肠):首见诸病源候论 1)位置:连接子宫与阴户的通道。与西医解剖学一致。 2)功能:抵御外邪“自洁”作用;排出月经、分泌带下的通道;阴阳交媾的器官;娩出胎儿、排出恶露的通道; 3阴户(四边/产户):女性外阴。 功能:保护生殖脏器,抵御外邪的第一道关口。 4玉门:阴道口及处女膜。玉门(未嫁),龙
7、门(未产),胞门(已产)。 功能: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关口;合阴阳的出入口;娩出胎儿的关口。12. 女性生理特点:经带胎产乳。13. 产生机理:脏腑、天癸、经络、气血与胞宫的协调作用。以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为核心14. 天癸生理作用:使任脉所司之精、血、津、液旺盛畅通;使冲脉广聚脏腑之血下注于胞宫;从而使胞宫在脏腑、经络、气血共同作用下开始有节律地定期藏泻。月经病1.月经病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异常,或以伴随月经周期出现的各种症状为特征,或在绝经前后出现一系列症状的疾病,统称为月经病。2.病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房劳多产,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体质因素,3.病机:脏腑功能失常,气
8、血失调,冲任二脉的损伤。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失调。4.辨月经: 先期、量多、色淡、质稀气虚 先期、量少、色鲜、质稠阴虚 先期、量多、色深、质稠血热 后期、量少、色黯、有块血寒 后期、量少、色淡、质稀血虚 先后不定期、色淡黯、质稀肾虚 先后不定期、量少或多、色紫、有块肝郁气滞 量多或少,色黯、有块血瘀5.治则:重在治本以调经。治本:消除病因,平衡阴阳。调经: 通过治疗使月经恢复正常。调经之法,重在补肾疏肝健脾,调理气血,冲任。月经先期1.定义: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15天以内,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又称经期超前、经行先期、经早、经水不及期。相当西医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和盆腔炎等出现的月经提前。2.
9、病因病机:气虚和血热。气虚则统摄无权,冲任不固;血热则热伏冲任,伤及子宫,血海不宁3.鉴别:经间期出血:发生在月经周期第1216天,出血量较少,或表现为透明粘稠的白带中夹有血丝,出血持续数小时或27天自行停止。4.治则:重在调整月经周期,使之恢复正常;或补或清。5.证治: 1血热证之阳盛实证 妇科证候:经来先期,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粘稠。 全身证候:阳盛实热证候。舌红,苔黄,脉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调经。 方药:清经散。(清经散凉血调经,丹地芍熟蒿柏苓。) 2血热证之肝郁血热: 妇科证候:月经提前,量或多或少,色深红或紫红,质稠,经行不畅,或有块。 全身证候:肝郁血热证候。舌红,苔薄黄,脉
10、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凉血调经。3. 方药:丹栀逍遥散。 3血热证之阴虚血热: 妇科证候:经来先期,量少或量多,色红质稠。 全身证候:阴虚血热证候。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调经。 方药:两地汤(两地胶芍麦玄参,养阴清热又调经) 4气虚证: 妇科证候:经行提前,经血量多,色淡红,质清稀。 全身证候:脾气虚证候。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方药:补中益气汤。月经过多1.定义:月经量明显增多,或每次经行总量超过80ml,在一定时间内能自然停止,且连续2个周期或以上。可伴有月经提前或推后,但尚有一定周期。可引起继发性贫血。2.病因病机: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3.
11、鉴别:崩漏:在大量出血时的症状与月经过多相似,但崩漏的出血无周期性,同时伴有出血时间长,淋漓日久不能自止。4.治则:经期辨证止血固冲为主,平时辨证治本(益气,清热,养阴,化瘀)。慎用温燥动血之品。5.证治: 1气虚 妇科证候:经行量多,色淡红,质清稀。 全身证候:脾气虚证候。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补气摄血固冲 方药:举元煎(参芪术升草) 2血热 妇科证候:经行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粘稠,或有小血块。 全身证候:血热证候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方药:保阴煎 3血瘀 妇科证候:经行量多,色紫黯,有血块。 全身证候:血瘀证候。舌紫黯或有瘀点,苔薄,脉涩。 治法:活血化
12、瘀止血。 方药:失笑散加益母草、三七、茜草经期延长 1.定义:每次月经持续时间达7天以上,但一般在15天内能自然停止,月经尚有一定的周期,可伴有月经过多。最早记载于诸病源候论,称为“月水不断”。2.西医:黄体萎缩不全的排卵型功血、子宫内膜炎、宫内节育环等导致的经期延长。3.病因病机:冲任不固,血海不宁,经血失于制约4.治则:调经止血,缩短经期。治疗从止血着手,具体有活血化瘀,或清热凉血、或补气摄血。5.证治: 1血瘀型 妇科证候:经行时间延长,经行涩滞不畅,经色紫暗有块。 全身证候:血瘀证候。治法:活血化瘀,止血调经。方药: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 2血热型 妇科证候:经行时间延长,量不多、色鲜红或
13、紫红,质稠。 全身证候:阴虚血热证候。 治法:滋阴养血,清热调经。 方药:固经丸 3气虚型 妇科证候:经期持续时间延长,量多,色淡红质清稀。 全身证候:脾气虚证候。 治法:补气健脾,止血调经。 方药:归脾汤加乌贼骨、棕榈炭、仙鹤草月经后期1.定义:月经周期错后7天以上,6个月以内,可伴有经量或经期的异常。2.特点:月经周期超过35天以上,在6个月以内。可伴有经期或经量的异常。伴月经过少,常可发展为闭经。3.病因病机:有虚有实,虚者有肾虚血虚,实者有血寒气滞痰湿。4.治则:以调整周期为主: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温之,痰者化之,滞者行之。5.证治: 1血寒证 妇科证候:经期错后,量少,经色紫黯有
14、块,小腹冷痛,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舌黯苔白,脉沉紧或沉迟。 全身证候:实寒证候。治法:温经散寒,行血调经。方药:温经汤。妇人良方温经汤,人参芎归桂通阳;芍药甘草缓急痛,莪丹牛膝引血良。 2肾虚 妇科证候:经期错后,量少,色淡黯,质清稀,或带下清稀。 全身证候:肾虚证候。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补肾助阳,养血调经。 方药:温胞饮加当归、川芎 3血虚妇科证候:经期错后,量少,色淡质稀,或小腹空痛。全身证候;血虚证候。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治法:补血填精,益气调经。方药:大补元煎 4气滞 妇科证候:经期错后,量 少,经色黯红或有血块,小腹胀痛。 全身证候:肝郁气滞证候。舌苔正常,脉弦。 治
15、法:开郁行气,和血调经。 方药:加味乌药汤加当归、川芎。 5痰湿 妇科证候:经期错后,量 少,色淡质粘,带下量多,心悸气短。 全身证候:痰湿证候。舌淡胖,苔白腻,脉滑。 治法:燥湿化痰,健脾调经。 方药:六君子加归芎汤月经过少1.定义:月经周期规律,经量明显减少(30ml)或经行时间缩短至1-2天,经血量亦少,甚至点滴即止者。脉经最早论述“经水少”。西医的幼稚子宫、长期服用避孕药或刮宫等致。2.鉴别:激经:部分妇女在早期妊娠期间仍每月按时少量行经,称为激经。可见于月经规律者,可有早孕反应,妊娠试验和B超检查有助鉴别。3.治则:重在养血行血调经。虚证补肾养血调经。实证疏通经脉,祛瘀化痰。4.证治
16、: 1血虚 经量少,色淡质稀。血虚证候。 治法:养血调经。 方药:滋血汤(滋血四物汤,参芪淮山茯) 2肾虚 经量少,色淡黯、质稀。肾气、肾阳虚证候。 治法:补肾填精,养血调经。 方药:归肾丸归肾补肾填精菟,茯山仲地归茱枸 3血瘀 经量少,色黯或黑,或有血块。血瘀证候。 治法:活血化瘀,养血调经。 方药:桃红四物汤 4痰湿 经量少,色淡红,质粘腻或夹杂粘液。痰湿证候。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调经。 方药:二陈加芎归汤崩漏1.定义: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为“崩中”,后者为“漏下”。 由于崩与漏二者常相互转化,故概称崩漏。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紊乱的月经病。出血量多,来势汹涌崩;出
17、血量少,淋漓日久漏2.病因病机病因为虚,热,瘀。病机是劳伤血气,脏腑损伤,血海蓄溢失常,冲任不固,不能约制经血。崩漏之本在肾,病位在冲任,变化在气血.3.检查:主要是排除性诊断 1)妇科检查:经病出血-子宫、附件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癥瘕出血-可发现生殖器官的器质性病变。 炎症出血-子宫肌炎等。 2)实验室检查卵巢功能测定-经病出血 ;血液分析、ESR等-炎症出血; AFP、CEA、CA125、EMAb等测定-癥瘕出血4、B超、CT、MRI、宫颈刮片以及宫颈、宫内膜组织检查4. 治则:按病情缓急、轻重、出血多少、久暂,“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5. 治崩三法:塞流-止血,澄源-求因,复旧-固本
18、 塞流止血,补气摄血止崩,温阳止崩,滋阴固气止崩,祛瘀止崩,针灸止血,西药或手术止血。 澄源求因治本。出血势缓者辨证治疗。 复旧调经善后。调理肾肝脾,恢复正常周期6.辩证: 1)虚热证 经来无期,量少淋漓不尽或量多势急,血色鲜红;舌红苔黄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止血调经。 方药:加减一阴煎合生脉散 2)实热证 经来无期,经血突然暴崩如注,或淋漓日久难止,血色深红,质稠;舌红苔黄,脉滑数; 法:清热凉血,止血调经。 方药:清热固经汤 3)肾虚证 1肾阴虚证 经乱无期,出血量少淋漓累月不止,或停闭数月后又突然暴崩下血,经色鲜红,质稍稠。 肾阴虚证。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方
19、药:左归丸合二至丸 2肾阳虚证 经乱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或停经数月后又暴下不止。血色淡红或淡黯质稀,肾阳虚证,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固冲,止血调经。 方药:右归丸去肉桂加补骨脂仙灵脾 4)脾虚证 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日久不尽,血色淡,质清稀;脾虚证;舌淡苔薄白,脉弱或沉细。 治法:补气升阳,止血调经。 方药:举元煎合安冲汤 5)血瘀证 经血非时而下,量时多时少,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或停闭数月又突然崩中,继之漏下。经色暗有血块;或有小腹疼痛;舌紫暗,苔薄白,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三七茜草炭炒薄黄。闭经1. 女子年满16周岁,但月经从未来潮,或
20、正常月经发生后又闭止6个月以上,或根据自身月经周期计算停经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闭经。原发性闭经:年满16岁,月经从未来潮者。继发性闭经:正常月经发生后出现月经停止6个月以上,或根据自身月经周期计算停经3个周期以上者。 生理性闭经:妊娠期,哺乳期,进入更年期后,少女初潮后1-2年内,偶尔停闭不行,无其它不适者。 隐经:玉门闭锁(处女膜闭锁)或阴道横隔以致经血潴留者。2.病机:虚:肝肾不足;气血亏虚;阴虚血燥。实:血瘀气滞;痰湿阻滞。3.体征:原发性闭经者可有生殖器官发育异常;继发性闭经者多数为功能性病变;应注意身高、体重、第二性征发育情况,乳房、甲状腺以及毛发的情况,智力发育情况等。4.按闭经严
21、重程度分类 I度闭经:子宫内膜已受一定量的雌激素作用,用孕激素后有撤退性子宫出血,提示卵巢具有分泌雌激素功能。 II度闭经:子宫内膜未受雌激素影响,用孕激素后不出现撤退性子宫出血,提示卵巢分泌雌激素功能缺陷或停止。痛经1. 是指妇女在经行前后或经行期间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或痛引腰骶,伴恶心呕吐、腰酸及其他不适,甚者可致昏厥者。经前或经后第一、第二天,小腹轻微胀痛,不影响工作、生活者不属病态。2. 特点:发生在经期或经行前后数天内;小腹疼痛,可伴腰痛、腰骶坠痛等周期性发作,经后自然缓解。3.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4.继发性痛经:是指由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相关的痛经,如子宫内膜
22、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或宫颈狭窄等引起的痛经。5.病因病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6.鉴别:继发性痛经:继发于盆腔炎多数为平时小腹胀痛,经前、经时加剧。继发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腺病典型病例以渐进性痛经为特点。妇科检查、B超、腹腔镜、MRI、CT可助鉴别。 异位妊娠当痛经同时伴有月经后期时,则与异位妊娠的腹痛伴阴道出血容易混淆。异位妊娠多有停经史,有妊娠临床表现,B超检查宫腔内未见孕囊,HCG阳性。异位妊娠破裂或流产时后穹隆或腹腔穿刺可抽出不凝固的血液;内出血严重时,患者有晕厥、休克和血色素下降。痛经虽有小腹痛及阴道流血,但无妊娠临床表现。月经1.定义: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现象。
23、2.月经生理现象:初潮:14岁(11-16岁);周期:28-30天(1周);经期:3-7天;经量:50-80 ml; 经色:暗红; 经质:稀稠适中不凝固无血块无臭气;伴随表现:轻微腹胀、腰酸、乳胀,情绪易波动;绝经:49.5岁(45-55岁).3.生理性停经:妊娠期、哺乳期;初潮后1-2年,绝经前1-3年4.特殊月经现象: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胎儿者称为“激经”。5.月经产生机制:月经的产生,是肾气、天癸、冲任、气血作用于胞宫,并在其他脏腑、经络的协同作用下,
24、使胞宫定期藏泻而产生的生理现象。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学说;其他脏腑、经络的协调作用;气血充盛与和调是重要条件。月经的产生是在肾主导下,天癸成熟泌至,使冲任二脉汇聚脏腑之血溢入胞宫,既孕则营养胎元,未孕则化为月经依时而下。肾、天癸、冲任、胞宫各环节之间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主宰着月经的产生。6.天葵:天葵者,葵水也,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作用,天葵源于先天,男女皆有,由肾中之真阴所化生,在肾气的推动下趋于成熟。天葵是月经产生的动力。产育:妊娠全程为280天。届期自然分娩,是为正产。预产期的计算方法:一般末次月经的第一天算起,月数加9(或减3),日数加7(农历加14)。带下病:1.定义:带下量、色
25、、质、气味异常之病症。2.白带与白浊的鉴别:白浊是指尿道流出混浊如米泔样的分泌物,多伴随小便排出,或伴小便淋漓涩痛。3.带下生理现象:润泽女子阴户和阴道的黏液。4.特点:少量、无色透明、无臭,质粘而不稠。初潮后出现,经前、经间期、妊娠期稍多,绝经后减少。5.作用:濡润、充养阴道与阴户,抵御外邪。6.带下产生机制:带下的产生是脏腑、经络、津液协调作用于胞宫的生理现象。7.临产生理现象:妊娠足月,胎位下移,释重感;腰腹阵痛,逐渐加重,小腹重坠,有便意;阴道少量血性物排出(见红)。8.鉴别:试胎月数未足,痛定如常。弄胎月数已足,腹痛或作或止,腰不痛。9.临产调护:睡、忍痛、慢临盆。影响分娩因素:产力
26、、产道、胎儿和产妇精神因素恶露:分娩后从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称为恶露。特点:血性浆性白色10.病因病机 病因:淫邪因素、情志因素、生活因素、环境因素、病理产物、体质因素。 寒阴邪,收引、凝滞,易伤阳气和阻滞气血。 热阳邪,性炎上,伤津、耗气、动血。外热:火热、湿热入侵血室;热毒结聚冲任胞中;过食辛热温补。内热:阴虚生内热;七情因素 湿阴邪,性重浊趋下,黏腻,阻遏气机。 病机:冲任损伤是最重要的病机。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子宫、胞脉、胞络受损。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及损伤胞宫,都必须损伤了冲任督带功能导致妇科疾病发生。11.诊断概要月经经量多、色淡、质稀多气虚; 经量少,色淡黯、质稀多肾
27、阳虚;经量少,色淡红、质稀多血虚;经量多,色深红、质稠多血热;经量少,色鲜红、质稠多阴虚血热;经量时多时少,色紫黯有块多血瘀、气郁。带下色白,质稀脾虚、肾虚;色黄,质稠湿热色赤或五色杂下热毒恶露量多、色淡、质稀气虚鲜红或紫红,粘稠血热紫黑有块血瘀12.胎心音(120160/分,强弱快慢)闻气味经、带、恶露之异味。产后发热闻恶露极重要。13.脉诊月经脉滑利为常带下脉一般常脉妊娠脉六脉平和滑利,尺脉按之不绝临产脉(离经脉)浮大而滑,尺脉转急,中指本节至末端指侧脉动应指。产后脉虚缓平和14.妊娠病辨证要点:首先要辨明是胎病抑或母病;其次要辨别胎之可安与不可安;最后结合脏腑气血进行辨证。15.产后病“
28、三审”: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的盛衰;再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和饮食的多少,以察胃气的强弱。并结合脏腑气血进行辨证。16.孕激素试验:停药后有撤退流血,I度闭经;停药后无撤退性流血:II度闭经,内源性雌激素水平低落;子宫病变所致闭经。17.治则:虚补而通之:补肾、健脾、养血等滋其化源,充养冲任血海。实泻而通之:活血、理气、化痰等疏通冲任血海。18.注意(1)他病致经闭者,先治他病(2)闭经虚多实少,忌盲目破血通经(3)时时顾护阴血,用药不可过于辛温香燥(4)常须辨证与辨病结合论治(5)调周促排卵,不可经行即停药,可选用中药周期疗法。19.证治: 1)肝肾不足
29、年逾16岁尚未行经或月经周期延后量少,渐至闭经带下甚少,甚则全无,阴部干涩。 肝肾虚损证候。舌淡苔薄脉沉细弱。 治法:补肾养肝调经。 方药:归肾丸 2)气血虚弱 月经后期量少,经色淡而质薄,继而停闭不行。 气血亏虚证候。舌淡苔少或薄白脉沉缓或虚数。 治法:补气养血调经。 方药:人参养荣汤;因思虑过度营阴暗耗者柏子仁丸 3)阴虚血燥 月经后期量少,渐至闭经。阴虚血燥证候。舌红苔少,脉细数无力。 治法:养阴清热调经。 方药:加减阴煎4) 气滞血瘀 月经周期先后不定,量少,渐至闭经,或骤然停闭。气滞血瘀证候。舌黯苔薄白脉沉弦。 治法:理气活血,祛瘀通经。 方药:血府逐瘀汤 5)痰湿阻滞 月经延后渐至
30、闭经,带下量多、色白、质粘。痰湿证候。舌淡苔白腻脉滑。 治法:祛痰除湿,活血通经。 方药:苍附导痰丸(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合佛手散20.与黄体破裂的腹痛黄体多发生在经前即黄体期晚期,若伴有阴道出血时易与痛经混淆。黄体破裂多突然发生下腹疼痛,呈绞痛样;妇科检查时一侧附件有压痛,B超可见一侧附件有低无声区,后穹窿穿刺可抽出不凝血;必要时可行MRI 、CT检查。胎动不安胎动不安患者阴道出血伴有腹痛时,应与痛经伴月经后期相鉴别。胎动不安有停经史和妊娠临床表现,小腹痛轻、阴道出血量少于经量,可有腰酸、小腹下坠感。HCG阳性;B超检查可见孕囊在宫腔内,胚胎发育与停经天数相符。痛经的腹痛较明显,出血量较多如
31、月经量,且无妊娠临床表现。痛经1.堕胎小产:堕胎、小产有腹痛较剧和阴道出血与痛经相似。堕胎、小产有停经史、妊娠临床表现,小腹痛呈阵发性或由轻渐加剧,阴道出血量由少渐增多,可见胚胎物排出。妇科检查宫体增大、宫口开大或宫口有组织物堵塞;或胚胎排出后,子宫大小接近正常。痛经无妊娠临床表现。2.肠痈腹痛相正值经期急性发作的肠痈腹痛,可与痛经混淆。肠痈腹痛常为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可伴有发热、白细胞增高,麦氏点压痛、反跳痛。妇科检查、血液分析等可作鉴别。3.辨虚实:经前或经行初期疼痛多属实证;月经将净或经后疼痛多属虚证。疼痛剧烈,拒按属实;隐隐作痛,坠痛,喜按属虚。4.痛在少腹一侧或双侧多属气滞,病在肝;痛
32、连腰骶病多在肾。5.治则:调理冲任胞宫气血。经期调血止痛以治标,迅速缓解消除疼痛;平时辨证求因而治本。6. 1)气滞血瘀 经前、经期少腹胀痛,拒按。经量或多或少,经血有块,块下痛减,舌黯瘀斑苔薄白脉弦。 治法:理气行滞祛瘀止痛。 方药:膈下逐瘀汤 2)寒湿凝滞 经行小腹冷痛,喜热,经量少,色紫暗有块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苔白脉细或沉紧。 治法:湿经散寒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苍术茯苓。 3)阳虚内寒 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热则舒,经量少色暗淡,舌淡胖苔白润脉沉。 治法:温经扶阳,暖宫止痛。 方药:金匮温经汤加附子艾叶小茴香 4)湿热瘀阻 平时小腹隐痛,下腹结块,经期加重,灼痛
33、难忍,拒按,得热痛增,月经量多,色深红质粘,带下量多色黄质稠味臭或伴低热绵绵,舌质紫黯或红,舌黄腻瘀点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清热调血汤加红藤苡仁败酱草 5)气血虚弱 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空坠感,喜按喜温,经量少色淡质薄,舌淡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方药:圣愈汤去生地加白芍香附元胡 6)肝肾亏损 经行或经后小腹绵绵痛,经量少色淡暗质薄,舌淡苔薄脉沉细。 治法:益肾养肝,缓急止痛。 方药:调肝汤。带下病1.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带下过多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局部及全身症状者。带下过少指带
34、下量减少,导致阴中干涩痒痛,甚至阴部萎缩者。月经期前后、排卵期、妊娠期均有生理性带下增多。绝经前后白带减少而无明显不适,也为生理现象。主要病机: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任脉不固,带脉失约。2.辨病要点: 带下量异常增多及色、质、气味的变化 。辨证要点:多属湿邪为患。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秽臭者为实、热;带下量多、色淡质稀无臭者属虚、寒。3.治则:除湿为主。 治脾宜运、宜升、宜燥; 治肾宜补、宜固、宜涩; 治肝宜疏、宜清; 湿热和热毒宜清、宜利4. 1)脾虚 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或如涕如唾,绵绵不断,无臭+ 脾虚湿困证。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方药:完带汤。湿蕴化热者,治宜清热利湿止带,用
35、易黄汤(山药芡实黄柏车前子白果)。 2)肾阳虚 带下量多,绵绵不断,质清稀如水+肾阳虚证; 治法:温肾助阳,固精止带。 方药:内补丸 3)阴虚夹湿 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有气味,阴部灼热感或阴部瘙痒+阴虚内热证。 治法:滋肾益阴,清热利湿。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芡实金樱子 4)湿热下注 带下量多,色黄或呈脓样,质粘稠有臭气,或带下色白质粘,呈豆渣样,外阴瘙痒+湿热下注证。 治法:清热利湿止带。 方药:止带方。湿浊偏盛者,用萆薢渗湿汤加苍术藿香 5)热毒蕴结 带下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质粘稠,臭秽难闻+热毒蕴结证。 治法:清热解毒除湿。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白花蛇舌草樗白根皮白术。妊娠
36、病1.妊娠恶阻: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厌食,恶闻食味,甚则食入即吐者,称妊娠恶阻。2.特点:妊娠6-12周多见, 呕吐,进食减少或不能进食。3.早孕反应妊娠早期择食,纳差,晨起轻微恶心,或呕吐清涎,头晕倦怠。4.病因病机: 冲气上逆,胃失和降5. 1)脾胃虚弱n妇科证候:妊娠早期恶心,呕吐食糜和清涎,口淡,纳呆,脘闷,神疲。n舌脉:舌淡苔白,脉细滑无力。n治法:健胃和中,降逆止呕。n方药:香砂六君子汤: 四君子汤 + 法夏 陈皮 木香 砂仁 挟痰饮:呕吐痰涎,头晕头重,胸闷气短,口淡而粘腻,纳呆,舌苔厚腻。n治法:健脾化痰,降逆止呕。方药:小半夏加茯苓汤 法夏 茯苓 生姜 加:白术 砂仁
37、陈皮 苏梗2、肝胃不和n妇科证候:妊娠期恶心,呕吐酸水、苦水,口苦,食少,头晕头胀,嗳气,胸胁胀痛,烦渴。n舌脉:舌红苔黄,脉弦滑。n治法:清肝和胃,降逆止呕。n方药:橘皮竹茹汤,或加味温胆汤加枇杷叶、竹茹、乌梅。 胎元不固1.胎元不固主要病机:冲任损伤,胎元不固2.胎元方面:父母精气不足,虽能成孕但难成胎;成孕后胎元不固,甚或胎元有缺陷,胎多不能成实3.母体方面:素体肾虚、气血不足,素有癥瘕;生活,饮食,外伤等 肾虚冲任损伤,胎元不固 气血虚弱冲任匮乏,不能固摄滋养胎元,胎元不固 血热热伤冲任,扰动胎元,胎元不固 血瘀瘀阻子宫、冲任,胎元失养而不固 外伤4.胎漏: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
38、,或淋漓不断,但无腰腹疼痛、下坠感。5.胎动不安:妊娠期腰痛、腹痛,胎动下坠,或伴少量阴道出血。(四症不必悉具)6.胎漏、胎动不安的辩证,着眼于4大症:停经后少量阴道出血、下腹痛、腰痛、下坠感。7.胎漏仅见阴道出血,胎动不安可见二三症并存。8.治疗大法:补肾固胎 重在补肾固冲,以及健脾、养血、清热胎元不健或胎堕难留,则下胎以益母。9. 1)肾虚妇科证候:孕期阴道少量下血,色黯淡,质稀,腰痛,小腹隐痛、下坠,头晕耳鸣。舌脉:舌淡,舌苔白,脉沉细而滑,尺弱。治法:固肾安胎,佐以益气。方药:寿胎丸加党参、白术 偏阳虚,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脉沉迟。加杜仲、艾叶、补骨脂。中成药滋肾育胎丸。 偏阴虚,五心
39、烦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合二至丸,加生地、山萸肉、地榆。 2)气血虚弱 妇科证候:孕期阴道少量下血,色淡,质稀,腰痛,小腹隐痛、空坠,神疲。 舌脉:舌淡苔薄,脉细滑 治法:补气养血,固冲安胎。 方药:胎元饮:人参 白术 炙甘草 熟地 白芍 当归 杜仲 陈皮n偏于气虚,气短懒言,四肢乏力,举元煎合寿胎丸。党参 黄芪 白术 升麻 炙甘草n偏于血虚,心悸失眠,头晕眼花,苎根汤加续断、桑寄生、苎麻根、干地、当归、白芍、阿胶 甘草 3)血热 妇科证候:孕期阴道少量下血,色鲜红,质稠,腰痛,小腹胀痛,坠胀,烦热。 舌脉: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则:滋阴清热,养血安胎。 方药:保阴煎:生地 熟地 黄芩
40、 黄柏 白芍 续断 山药 甘草 4)外伤 妇科证候:孕期跌仆闪挫后阴道少量下血,色红,或腰痛,小腹痛、下坠。 舌脉:脉滑无力 治则:益气养血,固肾安胎。 方药:加味圣愈汤加菟丝子、桑寄生。 四物汤加人参、黄芪、杜仲、续断、砂仁产后病1.三病:指产后痉病、郁冒、大便难2.三冲:指败血上冲,冲心、冲肺、冲胃3.三急:呕吐、泄泻、多汗4.产褥期:指产妇分娩后,除乳腺外,全身各器官恢复或接近至孕前状态的一段时期,称产后,也称“产褥期”,一般约需6周。5.产后病病因病机:亡血伤津,元气亏损,虚火易动 瘀血内阻,败血妄行 饮食劳倦,外邪所伤。6.产后的病机特点:多虚多瘀7.产后病的诊断三审 先审小腹痛与不
41、痛,以辨有无恶露停滞; 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之盛衰; 再审乳汁行与不行及饮食多少,以察胃气之强弱。8.产后用药三禁:禁 大汗以防亡阳;禁 峻下以防亡阴;禁 通利小便以防亡津液。9.产后病治疗原则:勿拘于产后,亦无忘于产后10.临产六字诀:睡,忍痛,慢临盆产后恶露不绝1.产后血性恶露持续3周以上,仍淋沥不尽。首见于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2.恶露:指胎儿、胎盘分娩出后,胞宫中遗留的余血浊液,随胞宫缩复而逐渐排出,总量约为250500ml3.病因病机:冲任失固气血运行失常4.症候:产后血性恶露日久不尽,量或多或少,色淡红、暗红或紫红,或有恶臭味,可伴全身症状如神疲懒言、气短乏力、小腹空坠;或
42、伴小腹疼痛拒按。出血多可伴贫血,严重可晕厥。5.辨证论治:恶露的量色质气味6.治疗原则:虚者补之、热者清之、瘀者攻之。补虚不留瘀,祛瘀不伤正。必要时中西医结合。7.气虚(补中益气汤)血热(保阴煎)血瘀(生化汤)8.产后恶露治疗及时,预后良好;若迁延日久,或突然大量出血,可生他症;恶露淋漓日久不尽,注意滋养细胞肿瘤的可能。妇科杂病1.不孕症:凡女子婚后未避孕,有正常性生活,同居2年,而未受孕者原发性不孕,古称“全不产”。2.曾有过妊娠,而后未避孕,又连续2年未再受孕者继发性不孕,古称“断绪”。3.病因病机:肾虚、肝郁、痰湿、血淤4.治疗原则:温养肾气,调理气血,辅以心里疏导5.诊断 女方检查步骤
43、(一)询问病史:月经史、带下、既往婚育情况、既往史(生殖道炎症、结核病、阑尾炎手术、甲状腺病等)、家族史。(二)临床表现:夫妇同居2年或曾孕育后2年,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但不能受孕。(三)检查:6.体格检查、妇科检查7.不孕症特殊检查(1)卵巢功能检查,如:BBT、B超等。(2)输卵管通畅试验(3)免疫因素检查,如:抗精子抗体、(4)宫腔镜、腹腔镜(5)必要时作CT、MRI检查6.治疗 肾虚证(阳虚毓麟珠,阴虚养精种玉汤) 肝郁证开郁种玉汤 痰湿证苍附导痰丸 血瘀证少腹逐瘀汤慢性PID(也叫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1.病因病机:湿热蕴于子宫胞络冲任带脉功能失调。2.诊断 1)病史:急性盆腔炎、阴道炎、节育及妇科手术感染史,或不洁性生活史 2)临床表现 :下腹部疼痛,痛连腰骶,可伴有低热起伏,易疲劳,劳则复发,带下增多,月经不调,不孕等。3.辨证论治 以慢性、持续性下腹痛为主要症状。n结合全身证候辨其寒热虚实n实证多,虚中夹实少n采用综合治疗方法 n治疗中注意祛邪与扶正的关系 1)湿热蕴结证银甲丸 2)气滞血瘀膈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