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语文阅读专项训练 一、做阅读理解的三个步骤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 在解答阅读理解时,同学们先要快速的浏览一下整篇文章,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理清脉络,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每认真读完一段,要及时概括段意。 注意认真品读原文,最好用笔标记重要信息。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速度也要质量,要求阅读二至三遍就能读懂全文。2、 浏览题目,细读答题。 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后,同学们可浏览一下短文后面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的阅读第二遍,做到有目的的阅读。 要做到认真读题目中的每个字,并在原文找出大体范围,就等于答对该题的一半了。
2、3、 复读全文,验证答案。 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全面。 简要概括来说: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二、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二、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点拨1、某段或某句在文中的作用体型 在首段-总领全文、首尾呼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进行对比,反衬出2、概括某段大意 (1)要准确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每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的相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如果没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总结
3、概括。 (2)摘句法,即找出段落中的中心句。 (3)概述法,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 (4)联合法。有些段落讲的不止一个意思,概括时必须用简练的语言把几个意思表述出来,缺一不可,这就是联合内容要点佳艺概述。3、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的答题模式 谁-为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4、 说说主人公思想性格变化题型 关键要答出“变”来,如:他从以前的变得5、 五种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在记叙中所记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赞扬,为什么赞扬;或反对,为什么反对。 记叙文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自己的感情。它一般可分为两大类:直接抒情和间接 抒情(托
4、物言志、借景抒情)。6、怎样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目的。它是通过文章的字、词、段、篇的结构形式表达出来的。我们要归纳中心思想,首先必须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段意或文章的中心句来概括总结,也可以从审题、文章的开头、结尾、重点段、议论部分或从考题中得到提示入手。其主要方法有: (1)先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然后领会写作目的,即中心思想。 (2)分析课文的重点段,从文中找出中心思想。 (3)从文题找中心,有些文章的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中心。 (4)从中心句找中心。7、 景物描写的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
5、格;推动情节的发展。8、“根据语境解释词语”题型有两种答题方式,一种是通过对上下文的分析,直接写出该词语的意思;另一种更为完整,即在解释完该词语后,再加上-在文中指的是9、“赏析优美语句”题型主要有两种题型:、“”词好在哪里?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词能不能删掉?答题方式: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
6、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形象生动 3.夸张:突出特征 4.排比:加强语气 5.反问:态度鲜明,增强语气 );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结构(在全文中的作用)。三个“的地得”的用法第一步看de的后面是不是名词,是名词直接用“的”。例如 :美丽的花朵,寒冷的冬天。第二步,如果“de”后面不是名词,而是动词,就直接用“地”。例如飞快地跑,大声地说。第三步,如果de后面既不是名词,也不是动词,就看前面是不是动词,是动词就用“得”。例如:跑得飞快,读得响亮。第四步,“得”后面是表示一种状态,例如:高兴得手舞足蹈,痛得直冒冷汗。第五步,所有的标点符
7、号前面一律用“的”。例如:这本书是我写的。这支笔是他的。第六步,记得先看de的后面,再看de的前面。总之就是“怎么样的东西,怎么样地干什么,干得怎么样”。区别三个“de”很重要,看书写话时要特别关注。一、比喻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2、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3、构成比喻句必须构成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同类相比
8、。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光。 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4、 比喻的种类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蟑。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9、(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5、 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4)表达感情6、 比喻要贴切 (1)在崎岖的道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似的轻快。(没有相似点) (2)人民群众的工作干劲像决了堤的洪水,一泻千里,豪情奔放,势不可挡。(喻体不当) (3)大水一来,可真比老虎还厉害,庄稼、房子、家俱一扫而光,今天,我们已下定决心,一定要和这只老虎拼一拼,非制服他不可。(前后不一致,前面把大水比作比老虎更厉害的其他事物,后面又比作老虎,前后不一致)二
10、、比拟1、概念: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2、比拟的种类: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三种形式。(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例句: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2)拟物: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3)拟物: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3、 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
11、重点在“喻”。(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例句:圣马克堂是方场的主人。 圣马克堂热情地迎接着八方游客。4、 比拟的作用:(1) 色彩鲜明; (2)表意丰富; (3)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形象。三、夸张1、概念: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2、夸张的种类: 夸张的三种类型: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类型特点例句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的“大、多、高、深、强”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缩小夸张故意把事物说的“小、少、低、浅、
12、弱”等乌蒙磅礴走泥丸。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都嗅出白面包子的香气来了。”3、 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1)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 例如: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2)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例如:苦干一个月,胜过两个月。(这句夸张因表述不明确,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 (3)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4、夸张的作用: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渲染力; (3
1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四、排比1、概念: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2、排比的作用:(1)内容集中,增强气势;(2)叙事透辟,条分缕析;(3)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五、设问1、概念: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回答的修辞方式。属于无疑而问。2、设问的作用: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例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技术的力量。六、反问(反诘)1、概念: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2、反问的种类: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3、反问的作用:加强语气,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4、设问和反问的区别: (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例如: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谁说孩子来到人间只是索取?孩子带给这个世界的幸福难道不比他们得到的要更多一些吗?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