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五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导学案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背诵课文,领悟文章优美、简洁、精炼的语言特色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 设想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学习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补白 第一部分:预习方案作者简介: 1、背景了解: 2、整理易读错易写错字词: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大声朗读,试着背诵。 第二部分:课堂导学案 研读文章,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分配任务,交流、展示): 角度一
2、:析内容 桃花源记以时间为主要顺序,且以渔人行踪作为线索,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这篇文章,第一是发现桃花源,第二是进入桃花源,第三是复寻桃花源。 角度二:品语言 桃源留给我们的印象是:美、乐、奇,分别体现在哪里,用文中具体词句谈理解 角度三:悟主题(结合背景) 角度四:理写作手法:顺叙手法 顺叙是最常见、是基本的叙述方式。这种叙述方式可以说是最能反映事物的发展程序和本来面貌的,也是最能适应人们理解和接受习惯的。但是这种写法如果用得不好,就容易出现平铺直叙的毛病,使人感到枯燥呆板。但读了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桃花源记这篇短文,却全无这种感觉。原因在于作者匠心独运的顺叙手法。 写人状物有声有色。 “见渔人,乃
3、在惊,问所从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喊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这里,作者对桃花源人既没有作精雕细刻的肖像描写,也没有作丰富细腻的心理描写,而只是笼统地、粗线条地描写他们的语言、行动,从而反映了桃花源人民古朴好客的社会风尚。可见,了了几笔,却写得有声有色,把桃源人写得血肉丰满,跃然纸上。 叙述之中间以景物描写。 这篇短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反映了渔人进出桃花源的整个过程。从沿溪、穷林、得山、见洞、入洞、洞内所见所遇、离洞而归、至复寻迷路,完全按照渔人的经历一一叙写,使人读后,仿佛随渔人游历一遍,也一一如见如闻。但作者在描写这一过程中,并不是平铺直叙其事,而是在叙述中间以景物描写,打破了人们常用的一叙到底的笔法。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由远而近,自上而下地写出了桃花林分布范围及林内的优美景色。神秘的色彩吸引着读者,且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再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写出了桃花源社会生活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优美社会环境。这种叙述中间以景物描写的方法,使故事情节断断续续,一方面可以激起叙事的波澜,形成悬念。另一方面也为读者提供了间歇的空间,不至于因故事情节的紧张而感到过分沉闷。20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