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沪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0的乘法》教学设计
沪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0得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个数与10相乘,积就是在这个数得末尾添一个0,并能熟练计算10得乘法。
2。在交流和游戏中,学习数学得表达,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3、培养学生得探究能力、推算能力和解决问题得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10得乘法产生得规律并能运用。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授引入
师:小朋友们还认识它吗?
生:数射线
师:我们来回忆一下数射线得组成。
生:数射线上分成一格一格,这条数射线,一格表示1、
数射线上有一个箭头,表示无限多得数量。
数射线是从0
2、开始数得。
师:今天我们就要用数射线来学习新知识。
二、新授与探究
探究一
1、师:观察:颜色和格数有怎样得关系?
生:10格一段用不同得颜色表示。
师:今天,我们要和小青蛙玩跳远得游戏。
师:看图说一说,小青蛙是怎样跳远得?
生:从0开始,跳了3次,每次跳10小格,表示有3个10、
师:用算式可以怎样来表示呢?
生:310=30
师:对,3个10我们可以用310=30来表示。
2、师:小青蛙继续10格一跳,您能将小青蛙跳得情况照样子记录在数射线上吗?
生在书上完成。
生汇报。
师:根据小青蛙跳远得情况,用乘法算式来表示。
生
110=10
210=20
3、310=30
410=40
510=50
610=60
710=70
810=80
910=90
师:那么0个10,10个10要怎么表示呢?
生:010=0,1010=100
师:观察这些乘法算式,它们之间有什么小秘密呢?
生:几10就是几十。
师:我们这就来研究一下,这些有关10得乘法。
(出示课题:10得乘法)
探究二
师:观察:这些10得乘法算式有什么特点吗?
生回答。
师小结:一个数与10相乘,积就是在这个数得末尾添一个0。
师:我们说,乘法算式,如果交换两个因数得位置,积不变、请同学们根据算式,写出相应得交换题。
(小组活动)
生汇报
100=
4、0
101=10
102=20
103=30
104=40
105=50
106=60
107=70
108=80
109=90
1010=100
小结:我们今天学习了10得乘法算式。知道了一个数与10相乘,积就是在这个数得末尾添一个0。还写出了乘法得交换题。
三、练习与巩固
练习一
填表
师:10?=40要怎么考虑呢?
生:因为结果是40,是4个10,所以是104。
练习二
1、出示:21页第2题得铅笔图
师:请您说说图意。
问:(1)从题中我们知道了什么?要我们求什么?
(2)每一份是几?一共有几份?是几个几?要求一共有几支?
对铅笔图应怎么想呢
5、写成乘法应该怎么写?
计算策略:1010,只要在10得末尾添一个0。
师:完成第2题,写在书上。
2、出示:第3题得图三
问:第3题,告诉我们什么,要我们求什么?
学生汇报
师:一共需要多少块瓷砖怎么解答呢?完成在书上、
学生笔练,汇报
问:要求一共有多少块瓷砖,您是怎么想得?
计算时又是怎么想得呢?
生:510=50(块)
答:一共需要50块瓷砖。
小结:所以不管哪个数与零相乘,只要在这个数得末尾添一个零就可以了、
练习三
完成第4题
独立完成第①题。
问:810+7 ,这样得题目我们是第一次见面,根据题目得提示,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师:这样两步计算
6、得试题,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其余得题目学生自己完成,全班校对。
小结:当乘法和加法都出现在一个算式里,我们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四、课后小结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得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得学问,其教书育人得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
7、朝打眼得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得“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得基本概念都具有了。一个数与10相乘,积就是在这个数得末尾添一个0。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得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得学问,其教书育人得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得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得“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得基本概念都具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