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炼句学案.doc

上传人:鼓*** 文档编号:9956202 上传时间:2025-04-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KB 下载积分:8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炼句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炼句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炼句学案 一、 导入新课 二、 考点解析 古诗词讲究炼字炼句,尺幅之内,含不尽之意.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而言在外.诗句在文中有文本义、语境义、引申义、言外义、艺术义、情感义. 以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为例: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花谢花落的时节,说明了相逢的季节,;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又暗喻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局面.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以景衬情,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 鉴赏诗歌语句,必须联系上下文,知人论世,整体观照,从而赏析出诗句的义、理. 三、 提问方式 1、 XX句妙在何处,请简要分析. 2、 结合全诗,赏析XX句的妙处 3、 XX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能否把XX句换成XX句?你认为哪句更好?为什么? 四、 课堂示例 1、江阴浮远堂   宋·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1戴复古为南宋后期诗人. 2江阴:今属江苏. 3浮远堂:堂名浮远,取苏轼《同王胜之游蒋山》诗中“江远欲浮天”意. 问: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做简要分析. 答:确实最具表现力.这首诗与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丧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一个“苦”字写出了诗人对中原望之不忍,又不能不望的矛盾心理;这种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眺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心裁;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 2、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759年〔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秋季作这首诗. 问:诗中的“雁引愁心去”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答:“雁引愁心去”更好.这一联写了大雁把诗人的愁思带走了,山峦为诗人衔来了好月色;“引”和“衔”前后映衬,最富表现力的写出了诗人愁去喜来的情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3、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说作者当时的心情. 答:“抱膝”二字生动的勾画出了作者默默呆坐的状态,用“灯前”自然引出了“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影伴身”情景交融,显得形影相吊,营造了一份孤独凄凉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的心情. 五、答题步骤 PS:虽然以上最终并不一定都会体现在答案中,但锻字炼句题仍应始终牢记联系意境、手法、情感这三大鉴赏向度. 六、高考链接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问:“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注释译文   十年的岁月连回家的梦想都不曾有过,此时此刻我独立青峰之上面对着野水无涯.山雨初停的时候,天地间一片寂寥的景象,我要经历多少岁月才能修炼成梅花那样的品格呢? 七、课外练习 1、2012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6分〕 2、2012年福建卷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台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重.〔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 1、2012年辽宁卷 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2、2012年福建卷 “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5 / 5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