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
(时间:60分钟 分数:100分)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
1、现有一包由6.5g锌、5.6g铁、6.4g铜混合而成的粉末,把它加入到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反应结束后过滤,洗涤,烘干,测得滤渣中含有三种物质。则滤渣的质量可能是( )
A.49.6g B.34.8g C.32.7g D.18.5g
2、碳酸乙烯酯(C3H4O3)可用作锂电池电解液,下列有关碳酸乙烯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碳酸乙烯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3+1×4+16×3)g
B.碳酸乙烯酯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16
C.碳酸乙烯酯中C、H、O三种原子的个数比为3:4:3
D.碳酸乙烯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100%
3、我国古代文献记载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记载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易经》—“泽中有火,上火下泽”
B.《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C.《抱朴子》—“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D.《天工开物》—“侯潮一过,明月天睛,半日晒出盐霜”
4、科学家合成了核电荷数为114的原子,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9,则该原子的中子数与电子数之差是( )
A.114 B.61 C.175 D.289
5、化学方程式aC2H2 +bO2cH2O+dCO2配平后a、b、c、d之和为( )
A.15 B.14 C.13 D.10
6、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接触到许多含氮的物质,如:N2、NO2、NH3、NO、N2O3、N2O4、NaNO2、NH4NO3,则这八种物质中氮元素显示的化合价共有( )
A.4种 B.5种 C.6种 D.7种
7、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列古诗词中蕴含着化学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下列试剂瓶应有标志的是( )
A.氯化钠 B.蒸馏水 C.浓硫酸 D.葡萄糖
9、某学生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四套装置来制取CO2,其中在制取时不能使反应随时发生或停止的装置为( )
A. B.
C. D.
10、已知生活中厕所清洁剂的pH=1,厨房的清洁剂的pH=12。下列关于两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厕所清洁剂加水稀释,溶液pH升高 B.厨房清洁剂可能含有NaOH
C.混合使用能提高两者的清洁效果 D.厕所清洁剂可能使铁制下水道腐蚀
11、向原煤中加入适量生石灰制成“环保煤”,可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生石灰吸收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为:2CaO + mSO2 + O2 = mCaSO4,则m的值是( )
A.1 B.2 C.3 D.4
12、“愚人金”实为铜锌合金,外观与黄金极为相似,常被不法商贩冒充黄金牟取暴利,下列关于鉴别“愚人金”与黄金的实验方案,合理的是
比较硬度,硬度小的是“愚人金”
灼烧,表面变色的是“愚人金”
浸没在稀硫酸中,表面有气泡产生的是“愚人金”
浸没在硫酸锌溶液中,表面附着白色物质的是“愚人金”
A. B. C. D.
13、推理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正电子、负质子都是反粒子,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科学家已发现反氢原子。推测出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 )
A.由一个带负电的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
B.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
C.由一个带负电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的电子构成
D.由一个质子和一个带正电的电子构成
14、下列物质存放在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质量变小且不变质的是( )
A.烧碱 B.浓硫酸 C.浓盐酸 D.生石灰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B.相同的原子无法构成不同的分子
C.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说明汞原子体积变大
D.原子呈电中性是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
16、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倾倒液体 B.点燃酒精灯C.取用固体粉末 D.过滤
17、取一定质量的CaCO3高温灼烧一定时间,测得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为8.8g,其中钙元素质量分数为50%,则反应放出CO2的质量为( )
A.1.1g B.2.2 C.4.4g D.5g
18、下列各组元素中,元素符号的第一个字母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锰、钛 B.氩、金 C.铅、铂 D.氦、汞
19、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 )
A.氮气 B.二氧化碳 C.氧气 D.稀有气体
20、某纯净物3g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纯净物中含有C、H元素,不含O元素
B.该反应中和的质量比为14:11
C.该反应中和的分子数之比为7:6
D.该纯净物中C、H原子的个数比为1:4
二、填空题(共3小题,共12分)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化学学习要让学生既能够“见微知著”,也能够“见著知微”。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右图为氯化钠形成的示意图。
根据所给信息,请回答:
(1)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是 _______ ,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__(填“得到”或 “失去”)电子。
(2)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是由原子的 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
(3)构成氯化钠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填微粒符号)。
2、现有:①四氧化三铁;②食盐水;③水;④高锰酸钾;⑤洁净的空气;⑥液氧;⑦二氧化锰;⑧铁粉;⑨澄清石灰水;⑩胆矾10种物质。其中属于单质的是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
3、将稀盐酸分别滴入盛有不同物质的试管中,如图所示。
(1)不能发生反应的是 __________ (填序号,下同);
(2)有气泡产生的是 __________ ;
(3)有浅绿色溶液产生的是 __________ ;
(4)有蓝色溶液产生的是 __________ ;
(5)溶液变成红色的是 __________ 。
三、实验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请根据如图提供的实验装置(部分铁架台、铁夹省略),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标有①、②的仪器名称:①_____; ②_____。
(2)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时,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目的是_____。
(3)实验室如果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_,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
(4)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有如下步骤:①点燃酒精灯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装药品④用排水集气法收集⑤把导气管撤离水面⑥熄灭酒精灯⑦连接仪器,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其中操作顺序正确的是_____
A.②③⑦①④⑤⑥B.⑦②③①④⑤⑥C.⑤⑦③②①④⑥D.⑦③①②④⑥⑤
2、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时,完成了如下左图所示的两个实验。实验后,小明同学将废液倒入同一废液缸中,发现混合废液浑浊并显红色。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1)A实验中发生反应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B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提出问题)废液中,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可能是那些呢?
(作出猜想)猜想一:废液中,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可能是氢氧化钠;
猜想二:废液中,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还可能是_______;
猜想三:废液中,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还可能是氢氧化钙;
(实验验证)同学们对可能含有的碱性物质进行确定,取一定量的废液过滤,向滤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根据反应现象得到了如上右图所示的图像。
(结论)分析图像数据得出,废液中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一定是_______________,一定不是_________。
(拓展提高)为了使以上废液实现安全排放,你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共2小题,每题9分,共18分)
1、实验室有一瓶含杂质的氯酸钾。某兴趣小组利用该药品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杂质不参加反应)。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_______。
(2)受热分解的氯酸钾的质量为____(精确到0.1g)。
2、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鸡蛋壳中碳酸钙的含量,进行了如下实验:取25.0g洗净、粉碎后的鸡蛋壳样品放于烧杯中,向烧杯中滴加稀盐酸(整个过程不考虑盐酸的挥发和气体的溶解),实验测得烧杯中剩余物质的质量与加入盐酸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求:(1)产生CO2的总质量为____________g。
(2)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
1、B
2、C
3、D
4、B
5、C
6、C
7、A
8、C
9、B
10、C
11、B
12、D
13、C
14、C
15、A
16、C
17、B
18、A
19、A
20、D
二、填空题(共3小题,共12分)
1、3 失去 最外层电子数 Na+ 、Cl-
2、⑥⑧; ①③④⑦⑩; ②⑤⑨; ①③⑦。
3、A B、C B D E
三、实验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管; 集气瓶; A;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C; 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在瓶口能复燃,则证明该瓶氧气已经收集满了; B;
2、溶液由红变为无色 Ca(OH)2+Na2CO3=CaCO3↓+2NaOH 碳酸钠、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碳酸钠、氢氧化钠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加入适量稀盐酸,使溶液恰好变为无色时再排放
四、计算题(共2小题,每题9分,共18分)
1、(1)4.5;(2)12.3g
2、(1)9.9(2)90%.
9 / 9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