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0 ,大小:268.54KB ,
资源ID:2657403      下载积分:4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265740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w****g】。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w****g】,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中医护理关键技术操作使用基础手册.doc)为本站上传会员【w****g】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中医护理关键技术操作使用基础手册.doc

1、护理人员中医技术 使 用 手 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目录1.刮痧技术2.拔罐技术3.麦粒灸技术4.隔物灸技术5.悬灸技术6.蜡疗技术7.穴位敷贴技术8.中药泡洗技术9.中药冷敷技术10.中药湿热敷技术11.中药涂药技术12.中药熏蒸技术13.中药热熨敷技术14.中药离子导入技术15.穴位注射技术16.耳穴贴压技术17.经穴推拿技术18.中药灌肠技术刮 痧 技 术刮痧技术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应用边缘钝滑器具,如牛角类、砭石类等刮板或匙,蘸上刮痧油、水或润滑剂等介质,在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出现瘀斑,经过其疏通腠理,驱邪外出;疏通经络,通调营卫,友好脏腑功效

2、,达成防治疾病一个中医外治技术。一、适用范围适适用于外感性疾病所致不适,如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各类骨关节病引发疼痛,如腰腿痛、肩关节疼痛等症状。二、评定1.病室环境,室温适宜。2.关键症状、既往史,是否有出血性疾病、妊娠或月经期。3.体质及对疼痛耐受程度。4.刮痧部位皮肤情况。三、通知1.刮痧作用、简单操作方法及局部感觉。2.刮痧部位皮肤有轻微疼痛、灼热感,刮痧过程中如有不适立即通知护士。3.刮痧部位出现红紫色痧点或瘀斑,为正常表现,数日可消除。4.刮痧结束后最好饮用一杯温水,不宜立即食用生冷食物,出痧后30分钟内不宜洗冷水澡。5.冬季应避免感受风寒;夏季避免风扇、空调直吹刮痧部位

3、。四、用物准备诊疗盘、刮痧板(牛角类、砭石类等刮痧类板或匙),介质(刮痧油、清水、润肤乳等),毛巾、卷纸、必需时备浴巾、屏风等物。五、基础操作方法1.查对医嘱,评定患者,遵照医嘱确定刮痧部位,排空二便,做好解释。2.检验刮具边缘有没有缺损。备齐用物,携至床旁。3.帮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4.用刮痧板蘸取适量介质涂抹于刮痧部位。5.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置掌心,用拇指和食指、中指夹住刮痧板,无名指小指紧贴刮痧板边角,从三个角度固定刮痧板。刮痧时利用指力和腕力调整刮痧板角度,使刮痧板和皮肤之间夹角约为450,以肘关节为轴心,前臂做有规律移动。6.刮痧次序通常为先头面后手

4、足,先腰背后胸腹,先上肢后下肢,先内侧后外侧逐步按次序刮痧。7.刮痧时用力要均匀,由轻到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单一方向,不要往返刮。通常刮至皮肤出现红紫为度,或出现粟粒状、丘疹样斑点,或条索状斑块等形态改变,并伴有局部热感或轻微疼痛。对部分不易出痧或出痧较小患者,不可强求出痧。8.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改变,问询患者有没有不适,调整手法力度。9.每个部位通常刮2030次,局部刮痧通常510分钟。10.刮痧完成,清洁局部皮肤,帮助患者穿衣,安置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六、注意事项1.操作前应了解病情,尤其注意下列疾病者不宜进行刮痧,如严重心血管疾病、肝肾功效不全、出血倾向疾病、感染性疾病、极度虚弱

5、、皮肤疖肿包块、皮肤过敏者不宜进行刮痧术。2.空腹及饱食后不宜进行刮痧术。3.急性扭挫伤、皮肤出现肿胀破溃者不宜进行刮痧术。4.刮痧不配合者,如醉酒、精神分裂症、抽搐者不宜进行刮痧术。5.孕妇腹部、腰骶部不宜进行刮痧术。6.刮痧过程中若出现头晕、目眩、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恶心欲吐,甚至神昏扑倒等晕刮现象,应立即停止刮痧,取平卧位,立即通知医生,配合处理。附1:常见刮痧手法2:刮痧技术操作步骤图(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附1:常见刮痧手法1.轻刮法刮痧板接触皮肤下压刮拭力量小,被刮者无疼痛及其它不适感。轻刮后皮肤仅出现微红,无瘀斑。本法宜用于老年体弱者、疼痛敏感部位及虚证患者。2.重刮法刮痧

6、板接触皮肤下压刮拭力量较大,以患者能承受为度。本法宜用于腰背部脊柱两侧、下肢软组织较丰富处、青壮年体质较强及实证、热证、痛症患者。3.快刮法刮拭频率在每分钟30次以上。此法宜用于体质强壮者,关键用于刮拭背部、四肢,和辨证属于急性、外感病证患者。4.慢刮法刮拭频率在每分钟30次以内。本法关键用于刮拭头面部、胸部、下肢内侧等部位,和辨证属于内科、体虚慢性患者。5.直线刮法又称直板刮法。用刮痧板在人体体表进行有一定长度直线刮拭。本法宜用于身体比较平坦部位,如背部、胸腹部、四肢部位。6.弧线刮法刮拭方向呈弧线形,刮拭后体表出现弧线形痧痕,操作时刮痧方向多循肌肉走行或依据骨骼结构特点而定。本法宜用于胸背

7、部肋间隙、肩关节和膝关节周围等部位。7.摩擦法将刮痧板和皮肤直接紧贴,或隔衣布进行有规律旋转移动,或直线式往返移动,使皮肤产生热感。此法适宜用于麻木、发亮或绵绵隐痛部位,如肩胛内侧、腰部和腹部;也可用于刮痧前,使患者放松。8.梳刮法使用刮痧板或刮痧梳以前额发际处,即双侧太阳穴处向后发际处做有规律单向刮拭,如梳头状。此法适宜用于头痛、头晕、疲惫、失眠和精神担心等病证。9.点压法(点穴法)用刮痧板边角直接点压穴位,力量逐步加重,以患者能承受为度,保持数秒后快速抬起,反复操作510次。此法适宜用于肌肉丰满处穴位,或刮痧力量不能深达,或不宜直接刮拭骨关节凹陷部位,如环跳、委中、犊鼻、水沟和背部脊柱棘突

8、之间等。10.按揉法刮痧板在穴位处做点压按揉,点压后做往返或顺逆旋转。操作时刮痧板应紧贴皮肤不滑动,每分钟按揉50100次。此法适宜用于太阳、曲池、足三里、内关、太冲、涌泉、三阴交等穴位。11.角刮法使用角形刮痧板或让刮痧板棱角接触皮肤,和体表成45角,自上而下或由里向外刮拭。此法适宜用于四肢关节、脊柱两侧、骨骼之间和肩关节周围,如风池、内关、合谷、中府等穴位。12.边刮法用刮痧板长条棱边进行刮拭。此法适宜用于面积较大部位,如腹部、背部和下肢等。附2:刮痧技术操作步骤图刮痧结束后,最好饮用一杯温水,不宜立即食用生冷食物。出痧后30分钟内不宜洗冷水澡;冬季应避免感受风寒;夏季避免风扇、空调直吹刮

9、痧部位取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查对医嘱患者基础信息、诊疗、临床症状、既往史、刮痧方法、部位环境、关键症状、既往史、是否有出血性疾病、妊娠或月经期、体质及对疼痛耐受程度、刮痧部位皮肤情况刮痧作用、简单操作方法及局部感觉,取得患者合作诊疗盘、刮痧板(牛角类、砭石类等刮板或匙),介质(刮痧油、清水、润肤乳等),卷纸、必需时备浴巾、屏风等,检验刮具边缘有没有缺损毛巾进行皮肤清洁观察及问询刮痧观察患者局部皮肤颜色改变,问询患者有没有不适,调整手法力度用刮痧板蘸取适量介质涂抹于刮痧部位。按刮痧操作手法、刮痧次序、力度及出痧要求进行操作通知清洁患者局部皮肤,帮助患者穿衣,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处理用物整理

10、统计评定物品准备通知患者准备清洁皮肤刮痧时间、部位、出痧效果及患者反应拔 罐 技 术拔罐技术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形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对应体表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或瘀血,达成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防治疾病中医外治技术,包含留罐法、闪罐法及走罐法。一、适应范围适应于头痛、腰背痛、颈肩痛、失眠及风寒型感冒所致咳嗽等症状;疮疡、毒蛇咬伤抢救排毒等。二、评定1.病室环境及温度。2.关键症状、既往史、凝血机制、是否妊娠或月经期。3.患者体质及对疼痛耐受程度。4.拔罐部位皮肤情况。5.对拔罐操作接收程度。三、通知1.拔罐作用、操作方法,留罐时间通常为1015分

11、钟。应考虑个体差异,儿童酌情递减。2.因为罐内空气负压吸引作用,局部皮肤会出现和罐口相当大小紫红色瘀斑,此为正常表现,数日方可消除。诊疗当中假如出现不适,立即通知护士。3.拔罐过程中如出现小水泡无须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护士会做对应处理。4.拔罐后可饮一杯温开水,夏季拔罐部位忌风扇或空调直吹。四、物品准备诊疗盘、罐数个(包含玻璃罐、陶罐、竹罐、抽气罐等)、润滑剂、止血钳、95%乙醇棉球、打火机、广口瓶、清洁纱布或自备毛巾,必需时备屏风、毛毯。五、基础操作方法(以玻璃罐为例)1.查对医嘱,依据拔罐部位选择火罐大小及数量,检验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没有缺损裂痕。排空二便,做好解释。2.备齐用

12、物,携至床旁。3.帮助患者取合理、舒适体位。4.充足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5.以玻璃罐为例:使用闪火法、投火法或贴棉法将罐体吸附在选定部位上。6.观察罐体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问询有没有不适感。7.起罐时,左手轻按罐具,向左倾斜,右手食指或拇指按住罐口右侧皮肤,使罐口和皮肤之间形成空隙,空气进入罐内,顺势将罐取下。不可硬行上提或旋转提拔。8.操作完成,帮助患者整理衣着,安置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9.常见拔罐手法:(1)闪罐:以闪火法或抽气法使罐吸附于皮肤后,立即拔起,反复吸拔数次,直至皮肤潮红发烧拔罐方法,以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适适用于感冒、皮肤麻木、面部病症、中风后遗症或虚弱

13、病症。(2)走罐:又称推罐,先在罐口或吸拔部位上涂一层润滑剂,将罐吸拔于皮肤上,再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罐体,前后推拉,或做环形旋转运动,如此反复数次,至皮肤潮红、深红或起痧点为止。适适用于急性热病或深部组织气血瘀滞之疼痛、外感风寒、神经痛、风湿痹痛及较大范围疼痛等。(3)留罐:又称坐罐,即火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留置1015分钟。适适用于临床大部分病症。其它拔罐方法(1)煮罐法:通常使用竹罐,将竹罐倒置在沸水或药液中,煮沸12分钟,用镊子夹住罐底,提出后用毛巾吸去表面水分,趁热按在皮肤上半分钟左右,令其吸牢。(2)抽气罐法:用抽气罐置于选定部位上,抽出空气,使其产生负压而吸于体表。六、注意事项1.

14、凝血机制障碍、呼吸衰竭、重度心脏病、严重消瘦、孕妇腹部、腰骶部及严重水肿等不宜拔罐。2.拔罐时要选择合适体位和肌肉丰满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及毛发较多部位均不宜。3.面部、儿童、年老体弱者拔罐吸附力不宜过大。4.拔罐时要依据不一样部位选择大小适宜罐,检验罐口周围是否光滑,罐体有没有裂痕。5.拔罐和留罐中要注意观察患者反应,患者如有不适感,应立即起罐;严重者可让患者平卧,保暖并饮热水或糖水,还可揉内关、合谷、太阳、足三里等穴。6.起罐后,皮肤会出现和罐口相当大小紫红色瘀斑,为正常表现,数日方可消除,如出现小水泡无须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7.嘱患

15、者保持体位相对固定;确保罐口光滑无破损;操作中预防点燃后乙醇下滴烫伤皮肤;点燃乙醇棉球后,切勿较长时间停留于罐口及罐内,以免将火罐烧热烫伤皮肤。拔罐过程中注意防火。8.闪罐:操作手法熟练,动作轻、快、准;最少选择3个口径相同火罐轮换使用,以免罐口烧热烫伤皮肤。9.走罐:选择口径较大、罐壁较厚且光滑玻璃罐;施术部位应面积宽大、肌肉丰厚,如胸背、腰部、腹部、大腿等。10.留罐:儿童拔罐力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在肌肉微弱处或吸拔力较强时,则留罐时间不宜过长。附:拔罐技术操作步骤图(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附:拔罐技术操作步骤图物品准备患者准备诊疗盘、罐数个(包含玻璃罐、陶罐、竹罐、真空罐)、润滑

16、剂、止血钳、95%乙醇棉球、打火机、广口瓶、清洁纱布或自备毛巾,必需时备屏风、毛毯取合理、舒适体位,暴露拔罐部位评定通知关键症状、病史;对疼痛耐受程度;患者体质及实施拔罐部位皮肤情况;病室环境;对拔罐操作接收程度;凝血机制拔罐作用、简单操作方法、局部感觉及可能出现意外及处理方法取得患者合作。查对医嘱患者基础信息、诊疗、临床症状、既往史、操作部位统计整理帮助患者整理衣着,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处理用物:火罐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通知皮肤会出现和罐口相当大小紫红色瘀斑,为正常表现,数日方可消除,拔火罐过程中如出现小水泡无须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护士会做对应处理。拔罐后可饮一杯温开水,夏季拔

17、罐部位忌风扇或空调直吹观察及问询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问询患者有没有不适,发觉异常立即停止操作,通知医生拔罐按拔罐操作方法、手法要求进行操作起罐左手轻按罐具,向左倾斜,右手食指或拇指按住罐口右侧皮肤,使罐口和皮肤之间形成空隙,空气进入罐内,顺势将罐取下拔罐部位、方法、留置时间及患者皮肤情况麦 粒 灸 技 术麦粒灸是将艾绒搓成如麦粒样大小,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经过其温经散寒、扶助阳气、消瘀散结作用,达成防治疾病、改善症状一个操作方法,属于艾灸技术范围。一、适用范围适适用于诊疗多种慢性虚寒性疾病引发症状,如肺痨所致咳嗽、咳血;慢性腹泻所致排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脾胃虚弱所致纳差,呕吐;尪痹所

18、致晨僵、小关节疼痛等症状。二、评定1.病室环境及温度。2.关键症状、既往史及是否妊娠。3.有没有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哮喘病史或艾绒过敏史。4.对热、气味耐受程度。5.施灸部位皮肤情况。三、通知1.施灸过程中出现头昏、眼花、恶心、颜面苍白、心慌出汗等不适现象,立即通知护士。2.施灸过程中不宜随便改变体位以免烫伤。3.诊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泡。4.灸后注意保暖,饮食宜清淡。四、物品准备艾粒、油膏或凡士林、弯盘、消毒棉球、无菌敷料、镊子、胶布、线香、打火机或火柴、小口瓶,必需时备浴巾、一次性垫布、屏风。五、基础操作方法1.查对医嘱,评定患者,做好解释。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3.关闭门窗,用隔

19、帘或屏风遮挡。4.遵照医嘱确定施灸部位,充足暴露施灸部位。5.选择油膏或凡士林涂于施灸部位。6.非化脓灸施灸方法:将艾粒立置于施灸部位,用线香点燃艾粒顶端,使其燃烧。当艾粒燃到剩下2/51/5左右,即用镊子将艾粒夹去,再进行下一壮操作。灸后将穴位处残留灰烬和油膏轻轻擦拭洁净。7.观察患者局部皮肤情况,问询有没有不适感。8.操作完成,帮助患者着衣,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9.开窗通风,注意保暖,避免对流风。六、注意事项1.心前区、大血管处、乳头、腋窝、肚脐、会阴、孕妇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2.注意皮肤情况,对糖尿病、肢体感觉障碍患者,需谨慎控制施灸强度,预防烧伤。3.施灸后如局部出现小水泡,无

20、需处理,可自行吸收;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用无菌纱布覆盖。附:麦粒灸技术操作步骤图(青岛市中医医院)附:麦粒灸技术操作步骤图麦粒灸作用、简单操作方法及局部感觉,取得患者合作,嘱患者排空二便通知麦粒状艾柱、油膏或凡士林、弯盘、消毒棉球、无菌敷料、镊子、胶布、线香、打火机或火柴、小口瓶,必需时备浴巾、一次性垫布、屏风物品准备患者准备用油膏或凡士林涂于施灸部位皮肤准备施灸观察及问询整理统计评定查对医嘱患者临床症状、既往史及施灸方法及穴位环境温度、关键症状、既往史、有没有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艾绒过敏史或哮喘病史及是否妊娠。患者体质及施灸处皮肤情况帮助患者取适宜体位,充足暴露施灸部位,注

21、意保暖将艾柱置于施灸部位,点燃艾粒观察患者局部皮肤,问询患者有没有不适通知施灸后注意保暖,饮食清淡帮助患者着衣,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处理用物,开窗通风诊疗时间,部位,患者皮肤情况隔 物 灸 技 术隔物灸也称间接灸、间隔灸,是利用药品等材料将艾柱和穴位皮肤间隔开,借间隔物药力和艾柱特征发挥协同作用,达成诊疗虚寒性疾病一个操作方法,属于艾灸技术范围。一、适用范围1.隔姜灸:适适用于缓解因寒凉所致呕吐、腹泻、腹痛、肢体麻木酸痛、痿软无力等症状。2.隔蒜灸:适适用于缓解急性化脓性疾病所致肌肤浅表部位红、肿、热、痛,如:疖、痈等症状。3.隔盐灸:适适用于缓解急性虚寒性腹痛、腰酸、吐泻、小便不利等症状

22、。4.隔附子饼灸:适适用于缓解多种虚寒性疾病所致腰膝冷痛、指端麻木、下腹疼痛及疮疡久溃不敛等症状。二、评定1.病室环境及温度。2.关键症状、既往史及是否妊娠。3.有没有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哮喘病史或艾绒过敏史。4.对热、气味耐受程度。5.施灸部位皮肤情况。三、通知1.施灸过程中出现头昏、眼花、恶心、颜面苍白、心慌出汗等不适现象,立即通知护士。2.施灸后如出现轻微咽喉干燥、大便秘结、失眠等现象,无需特殊处理。3.部分患者艾灸后局部皮肤可能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遵医嘱处理。4.灸后注意保暖,饮食宜清淡。四、物品准备艾炷、诊疗盘、间隔物、打火机、镊子、弯盘(广口瓶)、纱布、必

23、需时准备浴巾、屏风。五、基础操作方法1.查对医嘱,评定患者,排空二便,做好解释。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3.帮助患者取合理、舒适体位。4.遵照医嘱确定施灸部位,充足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5.在施灸部位放置间隔物点燃艾炷,进行施灸。6.常见施灸方法:(1)隔姜灸;将直径约23cm,厚约0.20.3cm姜片,在其上用针点刺小孔若干,放在施灸部位,将艾柱放置在姜片上,从顶端点燃艾柱,待燃尽时接续一个艾柱,通常灸510壮。(2)隔蒜灸:用厚度约0.20.3cm蒜片,在其上用针点刺小孔若干,将艾柱放置在蒜片上,从顶端点燃艾柱,待燃尽时接续一个艾柱,通常灸57壮。(3)隔盐灸:用于神阙穴灸,用

24、干燥食盐填平肚脐,上放艾柱,从顶端点燃艾柱,待燃尽时接续一个艾柱,通常灸39壮。(4)隔附子饼灸:用底面直径约2cm、厚度约0.20.5cm附子饼,用针刺小孔若干,将艾柱放置在药饼上,从顶端点燃艾柱,待燃尽时接续一个艾柱,通常灸57壮。7.施灸过程中问询患者有没有不适。8.观察皮肤情况,如有艾灰,用纱布清洁局部皮肤,帮助患者着衣,取舒适卧位。9.开窗通风,注意保暖,避免对流风。六、注意事项1.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和腰骶部、有出血倾向者不宜施灸。2.通常情况下,施灸次序自上而下,先头身,后四肢。3.预防艾灰脱落烧伤皮肤或衣物。4.注意皮肤情况,对糖尿病、肢体感觉障碍患者,需谨慎控制施灸强度,预防烧

25、伤。5.施灸后,局部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液,并以无菌纱布覆盖。附:隔物灸技术操作步骤图(青岛市中医医院)附:隔物灸技术操作步骤图隔物灸作用、简单操作方法及局部感觉,取得患者合作。艾灸后局部皮肤可能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遵医嘱处理。嘱患者排空二便皮肤准备通知艾柱、诊疗盘、间隔物、打火机、酒精灯、镊子、弯盘、纱布、必需时准备浴巾、屏风物品准备患者准备施灸观察及问询整理统计评定通知查对医嘱患者基础信息、诊疗、临床症状、既往史及施灸方法、穴位环境温度、关键症状、既往史、有没有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艾绒过敏史或哮喘病史及是否妊娠。患者体质及

26、施灸处皮肤情况取合理体位,充足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将间隔物放于穴位,点燃艾炷顶端放于间隔物上,待燃尽时接续一个艾炷。灰烬过多时立即清理。以患者感觉温热为度通知观察患者局部皮肤及病情改变,问询患者有没有不适,预防艾灰脱落注意保暖,饮食清淡艾柱燃尽,取下间隔物,纱布清洁局部皮肤。帮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处理用物诊疗时间,部位,患者皮肤情况悬 灸 技 术悬灸是采取点燃艾条悬于选定穴位或病痛部位之上,经过艾温热和药力作用刺激穴位或病痛部位,达成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治疾病一个操作方法,属于艾灸技术范围。一、适用范围适适用于多种慢性虚寒型疾病及寒湿所致疼痛,如胃脘痛、腰背酸痛、四肢凉

27、痛、月经寒痛等;中气不足所致急性腹痛、吐泻、四肢不温等症状。二、评定1.病室环境及温度。2.关键症状、既往史及是否妊娠。3.有没有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哮喘病史或艾绒过敏史。4.对热、气味耐受程度。5.施灸部位皮肤情况。三、通知1.施灸过程中出现头昏、眼花、恶心、颜面苍白、心慌出汗等不适现象,立即通知护士。2.部分患者在诊疗过程中艾灸部位可能出现水泡。3.灸后注意保暖,饮食宜清淡。四、物品准备艾条、诊疗盘、打火机、弯盘、广口瓶、纱布、必需时备浴巾、屏风、计时器。五、基础操作方法1.查对医嘱,评定患者,做好解释。2.备齐用物,携用物至床旁。3.帮助患者取合理、舒适体位。4.遵照医嘱确定施灸部位,充

28、足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5.点燃艾条,进行施灸。6.常见施灸方法:(1)温和灸:将点燃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约23cm,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为宜,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2)雀啄灸:将点燃艾条对准施灸部位约23cm,一上一下进行施灸,如此反复,通常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3)回旋灸:将点燃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上方约2cm处,反复旋转移动范围约3cm,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7.立即将艾灰弹入弯盘,预防灼伤皮肤。8.施灸结束,立即将艾条插入广口瓶,熄灭艾火。9.施灸过程中问询患者有没有不适,观察患者皮肤情况,如有艾灰,用纱布清洁,帮助

29、患者穿衣,取舒适卧位。10.酌情开窗通风,注意保暖,避免吹对流风。六、注意事项1.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和腰骶部、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处,有出血倾向者不宜施灸。空腹或餐后一小时左右不宜施灸。2.通常情况下,施灸次序自上而下,先头身,后四肢。3.施灸时预防艾灰脱落烧伤皮肤或衣物。4.注意观察皮肤情况,对糖尿病、肢体麻木及感觉迟钝患者,尤应注意预防烧伤。5.如局部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自行吸收;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吸泡液,用无菌纱布覆盖。附:悬灸技术操作步骤图(青岛市中医医院)附:悬灸技术操作步骤图悬灸作用、简单操作方法及局部感觉,取得患者合作,嘱患者排空二便通知艾条、诊疗盘、打火机、酒精灯、弯

30、盘、小口瓶、纱布、计时器、必需时备浴巾及屏风物品准备患者准备施灸观察及问询整理统计评定查对医嘱患者基础信息、诊疗、临床症状、既往史、施灸方法及穴位环境温度、关键症状既往史、有没有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艾绒过敏史或哮喘病史及是否妊娠。患者体质及施灸处皮肤情况取合理体位,充足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再次查对患者,进行施灸。手持艾条,将点燃一端对准施灸穴位,随时弹去艾灰,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通知观察患者局部皮肤及病情改变,问询患者有没有不适注意保暖,避免复感风寒,饮食清淡帮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处理用物诊疗时间,部位,患者皮肤情况蜡 疗 技 术蜡疗技术是将加热熔解蜡制成蜡块、蜡垫、蜡束等形状敷贴

31、于患处,或将患部浸入熔解后蜡液中,利用加热熔解蜡作为热导体,使患处局部组织受热,从而达成活血化瘀、温通经络、祛湿除寒一个操作方法。一、适用范围适适用于多种急慢性疾病引发疼痛症状;创伤后期诊疗,如软组织挫伤范围较大者、关节扭伤、骨折复位后等;非感染性炎症所致关节功效障碍,如关节强直、挛缩等症状。二、评定1.病室环境及室温。2.关键症状、既往史及过敏史。3.对热耐受程度。4.体质及局部皮肤情况。三、通知1.基础原理、作用及简单操作方法。2.衣着宽松。3.局部有灼热感或出现红肿、丘疹等情况,应立即通知护士。4.操作时间通常为3060分钟。四、物品准备诊疗盘、备好蜡、纱布、搪瓷盘或铝盘、塑料布、棉垫、

32、绷带或胶布、测温装置,必需时备屏风、毛毯、小铲刀、排笔、毛巾等。五、基础操作方法1.查对医嘱,评定患者,做好解释,确定蜡疗部位。嘱患者排空二便,调整室温。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帮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充足暴露蜡疗部位皮肤,注意保暖及隐私保护。3.清洁局部皮肤,若采取手足浸蜡法,则帮助患者清洗手足。4.依据患处情况,选择适宜蜡疗方法。常见蜡疗方法:(1)蜡饼法:将加热后完全熔化蜡液倒入搪瓷盘或铝盘,厚度约23cm,冷却至初步凝结成块时(表面温度4550),用小铲刀将蜡饼取出,敷贴于诊疗部位。初始时,让患者感受温度是否适宜, 510分钟能耐受后用绷带或胶布固定,外包塑料布和棉垫保温,3060分钟后取

33、下。(2)刷蜡法:熔化蜡液冷却至5560时,用排笔蘸取蜡液快速、均匀地涂于诊疗局部,使蜡液在皮肤表面冷却凝成一层蜡膜;如此反复涂刷,使在诊疗部位形成厚度0.51cm蜡膜,外面再覆盖一块蜡饼,或用塑料布及棉垫包裹保温。(3)浸蜡法:常见于手足部位。熔化蜡液冷却至5560时,在手足部位先涂薄层蜡液,待冷却形成保护膜;再将手足反复快速浸蘸蜡液,直至蜡膜厚达0.51cm成为手套或袜套样;然后将手足连续浸于蜡液中,10分钟左右取下蜡膜。(4)蜡袋法:将熔化后蜡液装入耐热塑料袋内,排出空气封口。使用时需采取热水浸泡加热,蜡液处于半融化状态,以患者能耐受温度为宜,敷于诊疗部位。5.观察患者局部皮肤情况,问询

34、有没有不适感。预防蜡液流出。6.操作结束后,帮助患者清洁局部皮肤,整理衣着,安排舒适体位。六、注意事项1.局部皮肤有创面或溃疡者、体质衰弱和高热患者、急性化脓性炎症、肿瘤、结核、脑动脉硬化、心肾功效衰竭、有出血倾向及出血性疾病、有温热感觉障碍和婴幼儿童禁用蜡疗技术。2.正确掌握蜡温,涂布均匀,不能用力挤压。待蜡充足凝固后方可敷上。3.蜡疗部位每次不超出3个,操作时间通常为3060分钟。4.当患者皮肤发红或出现过敏现象,应立即汇报医生。5.操作后休息半小时,注意防寒保暖。附:蜡疗技术操作步骤图(湖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附:蜡疗技术操作步骤图基础原理、作用、简单操作方法、时间及局部感觉,衣着应宽松

35、通知诊疗盘、备好蜡、纱布、搪瓷盘或铝盘、塑料布、棉垫、绷带或胶布、测温装置,必需时备屏风、毛毯、小铲刀、排笔、毛巾等物品准备患者准备清洁局部皮肤,如采取手足浸蜡法,则帮助患者清洗手足清洁皮肤蜡疗定位观察及问询手法整理观察统计统计并署名评定评定查对医嘱患者基础信息、诊疗、临床症状、既往史及蜡疗部位临床表现、既往史、过敏史、对热耐受程度、体质及局部皮肤情况等取适宜体位,充足暴露蜡疗部位皮肤,注意保暖,必需时屏风遮挡患者。嘱患者排空二便依据患处情况,选择适宜蜡疗方法问询患者有没有不适,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帮助患者整理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用随时问询患者对手法诊疗反应,立即调整手法统计操作时

36、间、部位及皮肤情况穴位敷贴技术穴位敷贴技术是将药品制成一定剂型,敷贴到人体穴位,经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达成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行气消痞、扶正强身作用一个操作方法。一、适用范围适适用于恶性肿瘤、多种疮疡及跌打损伤等疾病引发疼痛;消化系统疾病引发腹胀、腹泻、便秘;呼吸系统疾病引发咳喘等症状。二、评定1.病室环境,温度适宜。2.关键症状、既往史、药品及敷料过敏史,是否妊娠。3.敷药部位皮肤情况。三、通知1.出现皮肤微红为正常现象,若出现皮肤瘙痒、丘疹、水泡等,应立即通知护士。2.穴位敷贴时间通常为68小时。可依据病情、年纪、药品、季节调整时间,小儿酌减。3.若出现敷料松动或脱落

37、立即通知护士。4.局部贴药后可出现药品颜色、油渍等污染衣物。四、物品准备诊疗盘,棉纸或薄胶纸,遵医嘱配制药品,压舌板,无菌棉垫或纱布,胶布或绷带,0.9%生理盐水棉球;必需时备屏风、毛毯。五、基础操作方法1.查对医嘱,评定患者,做好解释,注意保暖。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依据敷药部位,帮助患者取适宜体位,充足暴露患处,必需时屏风遮挡患者。3.更换敷料,以0.9%生理盐水或温水擦洗皮肤上药渍,观察创面情况及敷药效果。4.依据敷药面积,取大小适宜棉纸或薄胶纸,用压舌板将所需药品均匀地涂抹于棉纸上或薄胶纸上,厚薄适中。5.将药品敷贴于穴位上,做好固定。为避免药品受热溢出污染衣物,可加敷料或棉垫覆盖。

38、以胶布或绷带固定,松紧适宜。6.温度以患者耐受为宜。7.观察患者局部皮肤,问询有没有不适感。8.操作完成后擦净局部皮肤,帮助患者着衣,安排舒适体位。六、注意事项1.孕妇脐部、腹部、腰骶部及一些敏感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处全部不宜敷贴,以免局部刺激引发流产。2.药品应均匀涂抹于绵纸中央,厚薄通常以0.20.5cm为宜,覆盖敷料大小适宜。3.敷贴部位应交替使用,不宜单个部位连续敷贴。4.除拔毒膏外,患处有红肿及溃烂时不宜敷贴药品,以免发生化脓性感染。5.对于残留在皮肤上药品不宜采取肥皂或刺激性物品擦洗。6.使用敷药后,如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汇报医师,配合处理。 附:穴位敷贴

39、技术操作步骤图(湖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附:穴位敷贴技术操作步骤图穴位敷贴作用、简单操作方法,取得患者合作通知诊疗盘,棉纸或薄胶纸,0.9%生理盐水棉球,遵医嘱配制药品,压舌板,无菌棉垫或纱布,胶布或绷带;必需时备屏风、毛毯物品准备患者准备取下原敷料,以0.9%生理盐水或温水擦洗皮肤上药渍,观察创面情况及敷药效果清洁及观察皮肤摊药敷贴观察整理评定查对医嘱患者基础信息、诊疗、临床症状、既往史及穴位,是否妊娠关键症状、既往史及有没有粘胶类敷料过敏史、敷药部位皮肤情况等依据敷药部位,取适宜体位,充足暴露患处,必需时屏风遮挡依据敷药面积,取大小适宜棉纸或薄胶纸,用压舌板将所需药品均匀地平摊于棉纸上或薄

40、胶纸上,厚薄适中将已摊好药品棉纸或薄胶纸四面反折后敷于患处,以免药品受热溢出污染衣物观察敷贴局部皮肤有没有过敏情况,问询患者有没有不适擦净局部皮肤,帮助患者着衣,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统计统计所敷药品、时间、部位及皮肤情况中 药 泡 洗 技 术中药泡洗技术是借助泡洗时洗液温热之力及药品本身功效,浸洗全身或局部皮肤,达成活血、消肿、止痛、祛瘀生新等作用一个操作方法。一、适用范围适适用于外感发烧、失眠、便秘、皮肤感染及中风恢复期手足肿胀等症状。二、评定1.病室环境,温度适宜。2.关键症状、既往史、过敏史、是否妊娠或处于月经期。3.体质、对温度耐受程度。4.泡洗部位皮肤情况。三、通知1.

41、餐前餐后30分钟内不宜进行全身泡浴。2.全身泡洗时水位应在膈肌以下,以微微汗出为宜,如出现心慌等不适症状,立即通知护士。3.中药泡洗时间30分钟为宜。4.泡洗过程中,应饮用温开水300500ml,小儿及老年人酌减,以补充体液及增加血容量以利于代谢废物排出。有严重心肺及肝肾疾病患者饮水不宜超出150ml。四、物品准备诊疗盘、药液及泡洗装置、一次性药浴袋、水温计、毛巾、病服。五、基础操作方法 1.查对医嘱,评定患者,做好解释,调整室内温度。嘱患者排空二便。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依据泡洗部位,帮助患者取合理、舒适体位,注意保暖。3.将一次性药浴袋套入泡洗装置内。4.常见泡洗法: (1)全身泡洗技术

42、:将药液注入泡洗装置内,药液温度保持40左右,水位在患者膈肌以下,全身浸泡30分钟。(2)局部泡洗技术:将40左右药液注入盛药容器内,将浸洗部位浸泡于药液中,浸泡30分钟。5.观察患者反应,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帮助患者卧床休息。6.操作完成,清洁局部皮肤,帮助着衣,安置舒适体位。六、注意事项1.心肺功效障碍,出血性疾病患者禁用。糖尿病、心脑血管病患者及妇女月经期间慎用。2.防烫伤,糖尿病、足部皲裂患者泡洗温度合适降低。3.泡洗过程中,应关闭门窗,避免患者感受风寒。4.泡洗过程中护士应加强巡视,注意观察患者面色、呼吸、汗出等情况,出现头晕、心慌等异常症状,停止泡洗,汇报医师。附:中药泡洗技术

43、操作步骤图(上海中医药大学隶属龙华医院)附:中药泡洗技术操作步骤图取适宜体位,暴露泡洗部位患者准备将药液倒入容器内,药液温度保持40左右。遵医嘱进行全身泡洗或局部泡洗,浸泡30分钟泡洗观察及问询饮用温开水300500ml,以补充体液及增加血容量以利于代谢废物排出通知整理统计物品准备通知中药泡洗作用、简单操作方法,取得患者配合,嘱患者排空二便诊疗盘、药液及泡洗装置、一次性药浴袋、水温计、毛巾、病人服观察室温、药液温度是否适宜,定时测药温,问询患者有没有不适清洁皮肤,擦干,帮助患者着衣并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评定查对医嘱患者基础信息、诊疗、临床症状、既往史及泡洗部位病室环境、临床表现、既

44、往史、过敏史、是否妊娠及月经期体质、对温度耐受程度、泡洗部位皮肤情况等统计泡洗时间、部位及皮肤情况 中 药 冷 敷 技 术中药冷敷技术是将中药洗剂、散剂、酊剂冷敷于患处,经过中药透皮吸收,同时应用低于皮温物理因子刺激机体,达成降温、止痛、止血、消肿、减轻炎性渗出一个操作方法。一、适用范围适适用于外伤、骨折、脱位、软组织损伤早期。二、评定1.病室环境,温度适宜。2.目前关键症状、既往史及药品过敏史。3.患者体质是否适宜中药冷敷。4.冷敷部位皮肤情况。三、通知1.冷敷时间为2030分钟。2.局部皮肤出现不适时,立即通知护士。3.中药可致皮肤着色,数以后可自行消退。四、物品准备诊疗盘、中药汤剂(815)、敷料(或其它适宜材料)、水温计、纱布、诊疗巾,必需时备冰敷袋、凉性介质贴膏、屏风等。五、基础操作方法1.查对医嘱,评定患者,做好解释。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帮助患者取合理、舒适体位,暴露冷敷部位。3.测试药液温度,用敷料(或其它适宜材料)浸取药液,外敷患处,并立即更换(每隔5分钟重新操作一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