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后撷珍锁定思维着眼冲关1思想精华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发端。孟子说,把仁、义、礼、智四端发扬光大一点都不难,关键是要努力实践推己及人的恕道。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都是推己及人的具体表现。看到头发花白的老人背着或顶着东西在路上,就去帮他拿,不让他辛苦。做这样的事情都是举手之劳,却可以成就一件美德。使自己含有的仁义礼智的发端成长并趋向成熟。如此简洁而不去做,任使自己流于凡庸甚至堕入邪恶,莫非不让人感到哀痛吗?孟子彰示了人们自身的巨大潜能,以及发挥这种潜能的必要性和具体方法。2说事悟理母亲到一佛寺拜佛去,路过一座山神庙,就拐了进去,烧了三炷香拜了拜
2、。出来后,姐姐问母亲:我们去拜佛,您为何进了山神庙?母亲答:神也是佛,佛也是神。在母亲眼里,只要坐在寺庙观里的,都是神佛,都要拜。这就是敬畏。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有敬畏感,老子敬畏自然,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菜根谭说得更明白:“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大清中兴名臣曾国藩就有敬畏感。天津教案发生后,一国之大,无人敢负责任,曾国藩去处理了,仅以此而言,其大勇足以自慰。然而他对自己处理后的评价是:“外惭清议,内疚神明。”而张作霖,在孔子诞辰的时候,总会脱下军装,换上长袍马褂,跑到
3、各个学校去,向老师们打躬作揖。这就是朱熹所说的,“君子之心,常怀敬畏”。没有敬畏感,人或许就不再是人,至少非君子。杂文月刊的主编吴营洲说,“文革”中,一位大字不识一个的大妈对儿子说:“现在社会上发生的事,我不清楚;现在你都在外面干了些什么,我也不清楚。但有一句话我要说给你听,就是你出去后无论做什么,做之前都要摸着心口想一想,所做的这些,十年后能不能见人,百年后敢不敢见鬼?假如不能,不敢,我劝你就不要去做了,头上三尺有神明,总有一双眼睛在盯着你。”大妈这话多么朴实,却是做人的根本。悟理由于,有所敬畏的人,在他心目中,总有一些东西属于做人的根本,是亵渎不得的。有所敬畏,才能有所坚守;有所敬畏,才能让自己在物质诱惑下,保有纯洁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