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夏天的昆虫》教案
讲课人:陈芳芳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了解文章中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了解卒章显志的手法展示自己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对昆虫的喜爱和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2.学习卒章显志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流露的情感。
教学方法 阅读法 讲授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 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复习旧知识,幻灯片展示昆虫图片,进而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夏天的昆虫》
2、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幻灯片出示)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他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本文是他的一篇随笔。
2.扫清字词障碍(课件展示)
3.幻灯片出示问题:课文写了几种昆虫?你喜欢那种昆虫?作者是如何介绍你喜欢的昆虫的呢?学生读课文。
(主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来了解文章内容,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1) 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蝈蝈的种类、形貌、
3、玩法及饲养,可让学生结合图片在比较中加深认识。
(2) 在阅读中了解三类蝉的形态、习性和捕捉方式,体会作者对昆虫的兴趣和昆虫带给他的乐趣。这里可以根据课堂情况增加小练笔(让学生写写自己捕捉昆虫的方法和情形,再分享给大家。也可放到作业中体现)
(3) 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认识蜻蜓的种类,出示图片,使认识更加具体形象。引导学生探究这些昆虫与文化、情感的关系。
(4) 在文本阅读后了解刀螂的头能四面转动的生理机制和漂亮的翅膀。(课件展示,增强形象化的认识)
三、 细读课文,深化探究
1.作者在介绍蝈蝈、蝉、蜻蜓时,都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这种
4、将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小类,在逐一予以说明的方法,如:文中将蝈蝈分侉叫蛐子和秋叫蛐子介绍;蝉按照体型大小和叫声分为三类介绍;蜻蜓分四类介绍。条理和层次清晰,一目了然,能清楚地说明对象的特点。
2.本文作者却在短短的一篇课文中写了四种动物,而且都活灵活现,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从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等方面去思考。
3.最后一自然段是课文的结束语,交代了什么?
明确:交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希望现在的孩子对自然发生兴趣。也流露出作者对童年的怀念。
(教师引导学生巩固“卒章显志”的表现手法。)
四、 本课小结
本文向读者介绍了蝈蝈、蝉、蜻蜓、刀螂的品种、习性和
5、孩童捕捉昆虫的情形,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昆虫的喜爱、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并希望孩子们能走近自然,仔细观察,培养对大自然的兴趣。
五、 作业布置
请你们自己仔细观察一种动物,从外形、生活习性、饲养等方面给你们所观察的动物写一个小片段。
六、 板书设计
蝈蝈
蝉 (卒章显志)
夏天的昆虫 走近自然,寻找乐趣
蜻蜓
刀螂
七、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