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数学培训学学习材料 一、填空题 1.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 、 和 ,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 ; 。 3.学生是数学学习的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 、 与 。 4.《标准》中所陈述课程目标的动词分两类。
2、第一类,知识与技能目标动词,包括 、 、 、 、第二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包括 、 、 。 5.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 和已有的 基础上。 6.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 化、评价方法 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评价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 ,更要关注他们的 。 7.初中数学新课程的四大学习领是 、
3、 、 、 。 8.“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 、 和 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9.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 、 、 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10.创设教学情境的基本原则有 , , ,
4、 , 。 11.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包括 、 、 和 等四个方面。 12.“数与代数”的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是 、 、 。 13.评价主体多样化是评价主体将 、 、 、 和社会评价结合起来,形成多方评价。 14.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 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
5、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15.新课程倡导的数学教学方法 、 、 、 、 。 16.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技能训练体现在 , , , , 。 1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三维课程目标指 、 , 。 18.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 、 、 地发展。 19.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六个核心概念是 、 、 、 、
6、 、 。 20.数学教学基本功包括 , , , , 。 21.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 , , 。 22.数与代教内容主要包括 , , 和 23.《标准》的评价目标是为了促进 发展及改进 教学 24.“课题学习”是一种具有 、 、 和
7、 的数学学习活动。 25.以学论教主要是从 , , , , 五个方面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26.新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 和普通高中教育. 27. 课程改革将改变以往课程内容 、 、 、 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8.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 的愿望和能力. 29.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民主,成
8、为学生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 合作者 30.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 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二、 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3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 )的过程。 A 交往互动 B 共同发展 C 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D共同进步 3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 ) A 教教材 B 用教材教 C背教案 D 背教学设计 33.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 A 联系生活学数学 B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C 一切为了每
9、一位学生的发展 34.“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数学思考 B过程与方法 C解决问题 35.《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 )的动词。 A过程性目标 B知识技能目标 C 情感态度目标 三、判断题 36.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间的关系( ) 37.素质教育就是把灌输式与启发式的教学策略相辅相成 ( ) 38.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 ) 39.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使师生致力于改变
10、教与学的方式,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 ) 40.新课程评价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四、简答题 41.怎样理解“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 42.有理数、实数的学习应关注哪几个方面? 43.怎样理解学生是发展的人? 44.学生在课题学习的活动中,将达到哪些目标? 45.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6. 概率课程应怎样设计? 47.函数课程应怎样设计? 48.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五、论述题 49.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可通过哪些活动来体现?
11、 50.如何看待和把握新课程的课堂纪律? 六、案例分析 案例(一) 在我一次听课过程中,当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交流,前排的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一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结合你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想法。 案例(二) 教学设计一:在教学生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讲授如下:连接AC,因为三角形ABC与三角形CDA的三边分别相等,所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ABC的面积等于1/2底乘高,所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命题得到证明。然后,教师列举很多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求出它们的面积,结果每个问题都正确解决了。下课前,教师又布置了十几个类似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 教学设计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即如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并获得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 请问:两则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何不同?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