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彭水县库周交通茶林坪对外交通工程
(L=150m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拱桥)
缆索吊机设计计算书
2010年11月
1、计算说明
1.1、主要计算参数取值
(1)、钢材容重:γ=78.5KN/m3。
(2)、钢材的容许应力及弹性模量等参考《《起重吊装常用数据手册》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钢绞线技术参数参考《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 5224-2003,锚索计算其它相关数据参考《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02取值。
(3)、型钢截面特性参数参考:
。
(4)、主要安全系数取值:
①、钢丝绳:主索、工作索、扣索、风缆索等张力安全系数≥3.0,应力安全系数≥2.0;起吊索、牵引索等张力安全系数≥5.0,应力安全系数≥3.0;千斤绳张力安全系数≥8.0;钢绞线锚索张力安全系数≥2.5。
②、其它钢材:Q235、Q345、45#钢皆按容许应力取值。
(5)、主要荷载系数取值:
钢管拱肋、横梁等构件吊装皆考虑1.2倍的冲击系数。
1.2、计算主要工况和各工况的主要计算内容
(1)、主要计算工况:
主索、牵引索、锚碇按吊钢管拱肋最重节段按右岸起吊、运输至索跨跨中、左岸拱脚段就位3个运输状态分别进行计算,共计算了3个工况,按最大受力控制设计;锚碇计算时,除考虑上述3个工况的最大作用力外,还综合考虑了扣索在合拢段安装阶段(此阶段扣索对锚碇作用力最大)对锚碇的作用力。
扣索计算按吊拱脚段、吊拱脚段横撑、吊第二段、吊第二段横撑、安装合拢段共计算5个工况,取各工况的最大扣索力控制扣索和扣点连接部位的设计。拱顶横撑安装阶段,因拱肋已合拢,扣索力不再增大,因而未再进行计算。
(2)、各工况的主要计算内容:
主索、工作索、扣索、起吊牵引索、主锚碇等的强度及变形计算。
1.3、主要计算程序
(1)、主索、工作索计算程序:采用自编的《缆索吊装主索计算程序》,源程序在《四川公路》1996年第4期及1998年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综合运输体系发展全书》上有刊载。
(2)、扣挂及锚梁计算程序:采用《通用结构分析与设计软件SAP2000》版本V14.0。
2、主索计算
2.1、计算假定
(1)、缆索自重荷载假定沿跨长均布,属于近似计算。
(2)、按弹性变形理论计算,未考虑非弹性变形。
(3)、悬索是绝对柔性,任一截面均不能承受弯矩。
(4)、跑车处于某一平衡状态,即对缆索做静力平衡计算。
(5)、不计跑车、滑轮和缆索之间的摩阻力。
2.2、计算原理及方法
2.2.1、计算原理
根据静力平衡原理进行计算,先假定主索初始垂度,计算重索垂度。初始(空索)垂度(F0)设计者自定以后,空索长度(S0)为定值,在荷载作用下必然引起弹性伸长,受载后的总长度S应等于空索长度S0加上由于荷载引起的弹性伸长值ΔS,即S=S0+ΔS。重索长度有两个途径计算:一是按假设重索垂度,以图形几何关系算得S;二是按假设重索垂度,以计算主索内张力得到弹性伸长ΔS算得重索长度S’=S0+ΔS。当S≈S’(在要求的精度内),则假设重索垂度为所求解,其它需要值也即可解出。
根据以上原理,利用BASIC语言编写了主索受力分析计算程序,程序中考虑了主索后拉索的弹性伸长,同时考虑了在张力作用下分段缆索的弦弧差值,使计算结果尽量精确。
2.2.2、计算方法
(1)、文中部分符号含义
A—主索截面面积(平方毫米),
α1—起吊岸主索后拉索与水平面夹角(度),
α2—非起吊岸主索后拉索与水平面夹角(度),
△H—两岸塔顶高差(米、起吊岸低取正值,等高取零值),
△S—主索吊重弹性伸长量(米),
△T—安装期与吊运期最大温差(摄氏度,温度升高取正值),
E—主索弹性模量(千牛/平方毫米)
F0—主索跨中安装垂度(米),
F1—主索后点吊重垂度(米),
F2—主索前吊点吊重垂度(米),
H10—起吊岸塔顶空索水平力差(千牛、正值表示向河),
H20—非起吊岸塔顶空索水平力差(千牛、正值表示向河),
H1—起吊岸塔顶重索水平力差(千牛、正值表示向河),
H2—非起吊岸塔顶重索水平力差(千牛、正值表示向河),
K—主索安全系数,
L—吊装跨径(米),
L1—后吊点距起吊岸塔顶水平距离(米),
L2—前后两吊点间水平距离(米、单吊点取零值),
L3—起吊岸主锚距塔架水平距离(米),
L4—非起吊岸主锚距塔架水平距离(米),
Q—主索单位重量(千牛/米),
P—起吊结构重量(千牛、包括吊具及冲击系数),
S0—主索初始索长(米、包括后拉索长度),
S—主索吊重索长(米、包括后拉索长度),
TP—主索破断拉力(千牛),
V10—起吊岸塔顶空索竖直力(千牛),
V20—非起吊岸塔顶空索竖直力(千牛),
V1—起吊岸塔顶重索竖直力(千牛),
V2—非起吊岸塔顶重索竖直力(千牛),
△St—主索温度伸缩量(米)。
(2)、计算公式
①、空索计算 图(1)示。
先预设主索跨中安装垂度F0(可设为L/20~L/30)
则:相应简支梁跨中弯距
ML/2=Q×L2/(8×cosβ)=Q×L×/8
跨间空索水平张力
H0=ML/2/F0=Q×L×/(8×F0)
跨间空索竖直力
A岸:R10=Q×L/(2×cosβ)-H0×tgβ=Q×/2-H0×△H/L
D岸:R20=Q×L/(2×cosβ)+H0×tgβ=Q×/2+H0×△H/L
则:后拉索空索张力
空索塔顶水平力差
A岸:H10=H0-T10×cosα1(正值表示向河) (1)
D岸:H20=H0-T30×cosα2(正值表示向河) (2)
空索塔顶竖直力
A岸:V10=R10+T10×sinα1 (3)
D岸:V20=R20+T20×sinα2 (4)
主索后拉索初始索长
A岸:AA′直线段、S10=L3/cosα1
弦孤差、△10=Q2×L33/(24×T102×cos4α1) 见以下所附公式
附:柔索弧长计算公式
图(2)示、
S=l+△
其中、弦弧差:
△=[Q2×L3/(24×H2)] ×(l/L)2
= Q2×L×l2/(24×H2)
式中:Q—单位索重(KN/m) H—水平张力(KN)
D岸:DD′直线段、S50=L4/cosα2
弦孤差、△50=Q2×L43/(24×T202×cos4α2)
跨间空索初始索长
S20+△20=L+△H2/(2×L)+8×F02/(3×L)-32×F04/(5×L3)
则:空索初始长度
S0=S10+S20+S50+△10+△20+△50 (5)
②、重索计算 图(3)示。
设定前吊点重索垂度F2,
相应简支梁前后吊点弯矩
B处:M1=P×L1×[1-(L1+L2/2)/L]+ Q×L1×(1-L1/L)×/2
C处:M2=P×(L―L1―L2)×(L1+L2/2)/L+ Q×(L1+L2)×[1-(L1+L2)/L] ×/2
因为荷载是竖向的,沿钢索(跨间)全长的水平分力为常数,
则:H=M1/F1=M2/F2
因而:F1=M1×F2/M2
跨间重索竖直力
A岸:R1=P×[1-(2×L1+L2)/(2×L)]+Q×/2-△H/L
D岸:R2=P×(L1+L2/2)/L+Q×/2+H×△H/L
则:钢索张力
主索最大张力T=Max(T1、T2、T3),即T1、T2、T3之中最大值,当结构位于跨中(L1+L2/2=L/2)时,有:
主索安全系数 K=TP/T (6)
吊重塔顶水平力差
A岸:H1=H-T1×cosα1(正值表示向河) (7)
D岸:H2=H-T3×cosα2(正值表示向河) (8)
吊重塔顶竖直力
A岸:V1=R1+T1×sinα1 (9)
D岸:V2=R2+T3×sinα2 (10)
主索后拉索吊重索长
AA′直线段、S1=L3/cosα1
弦弧差、△1=Q2×L33/(24×T12×cos4α1)
DD′直线段、S5=L4/cos4α2
弦弧差、△5=Q2×L43/(24×T32×cos4α2)
跨间部分吊重索长
AB:直线段、S2=
弦弧差、△2=Q2×L1×S22/(24×H2)
BC:直线段、S3=
弦弧差、△3=Q2×L2×S32/(24×H2)
CD:直线段、S4=
弦弧差、△4=Q2×(L―L1―L2)×S42/(24×H2)
则:吊重索长
S=S1+S2+S3+S4+S5+△1+△2+△3+△4+△5 (11)
主索吊重弹性伸长值增量
△S=[(S1+S2+△1+△2)×(T1-T10)+(S3+△3)×(T2-H0)+(S4+S5+△4+△5)×(T3-T30)]/(E×A) (12)
主索温度变形
△St=S0×0.000012×△T (13)
(3)、判断
主索空索和重索情况计算完成后,则判断重索长度S是否与空索长度S0加弹性伸长值增量△S加温度变形△St(若考虑温度影响)之和相接近,即:S≈S0+△S+△St,若满足,则假定的重索垂度F2合适;否则,重新假定重索垂度F2,重复步骤②的计算,直到F2满足要求为止。然后判断主索安全系数K是否合适,若合适,结束计算;否则重新拟定初始垂度F0或增加运输主索数量A,重新进行步骤(2)的全部计算,直到主索安全系数K满足要求。
2.3、程序流程及BASIC语言源程序
(略)
2.4、利用上述程序对主索张力及主索对锚碇的作用力进行计算
2.4.1、主索布置及主要技术参数
布置2组3φ52mm(6×37+FC)的麻芯钢索作为主索,每组主索中心距桥轴线距离5.55m,正对拱肋轴线。主索公称抗拉强度1700MPa,单根钢绳钢丝截面积A=1003.8 mm2,钢丝破断拉力总和为1705KN,整条钢丝绳的破断拉力为Tp=1705×0.82(6×37+FC钢丝绳破断拉力折减系数)=1398.1KN。悬索跨度L=336.58m,空索垂度f0=16.0m。
2.4.2、计算重量的确定
经计算,钢管拱肋节段最大净重量为22.6t;根据设计图,单片横梁为8.9m3,净重量23.14t(按2.6t/m3计算),,计算重量为Gmax=22.6×1.2+5=32.12t≈321.2KN,5吨为吊具(含跑车、起吊滑车组、起吊牵引钢绳)及配重,1.2为预制超重及冲击系数。
2.4.3、计算初始数据及计算成果
钢管拱肋按右岸彭酉公路位置起吊、左岸拱脚段就位、运输至索跨跨中共计算3个工况。利用上述程序计算各工况主索受力及对锚碇作用力,计算初始数据及计算结果如下:
初 始 数 据
━━━━━━━━━━━━━━━━━━━━━━━━━━━
吊装跨径= 336.58 米
前后两吊点间水平距离(单吊点取零值)= 20 米
起吊岸主锚距塔架水平距离= .01 米
非起吊岸主锚距塔架水平距离= .01 米
两岸主索锚固点高差(起吊岸低取正值,等高取零值)= 0 米
起吊岸主索后拉索与水平面夹角= 0 度
非起吊岸主索后拉索与水平面夹角= 0 度
主索弹性模量= 75.6 千牛/平方毫米
安装期与吊运期最大温差(温度升高取正值)=-30 摄氏度
起吊结构重量(包括吊具及动力系数)= 321.2 千牛
主索单位重量= .28308 千牛/米
主索破断拉力= 4185 千牛
主索截面面积= 3011.4 平方毫米
拟定的主索跨中安装垂度= 16 米
━━━━━━━━━━━━━━━━━━━━━━━━━━━
主 索 计 算 结 果
━━━━━━━━━━━━━━━━━━━━━━━━━━━
空索情况:
────
空索跨中垂度F0= 16 米
空索初始长度S0= 338.6172 米(不含后拉索回头长度)
空索最大张力T0= 255.0283 千牛
结构后吊点距起吊岸塔架 78 米时的情况(右岸彭酉路位置起吊):
──────────────────
1、不计温度影响
后吊点垂度F1= 19.08776 米
前吊点垂度F2= 20.86355 米
跨间主索水平张力(即对锚碇水平最用力)H= 1118.937 千牛
主索最大张力T= 1154.628 千牛
起吊岸锚碇主索竖直力V1= 284.8607 千牛
非起吊岸锚碇主索竖直力V2= 131.6184 千牛
2、温度降低 30 度时
后吊点垂度F1= 18.80354 米
前吊点垂度F2= 20.55288 米
跨间主索水平张力(即对锚碇水平最用力)H= 1135.85 千牛
主索最大张力T= 1171.026 千牛
起吊岸锚碇主索竖直力V1= 284.8607 千牛
非起吊岸锚碇主索竖直力V2= 131.6184 千牛
结构后吊点距起吊岸锚碇 222 米时的情况(左岸拱脚段就位):
──────────────────
1、不计温度影响
后吊点垂度F1= 22.04391 米
前吊点垂度F2= 20.69448 米
跨间主索水平张力(即对锚碇水平最用力)H= 1168.404 千牛
主索最大张力T= 1198.978 千牛
起吊岸锚碇主索竖直力V1= 147.4408 千牛
非起吊岸锚碇主索竖直力V2= 269.0383 千牛
2、温度降低 30 度时
后吊点垂度F1= 21.72534 米
前吊点垂度F2= 20.39541 米
跨间主索水平张力(即对锚碇水平最用力)H= 1185.537 千牛
主索最大张力T= 1215.681 千牛
起吊岸锚碇主索竖直力V1= 147.4408 千牛
非起吊岸锚碇主索竖直力V2= 269.0383 千牛
结构吊运至跨中时的情况:
───────────
1、不计温度影响
跨中主索最大垂度F= 23.61685 米
跨间主索水平张力(即对锚碇水平最用力)H= 1245.545 千牛
跨中主索最大张力T= 1262.833 千牛
主索安全系数K= 3.313978
起吊岸锚碇主索竖直力V1= 208.2395 千牛
非起吊岸锚碇主索竖直力V2= 208.2395 千牛
2、温度降低 30 度时
跨中主索最大垂度F= 23.2897 米
跨间主索水平张力(即对锚碇水平最用力)H= 1263.041 千牛
跨中主索最大张力T= 1280.093 千牛
主索安全系数K= 3.269295
起吊岸锚碇主索竖直力V1= 208.2395 千牛
非起吊岸锚碇主索竖直力V2= 208.2395 千牛
━━━━━━━━━━━━━━━━━━━━━━━━━━━
可见在钢管拱肋吊运至索跨跨中时,主索最大张力Tmax=1262.833KN,安全系数K=3.31,完全满足规范主索张力安全系数不小于3的要求。
2.5、主索应力验算
拱肋运输至跨中时主索张力最大,按此阶段控制计算。
2.5.1、考虑主索弯曲作用应力
σ=Tmax/An+V×
其中:主索最大张力:Tmax=1262.833 KN。
跑车轮作用处钢索受到的垂直作用力V较大:V=321.2 KN。
钢索截面积: An=3×1003.8=3011.4 mm2。
钢索弹性模量:E=75.6 KN/mm2。
主索作用滑轮数量:n=12。
代入上式得到:
σ=Tmax/An+V×=0.5387 KN/mm2。
主索钢丝公称抗拉强度:σmax=1.7 KN/mm2。
则、考虑主索弯曲作用应力安全系数
K=σmax/σ=1.7/0.5387=3.16>[2],弯曲作用应力安全系数满足要求。
2.5.2、考虑主索接触作用应力
σ=Tmax/An+Ce×E×δ/D
其中:钢丝直径:δ=2.4 mm。
滑轮直径:D=400 mm。
钢索弹性模量折减系数:Ce=0.104+0.04×2d/D。钢索直径d=52mm。
代入上式得到:
σ=Tmax/An+(0.104+0.04×2d/D)×E×δ/D=0.4712 KN/mm2。
则、考虑主索接触作用应力安全系数
K=σmax/σ=1.7/0.4712=3.61>[2] 接触作用应力安全系数满足要求。
3、工作索计算
工作索的计算原理和方法与主索相同,仍采用上述程序进行计算。
在每组主索旁靠内侧1.34m位置各布置了1根φ47.5mm(6×37+FC)工作索。工作索公称抗拉强度1700MPa,破断拉力为 1175KN。工作索安装垂度f0=14m。
按最大吊重80KN(含配重及冲击系数)进行控制。工作索按吊篮位于右岸彭酉路内侧、左岸公路内侧及索跨跨中共计算三种受力工况。计算初始数据及计算结果如下:
工 作 索 初 始 数 据
━━━━━━━━━━━━━━━━━━━━━━━━━━━
吊装跨径= 336.58 米
前后两吊点间水平距离(单吊点取零值)= 0 米
起吊岸主锚距塔架水平距离= .01 米
非起吊岸主锚距塔架水平距离= .01 米
两岸锚固点高差(起吊岸低取正值,等高取零值)= 0 米
起吊岸主索后拉索与水平面夹角= 0 度
非起吊岸主索后拉索与水平面夹角= 0 度
主索弹性模量= 75.6 千牛/平方毫米
起吊结构重量(包括吊具及动力系数)= 80 千牛
主索单位重量= .07943 千牛/米
主索破断拉力= 1175 千牛
主索截面面积= 843.47 平方毫米
拟定的主索跨中安装垂度= 14 米
━━━━━━━━━━━━━━━━━━━━━━━━━━━
工 作 索 计 算 结 果
━━━━━━━━━━━━━━━━━━━━━━━━━━━
空索情况:
────
空索跨中垂度F0= 14 米
空索初始长度S0= 338.1464 米(不含后拉索回头长度)
空索最大张力T0= 81.44652 千牛
结构吊点距起吊岸塔架 72 米时的情况(彭酉路内侧):
──────────────────
吊点垂度F= 17.52065 米
跨间工作索水平张力(即对锚碇水平最用力)H= 301.6099 千牛
工作索最大张力T= 311.0999 千牛
起吊岸锚碇工作索竖直力V1= 76.25396 千牛
非起吊岸锚碇工作索竖直力V2= 30.48059 千牛
结构吊点距起吊岸塔架 278 米时的情况(左岸公路内侧):
──────────────────
吊点垂度F= 15.89071 米
跨间工作索水平张力(即对锚碇水平最用力)H= 284.2871 千牛
工作索最大张力T= 295.1786 千牛
起吊岸锚碇工作索竖直力V1= 27.29086 千牛
非起吊岸锚碇工作索竖直力V2= 79.4437 千牛
结构吊运至跨中时的情况:
───────────
跨中吊点最大垂度F= 22.43704 米
跨间工作索水平张力(即对锚碇水平最用力)H= 350.1527 千牛
跨中工作索最大张力T= 354.1963 千牛
工作索安全系数K= 3.31737
起吊岸锚碇工作索竖直力V1= 53.36728 千牛
非起吊岸锚碇工作索竖直力V2= 53.36728 千牛
━━━━━━━━━━━━━━━━━━━━━━━━━━━
可见索跨跨中工作索最大张力Tmax=354.196KN,安全系数K=3.32,满足规范张力安全系数不小于3的要求。工作索吊运重量实际应小于80KN,应力安全系数计算略。
4、起重索计算
=29.895KN。
吊具(含跑车、起吊滑车组、起吊牵引钢绳)及配重仍按5吨考虑。则单个吊点最大起吊重量为:=36.205KN≈<[0.7×50KN]=[35KN]。
其中0.7为卷扬机有效系数。采用5吨卷扬机起吊基本满足要求。
K=TP/F=196.4/36.205=5.42>[5],满足规范要求。δ=0.9mm,截面钢丝面积An=141.16mm2,则:Ce=0.104+0.04×2d/D=0.104+0.04×2×19.5/350=0.10846。σ=F/An+Ce×E×δ/D=36.205/141.16+0.10846×75.6×0.9/350
=0.276 KN/mm2。
则、接触应力安全系数:
K=σmax/σ=1.7/0.276=6.12>[3] 应力安全系数满足要求。
后吊点垂度f1=19.08776m,前吊点垂度f2=20.86355m=112.536 KN。、吊运至索跨跨中时
前后吊点垂度f1=f2=23.61685m,=111.242 KN。、左岸拱脚段就位时
后吊点垂度f1=22.04391m,前吊点垂度f2=20.69448m=110.425 KN。
5、牵引索复核计算
5.1、最大牵引力计算(计算一侧牵引力)
(1).895(.895(.895Wmax。5.2、牵引索安全系数计算
则:F=Wmax/ (η3+η4+η5)=/(0.983+.984+.985)=41.876 KN
<[0.7×80]=[56]KN。
5.2.K=TP/F=293.56/41.876=7.01>[5] 满足要求。
5.2.钢索弹性模量折减系数:Ce=0.104+0.04×2d/D。钢索直径d=24mm,钢丝直径δ=1.1mm,滑轮直径350mm。
接触应力:
σ=F/An+Ce×E×δ/D=41.876/210.87+0.109486×75.6×1.1/350
=0.2246 KN/mm2。
则、接触应力安全系数:
K=σmax/σ=1.7/0.2246=7.57>[3], 应力安全系数满足要求。
5.3、牵引索作用在锚碇上的外力计算(计算一组主索上的牵引作用)
5.3.1、吊运拱肋至索跨中时牵引索对两岸锚碇作用力计算
(1)、右 岸
W/(η3+η4+η5)=80.952/(0.983+.984+.985)=29.251 KN。
.251.251.251==76.323 KN。(2)、左 岸
.952==108.816 KN。5.3.2、拱肋在右岸起吊时牵引对两岸锚碇作用力计算
因起吊卷扬机动头起帮助牵引作用,计算牵引力很小,忽略本阶段牵引对锚碇的作用。
5.3.3、左岸拱脚段就位时牵引对两岸锚碇作用力计算
(1)、右 岸
.876.876==108.319 KN。(2)、左 岸
.89=155.416 KN。
6、钢管拱肋扣挂阶段计算
扣挂体系采用V14.0按空间杆系结构进行计算。
6.1、单元截面特征值计算、结构简化及几何模型
6.1.1、材料及截面特性
(1)、材料特性
①、钢管拱肋及横撑(Q345)材料特性 见图(11)
②、扣索材料特性 见图(12)
图(11) 钢管拱肋及横撑(Q345)材料特性数据表
图(12) 扣索材料特性数据表
(2)、截面特性
①、钢管拱肋上下弦杆截面特性
上下弦杆为φ299×12钢管,则其截面特性数据如图(13)
图(13) 上下弦杆φ299×12钢管截面特性数据表
②、钢管拱肋腹杆截面特性
腹杆为φ140×8钢管,则其截面特性数据如图(14)
图(14) 腹杆φ140×8钢管截面特性数据表
③、钢管拱肋双腹杆截面特性
双腹杆为2φ140×8钢管,则其截面特性数据如图(15)
图(15) 双腹杆2φ140×8钢管截面特性数据表
④、拱脚腹杆截面特性
拱脚腹杆为φ180×12钢管,则其截面特性数据如图(16)
图(16) 拱脚腹杆φ180×12钢管截面特性数据表
⑤、横撑弦杆截面特性
横撑弦杆为∟110×10角钢,其截面特性数据如图(17)
图(17) 横撑弦杆∟110×10角钢截面特性数据表
⑥、横撑腹杆截面特性
横撑腹杆为∟75×8角钢,其截面特性数据如图(18)
图(18) 横撑腹杆∟75×8角钢截面特性数据表
⑦、单根扣索截面特性
扣索为φ30mm钢索(数据如图(19)
图(19) 扣索截面特性数据表
6.1.2、结构的简化、约束及几何模型
(1)、结构的简化及约束
按空间杆系结构进行计算,节段内弦杆与腹杆之间的连接皆按固结考虑。在钢管拱肋安装过程中,拱脚为铰接结构,按铰支点考虑,在第二段拱肋安装扣挂过程中,第一段与第二段接头按铰接考虑,拱顶合拢段安装时,因一、二段上下弦钢管接头以已通过接头法兰螺栓进行连接,此阶段一、二段接头按固结考虑。扣索按两端铰接杆单元计入,与地面之间的连接按固定铰。
(2)、几何模型
SAP2000电算模型如图(20)、图(21)示。
图(20) 扣挂系统电算模型
图(20) 半跨电算模型局部放大图(拉伸图)
6.2、计算荷载、荷载模式及荷载工况
6.2.1、计算荷载
计算荷载主要为拱肋自重,风缆初张力,计算合拢状态时,按规范要求合拢段计入一半重量。
拱肋自重由程序根据单元截面积及单位长度重量由程序自动记入,考虑横撑连接板等因数,自重乘以1.1倍的修正系数。
每道风缆初张力按50KN计算,风缆与地面夹角30º,水平投影与桥轴线夹角50º;则:每道风缆产生的纵向水平荷载:HF=50×cos30°×cos50°=27.83KN;
每道风缆产生的竖向水平荷载:VF=50×sin30°=25KN。
风缆产生的横向水平荷载按上下游互相平衡,计算时忽略。
拱顶段重量考虑1.1倍修正系数后为144.28KN,按作用在两岸二段端头共4个弦杆节点上,每个节点作用竖向集中荷载为144.28/4=36.07KN。
6.2.2、荷载模式
设置两个荷载模式,见图(21)。荷载模式DEAD考虑自重及风缆初张力,见图(22);荷载模式HL为考虑拱顶段重量作用在二段端头的集中力,不再考虑自重荷载,见图(23)。
图(21) 荷载模式
图(22) 荷载模式DEAD(考虑自重及风缆初张力)(单位:KN)
(风缆初张力作用节点荷载局部放大图)
图(23) 荷载模式HL(考虑拱顶段重量作用在二段端头的集中力)(单位:KN)
(拱顶段自重作用节点荷载局部放大图)
6.2.3、荷载工况
如图(24)示,按非线性阶段施工共分6个计算阶段:
阶段1:添加拱脚段及拱脚段扣索,添加荷载为所添加部分自重及相应风缆初张力;
阶段2:添加拱脚段横撑,添加荷载为所添加部分自重;
阶段3:添加第二段及第二段扣索,添加荷载为所添加部分自重及相应风缆初张力,此时将第二段与拱脚段在下弦连接点铰接,上弦断开,使与施工情况一致,待二扣扣索收紧,二段吊点解除,再连接接头法兰螺栓,形成阶段4;
阶段4:添加拱脚段与第二段接头上弦短弦杆,形成接头固结,添加荷载为所添加部分自重;
阶段5:添加第二段横撑,添加荷载为所添加部分自重;
阶段6:添加拱顶段一半的自重荷载于两岸二段前端。
如图(24) 非线性阶段施工阶段定义及阶段数据图
6.3、内力电算结果及6.3.1、各工况(阶段)内力计算结果
各工况轴力计算结果填充图见图(25),钢管拱肋各单元剪力和附加弯矩皆较小,不做控制,因而不再示出。
图(25) 各扣挂阶段轴力填充图
图(25中),STEP1对应于阶段1,STEP2对应于阶段2,STEP3对应于阶段3,STEP5对应于阶段5,STEP6对应于阶段6。综合各工况内力计算结果,各构件(单元)最大轴力统计如下:
表(1) 各阶段扣索力计算成果表(KN)
岸 别
右 岸
左 岸
扣挂阶段
一扣索力
(T1)
二扣索力
(T2)
一扣索力
(T1)
二扣索力
(T2)
吊拱脚段(STEP1)
2×77.347
2×75.672
吊拱脚段横联(STEP2)
2×82.084
2×80.172
吊第二段(STEP3)
2×86.706
2×123.893
2×85.426
2×120.634
吊第二段横联(STEP5)
2×89.629
2×128.219
2×88.281
2×124.893
安装合拢段(STEP6)
2×102.178
2×146.985
2×100.492
2×143.345
张力安全系数K
4.66
3.24
4.74
3.32
表(2) 各阶段钢管拱肋强度计算成果表(MPa)
(各单元附加弯矩很小,计算时忽略)
扣挂阶段
部 位
最大轴力
Nmax(KN)
应力
(MPa)
许用应力(MPa)
吊拱脚段
φ299×12弦杆
-135.294
200
φ140×80腹杆
30.208
200
φ180×12拱脚腹杆
-117.249
200
吊第二段
φ299×12弦杆
-278.592
-25.748
200
φ140×80腹杆
54.839
16.530
200
φ180×12拱脚腹杆
-234.614
-37.046
200
安装合拢段
φ299×12弦杆
-432.028
-39.929
200
φ140×80腹杆
76.427
23.037
200
φ180×12拱脚腹杆
-276.909
-43.725
200
6.3.2、扣索张力安全系数计算及钢管拱肋强度复核
(1)、扣索安全系数计算
扣索皆采用6×37+FC的麻芯钢索,公称抗拉强度1700MPa。拱脚段及第二段每肋皆采用2φ30mm钢索,破断拉力Tp=2×476.01KN(钢丝破断拉力总和的0.82倍)。
扣索张力安全系数:K=Tp/T1max(T2max),从表(1)中可以看出,各扣索力皆在合拢段安装阶段为最大,张力安全系数计算结果列于表(1)中,可见,各扣索安全系数皆满足大于3的规范要求。
(2)、钢管拱肋强度复核
钢管拱肋强度:σ=Nmax/A,因附加弯矩很小,计算时忽略;单元截面面积A参考6.1.1中各单元截面特性数据表,钢管拱肋强度计算结果列于表(2)中,可见,钢管拱肋在安装过程中强度非常富余,因而不再进行各受压单元稳定性计算。
各单元剪力计算结果未示出,但各单元剪切强度皆很富余,不再计算。
7、主锚碇计算
两岸根据现有地形地质情况,台尾即进入现有公路,公路上方为坡度较陡的岸坡,因而我们设计吊装系统时考虑两岸皆不用索塔,悬索系统直接利用现有地形锚固于两岸山体上;同时考虑山体覆盖层较薄,下伏基岩强度及整体性较好,适合洞锚及锚索结构,因而两岸主锚碇设计为锚索分配梁结构,通过锚索锚固型钢分配梁,再在分配梁上设置座(拉)板和锚固滑轮来锚固钢索,座拉板与锚梁间采用M30高强螺栓(10.9S级)进行连接。其布置如图(26)示。
每岸主锚碇上下游分离设置,中心距桥轴线5.55m(正对拱肋),每个分离式主锚碇设计2×3束钢铰线锚索来固定型钢分配梁,其中中间2×1束为10φ15.24钢铰线,外侧2×2束为6φ15.24钢铰线;锚索采用标准抗拉强度Ryb=1860MPa、Ey=1.95×105MPa、松弛率满足Ⅱ级要求的φ 15.24高强度低松弛钢绞线。
安装钢管拱肋时,主索锚固滑轮正对上下游拱肋轴线布置;扣索锚固滑轮设置于上下游距拱肋轴线2.5m位置,对称于拱肋轴线布置;工作索锚固滑轮布置于主索内侧1.34m位置。
7.1、锚梁计算
7.1.1、锚梁外作用力
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