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师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节奏,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能够借助工具书,熟练翻译课文,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3.进一步认识诸葛亮,并了解其政治主张。
【教学重点】
能够借助工具书,熟练翻译课文,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大地上家喻户晓。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敬仰。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题解
1.文体:表是一种文体,古代奏议的一种,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章,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诸葛亮写了两篇《出师表》,即《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我们学的是《前出师表》。
2.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公元181年: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19岁:与友人徐庶师从司马徽。27岁:在司马徽、徐庶的推荐下,刘备三顾茅庐。旋即出山辅助刘备。28岁:参与赤壁之战获胜。43岁: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45岁:诸葛亮率军南征,稳定南部四郡。47岁: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交《出师表》进
3、行北伐。48岁:北伐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49岁: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蜀建兴8年。50岁:诸葛亮再次北伐。51岁:诸葛亮北伐,破司马仲达,大败魏将张郃。54岁:诸葛亮再次北伐中病故五丈原。 3.出师伐魏背景简介:
3.写作背景: 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
4、深入不毛”),经过几年的努力,蜀国国力有所增强,于是诸葛亮率军进驻汉中,积极进行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
三、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1.老师提出重点字词的读音,要求学生作答。
崩殂( ) 疲弊( )
陛下( ) 恢弘( )
妄自菲( )薄( )
以塞( ) 驽钝( )
陟( )
5、罚臧( )否( )
裨( )补阙( )漏
郭攸( )之 费祎( )
行( )阵和睦
长( )史 猥( )自
夙( )夜忧叹
以彰其咎( ) 咨诹( )
以遗陛下( )
斟( )酌( )损益
2.听读课文:标注字音 ,标注停顿
四、疏通文意,分析课文第一段,整体感知第一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1).试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2).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什么建议?
3).前两段诸葛亮向刘禅举荐了什么人?这些人具有怎样的特点?说说举荐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
4).你认为作者提出的这些建议中,哪一项是核心?为什么?
5).小结:
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五、当堂训练
(一)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⒈益州疲弊
⒉盖追先帝之殊遇
⒊恢弘志士之气
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⒌先帝不以臣卑鄙
⒍由是感激
(二) 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⒈庶竭驾钝,攘除奸凶。
⒉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⒊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