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中音乐学生积极性的激发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化改革,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当今的教学,对此,初中音乐教师应该遵循音乐课程标准,以兴趣爱好为核心动力,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强大魅力。【关键词】初中音乐、积极性、教学探讨:G623.2:A:ISSN1001-2982(2018)05-081-01前言:音乐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学科,不同于数学或语文的学习,教学的重点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让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对此,教师需要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激活学生的音乐细胞,让学生在音乐的世界里放飞自我。一、初中音乐教
2、学存在的主要问题1、音乐教学不受重视,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全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当前很多学校不重视音乐课程,音乐课被其他考试学科占用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生经常利用音乐课堂做其他学科的作业,使得音乐教学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教学方式单一固化,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2、音乐考核过于简单,不利于学生综合发展。初中阶段是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形成的重要阶段,学校应该重视音乐教学,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等因素,教师和学校对音乐教学普遍不够重视,导致初中音乐考核内
3、容过于简单,没有关注到学生的情感态度和音乐素养,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影响了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二、初中音乐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激发1、充分重视音乐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音乐是一门人文性学科,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现能力,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该根据音乐学科特点展开教学,提高对音乐的重视程度,保证音乐的教学时间,无论是音乐教师还是其他科目的教师都要尊重学生,给学生一定的音乐空间,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这样学生的学习环境才能有稳定的保障。另外,学校整体的学习氛围也是非常重要的,创设情境化教学能够很好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音乐素养的培养不是固定在课堂上
4、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校可以在课间播放一些优美的音乐,缓解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教师还可以在学校成立音乐社团,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音乐的学习,在社团中相互交流,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音乐活动。将音乐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将学生带入到音乐的世界,使学生逐渐认识到音乐并不是局限在课堂上,而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2、建立丰富的教学和考核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提高音乐专业知识,还要让学生享受音乐的过程,感受来自音乐的美。对此,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采取多元化的教学吸引学生的参与,以趣味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让音乐教学更
5、符合初中生的性格特点。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形式,比如当今的学生都偏爱于流行歌曲,教师可以适当在课堂加入流行歌曲赏析的环节,周杰伦是广大中学生十分喜爱的一个创作型歌手,他的歌曲十分具有特色,并且在学生中广为流传,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赏析环节播放周杰伦的“千里之外”,这首歌曲学生们并不陌生,但是却从没对其进行细致分析过,因此,欣赏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歌曲中有几种曲风,对比强烈吗,是否存在冲突?鼓励学生小组探究,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氛围热烈非常,学生们都兴致盎然,最后教师总结大家的观点,周杰伦和费玉清的两种唱法交相辉映,错落有秩,拼接的天衣无缝,呼应了曾经和现代,完美的展
6、现了战火年代发生在大上海的凄美爱情。由此让学生沉醉与音乐的流畅旋律和淡雅的歌曲,提高对音乐的审美,增加对音乐的热爱,沉醉在音乐的美好世界里。另外,我们还要丰富音乐考核形式,不能仅将教材歌曲演唱最为考评内容,有的学生天生五音不全,缺乏天赋,而教师不能因此就否定学生,打出低分,这样对学生是不公平的,很容易形成自卑心理,对此,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特点,能力的差异,项目的强弱来做出评价。除了歌唱,器乐、音乐常识、律动都可以成为考核内容,并且与平时表现结合起来,综合评价,发掘学生特长,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形成,让学生发现音乐的魅力,并沉迷在音乐的学习当中。结束语:初中音乐教学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不受约束的,为了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教师需要综合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给学生一定的音乐空间,从而挖掘学生的音乐才能。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都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当学生把学习音乐当成是一种乐趣,成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参考文献:1莫春雪.浅析互动教学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中),2017(02).2刘健飞.初中音乐合作式教学的应用J.北方音乐,2017(23).3冯骥.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积极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1).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