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一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一、之1、代词,译成:他(她、它)们一老河兵闻之 人皆吊之 2、翻译成:的 其反激之力 其邻人之父亦云 然则天下之事二、其1、代词,翻译成:他的(她的、它的)们的弗食,不知其旨也 其子曰 大亡其财 而折其髀 2、表语气:表推测,翻译成“大概”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三、以1、作介词,可解释为:“用、靠、凭(凭借)、因为、拿、把、 根据”等。例:可以为师矣(凭借) 、“以”和“为”组合,翻译成“认为”以为顺流下矣 (认为)四、而l表示并列,相当于“并且”、“又”、“和”或不译。如:学而时习之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表示
2、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不思则罔。 3、而疑邻人之父五、虽1、译成:“即使” 例:虽有嘉肴六、然1、代词:这样的意思。例: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然则天下之事2、在形容词尾,翻译成“的样子。(单个字翻译,整个句子不翻译)例:公欣然曰七、为1、介词“对、 向、 为了、 因为、给替” 例: 为人谋而不忠乎 ( 给、替 )2、介词(相当于“被”,也可以与所连用):如: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动词:翻译时候,根据上下文翻译成动词 ,如:成为 做 如:可以为师矣 ( 做 )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成为 、形成 ) 4、是 如:众服为确论 九
3、、乎语气词“吗”(一般用在句未):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十、尔你,你们。 例:尔辈不能究物理十一、乃1、译成:“就”“才”“这个”“于是” 如:去后乃至十二、“于”的用法1.引进动作的对象,译“对”“对于”“给”“与”“跟”。 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地点,译“在”“ 在方面”“到”“从”“自”。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对)果得于数里外(在) 山门圮于河(在)七年级上文言文知识重点归类梳理一、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翻译1、尊君在否 _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_3、吾十有五 _4、兑命曰:“学学半” _5、曳铁钯 _6、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_二、一词多义 过中不至 ( ) 弗学,不知其
4、善也 ( )1、不 2、学 尊君在不 ( ) 学学半 ( ) 如是再啮( ) 宋有富人 ( ) 3、如 4、富 如其言( ) 家富良马( ) 暮而果大亡其财( ) 大雪纷纷何所似 ( )5、亡 6、何 马无故亡而入胡( ) 此何遽不为福乎 ( )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 不亦乐乎( ) 8、乐 回也不改其乐( )7、将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 不筑必将有盗 ( ) 9、故 温故而知新 ( ) 如是再啮( ) 故曰 ( ) 10、是 则是无信( )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 是非木杮 ( )11、善 择其善者而从( ) 有善术者 ( ) 12、耳 渐沉渐深耳( ) 不知其善也( ) 六十耳顺(
5、)三、古今异义与儿女讲论文义 儿女 古义 ( ) 今义 ( )可以为师矣 可以 古义 ( ) 今义 ( )不能究物理 物理 古义 ( ) 今义( )其邻人之父亦云 古义 ( ) 今义( )死者十九 古义 ( ) 今义( )天雨墙坏 古义 ( ) 今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省吾身 古义 ( ) 今义( )盖石性坚硬 古义 ( ) 今义(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古义 ( ) 今义( )是非木杮 古义 ( ) 今义( )四、词类活用温故而知新_ 饭疏食饮水_棹数小舟 _ 岂能暴涨携之去_智子疑邻_ 饭疏食饮_然后能自强也_饭疏食饮水_饭疏食饮水_但只其一 _ 五、重要句子翻译1、白雪纷纷何所似_2、撒盐空中差可拟_3、未若柳絮因风起_4、与人期行,相委而去_5、下车引之,元芳入门不顾_6、虽有嘉肴,弗学,不知其旨也_7、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_8、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_9、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10、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_11、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_12、然则天下之事,但只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_六、成语 (掌握其含义)论语 温故知新 三十而立 三省吾身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虽有嘉肴 教学相长智子疑邻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焉知祸福)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