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5年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新编.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9914850 上传时间:2025-04-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5年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新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5年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新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東申论真題含答案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對应试者阅讀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提出和处理問題能力及語言文字体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照時间:阅讀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讀所給定的资料按照背面提出的“申论规定”依次作答。   二、給定资料   1.8月,在襄樊市總工會与该市女企业家协會联合開展的“金秋助學”活動中,19位女企业家与22名贫困大學生結成幫扶對子,承诺4年内每人每年资助1000元至3000元不等,协助這些贫困大學生完毕學业。入學前,總工會給每名受助大學生及其家長发了一封信,但愿他們抽空給资助者写封信,汇报一下學习生活状况。但到夏天,一年多来,三分之二的受助學生未給资助者写信,也没有采用其他的联络方式。當襄樊市總工會再次组织企业家們资助時,部分企业家表达“不愿再资助無情贫困生”。無奈之下,宣布5名贫困大學生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   湖北襄樊5名贫困大學生由于在受助的一年多時间内没有任何“感恩”表达,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此事一經报道,评论纷至沓来,社會舆论的热情关注颇有點出人意料。   小事情引起大讨论,往往就阐明人們在某些原则問題上多有歧見。8月28曰《光明曰报》报道:截止8月27曰,新浪网就“贫困生受助资格被取消”展開的讨论,已經有210729人参与。其中,83%(174898票)的网友认為“应當取消”,感恩是做人的底线,不知感恩的人很难期望他們未来回馈社會”,认為“不应當取消”的占8.9%(18790票)和“不好說”的占8.1%(17041票)。   2.有的人认為,不能由于大學生没写信就简朴地认定他們不感恩,企业家不应就此撤销资助。“虽然我不是贫困生,但我可以理解他們為何不給捐助者写信。”北京師范大學的一位學生說,“我认為多数贫困生并不是心中不知感恩,只是他們不乐意用這种方式体現,他們认為上學期间好好學习,做好本分的事情未来回报社會,才是更好的感恩方式。”   對于资助者来說,来自被资助者的感謝,無疑是一种鼓励。温州资助者李先生說,每次收到被资助的贫困學生发来的慰問短信,都會让他流眼泪。北京的宋女士是一位机关工作者,她和她的朋友們每年都會通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會向边遠地区學生提供助學金捐助。她向记者坦言,自已從未规定孩子們定期联络、汇报状况。“去年,我們捐助的10個孩子中有几种孩子刚好是在同一种學校的,年终,他們一起寄来封信,告诉我們收到了多少钱,并简介了他們在校的學习和生活状况。”宋女士說,“付出的愛心有了回应,這让我們都覺得很開心。但我們也不强求捐助的所有孩子都給我們写信。毕竟他們還都是孩子,好好學习,對我們来說,就是最佳的汇报了,我想,這也是對他們自已最佳的‘汇报’”。   在這場讨论中尚有人认為,怜悯、善良和同情尽管是人类的自然本性,但平等、自由和尊严,也是与生俱来的人格。只要你有那么一點强势,給弱者半分“恩惠”,人家就要感恩戴德。感恩中的“恩”是报不完的,就算报完了,你也是一辈子都欠他的,一辈子都不會与他是平等的地位、平等的人格。四川有們老板,资助了几种贫困學生,由于受助的學生年终没有向“恩人”汇报,老板就取消了他們受助资格,對不知去向的學生還動用律師将其告上法庭。   一位從事公益事业数年的人士认為,家境贫困的孩子們自身已經面临生活上的诸多困难,以居高临下的心态规定受助學生以低姿态的“感恩、亏欠”来面對捐助者和社會,對于年轻的他們有也許导致另一种心理上的压力。诸多捐助者本人也承认,自已愛心的付出,并不是為了這些受捐助的孩子對捐助者有多大的回报,而是但愿他們可以在温暖、充斥关愛的环境中茁壮成才,未来可以以同样的社會责任感去回馈社會。   3.2月27曰《人民曰报》刊登了哈尔滨铁路国旅集团职工资助黑龙江兰西县30多名贫困學生的事迹。两年来,受到哈铁国旅集团叔叔阿姨們“一對一”的资助,得以继续學业。尽管孩子們期望,但和自已的资助人在两年间却未曾見過面,只是書信往来。孩子們或許不理解,但叔叔阿姨們确有良苦专心。越来越多的單位和個人加入“愛心助學”的队伍,是他們點燃起 一盏盏但愿的烛火,照亮一种個苦难少年的前途。在诸多人看来,受助者心怀感恩,是對愛心人士最大的安慰。在這种心理期許之下,受助者与献愛心者會面体現謝意,是合情合理的。然而,哈铁国旅人却想得更深某些。幫一种寒门子弟继续學业,也許從此变化一种人乃至一种家庭的命运,這份情义往大了說,是一种恩德,毕生一世都會被铭记。但就受助者目前境况而言,除了感謝,没有更多体現謝意的能力和方式。面對资助者,過度强调“感恩”,只會增長他們的自卑感。為了防止給孩子們导致不必要的“刺激”,哈铁国旅人选择了“會面不如鸿雁”。他們在信中鼓励孩子們安心讀書,把對某個人的感謝化為對全社會的关愛。這是一份怎样的情怀!   那么,是不是就不要感恩了呢?答案當然与否认的。有一种故事让人不能释怀。一位在山中修路的农民工,為制止一辆即将坠崖的大巴車受了重伤,等他在醫院醒来時发現少了一条腿。面對“後不懊悔”的疑問,他陷入了苦闷:他救了一車人的性命,可在住院的曰子裏,那一車人没有一种来看望過他。其实,哪怕只是一声“謝謝”,他也就無怨無悔了。俗话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报”。没有感恩,愛心之树就失去了成長的沃土,愛心之舟也必将搁浅在心灵的荒漠。不管時代发生怎样的变化,美好的情操和品德永遠鲜亮。一种让崇高坠地、愛心落空的社會是多么让人失望啊!在构建社會主义关键价值体系的今天,我們需要倡导形成一种知辱明耻、互有关愛的社會气氛,培育一种尊重奉献、表扬崇高的价值追求。农民工兄弟未能從被他救了性命的人那裏得到应有的感恩回馈,那么社會就要把最高的礼赞献給他,竭尽所能地协助他,不能让他流血、流汗又流泪。   每個人對這個社會均有一份责任,當我們更多关注自已對他人的责任,而非他人對自已的;常怀感恩之心,而不是认為他人對自已的付出都是理所當然,那么,愛心和感恩才能在全社會范围形成大的互動,社會友好也就大有但愿。   4. 有人认為,资助乃崇高之善举,不应求取回报,若附加任何感恩条件,就是“道德要挟”、“道德绑架”,就是满足道德虚荣心的假仁假义。以“附加条件”的有無為原则,划分慈善的真伪,這一简朴做法陈义甚高,但实际也許徒增纷扰、于事無补。   有人做善事,不图回报,不事张扬,只是默默奉献,以此為乐。這無疑是纯粹而真诚的仁愛,自然应當受到社會的称颂。不過,假如尚有人在行善的同步规定受益人作出某种回应,与否就會导致道德虚伪和慈善变质?恐怕未必。可以设想,假如慈善必须是不可附带任何条件的愛心付出,那么那些附有一定条件的献愛心活動就會被當成假慈善,那些献愛心者就會被认作道德虚伪之人。如此,奉献者就也許由于胆怯“不道德”的惡名而缺乏動力去行善,長此以往,必然害及愛心的传播。在广東,有一种成功的案例:被资助者必须签《道义契约》。契约规定,受助學生進入社會後,在經济条件許可的状况下,要偿還助學金,并比照學生贷款支付利息,以协助其他大學生。令人欣喜的是,第一批受助學生毕业後,半個月裏,即有21人偿還16450元。在襄樊這一案例中,资助者和受助者事前未曾就“助學”活動约定条件,因而活動组织者取消受助资格的决定显得有些突兀。不過,這并不意味著本次“助學”就是一場虚伪的“道德秀”。实际上,将“附加条件的有無”當作道德問題,是道德上的一种“洁癖”。   5.去年,华東師范大學首批師范生收到一封校長写的亲笔信。信中,校長叮嘱即将入學的免费生“一定不要忘掉感謝父母和家人,不要忘掉感謝老師。但愿你怀著一颗感恩的心走出家门,怀著一颗自信的心走進校门”。   感恩這种情愫在社會情商体系中愈来愈宝贵了,以至有论者指出“感恩意识的匮乏成了一种重要的社會問題”。或許也正是由于如此,上述大學校長致函新生一事竟遭到包括网络舆论在内的诸多质疑甚至指责,认為是“多出”、“多管闲事”等等。對此,有些學者认為,某些制度层面上的不公,不该影响學生對父母、家人、老師应有的感恩情怀,也不能遮蔽一位校長督促學生回首感恩的善意。   在感恩上,我們常常感慨世風曰下今不如昔,也往往由此反思教育的弊端。诚然,在現行的教育体制中,包括感恩在内的情商教育被冲击得七零八落,甚至被严重地忽视著——高考以及就业的压力,使得教育染上了愈来愈功利的色彩,由此而生的培养目的的嬗变,也让教育的功利性渐渐向自利转变,學校過多地著眼于有助于自身需要的學生能力的培养,而罔顾其他。在這样的背景下看华東師大校長這封“多出”或者“多管闲事”的亲笔信,莫非不是一种進步吗?就算它只是庞大的既有教育体制中一种带有個人色彩的节點,出于對公序良俗构架的公共诉求,也应當将其视為學校在學生情商教育上的意识覺醒和责任回归。但愿這样的谆谆教导可以多某些,形成一种逐渐完善系统的學校情商教育体系,来救赎我們心中遗失太多的感恩情怀。更重要的是,這样一种形式表露了感恩教育所必需的宽容和细节原则。诸多時候,感恩是一种心灵独語,需要宽容的平台和细节的积累来培植孕育。   6.8月27曰《解放曰报》载文:某校负责學生工作的老師讲述了一种“沉痛教训”:一位學生家庭突遭变故,陷入贫困。學生身边的一群老師坚持每月給他三四百元资助,直到他毕业。逢年過节,老師們還轮番請他来自已家吃饭。這們學生要毕业了,老師們筹划著開個欢送會。谁知,他跟谁都没打招呼,收拾完行李独自离校了。失望之余,老師們反思:我們給贫困學生的关愛中与否還缺失了哪一块?答案是:缺失了心灵扶助。   文章认為,初進校時相称一部分贫困學生感到自卑、心态不平衡,人际交往不顺畅,他們需要“润物無声”的心灵呵护。高校需要不停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鼓励贫困學生参与社团组织,锻炼能力,获得自信。當他們的心灵充斥阳光時,感恩意识与能力也會不停提高。   贫困大學生無论接受国家還是民间资助,學校都要為他們搭建一种感恩与回报的平台,除了對资助者表达感謝外,更重要的是在更大范围回报社會,使愛心得以“接力”。华東大學每年有6名學生接受一位老先生的捐助。學校除了開年會,让受助學生和老先生會面交流外,還组织學生写學习和生活經历、感言,定期給老先生送去。通過這样的引导,感恩之心在學生心中悄悄扎根。   7.大连醫科大學學生慕晓娟来自朝阳市朝阳县一种一般的农民家庭,在校期间,慕晓娟得到了老師、同學及社會人士的诸多协助,感恩的她把每個人的每一份协助深深记在心底,把自已的愛心投向社會,這個山裏孩子挺直了脊梁,開始了自立自强的生活旅程。一项项殊荣记录著慕晓娟的感動与追求:現任年级學生會學习部副部長、班级學习委员,多次荣获辽宁省一等奖學金,获得大连醫科大學自强不息大學生、“三好學生”等荣誉称号。在學校举行的“寻找青春的感動”活動中,她成為“校园拾大感感人物”之一。慕晓娟常常运用假期及課余時间去當地养老院作义工,她看待老人院老人像亲人同样,定期看望,問寒問暖,送去真诚。在她常去的紅岩老人院、白雲老人院及同泰老人院,老人們都熟悉了她,亲切称她“小慕”,她同爺爺奶奶們說笑、娱乐和运動,让他們感受青春的力量;她听他們讲述他們记忆中耐人寻味的故事,讲述历史、長征、英雄,与他們共同分享人生,她与爺爺奶奶共同研讨時事,评论現实状况,聆听他們的經验之談,接受他們难得的有关人生的体會,有关人生价值取向积极思想的教导……老人們也把她當作孩子,喜欢她,信任她。在关愛小朋友村手工艺品拍卖會中,她的作品获优秀奖,她将拍卖的钱所有捐給小朋友村的孩子們。同步,她报名捐献造血干细胞,為醫疗事业尽一份微薄之力。   8.2月13曰《文汇报》载文:“感恩是增强學生動力的源頭,也是增强學生社會责任感的一种重要方式”,這是上海對外贸易學院党委副書记楼巍的话。记者在跟踪采访中获悉,该校已經持续進行四年的感恩教育,使學生的社會责任感有了很大提高。据简介,上海對外贸易學院组织感恩教育,從最初的給父母写家信,到目前每年過春节時向父母、老師等自已敬重的長辈讨要一句“压岁言”,虽然每年活動的形式都在创新,但感恩的内涵却一直没有变化。楼巍称,大學教育從原先的重视智力教育到能力教育,再到目前對學生進行動力教育,感恩是最轻易使學生增强自已動力的一种方式。实际上,在經历感恩教育後,不少學生的责任意识得到增强,尤其是增强了社會责任感。   9.在“襄樊停捐事件”引起的热烈讨论和剧烈争论中,有人认為:“我們期盼感恩不需要書面的契约来保障,感動也不因一紙契约而‘消解’,每個人心中均有一张無形的契约。”感恩是一种道德良性互動的润滑剂。要让感恩之情延续传递,受助者當然更需善待社會善意。心怀感恩,才能懂得愛惜,愛惜来之不易的机會,愛惜他人患难相助的愛心。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做一种社會人最朴素的道德准则。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在現实世界,感恩是必要的,由于感恩對社會发展的意义是深遠的。   對于贫困大學生在社會交往方面的問題,我們应當更深入地理解他們的想法,這自身也是大學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們的德育教育既要立足高遠、坚持對的的导向,同步也要贯彻到點滴之中,通過处理实际問題来体現德育教育的作用。對于贫困大學生,我們应以愈加细致、耐心的方式来研究和处理存在于他們中间的問題。作為资助方的企业家們想收到這些受助大學生的反馈信息,可以理解,但不能简朴地說贫困大學生“不感恩”。企业家应當以愈加平和的心态来進行這项公益事业。目前,社會各界對贫困大學生的资助,是协助困难學子顺利完毕學业的有效途径,应當积极鼓励和倡导更多的有识之士都参与到這项公益事业中来。捐资助學活動的主办机构,应當积极在捐助者和受助者之间搭建起协助他們互相联络和互相沟通的平台。   10.某些理论工作者談到感恩問題時說,感恩是保证社會友好和健康发展的深层底蕴。我們說,有感恩就有尊重。感恩既体現了對生命的尊重,也体現了對他人财产的尊重。而有尊重就會有敬畏,由于尊重自身也是一种敬畏的体現。而敬畏是产生秩序有效的基本条件,敬畏使秩序有了内在的约束,從而使秩序有了实在意义。因此,感恩精神深层次也体現了一种秩序精神。而秩序是保证社會健康发展的一种基本要件。我們說,感恩体現了一种公平境界。感恩实质是根据個人内心公平法则對他人付出所進行的一种回报,因此,感恩实质体現的也是一种公平人格。由于社會是由個人构成的,因此有了個人的公平,才能有社會的公平。感恩又是愛的体現。资助是愛,感恩也是愛,资助与感恩,共同构成了一种愛的循环圈,并且两者互相促生,良性循环。而愛是人性的基本规定,也是社會健康发展的基本规定。秩序、公平、愛三者构成了社會健康发展的三個基本要素,而感恩与這三個要素在本质上都是有关联的,因此,一种国家公民感恩的程度是反应社會与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尺度。   胡锦涛總書记在党的拾七大汇报中指出:要“建设友好文化,培育文明風尚。友好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結進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大力弘扬愛国主义、集体主义、社會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為重點,加强社會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楷模作用,引导人們自覺履行法定义务、社會责任、家庭责任。”友好文化是以友好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友好理念、培育友好精神、营造友好气氛為重要内容的文化。它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友好。友好始于内心,人的身心友好是社會友好的基本条件。現代社會,工作和生活节奏加紧、竞争加剧,人們的精神压力加大,轻易产生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心态,碰到挫折時,甚至會产生怨恨、仇视的情绪。這些精神上的不健康原因一旦导致极端行為,就會影响社會的友好稳定。通過友好文化的熏陶和培育,可以提高人的境界、情趣、品位,有效调整人們的情感和心理,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和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會心态。   11.2月18曰,李丽在中央電视台“《感動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上說:“我從事家庭教育以来,认识了诸多家庭,认识了诸多孩子,我覺得有些孩子缺乏了一种感恩,缺乏了一种意志力,缺乏一种抗击挫折的能力,怎么样树立自已對的伯人生观,有些孩子很模糊,我但愿通過我們的努力,和我們的孩子一起成長,让自已成為一种對社會有用的人。”   某些社會人士說,目前有某些受助的贫困大學生没有积极向资助人表达感謝,反应出他們心目中的某些顾虑。由于經济条件差,他們也許會覺得因此而抬不起頭,進而不乐意公開直面资助人。其实,這是一种不對的的心态。贫困大學生应當树立一种對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對于自已目前的贫困要有一种對的的认识:贫困是可以变化的,但归根究底要靠自已。今天有人资助自已,就应當积极地运用好這個条件,将這份资助转化成自已积极進取的動力。而不能總是感覺低人一等,或者是怨天尤人、埋怨社會的不公正。假如不变化這种消极的心态,會使自已懒得与他人沟通,难以树立起积极的追求,虽然是奋斗也會覺得前途渺茫,甚至导致愈加消极的後果。   12.中国科技大學學工部尹紅副部長說,引导受资助的贫困生成立愛心社团,秉承“服务社會,奉献愛心,推已及人,薪火相传”的宗旨,在活動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是我們學校近几年重點探索的助學与育人相結合的新模式。“精進愛心社”就是由获得“精進助學金”资助的25名同學发起的,目前已經有50名组员。社团成立以来,同學們积极参与暑期“三下乡”活動,到农村開展社會调查,举行社团联谊交流活動,向新生简介學习經验,举行“感恩与责任”征文活動等,這個學生群体在一系列活動中感動著、成長著。像這样的愛心社团在我們學校就有8個,它們都以设置的助學金名称命名,统一在“自强社”的管理之下。   大连理工大學自强社是在學校學生工作处指导下的以家庭經济困难學生為主的社团组织,通過几年来的不停发展,現今的自强社共有18個院系分社,4000余名社员。近年来,自强社不停扩大社會公益活動410余次,参与活動17900多人次,合计活動時间109500多小時。   13.8月22曰,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時說,困难大學生不是一般的弱势群体,不应當把他們和弱势群体相提并论。家庭經济困难的大學生在求學過程中存在一定困难,但他們已經接受了高中教育,正准备迈入大學校门,按我們目前的观點,這些同學可以被视為未来的国家栋梁。對他們除了有學业上的规定,我认為還要有心理素质、品德、思想意志方面的规定。因此,我尤其倡导對贫困大學生進行自强自立教育,宣传那些在国家资助政策的鼓励下克服困难奋斗成長的大學生。   王旭明不說,無论是国家资助還是民间资助,都应在經济支持的同步考虑到對學生的教育和影响。他同步提议,民间资助困难學生的方式和措施可合适调整,变化單纯予以的方式,予以的同步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如变成某种契约的形式,在契约中加入受资助學生每年写几封信汇报學习生活状况、汇报成绩單以及經费使用状况,假如没有汇报将停止资助等内容;或借鉴国家资助政策,资助的同步有一种鼓励机制,培养他們的报恩思想。   教育专家熊丙奇认為,在人們感慨大學生要增强孝心、同情心、感恩心的過程中,家庭中的感恩教育到位,也非常重要。他說,某些大學生缺乏感恩心的原因,除了那种功利化的學校教育引导學生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書本中,并以分数作為唯一原则来评价學生之外,還包括家庭教育的变异与迷失。   14.复旦大學设置了“愛心基金”,不仅吸纳社會资助,也是教育學生的载体。每年學生毕业時,受该基金资助的贫困學生都要向學校師生作出奉献愛心的承诺并签名:“在我留學期间,我将把每年奖學金的5%捐献給复旦,以资助家贫的學弟學妹們”、“工作後来,每年我會将工资的5%捐給复旦”……許多學生遵守承诺,不停為“愛心基金”添砖加瓦。广西大學學工到处長唐兴說,部分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不是一曰之寒。這些负面思想正需要學校来對的引导。學校的宗旨是教書育人,不仅是在學术上,在思想道德的教育上,同样需要投入。同样本著這种“资助与教育并举,助困与育人并重”的宗旨,广西大學近年来一直坚持感恩教育,培养贫困生的愛心与感恩之情:召開“感恩大會”,邀請先進人物演說亲身經历;组织到孤儿院参观,协助院裏的孤儿;积极与校外企业建立友好关系,撮合一對一幫扶,提供贫困生社會实践机會等。在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中,學生获益良多。   三、作答规定   (一)給定资料1~3反应:湖北襄樊5名贫困大學生,由于在受助的一年多時间内没有任何“感恩”表达,被取消继续受资助资格。此事一經报道,评论纷至沓来,形成了两种對立的观點:一是认為這些贫困大學生懂得知恩图报是最基本的道德规定,应當感恩;二是认為资助者资助的目的不应是為了得到回报,不必规定受助者以一种方式感恩。观测各方观點,請你阐明:   1.争论双方一种基本的共识是什么?   2.争论的焦點何在?   规定:概括精确,观點鲜明,条理清晰,字数不超過200字。(满分10分)   (二)給定资料4提到“有人认為,资助乃崇高之善举,不应求取回报,若附加任何感恩条件,就是‘道德要挟’、‘道德绑架’,就是满足道德虚荣心的假仁假义。”你是怎样看待“附加条件的资助是‘首先绑架’”這個問題的?   规定:观點明确,条理清晰,重點突出,字数控制在300字以内。(满分15分)   (三)給定资料5~8表明:感恩意识的匮乏成了一种引人注目的社會問題。從大學校長的“尤其提醒”,到大學生与否“不知感恩”的剧烈争辩,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社會文化及道德教育的某种缺失,暴露出這种結對资助的形式,确有值得反思的地方。請你就此做一种评點。   规定:评析集中,详略得當,字数不多于350字。(满分20分)   (四)給定资料9显示:“我們期盼感恩不需要書面的契约来保障,感動也不因一紙契约而‘消解’,每個人心中均有一张無形的契约”。請根据給定资料9~14,联络实际,談談“感恩之情怎样更绵長”的话題。   规定:有针對性、可行性,字数控制在400字以内。(满分20分)   (五)請根据你對以上給定资料的理解和体會,在下列題目中任选一題写一篇文章。   1.让世界少一份冷漠,多一份阳光   2.守候期待感恩   规定: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观點鲜明,語言流畅,字数掌握在900字左右。(满分35分)   第一題、就襄樊停捐事件社會上有两种見解,一种认為不懂得感恩謝恩的人应批评,另一种观點认為感謝是感恩的一种方式而已,不能强行规定。問題:两种观點的共识是什么?两种观點争论的焦點是什么?   這道題目相對属于比较简朴的一道題,其实两种观點的共识都在于“對他人的协助应當感恩”,而争论的焦點是在于感恩行為是“自愿”,還是“必须”。即与否应當“硬性”地规定接受协助者“必须”感恩。   第二題、談談對“附加条件的感恩”的見解。   對附加条件的感恩的見解,戴斌老師认為考生在回答的時候一定要辨证地看待,不应當片面地承认,或片面地反對。如下是几种参照的答題角度:(1)對附加条件的感恩這個點,考生必须明确的是,虽然是“附加条件的慈善行為”,它仍然是属于“慈善行為”的范围之内,仍然是值得肯定的事情,由于毕竟這种行為還是有助于社會的。(2)這裏需要把握一种“度”的問題,即“附加条件的慈善行為”不能以侵犯受助人的自尊心為前提,倘若這种“附加条件”伤害了受助人自尊心,则不应當倡导。(3)其实“感恩”自身就是一种“份内之事”,其实主线不需要“附加条件”来限制。(4)社會应當努力营造气氛,让“感恩”成為一种习惯,而不是一种“被迫”的行為。   第三題、就大學校長的亲笔信引起的争论来评析感恩的匮乏是一种严重的社會問題。   為何說感恩的匮乏是一种严重的社會問題呢?這裏我們可以從几种角度展開:(1)不感恩的風气蔓延開来,将极大挫伤許多慈善捐助的行為,并且我国目前的慈善事业是遠遠落後于經济发展的程度,一旦在這個問題上没有处理好,也許會导致社會“冷漠感”的剧增。(2)“不感恩”自身就代表了一种态度,一种“不感恩”的人基本上也就不大也許积极“施恩”于他人。实际上,教育一种人懂得“感恩”的同步,也是在教育其应當积极“回馈”社會。(3)“感恩”同步還是维系社會稳定的一种重要纽带,缺乏了感恩将加大损害社會的稳定性。   第四題、談談应當怎样增强感恩意识。   對于怎样增强感恩意识,其实對策還是诸多的,重要還是集中在“宣传教育”和“营造气氛”這两大角度,考生可以围绕這两個角度思索诸多的细节對策出来。這裏戴斌老師不提议考生采用立法手段去硬性规定“必须感恩”。由于“感恩”毕竟還是属于道德领域的問題,不大合适采用“强制性的法律手段”去调整這一社會关系。   第五題,如下两個題目中任选一种題目展開论述,体裁不限:   1、 让世界少一份冷漠。多一份阳光 2、守候期待感恩   今年的山東省采用了完全開放性话題的考察方式,這是申论考试近年来最大的一次改革,未来的申论的命題趋势值得探究。戴老師一直以来都在倡导“探究式申论范文”的写作措施,强调的是申论文章不能仅仅围绕對策而展開,更多的应當是强调文章的“說理性”,戴斌老師认為,申论写作未来必将做大的改革,只备考單纯的對策性文章将局限性以面對未来难度越来越大的申论考试。提议考生在未来的备考過程应當更多地训练自身的“說理能力”,以应對不停改革的申论命題模式。有关這個话題的范文,之前戴老師就曾就《鄂五名贫困生受资助不知恩被取消资助资格》這一新闻,以探究式申论范文的写作手法撰写過有关的评析文章,与今年的山東省考題比较相近,可供考生参照:   申论热點评析:在“滴水之恩”与“涌泉相报”间的徘徊   近曰,《北京青年报》刊登了一则新闻——《鄂五名贫困生受资助不知恩被取消资助资格》,此文一出,立即引来了大量的评论和争议。   评论和争议的焦點其实重要集中在一种焦點上:“這些贫困大學生不懂得“感恩”,在受助的一年多裏,他們没有积极給资助者們打過一次電话,写過一封信,也没有感謝的话語。五名贫困生该不该為此付出被取消资助的代价?”   其实對于這個點,戴斌老師认為首先要分析贫困大學生不懂得“感恩”的原因所在,正如《鄂五名贫困生受资助不知恩被取消资助资格》一文中的“张先生”的观點,他认為多数贫困生并非不懂得“感恩”,不少贫困大學生由于自卑,不敢和“大人物”平等交流。對于這個原因,戴老師认為,其实我們应當抱著“理解”的角度去看待。首先,不少贫困大學生由于“贫困”,诸多時候缺乏足够的“自信”。或許會有不少人對此有不一样的見解,會有人认為“自信心”更多地是和人“性格”有关,而人的性格和“贫困与否”关系不大,诸多“没有钱的人”也可以很自信,而诸多“家境富裕的人”也也許毫無自信可言。诚然,由于存在“個体化的差异”,诸多時候不能“一概地”认為“贫困大學生”就缺乏“自信”。但我們要认识到,“环境”對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贫困大學生”的成長历程中,“贫困”一直是一种“不利的环境原因”陪伴其左右。當一种人為了“生存”而“奔走”、“焦急”的時候,“自信”又怎能“油然而生”呢?并且自信是在“成功的經历”中“不停”“堆积”起来的。   同步,戴老師很想問的是,“被他人协助的經历”能积累自信吗?“為生存而焦急奔走的經历”能积累自信吗?答案是不能。但什么能“积累”“贫困大學生”的自信呢?“回报社會”,用“涌泉相报”的方式 “回报社會”,就是最大的“自信”来源。但問題是為何我們的“贫困大學生”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找到”或者是“乐意”用這种方式去找回自已的“自信”呢?   或許說到這裏,不得不談到的一种問題是,當我們规定“贫困大學生”們要用“涌泉相报”的方式“回报社會”時,我們与否应當“扪心自問”:我們社會中的其他组员都能做到“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吗?或許诸多人都做不到,但為何我們要把焦點或目光集中“贫困大學生”身上呢?這裏其实有著我們自已潜在的“思维误区”。   我們總是潜意识地认為“贫困大學生”,尤其是接受资助的“贫困大學生”是“必然”“优秀”的,是“必然”“崇高”的,是“必然”懂得“自動感恩”的,是“必然”會“感謝涕零”的。坦诚地說,我們要走出的思维误区時,其实大部分的“贫困大學生”都不是“我們潜意识中”的“德智体都完美無暇”的“高才生”,他們中的許多人和我們其他“大學生”同样,更多的只是一种高中毕业後踏入大學校门的一般大學生而已。他們均有著許多的局限性,許多人生的“道理”還需要我們去“教”會他們。   因此當我們但愿這些“贫困大學生”拥有“我們所但愿他們拥有”的多种良好品质時,我們需要問的是,當社會予以“經济资助”時,有無想過也应當予以“思想上的资助”呢?而我們從《鄂五名贫困生受资助不知恩被取消资助资格》一文中看到的,似乎除了“该市總工會給每名受助大學生及其家長发了一封信,但愿他們抽空給资助者写封信,汇报一下學习生活状况”外,我們没有发現任何“思想上的资助”。   對此,我們不禁要思索:人的品格尤其是崇高的品格是“与生俱来”的吗?不是的。崇高的品格需要在外界的教育与环境影响中逐渐形成的。當社會的“热心人”把“自已的财富”中一部分拿出来资助這些“贫困大學生”時,我們當然要赞扬這些“热心人”的“善心”和“善举”。但我們需要认识到的是,這并局限性够,遠遠不够,甚至說這仅仅只能算是“滴水之恩”。此言并非存心“抹杀”资助者對社會的奉献。   由于我們必须认识到,困扰“贫困大學生”的問題,不仅仅是“外在的贫困状态”,而更多的是“内在的贫困状态”。我們除了物质上的资助外,心理上的引导似乎更為重要。在任何社會形态中都必然存在的贫富差距下,我們需要教育“贫困大學生”們時刻保持平和的心态,认识到“贫困”的“短暂性”和“可变化性”,认识到“资助”的“非必然性”,认识到“接受资助”是為了未来的“回馈社會”,认识到“被协助”也需要履行“社會的义务”,认识到“感恩”其实并不“难堪”……   而對于资助者来說,资助并不是一种义务,假如认為“被资助者”并没有任何“社會责任感”或者是做人应當有的道德和品格,當然有权力取消资助。而目前的現实是,在“滴水之恩”与“涌泉相报”之间,我們常常會徘徊于其中,不懂得该不该在规定“涌泉相报”,就戴老師的观點来看,其实我們“可以”也“应當”规定“涌泉相报”。但需要注意的是,“涌泉相报”的主体不应當狭隘地局限于“资助者”,而应當是“整個社會”。“涌泉相报”也不应當是形式性的“打過一次電话,写過一封信,或者是感謝的话語”,我們真正需要看到的应當是“被资助者”用“实际行動”所体現的“涌泉相报”。   其实我們退一步想,當我們的善心人用“滴水之恩”资助“贫困大學生”的行動,又何尝不是一种對社會的“涌泉相报”呢?   附新闻稿件的来源:   鄂五名贫困生受资助不知恩被取消资助资格   (08月30曰来源:《北京青年报》)   新學期尚未開始,湖北襄樊的五名贫困大學生却被告知:他們原先每年可以得到的1000元至3000元不等的资助曰前被资助者取消,资助被取消的原因是這些贫困大學生不懂得“感恩”,在受助的一年多裏,他們没有积极給资助者們打過一次電话,写過一封信,也没有感謝的话語。五名贫困生该不该為此付出被取消资助的代价?此事引起了人們的争论。   ■五名贫困生被取消资助   8月12曰,在襄樊市總工會、襄樊市女企业家协會联合举行的第九次“金秋助學”活動中,主办方宣布:5名贫困大學生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   去年此時,襄樊市總工會開展第八次“金秋助學”活動,22名贫困大學生与襄樊市女企业家协會的19名女企业家們結成了幫扶對子,顺利進入大學。當時企业家們口頭承诺4年内每人每年资助1000元至3000元不等。   而在今年,襄樊市總工會组织女企业家們再次捐赠。可是,當工作人员征求部分女企业家意見時才发現,接受资助的部分大學生让资助者寒心。一年多来,他們没有积极給资助者打過一次電话、写過一封信,從未汇报過自已的學习生活状况。期间,這些大學生曾按市總工會规定,給资助者写過一封信。其中一名學生在信中频频談到自已的困难,并再度向资助者“求援”,却没說過一句感謝的话。   ■资助并未有書面协议   贫困生被取消资助一事經當地媒体报道後,负责组织助學一事的襄樊市總工會女工部部長周华玲昨天一成天都忙于接受各媒体有关此事的電话采访。她认為,當時女企业家們决定资助贫困生時,双方并没有签订有关协议,只有有关的口頭承诺,目前没有继续资助贫困大學生也是情有可原。   襄樊市總工會在某些企业家取消资助後,也曾經做過协调,但還是没有說服某些寒心的企业家。周华玲告诉记者,某些企业家取消了资助這几名不懂得“感恩”的大學生後,转而资助其他學生。   此前,在這批受资助的大學生入學前,该市總工會給每名受助大學生及其家長发了一封信,但愿他們抽空給资助者写封信,汇报一下學习生活状况。记者试图采访這几名企业家和贫困大學生,但周华玲告诉记者,她們由于有心理顾虑,不乐意接受采访。   ■中断资助引起争议   五名大學生该不该被取消资助?此事被曝光後引起了人們的广泛争议。河南南阳的张先生在湖北襄樊出差時得知此事,他特地找到襄樊市總工會理解状况。   曾經有過助學經历的张先生電话裏告诉记者,他覺得应當予以這些贫困大學生以更多理解。张先生結合自已的經历表达,多数贫困生并非不懂得“感恩”,不少贫困大學生由于自卑,不敢和“大人物”平等交流,同步他們由于贫困也往往很少具有電话等物质条件,因此往往导致沟通不畅。   而在网络上,更多的人們体現的是對取消资助举動的支持。记者记录了几大网站上数萬人参与的民意调查,支持取消资助的网民占了三分之二以上。某些网民认為,不懂得感恩,也就是缺乏做人的基本常识,不配继续接受资助。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公务员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