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水调歌头
教学目标:
1.正确地朗读
2.理解词的意思
3.理解旷达的人生观
教学课时:1节
一、导入
望月怀人诗篇历来为盛;此词一出,余词尽废,今天一起来学习此篇旷世名作。
二、初读
1、把这首词从头至尾看一遍,3分钟回答。
认真研读注释并抽同学解答初读十问。
讲解苏轼名字的由来苏洵《名二字说》:
甲: 轼是车上用作扶手的横木,是露在外面的,没有它,不影响车的使用功能,所以对于车来说,轼是外在的装饰性的东西.辙是车子驶过时碾出的印迹,它对于车子既没有功劳,也没有翻车之祸会殃及到它,因此它可以保全自身.苏洵发现苏轼禀性刚直,锋芒毕露,不拘形迹,容易为人诟病,招致
2、祸患,所以他为苏轼取名"轼",希望他像轼之于车一样,有一些外饰的东西,来掩饰他洒脱不羁的本性.(苏辙性格冲淡,深沉不露,能远离灾祸,平安一生,苏洵为他取名"辙"非常符合他的性格.苏洵为两个儿子的命名,寄托着一个父亲对自己孩子的了解,担心和希望、唐宋八大家、字的意义。)(简洁)
乙:唐宋八大家:“三苏”“王安石”“曾巩”“欧阳修”“韩愈”“柳宗元”
丙:绮:a有文彩的丝织品 b.美丽
2、抽读(正音,注意“阙”“绮”“转”“长”的读音)提示词的结构及上下阙的文学常识。女生、男生分别读词的上下阙。
三、再读
设置情景:我一位初一的侄儿非常喜欢这首词,读后给我谈了一些感受,下面这些是他对
3、这首次的理解,你们来判断一下他理解得对吗?请你判断并说说理由。(用文中词作解)
读书方法的指导。(读书需小心,不可大意,反复揣摩)
四、品读
1、请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质疑,请提出你最知道的一个问题,(大多可不作答,主要了解学生问题倾向。如提及需介绍背景则适时补充背景。)
2、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
4、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3、情景提供:我20来岁时,一位漂亮的女生送我笔记本上面写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内敛的我激动了好久,后来我才从字眼里发现其实是我自作多情。你们猜猜,从哪些字眼里发现的?再后来我的哥们听说这件事后,发现我失去了机会,你绝对猜不到其实是有机会的,他也从这句话中读到的。
(但愿:只愿,没有其他的希望,唯一的;通过艰难抉择后剩下的唯一。)
4、你从苏轼最后的但愿,可以看出他有很多的“愿”,还是只有一个?那他都有哪些“愿”呀?
5、同学们找到了这些愿,有没有发现他的不愿?
6、好矛盾,怎么办?(哲理)
7、最后就是对天下人最本真最质朴的美好心愿(长久:身体健康)。
五、自由朗诵一遍词,可抽同学起来朗读。
六、结语
是啊!人生是一道风景,快乐是一种心境。春看桃,夏看柳,秋观菊,冬赏雪,月圆是诗,月缺是画。让我们以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一起去聆听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明月几时有》,唱熟了这首歌,词你也就能背了。一举两得哦!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