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授课
内容
28、马说
年 月 日
第 周 第 节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2、整体感知并背诵课文。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多义词。
教 学 过 程
教法学法设计
一、导入
让大家说一说有关“马”的成语,导入课文。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
2、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欣赏,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解释通假字
4掌握多义词
5互助释疑
( 1)、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是怎样的?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的遭遇?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3)、食马者的愚妄无知在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4)、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作者只是在谈“马”吗?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作者有什么写作意图
3、
(5)、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
选感兴趣的话题谈谈:
话题1:假如你是“千里马”,但是没有“伯乐”赏识你,你会怎么做?
话题2:假如你是“伯乐”,你怎样发现“千里马”?
话题3:当今社会,“千里马”一定要遇上“伯乐”吗?(中学生应该怎样做让自己成为人才?) 、
五.总结提高
1、 提示:从知识和情感角度进行!
六:当堂检测(必做题)
v 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
v ①祗辱( ) ②骈死( ) ③槽枥( )
v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
4、 )
v 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
v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v ①或尽粟一石 : ②虽有千里之能 :
v ③才美不外见 : ④且欲与常马 :
v 3、翻译: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马说》是一篇 ,作者 (朝代)
5、 (姓名)。文章短小精悍,通篇运用 手法。
七:当堂检测:中考链接
v 卞和泣玉
v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6、遂命曰:和氏之璧。
v [注释] 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 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 ③奚:何,为什么。 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10.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故虽有名马. 名马:( )
(2)厉王使玉人相之。相:( )
11、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
答:
12.《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
7、思想感情何不同?(3分)
答:
v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v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译文:
v (2)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译文:
v (2006年云南省中考语文试题 )
布置作业
选感兴趣的话题谈谈:
话题1:假如你是“千里马”,但是没有“伯乐”赏识你,你会怎么做?
话题2:假如你是
8、伯乐”,你怎样发现“千里马”?
话题3:当今社会,“千里马”一定要遇上“伯乐”吗?(中学生应该怎样做让自己成为人才?)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分组讨论交流,教师点评小结。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检查评讲
教学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