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马说》评测练习 上饶中学 余晓云 一、基础知识 1.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是唐代_______________的领袖。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故虽有名马( ) ②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 ③骈死于槽枥之间( )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⑤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⑥与常马等不可
2、得( ) ⑦安求其能千里也( ) ⑧执策而临之曰( ) 3.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⑴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千里马有怎样可悲的遭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 ⑸人们常用文中两句话概括自己怀于不遇,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才能之士的悲愤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⑻有一个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我们联想到本文中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⑼文中哪句话包含了一个反题,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研究 4.本文作者借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作者愤慨的情感。说说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策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5、 5.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指明了千里马和伯乐的什么关系? 6.“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6、 7.找出文中描写“食马者”平庸、 愚妄浅薄的语句,并说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有作用? 8.读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时”你有什么感受? 9.
7、你怎样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10.联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看待人才和伯乐之间的关系的?
8、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韩愈 退之 唐 文学 “文起八代之衰” 古文运动 2、①即使 ②这里指受辱而埋没才能 ③两马并驾 ④吃一顿 ⑤食通饲,喂养 ⑥等同,一样 ⑦怎么 ⑧马鞭子 3、用原文语句填空。 ①其真不知马也 ②只辱于奴
9、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⑤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⑦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⑧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⑩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二、阅读研究 4.伯乐:识别人才,利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有才能的人。食马者和策马者:埋没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5.提出中心论点,开篇点出论证的前提,有提挈全文的作用。指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6.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能被人发现,也就等于没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使文章具有辛辣的嘲讽,把“食马者”的平庸无能写得淋漓尽致,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8.对千里马的遭遇的深切同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表示强烈愤慨。 9.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10.可以围绕千里马应充实自己并主动抓住机遇展露才华,而伯乐应该是不拘一格来发现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