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瓦房店市高级中学十月份考试高一历史试题一、选择题 (每题1.5分,共24题,共36分。)1.史记周本纪中载:“褒姒不好笑(周)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史料表明()A.诸侯有随时朝觐天子的义务 B.受封诸侯有义务拱卫王室C.幽王荒淫遭遇诸侯联合反叛 D.周王室衰微面临诸侯攻伐2.春秋公羊传记载:“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这一说法( )A.严重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度B.表明太后左右了王位的继承C.遵循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精神实质D.是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崩溃的表现3.孔子虽然称赞管仲
2、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启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于此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九品中正制4.据清人顾栋高考证:“鲁在春秋实兼有九国之地,齐在春秋兼并十国之地,晋所灭十八国楚在春秋吞并诸国凡四十有二,宋在春秋兼并六国之地。”这种现象对中国发展进程的推动作用是( )A.使中国实际上处于分裂的状态B.加速了中国的封建化进程C.加速了国家向统一的方向发展D.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5.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上,用小篆刻写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十二个字。其中“海内皆臣”最能表明秦朝( )A.国家统一B.经济繁荣C.文化统一D.百姓安居6.“从理论上讲,
3、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B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区别C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 D独主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7.据历史大脉络载:14世纪以后,中欧和西欧建立了民族国家的列国体制。中国却丧失了走向改弦更张的方向中国始终是一个整体。中国在政治上不能“改弦更张”的主要表现为( )A.多民族国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强化和发展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统治者实施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D.中央各机构分权制衡,体系稳固8.汉武帝时出现许多“加官”。“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
4、、中常侍,皆加官多至数十人。”加官虽无实际职掌,但颇受皇帝信任,讲议朝政,奉诏治事,使武帝决事禁中,希(稀)见卿相。下列对该现象的理解准确的是( )A.以中御外,加强皇权B.位髙权重,掌控决策C.参与机要,取代相权D.废除丞相,皇权独揽9.“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光武帝在位时,令郡县检核田地,这两个地区竟没人敢认真执行。这一现象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A连年战争实无良田可言 B专制制度下国家政策效力的缺失C地方官吏大都贪污腐败 D检核制度早已形同虚设10.明太祖曾写诗一首来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的做法是(
5、 )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11.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12.马克垚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君权空前强化,相权名存实亡B.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C.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比较突出D.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6、空前加强13.下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 ) “ 嘉庆二十一年七月初六日内阁奉上谕:和世泰等奏, 咭唎国贡献连日演习礼仪极为敬谨.即派苏楞额、广惠各载原品顶戴沿途伴送,钦此.”A.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 D.礼部14.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中发现这样的描述:“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辅佐皇帝,参与决策B.纵论军机,谋划战事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D.跪受笔录,上传下达15.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
7、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16.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监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17.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18.关于下表
8、中的中国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类别察举制科举制依据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方式地方官员举荐自由报考A.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C.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D.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19.“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 )A.刺史制度B.科举制度C.按军功授爵制D.察举制20.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21.监察制度是我国古代重
9、要的制度,最早发端于秦朝设置的(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诸卿22.欧阳修这样描述一位官员的言行:“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这位北宋官员应该是( )A.通判 B.枢密使 C.三司使 D.转运使23.主父偃上书汉武帝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为此,他建议( )A.实施削藩政策B.分封诸王,完善郡国并行制C.颁布推恩令D.废除分封制,推行行省制度24.北宋真宗时斯,经济发展较快,国库充实,但具体数字只有三司使知道。真宗
10、多次想打听虚实,宰相李沆担心真宗知道了库存量而随便花销,始终不肯让三司使提供具体数字。李沆还经常将各地的水旱灾情和“盗贼”情况报告真宗,巧妙地抵制了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此材料可以说明( )A.君主从此失去对财政权的控制B.相权从此不再受到限制C.李沆的做法利于北宋政权稳定D.地方割据问题彻底解决二材料阅读题 (14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图1 图2材料二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摘自旧唐书 材料三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 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编者注:互相抗衡),不敢相
11、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编自皇明祖训(1).指出材料一中图1、图2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何在?(4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反映了唐末怎样的社会状况?后来宋太祖为改变这一状况采取了哪些措施?(5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所实施的举措并分析其主要原因。(3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2分) 高一历史答案:选择题:15:BCCCA610:DAABA1115:BCCDC1620:ADADC2124:CACC阅读题:(1).变化:由秦朝三公九卿制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2分)影响: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办事效率。(2分)(2).状况:唐朝后期藩镇割据。(2分)措施:军事:收精兵,统兵权和调兵权相分离。(1分)行政:削实权,由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1分)财政:制钱谷,地方赋税一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1分)(3).举措:废丞相。(2分)原因: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相权威胁皇权。(1分)(4).趋势: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1分)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被取消。(1分)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