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0 ,大小:130.60KB ,
资源ID:2477905      下载积分:3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247790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w****g】。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w****g】,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河北师大教育学重点笔记薛彦华.doc)为本站上传会员【w****g】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河北师大教育学重点笔记薛彦华.doc

1、河北师范大学 教育综合333教育学考研重点(内部资料)目 录绪论1第一章 认识教育3第二章 教育功能6第三章 教育目的8第四章 教师10第五章学生13第六章 师生关系15第七章 课程16第八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第九章 教学设计21第十章 教学实施23第十二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队伍建设25第十三章 “三教结合”形成教育合力272河北师范大学考研内部资料绪论1、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2、教育现象:是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3、教育问题:是反映到研究者头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4. 教育学发展阶段:教育学的萌

2、芽阶段独立形态教育的产生教育学发展的多元化时期实验教育学:19世纪20世纪初;德梅伊曼和拉伊。主要观点:反对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划分教育实验阶段为提出假设,根据假设提实验并进行,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实际并验证假设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和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文化教育学:19世纪末,伏尔泰,斯普朗格,利特。基本观点: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历史。教育过程是一种文化的过程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或文化科学的方法教育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

3、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从而培养完整的人格。实用主义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 杜威、克伯屈。主要观点: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的生长 学校是一个微型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非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而非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教学过程应重试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及其思想继承者、发展者对教育问题的论述教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现代教育问题的

4、研究结果。主要观点: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活动,劳动改变必引起教育形/内的改变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现在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也是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教育与社会的政、经、文的关系,既受到约束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反作用于它们,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基础,既要看到教育复杂性,又要坚信教育是有规律可循,否则会陷入不可知论和相对论。批评教育学:20世纪70年代 鲍尔斯 金蒂斯 阿普尔 吉鲁。主要观点: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不是一种民主的建制和解放力量,而是维护社会不公平工

5、具,造成社会差别、对应的根源教育与社会相对应,有什么样的社、政、经、文,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教育机构大众对事实上的不平等失去意识,看成自然的事实批评教育学的目的要揭示,所谓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教育现象不是客观,而是充满利益竞争,教育应采取实践判断态度和方法5.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正确认识教育事业有助于全面提高教师素养有助于推动学校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指导思想: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注意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第一章 认识教育1. 教育的科学概念: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传承社会经验的活动教育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

6、目的的活动2. 教育定义: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活动。教育的本质:指教育有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性,是教育学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涉及教育的研究领域,对象等要素。3.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提供教育影响的人。教师:是教育者中的特殊群体,是指具有一定资格的,受一定社会委托,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专门的教育者。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发挥的条件:教育者的要求,影响是否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觉要求就是一个关键环节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决定了教育影响的性质和方向教育者对教育规律的理解、把握和利用的自觉性、主动性影响主导作用发挥教育者主导作用发挥须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7、。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的正确认识: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是教育者发展水平相对较重和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责任确定的,不以人意志转移不能把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视为教育者的纯粹自我规定教育者必须认识到,发挥主导作用需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主观努力受教育者:指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的责任,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学生:是受教育者中的特殊群体,是指取得学籍或获得入学资格,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专门的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并运用的对象,是2个活动主体之间交流的信息。教育手段: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3个要素相互作用的介质。4. 教育的形态:教育的制度化形态:前制度化教育:指至迟发生并主要存在于人类的石器时

8、代、并提供个人学习可靠方法的人类活动,包括非形式化教育和形式化教育非形式化教育:指融合于社会生产生活的教育,最初的教育形式。形式化教育: 是指教育活动从其他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逐渐成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活动。制度化教育。定义:指具有正式化、规范化、等计划、集权化及至科层化倾向的教育,核心是学校教育系统。特点:整齐划一性 封闭性 等级性 学校教育主体性的弱化非制度化教育:1.库姆斯等人提出的“非正规教育”:针对制度化教育的问题,提出非制度化教育。定义:任何在已建立的正规制度之外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无法它是单独进行还是作为某种更广泛的活动的重要特征,其意在于为确定的学习对象和学习目标服务。2.伊里奇的

9、“非学校化社会”:在他看来,学校教育不再成为替人类服务的真正的教育工具,反之学校正是各种失去人性、受压抑的社会服务。3.罗伯特赫钦斯的“学习化社会”:在他看来,为了获职业而接受教育是必要但不该是全社会的教育目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个体自我能力最大限度发展,人格和人性的完善,以经济为目的培养人才是教育失误。 教育的类型形态:自然教育:是融合在各种社会实践、社会生活中的教育活动。特点:非专门性 情境性 广泛性社会教育:是指学校和家庭之外的社会团体、组织、机构开展的教育活动。特点:开放性和群众性 多样性和补偿性 实用性和融合性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开展的教育活动。特点:血缘性 非正规性

10、 终身性学校教育:是指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特点:专门性 系统性 计划性教育的历史形态:原始教育:指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教育内容和方法十分简单教育无阶级性古代教育: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特点: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教育具有阶级性教育事业发展缓慢现代教育:指建立在机器大生产基础之上的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为宗旨的教育。特点:普及义务教育并不断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教育与生产劳动越来越趋向于结合教育内容、方法的现代化建立完备的教育制度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

11、的全民性和终身化。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接受各种教育。全民教育:教育对象的全民化,向所有人开放。教育的民主性: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充分的民主教育教育的个性化:指的是个体的整个精神世界,其内在本质特征为主体性和独特性教育的信息化教育的国际化:关心国际问题,异国文化、合作。第二章 教育功能1. 教育功能:指教育活动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2. 教育: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实践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手段构成。3. 教育功能的类型:从教育作用的对象来看,分为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从教育作用的性质和方向上

12、看,分为教育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教育作用的呈现形式上看,分为教育的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显性功能:指主观预期结果与客观结果相符的情况隐性功能:指这种结果既非事先筹划,亦未被觉察到的情况。4. 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促进个体观念的个性化促进个体势力和能力的社会化促进个体职业、身份的社会化。个体观念:个体对社会事物的看法和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思想。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促进个体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个体倾向性和心理特征的发展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教育活动中的体罚和变相体罚对受教育者的身心造成伤害 过于强调科学世界的教育,忽视生活世界

13、的教育,造成精神家园的荒芜 应试教育、标准化的教育教学和刚性的管理无视甚至抹杀学生的个性。生活世界:是我们在生活中所能直接感知的世界,是个体和群体生活于其中、现实而又具体的环境。科学世界:是生活世界的抽象图景,是一个由逻辑与概念构成的灰色的理论世界。5. 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促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经济发展 促进社会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主要手段教育是生产科学技术的主要手段。促进社会政治发展的功能:教育具有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作用 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作用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保存与传递文化的功能 传播

14、与交流文化的功能 筛选与净化 更新与创造。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现行的教育不利于城乡差距的缩小过度地投资教育会抑制经济发展,还会产生就业不足、人才外流等社会问题。(过度教育:受教育者的经济地位下降;受教育者未能实现其对事业成就之期望;雇员拥有比其工作要求高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教育过度发展会影响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也可能影响社会政治局势的稳定。第三章 教育目的1.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一切教育活动的总要求,是它们的共同质量标准。教育目的的确定依据:科学人性观是教育目的确立的主观依据 社会发展及其要求是确立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可以引导教育及其对象的

15、发展方向 教育目的能制约和影响教育活动的过程 教育目的是评价教育工作成就和基本标准2. 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教育基本政策的总的概括。具有方向性、实践性、时代性、法令性的特点。3.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从个人出发,以个人发展为目的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使人的本能得到发展。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主张:一切发展为了社会教育结果只能以社会功能来衡量。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调和”论:主张通过发展个人来影响社会发展,教育在满足个体需要的同时实现对社会的满足。4.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人性发展观分工和私有制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16、机器化大生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基础 共产主义制度的实现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政治保障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5. 新中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6. 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全面发展教育:指教育者根据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实施的旨在促进人的素质结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德育: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的总称,旨在形成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智育:是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

17、化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体育:是促进学生具体正常发育,增强体质,掌握强身健体知识与技能的教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劳动技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生产技术知识和能力的教育。7. 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第四章 教师1.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着,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2. 教师的权利(A)/义务(B):A:教师享有“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

18、实验”的权利教师享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团体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力教师享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教师享有“按时获取劳动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带薪休假”的权利教师享有“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的权利教师享有“参加进修和其他方式培训”的权利。B:教师履行“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的义务教师履行“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义务教师履行“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

19、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的义务教师履行“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义务教师履行“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的义务教师履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义务3. 教师的职业道德:指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品德的的总和,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包括: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献身教育事业、义利统一关心教育事业,明确教育职责。对待学生的道德 平等对待,尊重信

20、任学生 理解关怀、严格要求学生。对待教师集体的道德 团结协作、共同发展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对待学生家长的道德 尊重家长,真诚相待 主动沟通、平等相待。4.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教学能力:包括 对教育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的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使用各种教学手段的能力。有效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育与心理辅导能力:包括教育能力。心理辅导能力。交往与调控能力:包括交往能力。调控能力。信息能力反思与研究:包括反思能力。研究能力教师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的教育理念 依法执教的教育理念 主体性的教育理念5.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阶级理论。司德菲(美)将教师的发展分以

21、下五个阶段:预备生涯阶段 专家生涯阶段 退缩生涯阶段 更新生涯阶段 退出生涯阶段教师专业发展各阶段存在的问题:预备生涯阶段:新角色的转换存在困难。教育教学能力的应用存在困难。知识体系的转换存在困难。专家生涯阶段:基本完成角色转换,仍需进一步确定发展方向。教育教学技能再提升方面存在困惑。退缩生涯阶段:教学的熟练使他们对日常工作产生厌倦感。原有知识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更新生涯阶段:需要进一步强化专业发展意识。在提升科研能力方面存在困惑。在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方面存在问题。退出生涯阶段:保守心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措施:校长应关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校长要关注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校长要关注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

22、。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强化教学反思与教育研究。校本培训:“校本”意指三个方面即“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即校本培训所要解决的是学校和教育教学实践所面临的问题;“在学校中”指教师应该而且必须在任职的中小学和课堂中深求自身的专业发展;“基于学校”指教师培训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可以说,校本培训是将教师的个体成长和学校整体发展需要作为出发点,由专家协助并指导教师,教师主动参与,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培训活动。教学反思:指的是教师以体会、感想、启示等形式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的批判性的思考。方式教育日志:以日记的形式记录教师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所观察到的

23、,所感受到的,所解释的和所反思的内容。教后感:在课后即时记载、总结教学得失、感想等 教学案例:围绕特定的问题展开的,是以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讨论为线索微格教学:把执教者的教学活动进行录像,然后重放录像,执教者和有关专业人员边看边评议,分析问题、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研究:解决具体教育问题。研究类型:行动研究:新的教育研究理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方式合作研究:中小学教师与理论工作者合作共同开展研究。创建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文化:创设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愿景文化创设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合作文化。教师自身应当树立专业发展的意识:教师应当树立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教师要积

24、极规划自己的发展第五章 学生1. 学生观:指教师在长期广泛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比较普遍而又稳定的、对学生的基本认识。2. 学生观的具体含义:从人的一般发展的角度看学生内容包括: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充分认识学生发展的巨大空洞充分估计学生的多样性和多变性正确看待学生的不成熟。从社会的角度看学生:学生是社会的产物,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要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学校教育在学生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从学校教育角度看学生:学生是受教育者,应得到教师帮助 学生是教师合作者3. 学生的基本权力: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

25、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和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依法提起申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4. 学生的基本义务: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5. 当代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厌学:指学生对学习感到厌倦的不良情绪逆反:指对来自自身之外的无论正确与错误的看法、要求等都感到厌烦并导致对应情绪的不良状态;过敏:指对外界刺激进行不符合事实的夸大,从而导致不良心态或行为;嫉妒:指当人们看到自认为与自己水平大致相

26、当的人,在某方面优于自己时产生的不愉快的心理状态。挫折导致的焦虑或忧郁挫折:指行为的过程受阻或行为结果达不到预期目标的遭遇。自卑导致苦闷、孤独、自闭等不良心理自卑:指由于多次遭受失败挫折或与他人进行不恰当的比较而导致的自不如人的消极心理自恋:建立在胜任基础上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认为自己值得珍惜、保护的感觉网络成瘾。成因:家庭缺乏温暖学习压力缺乏必要的及时的限制和引导,自制力差,不易摆脱诱惑。应该:组织丰富的文体活动;加强师生间的亲密接触;同学间的支持鼓励;特别严重求助于专门机构;自己备心理教师。6.当代学生状况分析:当代学生发展中的优势:得天独厚的成长条件。 民主法制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综合素

27、质得到提高。 多元价值观并存,崇尚创新精神。当代学生成长中的压力:来自社会的负面影响和压力。 来自家庭的负面影响和压力。 学校教育的问题给当代学生带来的压力。当代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问题:重点中小学校中的学生问题:高度紧张的学习和激烈的竞争使学生压力大,经不起挫折;过于单一的学习影响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性格孤僻。普通中小学校中的学生问题:学习兴趣不足,动力不强,能力不高,习惯欠缺;对学习失去信心,漠视学校规章制度。偏远贫困地区中小学校中的学生问题:学习困难;失学辍学现象严重。第六章 师生关系1. 师生关系: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人际联系,包括双方所处的地位、作用以及相互对待的态度

28、等。2. 我国当代师生关系的特点:教师权威削弱的师生关系身心双重压力下的师生关系经济利益关系日益突出的师生关系师生间具有强制性稳定联系的师生关系矛盾冲突加剧的师生关系。当代师生矛盾冲突:1.教学中矛盾冲突。2.学生管理冲突。当代师生矛盾冲突的原因:1.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措施缺乏整体配合。2.现行教育管理,评价手段单一。3. 和谐:为了实现某个共同目标,在一定时期内,不同事物把矛盾对立控制在合适程度,彼此能够协调配合的状态。4. 和谐的师生关系:指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把矛盾对立控制在合适程度,彼此能够协调配合的状态。5. 正确认识和理解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依然存在矛盾 和谐不

29、等于平等 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兼顾多方需要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师生双赢的合作关系6. 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从教能力,挽救教师权威 改善教师发挥权威作用的方式 洞悉人情,关爱学生;讲究技巧,减少伤害 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保持良好工作状态 依法执教,量力而行。第七章 课程1. 狭义的课程: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广义的课程: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间持续交互作用的动态情境,是一种动态的、生长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2. 课程内涵的

30、发展趋势: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从强调教材这一单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并重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课外课程的整合3. 课程的本质体现在:课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课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课程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课程是社会国民素质进步的反映课程是学生自主发展能动的选择(选修课)4. 课程的作用: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体现课程是教师从事教学的活动的基本依据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31、课程是评估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5. 课程的类型:根据课程材料的基本来源(间接/直接经验)包括:学科课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最适合该年龄段学习的内容,按照知识所固有的逻辑和系统,分门别类平型排列的课程。活动课程: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需要、兴趣、动机和能力为基础,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为中心来组织课程。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课程内容的涵盖范围)包括:分科课程:根据各种不同的学科分门别类加以编辑的学校课程。综合课程:指综合有关联的几门学科,成为跨越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根据课程表现形式(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方式)包括:显性课程: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

32、呈现并作用于学生,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学生参与这类课程是有意识的。隐形课程:是课程计划以外的课程,是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的,学生参与这类课程是无意识的。根据课程设置包括:必修课程:指由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选修课程:指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之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自由选择的过程。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层次不同。国家课程:是国家根据公民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颁布和组织实施的课程。地方课程:指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在一定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本地区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制定、颁布和组织实施的

33、课程。校本课程:又称学校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由学校的个别教师或教师集体,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而确定和组织实施的课程。6. 课程结构:是课程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构成。7. 课程结构优化的基本要求: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和课程观变革传统的教学体制改革不合理的考试制度建立科学的学校评价制度8. 课程结构优化:即课程结构的合目的性改造,就是人们为了既定课程目标全面而充分实现对课程的所有内部要素外部支持系统的整合。9. 课程计划:是课程编制的第一个层次,是课程的总体规划。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

34、指导性条件。课程标准:是课程编制的第二个层次,是对各个学科的总体设计,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是课程编制的第三个层次,是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编写的教学用书。10.课程计划遵循原则:教学为主,全面安排适当分段,相对完整,前后衔接,基本一贯。打好基础,关注未来。突出主要学科,保证学科之间的联系。统一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分析研究国内外已有经验,吸取教训。第八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 基础教育课程的内外部背景基础教育课程的外部背景:知识经济社会对课程改革的要求加入WTO对基础教育的影响。知识经济: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

35、础上的经济,知识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基础教育课程的内部背景:世界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影响 我国原有基础教育课程存在问题:课程目标缺乏完整性课程结构学科本位缺乏整合性课程内容缺乏时代性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课程评价过于强调选拔功能课程管理过于集中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代,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

36、容繁、难、偏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习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观:注重课程目标和完整性,强调学生的

37、全面发展 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着眼于未来,注重能力培养 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强调国际意识的培养。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科学主义课程文化观 人本主义课程文化观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的确立科学人文性:建立在科学理性之上的,并用人文精神来规范,统领科学从而实现科学与人文浑然一体的关系。科学人文性课程:是科学主义课程与人本主义课程的科学素质与人文修养的辩证统一。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生态主义及生态主义课程思潮 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综合取向的课程设计观缔造

38、取向的课程实施观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第九章 教学设计1.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2. 教学的意义:教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学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教学对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教学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途径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专门场所。在学校的全部工作中,教学活动所占时间最多,涉及学科广泛,教学内容丰富,对学生全面发展起重要作用。3. 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按照教学规律和教学对象的特点,

39、设计教学目标,规划教学全过程诸因素的相互联系和合理组合,确定实现教学目标和方法、步骤,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4. 教学设计的功能: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设计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5. 教学设计理念的更新:教学目标设计理念的更新:从知识本位到注重发展。在教学设计中具体体现:教师要“目中有人”“心中有人”教师要有“全人”的概念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过程设计理念的更新:从以教为本到主体参与。在教学设计中具体体现:教师要把学生看作真正的学习主体。要使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要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教学

40、方式设计理念的更新:从单向灌输到情境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具体体现:设计问题情境。设计协作。设计观的更新:从静态预设到动态生成:教学目标的设计应有灵活性教学内容的设计应有灵活性教学过程的设计应有灵活性 P217书看。6.教学设计的策略:教学目标的设计策略。了解学生的策略:心理发展特点。学生差异。学生具体准备状态。教学过程的设计策略。教案的编写策略。第十章 教学实施1. 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规定人数的班,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固定的时间表分科进行连续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2. 课的结构:定义: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顺序:组织教学 检查复习 讲授新知识 巩固新

41、知识 布置课外作业3. 教学实施的过程:导入艺术:导入课的具体方法: 以情开讲法 以旧引新法 点拨开导法 形象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 开门见山法如何克服紧张情绪:心理稳定法 呼吸调整法 自我暗示法 精力集中法 默想脱敏训练法组织艺术:利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有意无意相互转化)发挥教学语言的多重作用恰当选用教学方法给学生具体、及时的评价结尾艺术:教师常用的结尾形式:归纳全篇,揭示要点 巧布悬念,再激新疑 组织严密,按时下课 布置作业,提出要求结尾的语言要求:语言应点到为止 语言质朴、严谨、简洁 语言要幽默、风趣 运用好具有延伸性内涵的语言4.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技巧:激出学生学习兴趣的技巧:以“

42、需”引趣:讲好绪言课 注意联系实际。以“得”引趣:了解学生 对学生学习的结果及时反馈以“疑”引趣:疑问在重难点上 疑问要周密科学以“新”引趣: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丰富 教学方法新颖多样 教师要注意语言和非语言辅助手段的应用以“难”引趣:不断向学生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挫折)以“创”引趣:展示自己的思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观点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板书设计的技巧:板书的类型:提纲式 词语式 表格式 线索式 图示式 总-分式板书设计的基本要求:板书与语言讲解相结合内容上,板书用词准确,体现科学性层次上,板书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性方式上,书写规范、准确,有示

43、范性 形式上,板书表现方式多样,有趣味性。非语言辅助手段的运用技巧:表情语。做到:真实、自然 适度 控制好自己的情感目光语:正确选择目光的投放点 扩大目视的范围,合理分配目光 运用不同的目光和学生交流 保持双目有神头部动作语身姿语:站立姿势(勿插兜)走动的姿势(身体直,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手势语:目的明确简洁适度避免消极手势。提问的技巧:提问过程的基本阶段:引入阶段 陈述阶段 介入阶段 评价阶段提问的形式:回忆式提问 理解式提问 运用式提问 分析式提问 综合式提问 评价式提问提问问题的基本要求:提问要由浅入深 问题要有启发性 提问的语速与方式 区别指导 深入探寻5. 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处理:偶发事件。处理的类型:冷处理 温处理 热处理处理的具体形式:化奇为平化恶为善化问为启化错为探化丑为美。问题行为:指课堂教学中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学生行为和道德规范,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生的行为。有效控制课堂问题行为的策略:做好预防 利用暗示进行调控:1.语言2.目光。3.氛围4.活动5综合暗示:运用多种手段而实施的方式。适时制止不良行为:1.正面教育2.提问同桌3.使用幽默4.反复提示处理问题行为的基本原则:爱心为前提 适度为准则 做好心理辅导第十二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队伍建设1、班级(心理学):是学生在学校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的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