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阅读传记阅读第1页 福建省考试说明对实用类文本阅读要求是: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汇报和科普文等实用类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应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考查能力层级与文学类文本一样,都是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第2页 1考试说明对“分析综合”详细要求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文本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指是在复杂叙述材料中、在深刻整理说明中,读懂作者表示意图,全方面、正确把握文本信
2、息。包括作者观点、倾向、文本价值、特色、意蕴等方面。“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分析语言特色”意思是不一样文体有不一样第3页语言表示方式与语言格调,在详细实用类文本阅读中,能做到对其语言特色进行准确分析与鉴赏。“结构分析”是在对各个段落或层次意思有基本概括基础上,对行文思绪把握和各个段落层次角度、作用了解。有些题,可能主要不是结构分析,而是作用分析,但也含有结构分析原因,因为作用分析,往往包含对结构作用分析。如山东卷新闻阅读第一题:“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组成中哪个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伴随时间推移,新闻考查第4页难度自然会不停增加,新闻结构考查可能不会只停留
3、在普通新闻结构,而可能会扩展到对新闻文本结构深入分析。2考试说明对“鉴赏评价”详细要求是:“评价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社会价值和影响;对文本某种特色作深度思想和判断。”“鉴赏评价”主要是对文本主要观点和文中表达基本倾向加以评判,提出自己看法,要有理有据。对文本产生社会价值和影响给以评判,要观点明确,并能阐述理由。对文本在写作或思想上某种特色作深度思索和判断,不要流于表面。第5页 3考试说明对“探究”详细要求是:“从不一样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应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讨作者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探究文本中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看法。”“从不一样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应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4、。“不一样角度”能够是正面角度、反面角度,当事人角度、旁观者角度等。“不一样层面”指是文本可到达层次,如深层、浅层,实用层面、美学层面、哲学层面;可能包括范围,如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风俗、娱乐、艺术等。第6页 “发掘文本反应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就是要分析归纳出提问者和访谈对象(主要是后者)人生观,探讨他人生价值,揭示他这种人生反应了怎样时代精神,在当前社会下有什么主动意义。“探讨作者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就是探讨作者写作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和写作动机,经过对作品意义了解,探讨作者写作目标。“探究文本中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看法”。这个考点是考查考生思维全方面性、深刻性和质疑精神。要善于对有疑问地方
5、提出怀疑,对难点尽可能依据第7页文章或借助工具书进行处理,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提出补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科学、合理观点。与文学类文本阅读相比,实用类文本阅读,鉴赏成份相对较小,分析综合与评价探究成份相对较多,甚至实际上还有较多了解性阅读成份,因而在实用类文本复习中应该尤其重视分析、评价、探究类主观题。第8页探究类试题“主力阵营”。对文学类文本“探究”,这是又一个愈加顽固“堡垒”,须有组织、有次序地进行复习。第9页 (福建)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寂静钱钟书周劼人 12月19日,寂寥寒夜,清华园日晷旁,烛光隐隐。小提琴哀婉曲调飘散在清冷夜空,人们伫立无语,鞠躬,献上白菊。偶有路
6、人好奇:“这是在祭奠谁?”第10页 有些人低声答语:“今天是钱钟书先生辞世10周年。”前,钱钟书先生安详离世。遵钱先生遗嘱,“一切从简”,连在八宝山告别仪式也只有短短20分钟。“如此寂静。”钱先生一位生前挚友说。那日,清华南北主干道上飘起了一千只纸鹤,学生们用这种方式,静静地送别他们老学长。他人生,本不寂静。不论是人们熟稔围城,还是近乎天书第11页管锥编,都诧异了世人,折服了学界。管锥编单是书证就数万条,引述包括四千位作家上万种著作。世人惊叹“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然而他却只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照例埋头读他书,做他学问。图书馆内很多冷僻线装书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人名字。即便是身处困境,他也
7、只是默默地埋头书本。“文革”时他被送去干校劳动改造,能看只有寥寥几本书,但他只要抱起书本,就能兴致盎然。第一批“大赦”回京名单中,没有钱钟书,也没有杨绛。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第12页回窝棚,杨先生说:“给咱们这么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地想了一下,说:“没有书。”“文革”后,对钱钟书先生称颂日渐升高,然而钱家书斋内一如既往地平静。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造访,有些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认为是”。他人不解,钱先生并未在意过。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是想安安心心做学问。”“钱先生做学问是心在焉,”清华大学一位第13页老师说,“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今天这个校园里
8、,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清华大学一位博士生说,他屡次读围城,读第三遍时突然明白,“围城不是他人给,正是人在日复一日生活中为自己编织。钱先生没有为自己修筑围城,所以,他一辈子都活得坦然、真挚。”后清华,后12月19日,依旧是纸鹤飘飞,烛光摇曳,依旧只有师生们心照不语。不时有些人向钱先生照片投来好奇眼光:“这是谁?”第14页 他一生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但也正是在这种“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法想象也难以企及波澜壮阔。我们往往只惊叹他“这个脑袋是怎么长”,却总是忘了去关注他两耳不闻喧嚣事专心苦读,以及恪守完整人格刚毅坚卓。寂静,这是钱先生心底所愿。不要奇怪为何他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
9、这正是他一生格调。一位热爱他读者说:“这个世上唯一钱钟书走了。”是,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选自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第15页1.以下对作品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两项是()A文章写路人对清华师生祭奠钱钟书先生好奇,突出了他人对钱钟书不了解。他人之所以不了解,是因为钱钟书清高孤傲,拒绝了一切媒体采访。B不能被“赦”回京,继续留在干校,钱钟书夫妇依然平静。对于希望能够埋头读书、潜心治学钱钟书来说,干校生活缺憾只是“没有书”。C钱钟书先生作为世人公认大师,他人生本可轰轰烈烈而不“寂静”,但他从不想侧身大师之列,没有修筑名利“围城”将自己“围”住。第16页D
10、题目“寂静钱钟书”,意味着文章要围绕各种人“静”来写。如,写清华师生后纪念钱钟书先生,虽没有出现“静”字,但也暗示了“静”。E文章报道了清华师生祭奠活动,写了钱钟书先生给人们带来好奇、惊叹和崇敬,展现了他大师风范和完整人格,给人以启迪。【答案答案】AD第17页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分析、综合能力。A项,他人不了解钱钟书不是因为钱钟书清高孤傲,而是因为钱钟书喜欢过平静、寂静生活。D项,“围绕各种人静来写”说法有误。“寂静钱钟书”意味着文章要围绕钱钟书各方面(做学问、做人等)“静”来写。第18页 2.文章倒数第二段加点词语“格调”内涵丰富,请简明分析。【参参考考答答案案】钱钟书“格调”是“静”。在品
11、格涵养上,他一直静静地恪守着完整人格,这么才能一生宠辱不惊;在治学风范上,他一直墨守“寂静”,这是专心苦读、潜心治学主要条件。(如有其它分析,言之成理亦可)第19页 本题考查对文中主要词语含义了解能力。题中“格调”就是钱钟书“寂静”,它内涵其实就能够了解成钱钟书种种“静”表现。钱钟书“静”表达在做人、做学问上,还要分析这两方面“静”对钱钟书有什么样正面影响。第20页 3.文章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探究时代“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么大师之间关系。【参参考考答答案案】探究关键点:人才成长与时代有着紧密关联。辩证地对待当代社会不再“寂静”对
12、人才影响。成为大师关键在于本身能墨守寂静,恪守完整人格。(如有其它观点,言之成理亦可)第21页 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丰富意蕴挖掘和探究能力。本题要求探究时代“寂静”与产生“大师”之间关系。很显著就要求结合文本,分析钱钟书和时代关系往返答,并概括出二者之间关系。答题时还要注意辩证思维,既要看到环境对产生大师影响,也要看到人本身主观能动性。第22页 (福建省质检卷)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马相伯:一老南天身是史徐百柯 马相伯(18401939),江苏丹阳人,父母均信仰天主教,故出生即受洗为天主教徒。耶稣会神学博士,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从一场战争到另一场战争,这就是马相伯个人史:1840年,鸦
13、片战争暴发,马相伯出生;1939年,抗日战争仍在连续,马相伯逝世。第23页 百年间,他从容游走,留下一所享誉中外大学和一个高山仰止背影,正如柳亚子诗云:“一老南天身是史。”当年风靡中国良友画报,从来凭借时髦封面女郎吸引读者,却在马相伯百岁大寿那一期,以他照片作为封面。此刻,这位老人俨然已成为这个国家象征。作为教育家,马相伯“毁家兴学”故事,已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段传奇:19,他将自己全部家产松江、青浦等地3000亩第24页田产,捐献给天主教江南司教收管,作为创办“中西大学堂”基金,并立下“捐献家产兴学字据”。19,他以“中西大学堂”理念,创办震旦学院。“震旦”为梵文,“中国”之谓,含“东方日
14、出,前途无量”之意。1895年创办北洋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而震旦学院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梁启超曾著文祝贺:“今乃始见我祖国得一完备有条理之私立学校,吾欲狂喜。”今后,耶稣会干涉震旦学院办学,违反学校民主自治传统,引发“震旦学潮”。马相伯明确表示第25页同情学生,并于19在吴淞另立复旦公学。“复旦”之语,出于古诗卿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且含“恢复我震旦,复兴我中华”之双重寓意。19,复旦公学改为复旦大学。假如仅有一所复旦,马相伯或许不会作为一个象征,赫然出现在中国最流行刊物封面上。举国上下对他关注,还在于他年近百岁,仍一次又一次进行抗日广播演说,一次又一次参加组织抗日民
15、主集会。正如他弟子、国民党元老邵力子所言:“相伯先生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第26页精神。相伯先生所以能享大年,中国所以永久存在于世界,都在此。”面对如此尊荣,马相伯却有些落寞。寿辰之后很快,一日,胡愈之来访,交谈中马相伯沉痛地说:“我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胡愈之听后,感叹唏嘘,无认为言。人们当然不会忘记他这些“叫声”。19,马相伯赴日,在日华学会成立仪式上发演出说,勉励留学生:“爱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爱国。”张之洞将此语引为至言,誉他为“中国第一位演说家”。第27页 “九一八”事变后第三天,他慷慨激昂发表抗日言论:“噩耗传来,天地变色!国家危难至斯,诚达极巅虽自顾老
16、迈,亦愿勉励负一部分责任。”从1932年11月起,他连续4个月发表12次国难广播演说。他在上海土山湾居所“绿野堂”,已成为国人抵抗意志著名象征。“七七”事变后,他发表钢铁政策广播演说,呼吁国人马上行动,誓死抗击日本侵略。马相伯逝世后,弟子于右任敬挽:“光荣归上帝,生死护中华”,成为一代名联。第28页 马相伯另一幅照片似乎愈加有名:1936年,沈钧儒、邹韬奋等“七君子”入狱,马相伯多方营救。第二年七人获释后,前往探望马相伯,合影留念。沈钧儒在照片上书题“惟公马首是瞻”。这张照片被收入包含中学教科书在内大小历史著作,为很多中国人所熟悉。照片上,马相伯在众人簇拥下,端坐正中,尽现人瑞之相。(有删改)
17、第29页1以下对作品分析和概括,最恰当两项是()A马相伯一生整整经历了一个世纪。他生于鸦片战争暴发之时,死于抗日战争之际,历经民族多难,他本身就是一段中国历史。B19,马相伯“毁家兴学”,捐出松江、青浦等地3000亩田产全部家产,并立下“捐献家产兴学字据”,创办了“中西大学堂”。C马相伯心忧国事,含有强烈民族责任心。他为中华复兴呐喊奔走,虽年近百岁,仍主动进行抗日广播演说,参加组织抗日民主集会。第30页D作为一篇人物小传,本文对马相伯叙写,除了经过正面描写来刻画之外,还写了众多人物从侧面来衬托他身为教育家高大形象。E本文讲述了马相伯办学和抗日感人事迹,叙述波折有致,评点要言不烦,语言平实自然,
18、并大量引用了名人评价来必定马相伯。【参考答案参考答案】AC第31页 本题考查考生对实用类文本分析和综合,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题干中有“最恰当”字眼,这是答题中需要关注字眼。所谓“最恰当”应该是题干表述意思与原文中句意尽可能到达完全一致。答题时,先从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再细加比较分析。A项,是从文本内容来诠释标题意思,既能了解和把握文本内容,又能准确了解标题意思。C项,只是对文本相关内容概述。以上两项都是“最恰当”。E项,从表示层面多角度地对文章作准确评价,但表述中第32页 “叙述波折有致”说法不准确。B项,“创办了中西大学堂”与D项“还写了众多人物从侧面来衬托他身为教育家高大形象”
19、说法都是不正确。第33页 2文章写到马相伯与“七君子”合影照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明分析。【参参考考答答案案】文章结尾写马相伯与七君子合影照,既表现马相伯抗日爱国精神,又经过照片上题字“惟公马首是瞻”表现了国人对马相伯关注、尊重与敬仰,突出了他巨大影响力和德高望重,丰富了马相伯形象。第34页 本题考查考生实用类文本阅读“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中“分析文本主要表现手法”。主要结合原文最终两个自然段,思索马相伯为何会和“七君子”合影。同时,应抓住关键词,认真咀嚼每一句话含意。第35页 3马相伯说:“我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这句话含有多重含意,请结合全文作详细分析。【参参考考答
20、答案案】马相伯谦虚地认为自己为国家做自己力所能及事作用很微小,如办学、发演出说、组织抗日民主集会等;自己一生即使不停地为国事呼吁呐喊,但毕竟个人力量有限,无法改变国势大局;对这么结果,马相伯自嘲透露出他遗憾、落寞和无奈,面对尊荣保持高度清醒与谦逊智者风范。第36页 本题考查考生实用类文本阅读“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中“评价文本主要观点能力”。这句话是马相伯自我评价,当然有谦虚成份在,但也流露了他真实思想和情感,答题时,应抓住“只会叫”“还没有把中国叫醒”等重点,透过字面,解读其隐含在背后含意。题干“多重含意”,意味着最少应答出三个关键点。第37页 1从考点看,筛选整合信息、概括中心意思是基础性试题
21、。2结合文本特征,分析文本表现手法、评价文本社会价值和影响是考查重点。3探究试题是难点和热点。探究重点有两个方面:探讨文本反应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文本中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看法。一、复习方向一、复习方向第38页 在今后复习中,只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如:明确考点,熟悉文体特征;知人论世,关注社会生活;整体阅读,把握文本内容;细心审题,明确答题方向;答题规范,注意条理,表述严密,有理有据。假如同学们能在这几个方面下工夫,那么,在传记考试中取得高分将指日可待。第39页 (一)把握传主形象,概括传主精神品质 1认真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经过人物在事件中表现来把握其形象。假如是评传,要区分传记中叙
22、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关系。同时又要注意细节描写。尤其是经典细节往往最能传神,最能打感人,给人以深刻印象。阅读传记时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含有经典意义事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思索。比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二、解题方法二、解题方法第40页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在事件或传主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精神特质等。2注意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关系去把握传主形象。“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是了解传记经纬。首先要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传主。要了解传主其人其事,就要了解他所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众多原因。其次,要了解关系网中传主。传主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
23、生经历主要方面,经过传主第41页与他人关系去把握传主是阅读传记一条通道。这类题目通常是简答题,要注意筛选出文章主要信息,归纳出观点并举出文中详细例子加以分析论证。(二)分析传记语言特色、文本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1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一样类别传记含有不一样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详细文本加以区分分析。如,自传采取第一人称,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取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第42页 2了解传记惯用表现手法,结合文本加以判断分析。传记采取表现手法与普通记叙文相同,有首尾照应、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另外,引用是传记惯用表现手法,如引用
24、传主在书信、日志中表明,它能够印证作者观点,也能够使传记含有更为真实感人力量。(三)对传记进行鉴赏与评价 1学会判别传记材料。传记是在搜集资料基础上写成。传记作者要经过对材料深加工来第43页透视人物性格与命运,并有力地表现出来。在阅读时,要注意判别材料是否恰当,即作者选取材料是否能充分表现传主特点,从这些材料里面是否能得出令人认同推理、判断或结论。2对传记传主作出评判。一部传记里面既包含传主立场,又包含传记作者立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会有自己立场。读者要学会站在一定立场上对传主立场、传记作者立场作出适当评判。这类题目通常是叙述题。答题应像写作一篇小议论文,首先要在了解文本基础上大胆而明确地提出
25、自己看法,然后要结合文中事例、细节加以分析论证,最终再次表明观点。第44页 (四)探究题答题策略 1审清题干信息,明确命题意图,辨明每道探究题详细指向。审读这一题干,需要把握“你是怎样看”这几个关键字,明确命题人意图。2紧紧围绕文本,触类旁通。探究题绝对不是开放得无边无际,它是在阅读文本基础上产生,是文本向外拓展和延伸,所以在回答这类问题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文本,即便答案是开放多元,心中也要装有“主旨”这根主心骨。第45页 3内容详细,落到实处。若是从文本找理由,那么,要找文本主要观点,主要信息点;若是要联络现实,就要找与文本相近或是相反例子。4答题要求。务必要亮出自己观点,然后才分析(阐述);采
26、取提要挈领式叙述,层次清楚,分点罗列;注意安排好字数,答题不超出范围。第46页 5探究题答题格式。第一句:应写自己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接下来分析自己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2.3.”,把理由分点罗列。最终,可加总结句,句式是“所以或所以”,假如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第47页1.AD。A项,人们对他“诚惶诚恐”原因,不但仅是因为他“学问高深、名气大”,还因为他相貌威严;D项,他“异相”与他是一位“奇才”并没有必定逻辑关系。一一第48页2从眼睛看出他慧智、谐谑、宽大和威严。(或“大有异采”)从耳朵看出他出色,虽千万人无一焉。(或“长、厚、阔、深四美具,挺拔,垂珠二难并”)
27、从鼻子看出他气息宏大、吐纳非凡。从声音听出他洪亮清彻,令人愉悦。一一第49页3对数学无限深情,投身其中,70年漫漫求索。对数学有青年人普通好奇心和创造欲。对数学有岁老弥坚弘毅精神和不屈意志。认为研究数学不是苦役劳动,而是很有趣事。认为中国是能够成为数学大国,为此消磨了他生命最终岁月。一一第50页4.BE。本题考查知识点是:能够快速、准确地把有效信息提取出来,并能准确地了解文本。B项,“身陷囹圄,也成为他一生治学为文为人动力源泉”错,原文“这也成为他一生治学为文为人动力源泉”“这”不是指代“身陷囹圄”,而是指“他对中国历史和现实进行深入思索”。E项,“正是这种以史为鉴思索中国问题视角,使他思想和
28、情怀含有了深远穿透力,才会以率真、犀利形象示人”错,错在“犀利”,因为以史为鉴思索中国问题视角所表现形式不一定都是“犀利”,这要因人而异。二二第51页5(1)中国历史为何循环往复地充满了血腥和欺诈,到底该由谁来负责?(2)以杂文体写历史,借古讽今。(借助历史来喻现实,在历史与现实中找到了一个结合点)(3)看茶馆时,思索中国百年历史遗留在当今社会问题。二二第52页6同意文章观点。理由是:(1)柏杨先生思想深刻,笔力犀利,批判现实。(2)有着强烈爱国忧国精神。(3)正直、率真,为平民代言。二二第53页7.BE。B项,“只跟几位老朋友保持联络和来往”有误。E项,“惟妙惟肖细节描写”有误。三三第54页8真实统计于右任内心世界,表现晚年于右任思乡之情;丰富文章内容,表达传记真实性。三三第55页9因为种种原因,于右任无法回归故里,也无法归葬故里,他对此耿耿于怀,对故乡更是念念不忘。所以,他想死后葬在台湾高山上,好让自己时时远望大陆,以慰藉心中遗憾,表示自己无尽哀思。(如从其它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三三第56页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