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化 课程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化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一、中心集权的进展1汉代(1)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导致消灭了王国问题。(2)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中心集权得到加强。2唐朝(1)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自主权。(2)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峻减弱了中心集权。3北宋(1)措施: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心,并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心禁军。行政上:中心派文官担当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心掌控。(2)作用:转变了唐末五代以
2、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心集权。4元朝行省制度(1)内容: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2)影响:加强了中心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1)内容: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当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2)影响:相权减弱,皇权加强。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3隋唐(1)内容: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影响: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减弱了相权,保证了
3、皇权的独尊。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制造,为后代所沿袭。4北宋(1)内容: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影响:减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5元朝(1)内容: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2)影响: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察举制(1)时间:汉代。(2)建立: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3)影响: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九品中正制(1)时间:魏晋南北朝时期。(2)
4、影响: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3科举制(1)时间:隋唐时期。(2)过程:隋文帝时开头接受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开头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3)作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养。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心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心集权。1“推恩令”废除封国“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封国,只是通过对封国领地的分割来减弱地方势力,是加强中心集权的措施。2请按示例填写表格内容 世卿世禄制察举制考试成果3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化过程(1)一个继承:西汉和唐朝明显分别继承了秦朝和隋朝的政治制
5、度。(2)两个趋势:一是从汉至元宰相权力的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二是从汉到元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体现了中心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3)三个创新:从汉到元,开创了三省六部制(中心行政制度)、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这三大制度不仅对中国古代而且对当今都有重要影响。主题一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及影响史料探究材料一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史记陈丞相世家材料二 (1)据材料一,概括丞相的地位并分析其弊端。(2)据材料二分析,唐朝三省的职能及运行机制如何?(3)有人说,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心行政
6、体制的成熟,应如何理解?提示:(1)辅佐君主,位高权重。弊端:相权过大,威逼皇权,易造成政局动荡。(2)唐朝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命令。三省工作程序:中书门下尚书。(3)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相互牵制,避开权臣专权。拓展升华正确生疏三省六部制对中心集权体制的完善(1)特点:在形式上确立了三省同为中心最高权力机构,分工合作,共同掌管朝政。(2)分工:中书省掌管制令决策,门下省审议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辖六部处理日常一切军国事务。(3)运行:凡军国大事必由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交给尚书省颁布执
7、行,凡中心、地方各部门呈上奏章,重要的也必需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定,转中书省呈请皇帝批阅。门下省有“封驳”之权,对不行行的政令和认为不妥的奏章,都可驳回修改,中书省、门下省两机构的地位格外重要。(4)影响:三省六部制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实现了中心部门之间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别,发挥了群臣在国家管理上的作用。这既削减了决策失误,又有利于中心各部门之间的相互牵制;既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又能避开宰相专权。对点训练1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依据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D
8、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解析:选B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而工部主管工程建设。主题二古代选官制度史料探究材料一九品访人,唯问中正。依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哉! 晋书段灼传材料二(隋朝)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心。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樊树志国史概要依据材料一分析九品中正制的特点。据材料二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提示:九品中正制的特点:重家世门第,而不留意真才实学。隋朝: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心;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
9、完善。归纳总结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1)演化: (2)趋势: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渐渐进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渐渐进展为公开考试。人才选举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正、公开、客观的原则。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渐渐模式化,明清的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束缚了人才。对点训练2阅读下列依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的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 时期两宋明清项目50%以上的进士43%的进士任官前出身平民贫寒家庭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 D郡县制解析:选C由材料中的“反映的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提示信息首先排解D项,由于它不是选官制度。由材料中的“50%以上的进士”“43%的进士”的出身准时间,可以
10、推断选C。考点一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进展命题角度1.考查宋朝减弱相权的措施2考查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加强的措施及影响典题例析例1(江苏单科)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理解、生疏。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理解及所学学问的迁移运用。选项史论分析推断A由“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
11、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可知,“违制”主要指皇帝背离了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正确B门下省负责政令审核而非草拟错误C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而非监察地方政务错误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皇帝并没有违反错误答案A题组冲关1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由此可见宋朝()A相权进一步减弱B内外朝制度开头形成C众相制初步确立 D内阁与枢密院分掌实权解析:选A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材料的大意是:宋朝官职的设置、名称都是沿用唐朝的旧制度。然而三师、三公不常设置
12、,宰相不特地从三省长官中选出。中书省、门下省被排斥,另外中书省设置在宫中,被称作政事堂,与枢密院一起把握大权。由此分析可知,宰相权力进一步减弱。2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材料二 材料三 (1)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种制度?(2)材料二、三所体现的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沿革历程中的两对基本冲突是什么?(3)上述三种制度对我国历史进展分别产生了什么乐观影响?解析:第(1)问考查了我国古代三种重要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三省六部制及行省制。第(2)问
13、可结合材料二、三所体现的专制主义与中心集权两方面思考作答。第(3)问留意依据教材所学学问从乐观方面作答。答案:(1)周初分封制,唐代三省六部制,元代行省制。(2)君权和相权的冲突;地方和中心的冲突。(3)分封制的影响:加强统治、扩大统治区域、促进经济文化沟通和民族融合、使西周成为连续数百年的强国。三省六部制的影响: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举,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行省制度的影响:加强了中心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考点二古代选官、用官制度命题角度1.考查九品中正制的弊端2考查科举制的意义典题例析 例2(安徽文综)
14、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惩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留意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留意品德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理解,解答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选项史论分析推断A材料虽有体现,但不是材料所强调的错误B材料未反映选官要留意才学错误C材料虽有体现,但不是材料所强调的错误D唐太宗认为选官以考试成果为标准,不能洞察其品德,官员失职后虽被严惩,但已对百姓造成危害,其实质是强调选官应留意个人品德正确答案D题组冲关 3.晋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
15、感叹生不逢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缘由是 ()A王沈缺乏治理才能 B九品中正制的弊端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度只看出身解析:选B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题干材料意思是:王沈年轻时就有才华,但因出身寒门,被豪强所抑制,升官无望。这是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选官标准造成的。故选B。A项题干没有反映;C项与题意无关;科举看才能,D项表述错误。4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力气。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正的是()A世袭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解析:选C世袭制的标准是血缘关系,排解A项;B、D两项是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涉及的是中心与地方的关系,排解;科举制是用考试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打破了门阀士族垄
16、断仕途的局面,促进了社会公正,C项正确。 课堂归纳网络构建关键必背(1)从汉至元,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心集权不断强化。汉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北宋将军权和财权收归中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2)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元朝设中书省。通过减弱相权,君主专制得到加强。(3)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进展,反映了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化。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西汉时期,为解除诸侯国对中心的威逼,有人建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项建议演化成的措施是 ()A大封皇室成员为王 B实行“推恩令”C平定“七
17、国之乱” D废除诸侯国,改设郡县解析:选B据所学学问推断,材料描述的是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即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封为列侯,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再也无力威逼中心。2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 () A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B加强中心集权 C分割宰相职权 D改革科举制度解析:选B漫画反映了北宋把地方的兵权、财权收归中心,以加强中心集权。3省制的消灭,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其开端于()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解析:选D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4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争辩一文中指出:
18、“武帝朝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汉武帝 ()A减弱诸侯王的势力 B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 C让身边的侍从、秘书参与军国大事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解析:选C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当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这就减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5唐朝元和年间,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镈奏请削减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佑驳回,皇帝最终接受了崔佑的意见。崔佑所属的部门应是()A中书省 B门下省C尚书省 D参知政事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三省职能的把握。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门下省负责审议,有不行行的政令可驳回,因此崔佑应供职于门下省。6南宋有名诗人陆
19、游的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两宋中心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A尚书省 B参知政事C枢密院 D御史大夫解析:选C本题考查宋代中心机构的职能,材料中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应是军政机构,依据所学符合题目要求的是C项枢密院。7“生发未燥,已拜列侯;身未离襁褓,业披冠带”的现象源于我国古代哪种选官制度()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 D八股取士解析:选B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以出身为标准,九品中正制强调门第,不留意才学。故B项符合题意。8有学者认为,我国古代有“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地选择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政治”的
20、制度。该制度始于 ()A秦汉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解析:选C材料所指的制度为科举制。隋朝时,隋文帝开头接受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头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二、非选择题(18分)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
21、二是“得赋敛”。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今,王国与汉郡无异。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5分)(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学问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6分)(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学问,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7分)
22、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概括汉朝中心与地方的政治制度;“历史渊源”要从汉承秦制的角度分析。第(2)问,依据材料中的“封建王侯”概括措施;从“自置吏”“得赋敛”入手总结具体内容;结合“七国之乱”等史实概括对中心集权制度的危害。第(3)问,结合材料中的“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分别隶属于汉郡”“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及所学学问分析回答“措施”;“意义”从清除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心集权、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等角度分析。答案:(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承袭秦制。(2)分封诸侯王国。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心集权。(3)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意义:消退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心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