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目 录
一、产品简介 1
二、工程简介 2
三、施工工艺 3
四、工程质量目标、质保体系及质保措施 7
五、安全管理措施 9
一、 产品简介
纤维增强硅酸钙板最早开发研制用于船舶,90年代初我国引进日本和英国两家技术,由此纤维增强硅酸钙板在我国建筑业得到广泛应用。
纤维增强硅酸钙板主要是电石泥(工业废料)、石英粉、石灰、增强纤维等材料在高温、高湿、高压下反应产生的硅酸钙,是一种均质材料,用于墙体后在普通环境下很稳定。
纤维增强硅酸钙板与石膏板、水泥压力板相比较,具有变形系数小,强度高,防水、防火性能好,适用于多种饰面材料的优点。
二、 工程简介
建翔小区俱乐部建筑面积7043m2,为框架结构,地下一层地上两层,属高尚住宅小区内会员式俱乐部,对建筑材料要求较高,因此选用价格相对较高但性能好的纤维增强硅酸钙板轻钢龙骨轻质隔墙。
三、 施工工艺
3.1材料选用
3.2施工工艺及要求
硅酸钙板龙骨为仿日式龙骨,下部需做与踢脚同高的砼导墙,砼标号为C20,并在板的两面及周边涂刷防水涂料。3.3隔墙构造及节点详图
3.4纤维增强硅酸钙板接缝处理
隔墙板安装在轻钢龙骨架上之后方可进行嵌缝和装饰处理。本工程隔墙接缝采用暗缝连接(抹灰处理)。
3.4.1操作工具及材料:
工具:75mm油漆刮刀,200mm油漆刮刀,1—3#砂布,调料板(桶),灰刀280mm.
材料:380克9816胶,1150克WHF石膏粉(或滑石粉A级),白水泥,玻璃纤维(或短麻纤维),玻璃布、白乳胶。
3.4.2平缝连接施工(水平缝)
1、清洁接缝表面,在以板缝为中心线300mm区域内涂上一层白乳胶,待干。
2、把380克9816胶,1150克石膏粉(或滑石粉),掺少许白水泥,少许短麻纤维,倒入搅拌溶具内搅匀,必要时再调节稠度(物料约30分钟使用为宜)。
3、将搅匀的物料用200mm油漆刮刀刮入暗缝内填充2/3厚,待干。
4、干后将1/3的暗缝处连接,干后,涂上一层白乳胶,将玻璃布贴于连接处,用75mm油漆刮刀进行覆盖。
5、干后,用200mm宽刮刀抹施第二层嵌缝料。
6、等嵌缝料完全干后,用2#砂布轻轻砂光,磨平接缝表面。
7、按表面要求,最后用280mm的灰刀进行表面抹灰。
3.4.3 V型缝板接缝处理(竖向缝)
第一步:
1、在V型槽缝口先扫一道白乳胶,然后用刮刀将嵌缝膏(9816胶+少许白水泥+玻璃纤维(或短麻纤维)均匀饱满地嵌入约2/3厚的缝口。
2、将玻璃布带贴在接缝口处,刮上嵌缝膏使其完全牢固地贴在板上,并用力压使嵌缝内料均匀地连接在一起。
3、用嵌缝膏嵌填缝内不足地方。
第二步:嵌缝膏完全干后,再用嵌料覆盖在第一层上,并填满缝口,其宽度比缝口较宽,待干。
第三步:在第二道嵌料干燥后,再进行第三道。覆盖暗缝处并用力拉平,尽量使之与板面匀接平滑。
第四步:当嵌缝膏完全干后,进行砂光处理。
(嵌料:9816胶+少许白水泥+滑石粉,搅匀)
四、 工程质量目标、质保体系及质保措施
4.1龙骨及板面允许偏差
龙骨允许偏差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查方法
1
立面垂直
3
用2m托线板检查
2
表面平整
2
用2m直尺和楔形塞尺检查
板面允许偏差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1
表面平整
3
用2m直尺和楔形塞尺检查
2
立面垂直
3
用2m托线板检查
3
接缝高低
0.5
用直尺和楔形塞尺检查
4.2本工程质量目标为北京市优质工程,为确保工程质量目标,项目经理部建立由项目经理领导,现场经理、主任工程师中间控制,专业监理工程师基层监督的三级工作质量保证体系,落实质量工作责任制,编制质量计划,明确工程质量目标。实施过程中,重点进行“一案三工序”的管理。
质 保 体 系
项目经理
现场主任工程师
现场经理
区域责任工程师
专业监理工程师
合约管理
技术管理
质量管理
施工管理
各分包队伍
4.3质量保证措施
4.3.1根据质量保证体系图,建立岗位责任制及质量监督制度,明确分工职责,落实施工质量控制责任。
4.3.2严格按工序质量控制程序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质量。
方 案
进入下道工序
质量总监检查
查责任工程师检
三工序操作
进入道工序
审 批
技 术 交 底
4.3.3施工过程中建立有效的质量信息反馈及定期质量检查制度。
五、安全管理措施
5.1建立安全施工保证体系,落实安全岗位责任制,系统图如下:
项目经理
安全总监
项目现场经理
分包负责人
职能部门
安全站
5.2特殊工种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5.3现场设施定期检查,保证临电接地,漏电保护器,开关齐备有效。
5.4电梯井口必须设不低于1.2m的钢筋防护门。
5.5空心砖砌块码放必须稳固。
5.6焊工必须按规定穿戴防护用品,持证上岗。
5.7手持电动工具使用前必须做空载检查,运转正常后方可使用。
5.8所有用电设备在拆、修或挪动时,必须断电后方可进行。
5.9板上孔洞按安全要求进行封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