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除法教学设计
认识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4~35页的内容.
[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是帮助学生把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让学生体会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地分;分的过程虽然有所差别;但分的结果是每份都是相同的;从而在整体上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材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例题;并就其中的一种结果;揭示了两种不同的分的过程;然后再引导学生对其他各种不同的分法展开进一步讨论和交流;体会平均分的每一种结果可以从不同的分的过程中得到.
“想想做做”中的题目进一步通过各种不同的情景下的平均分问题;有层次地让学生逐步加深对平均分本质特征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继续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
1.教师在磁性黑板上展示8个圆片.
⑴提出要求:①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个?②把它们每4个一份的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⑵学生拿出自己的圆片动手操作;同时让两个同学在黑板上分别操作上述两种分法.
2.提问:想一想;刚才自己是怎样分的;再观察黑板上两位同学分出的结果;这两种分法的结果虽然不一样;但是它们在分的过程中也有同样要注意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呢?
3.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课始简单的操作;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不同分法;同时通过对操作的反思及两种分法的初步比较;使学生对平均分的本质特征有了初步的体会;为下面两种分法的整合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体会领悟
1.创设情景:兔妈妈拿来一些铅笔;准备将它们分给表现好的几个小兔子;数一数共有几枝?(出示12枝铅笔)
兔妈妈可以怎样去分这12枝铅笔呢?
2.明确要求
①出示条件:把12枝铅笔平均分.
②提问: “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3.自主探索
①你愿意来帮帮兔妈妈吗?想一想应该怎样分?
②拿出12个圆片来代表12枝铅笔;动手试一试.
4.初步交流;总结两种思路
①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让一名学生展示他的结果;同时提问:他这样分对吗?为什么?还有其他同学也是这样的吗?
②他们的结果都是这样的;都分对了;但是他们又是怎么想的呢?
教师先请上台展示的这位同学说一说;然后继续提问:其他同学的想法是不是都与他一样呢?不一样的说一说.
③小结:虽然结果相同;但他们所想的和刚才分的过程却可能并不一样;有的是“每几个一份地分”;有的是平均分成几份;最后;他们所分的结果都是每份铅笔的枝数相同;因此都符合 “平均分”.
④看一看你的分法;是否符合要求?想一想;如果别人和你的分法相同;他还可能是怎么想的?
5.小组内交流
①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小组内交流.
②小组讨论:除了小组内的几种分法以外是否还有别的分法?
③小组内总结:你们小组共发现了多少种分法?把它们分别贴在小黑板上.
6.展示后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分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但不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结果是每一份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努力处理好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关系.学生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中明晰了平均分的两种基本策略;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为把握平均分的本质特征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三、巩固应用;内化概念
1.依次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
①先出示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知道都是平均分.
②想一想;他们分别可能是怎么分的?让学生在小组内从不同角度说一说分的过程.
③独立完成填空.
④在小组内校对.
2.“想想做做”第5题.
①出示图;学生仔细观察.
②一共有几本书?你是怎么知道的?
③如果是平均分的话;可以怎样分呢?
④独立完成填空.
⑤小结:像这样每份同样多;既可以看成是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也可以理解为是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
3.“想想做做”第6题.
①出示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②兔子是怎样分的?鸡是怎样分的呢?自己先说一说.
③和同桌交流交流.
[设计意图:这里的每一个习题;都紧扣教学重点力图为学生创设说的环境;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表述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同时树立自信;并学会尊重他人.]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发散练习:有15个小朋友;要分成几个人数相等的小组做游戏;可以怎样分?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分法?下课以后去分一分.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课堂小结;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课后的拓展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得以形成.]
3 / 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