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市电话局光纤接入网技术规范.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9904895 上传时间:2025-04-12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1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电话局光纤接入网技术规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市电话局光纤接入网技术规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市电话局光纤接入网技术规范 60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 北京市电话局光纤接入网技术规范 第一章 总则 1.1 光纤接入网的功能,是在各业务网的业务节点和用户终端之间建立通行连 接,对各种业务信息进行透明传输,它是实现各种业务综合接入的关键,接入 网技术能够利用系统固有的集线功能,使用户线的利率大大提高,同时使交接 机的网络管理、日常维护等工作量都相对减少。 1.2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参考国际国内的先进经验,发展首都的接入 网技术,使通信业务种类不再是单一的音频电路,而是要迅速发展宽带数据通 信、光纤租用、会议电视、多媒体通信、多媒体 CATV 等业务,并逐步向数字 化、宽带化、智能化和个人化的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迈进。 1.3 传统的接入网采用市话电缆中的铜绞线对,将交换机的用户接口与用户终 端设备连接,仅能满足用户对话音等窄带业务的需要,随着用户规模的不断扩 大和用户对各种业务的需求, 发展光纤接入网技术已成为我局刻不容缓的任 务,同时也是提高全网通信能力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1.4 为是市话光纤接入网的规划、设计、建设有章可循,特制定本规范。 1.5 本暂行技术规范,根据邮电部(1997)50号文”关于加强用户接入网规划 建设工作的通知”和北京市电话局接入网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适用于北京市 话地区光纤接入网的新建、扩建工程。它是市话网络规划和工程设计的主要依 据。 1.6 光纤接入网建设,必须依据业务需求,网络特点,充分考虑主/备用及 近、中、远期的发展需要,分期分批到位。确保网络平稳升级及扩容,保证网 络安全运行。 1.7 关纤接入网中所采用的设备几器材,必须是符合国家或行业有关技术标准, 经由质量体验部门检验合格并准许入网的产品。 1.8 规划、设计工作中,除执行本规范外,还应执行<本地电话网用户线路设 计规范>、<市话电信网光纤数字传输系统工程设计暂行技术规定>等本着规 定。 1.9本暂行规范与国家有关标准、规范有矛盾时,应以国家标准、规范为准。 1.10本规范的解释权、修改权属北京市电话局总工室。                    第二章 用户光缆网组网原则 2.1 组网方式 2.1.1 用户光缆网原则上以局间的服务区域为基础建设。其结构以#型为主、星 型为辅。 2.1.2 用户光缆网首先实现光纤到大楼(FTTB),光纤到小区(FTT#),光纤 到路边(FTTC),最后实现光纤到办公室(FTTO),光纤到家庭(FTTH)。 2.1.3 用户光缆网的配纤宜采用交接方式,加强灵活配纤功能。 2.1.4光缆环中,选择纤序1-12为每个交接点的公用纤,接入每个交接点的主干 ODF,以满足诸如SDH等设备的技术要求。见附件#。 2.1.5光交接点的容量以48芯(24进24出,不含公用纤),为#本单元,特殊情 况可依覆盖面积及业务量状况,以24芯为单元增减。 2.1.6基础网络中,每一平方公里左右地域应设一个光交接点,每个光交接点以 带4-6个光终端点的容量为宜。 2.1.7光交接点至光终端点一般采用星型结构,重要用户应选用两个不同的物理 路由进纤,形成环形结构,确保光通路安全。 2.1.8光交接点应分设主干ODF和配线ODF, 主干光纤与配线光纤的沟通采用光 跳线跳接形式,减少配线光缆对主干光缆的影响。 2.1.9 对暂时形不成环路的地区,应按整体规划分布实施,主干光缆一般不递 减,随其发展,逐步成环。 2.1.10光缆环在初建时,主干光缆的芯数配置,要有一定的备用#。 2.1.11 光缆的纤序编号,光交接点,光终端点命须规范统一。 2.2 主干光缆 2.2.1 局端ODF至光交接点主干ODF间的光缆,称主干光缆。 2.2.2 主干光缆选型,敷设方式应符合本规范要求。 2.2.3 光交接点位置距主环管道路由较近且具备条件的,主干A、B两个方向的 光缆应全部进入光交接点。分支部分光纤上主干ODF#过路部分光纤在交接间内 熔接和收容,减少室外分歧接头。光交接点#置与主环管道路由距离远,且不 具备条件时,应在距光交接点较近#孔内设分歧接口。 2.2.4 主干光缆敷设时,如某些光交接点条件尚为成熟,可在距光交接点较近 的人孔内按规定(见第四章)预留余长。 2.3 配线光缆 2.3.1光交接点配线ODF至光终端点ODF间的光缆称配线光缆。 2.3.2 配线光缆选型,布设方式应符合本规范要求。 2.3.3 配线光缆应为12芯,每个方向6芯。可两芯用于POTS业务,两芯用于 图象,两芯用于综合数据业务,或根据实际需要分配使用。 2.4 光交接点 2.4.1 光交接点是用户光缆网的基础,它是主干光缆与配线光缆的交汇点, 并经过设置的ODF架进行跳接,以灵活、多变的要求。 2.4.2光交接点位置宜选在其覆盖区的业务密集处。原有模块局、用户交换机 房、SLC/ULC设备点、小区交换间或无线基站点等为首选位置 。 2.4.3光交接箱一般要求设在室内,确实因条件限制,经试验可行后也可设在 室外。 2.4.4光交接间的面积要结合近中期的业务发展确定,有条件的要争取达到远 期的要求。当光交接点本身需安装设备时,近期10m以上,远期25 m上, 当光交接间只做光交接点时,6 m以上。 2.4.5光交接间的选址,宜在环境较好、安全、方便、便于进线的地方。 2.5 光终端点 2.5.1大楼、小区、配线间、无线基站等的用户端ODF架盒称为用户光缆接入网 的光终端点。 2.5.2光终端点的面积可根据所安装设备具体情况而定。 2.6 与实线网的关系 2.6.1 用户光缆网的建设与实线网的建设应统一规划,当前光缆网与实线网是 并存关系。 2.6.2在用户线路网设计建设过程中,要逐步限制大对数铜缆的布放。 2.6.3当前对宽带业务尚无需求的单位,原有实线暂不割接。 2.6.4在已达到一户一线的居民小区内,新建用户光缆接入网应充分利用原有 配线。 2.6.5在光缆已到位,因用户发展, 原有实线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情况下, 要根据用户线建设原则的规定并经过经济和技术分析后,再决定采取远端模 快块、环路设备或补充实践的方案。 2.7与原有用户光缆的关系 2.7.1随着用户光缆网的建设,原有到模块局、DID交换机、SLC/ULC站点、无 线基站等的原有光缆可视条件逐步纳入光缆网。但新建模块局、DID 交换机、 SLC/ULC站点、无线基站等在无特殊要求时不另布放直达光缆,必须就近入光 缆网。 2.7.2原有光缆芯数不足,可用复用技术解决,以节省投资。 2.7.3原有光缆的拆除,应首先进行方案论证,并经会审经过后方可拆除。 2.8 光缆及配套设备选型要求 2.8.1 大芯数主干光缆应选用符合规范要求的光纤带光缆,每12芯一带,光纤 带宜选用边粘型,主干光缆的芯数以环网覆盖面积和所带业务量的大小,近期 以48芯、72芯、96芯、144芯、216芯、288芯为主,凡选用288芯以上光缆程式 时应先试用后推广。      288芯以上光缆宜选用松套层绞式结构的光纤带光缆。 2.8.2配线光缆为12芯的普通型光缆。 2.8.3在受高压强磁干扰的地段,必须选用规范所规定的无金属光缆。 2.8.4光缆接口应满足多种程式光缆接续要求。     接口所用材料必须与一般见于外部线路的防腐和防其它化学损害的材料性能 相符合;允许连接分歧光缆,可连接两个以上光缆尾端;接口盒密封良好,可 承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详见3.7节。 2.9局端设备安装 2.9.1在现有传输面积较大的局所,用户光缆网的传输和接入系统的局端设备和 主干ODF应安装在现有传输室内,与中继传输系统同室,分区安装。以利于相互 利用,同时也便于统一管理和维护操作。如现有传输室面积较小, 可考虑安排 单独的用户光缆室,以便于安装主干ODF和接入网设备。 具体规定见附件3<市 话光缆施工验收技术规定>。 2.9.2在新建局所时,应设立用户光缆室,以便于安装主干ODF及接入设备。用 户光缆室应靠近传输室,以便与中继光缆相互利用。 2.9.3单独用户光缆室与中继传输室之间要安装光跳线保护槽道和#电缆走道梯, 如相距较远可布放联络光缆/电缆,安装联络ODF/DDF。 2.9.4为方便用户光缆入局,应安装自局端地下室光缆室#ODF的专用直达光缆走 道梯。 2.10 全程光连接示意图见”附件4用户光缆网结构”。 2.11 所有远端设备安装地需安装综合环境监控系统,详见”附件5综合环境监 控系统”。 第三章程用户光缆网主要技术指标 3.1光纤的技术要求 3.1.1光纤 3.1.1.1使用ITU-T G652所推荐的单模光纤 3.1.1.2模场直径(1310nm波长)标准值9.3m m              偏差不超过6 0.5m m 3.1.13包层直径标称值125m m 偏差不超过6 2m m 3.1.14在1310nm波长模场/包层同心度误差不大于1.0m m 3.1.15包层不圆度小于2%,模长不圆度6 % 涂层直径标称值2506 15m m。涂层同心度12.5m m。 3.1.1.6截止波长 截止波长满足下述l cc或l c的要求: l cc(在22米长光缆试样上测试,l cc<1270 nm) 1100nm<l cc<1280nm(在2米长光纤上测试) 3.1.1.7 (a)在1310nm 波长上的最大衰减系数为<0.4dB/KM 在1550nm 波长上的最大衰减系数为0.25dB/KM (b)用OTDR检测光纤时,光纤衰减曲线具有良好的线性且无明显大不连续和台阶。 3.1.1.8色散 1. 零色散波长:1300nm 1324 nm (2)最大零色散点斜率0.093 ps/(nm.km) (3) 1288~1339nm范围内色散系数3.5ps/(nm.km) (4)1550nm波长的色散系数# ps(.km) 3.1.1.9 数值孔径0.13 3.1.1.10 群折射率,1.4680(1310nm) 1.#685(1550nm) 3.1.1.11 拉力筛选试验 一次涂覆光纤的筛选试验拉力不小于8N,光纤应变1 %,加力时间不小于1秒。 3.1.1.12光纤衰减温度特性 -20℃~+60℃光纤衰减不变 -30℃~+60℃光纤衰减变化不大于 0.05dB/KM(与20℃时的值比较) 3.1.1.13温度循环试验结束后,温度恢复到20℃,无残余俯#。 3.1.1.14光纤上1550nm波长上的弯曲衰减特性。 以37.5mm的弯曲半径松绕100圈后,衰减增加值小于# 3.1.2光纤带 3.1.2.1几何尺寸按照Bellcore TR-20标准 光纤带的几何尺寸应满足下表规定 光纤芯数 光纤带宽度 W(μm ) 光纤带厚度 h(μm) 两侧光纤中心距 b(μm) 不平整高度 4 1115 320 795 25 6 1645 320 1325 25 8 2160 320 1855 25 12 3235 320 2915 30 3.1.2.2光纤带的季节机械性能 (1)光纤带宏弯 试验方法,FOTP-62 弯曲直径,37.52mm 测试数量,至少5个光纤带,每个光纤带10根光纤 验收标准,1550μm处,衰减α1.0dB (2)扭转 试验方法,测试长度300mm 扭转角度,180 扭转速度,20次/分钟 张力负荷,1.2kg 验收标准,试验后观察光纤不分离 (3) 光纤带不用专门工具或装置应能撕开;光纤带撕开过程中 #损坏 光纤光学性能和机械性能;从光纤带中撕开的任一25mm长度应能识别 光纤颜色。 3.1.2.3环境性能 1. 温度循环 试验方法,Bellcore-GR-20-core5.4.1 极限温度,-40℃~—+70℃ 单纤平均衰减变化,Δα0.05dB 单纤最大衰减变化,Δα0.10dB (2)光纤带老化 测试方法,Bellcore-GR-20-core5.4.2 老化后单纤平均衰减变化,Δα0.10dB 单纤最大衰减变化,Δα0.20dB 3.1.2.4光纤涂覆表面应着色,其颜色不褪色,不迁移 光纤带中着色光纤的色谱排列如下表的规定 光纤带内光纤色谱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颜色 蓝 桔 绿 棕 灰 白 红 黑 黄 紫 粉红 天蓝 3.1.2.5 光线带层叠体中各光纤带的识别应采用在各光纤带上印字方式进行识 别,字迹应明显清晰和牢固。 2. 光缆的技术指标 3.2.1光缆 3.2.1.1.在光缆主环路中,缆芯均采用在中心束管式带状结构及松套层绞式带状单模通 信用室外光缆。 2. 2.1.2护层结构 (a)护套:PE+PSP双面涂塑轧钢带纵包。       (b) 加强件:中心束管式带状有2根直径为1.8mm的镀锌加强钢丝,松套层 绞式光缆应采用高强度磷化钢丝。中心加强芯在光缆生产过程中不允许有接头。       (c)外护层(PE)厚度:中心束管式标称值为 3.0mm,层绞式外护 层标称厚度应为2.0mm,允许最小厚度为1.6mm,任何横截面上的平均厚度应不 小于 1.8mm。外护层的横截面上应无目力可见的气泡和沙眼,外护层表面应圆 整光滑,无目力可见裂纹。       (d)钢带搭接宽度在缆芯直径大于9.5mm,搭接宽度不小于6mm,在缆芯直 径小于或等于9.5mm时,搭接宽度不小于钢带圆周的20%。双面涂塑轧纹钢带的 钢带厚度 0.15mm,涂塑层厚度0.05mm。 3.2.1.3护套性能 (a)中密度聚乙烯护套在1002℃,24小时后的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符合下列要求 护套材料 热老化实验 断裂强度 断裂伸长率 MDPE 前 11.0 400 后 8.3 375 (b)光缆的中密度聚乙烯护套在1001℃,温度处理后的回缩不超过5% (c)PE护层的抗应力开裂符合最大损坏率2/10的要求 (d)钢带与聚乙烯护套之间,搭接处钢带之间的粘接撕裂强度不小于1.4N/mm 3.2.1.4 光纤带松套塑料管及阻水油膏 (a)光纤带层叠体应由单层或多层热塑性材料构成的塑料管#它对光纤带层叠 体起机械缓冲作用,塑料管内径与光纤带层叠体之间应有足够的空间,塑料管 内壁应具有较低的磨擦系数,以使光纤带层叠体在其中自由移动。 (b)在塑料管与光纤带之间应连续填充触变形阻水油膏及阻水#,以防止水份 沿塑料管纵流。 (c)塑料管应有识别色谱,其颜色应按全色谱标准配以色环标志,而且不褪色 不迁移。 3.2.1.5填充绳     填充绳用于在松套塑料管绞层中填补空位,以使缆芯圆整,填充绳是圆形 实心塑料绳,其标称外径应与松套塑料管标称外径相同,表面圆整光滑。 3.2.1.6绞层 (a)绞层应由标称外径相同的绞合元件,包括光纤带松套塑料管及能有的填 充绳经过SZ绞绞合在中心加强芯四周构成。大芯数光缆线应按层绞方式结合。 (b)光缆中应加有信号线,程式为0.6mm镀锡软铜线,按不同节#对绞合,并 有色谱标记。(信号线数量可视具体光缆程式而定)。 3.2.1.7扎纱     绞层上应有两层绕向相反的短节距扎纱,以使绞层结构稳定,扎纱是强度 足够的非吸湿性和非吸油性聚脂纱。 3.2.1.8包带层     缆芯的绞层外应绕包或纵包一层无纺布带或皱纹纸,或者是其它有相同性 能的介质带材,包带层应具有足够的隔热和绝缘性能。 3.2.1.9光缆截面大所有间隙还应连续填充触变形缆芯石油膏#用其它有效阻水 措施。 3.2.2 护层 光缆护层一般分为内护套、挡潮/铠装金属层及外护套。 3.2.2.1内护套 内护套是在光缆缆芯或芳纶纱外挤包一层聚乙烯套,一般用于#光缆,如用户要 求也可在管道及架空光缆中采用,颜色可为黑色或本色。 3.2.2.2.挡潮/铠装金属层 a. 挡潮/铠装金属层是在光缆缆芯包带层、芳纶纱或内#外纵包一层复合铝带 或复合钢带,也可既纵包复合铝带又纵包复合#。复合铝带应轧纹,其中 复合铝带作为挡潮层,复合钢带作为挡潮/铠装层。 b. 对于直埋光缆,根据用户要求,可采用复合钢带做铠装层或#用复合铝带 或复合钢带作挡潮层。 c. 复合铝带应由标称厚度为0.15mm或0.20mm的铝带,两面各复合一层标称厚 度为0.05mm的结构薄膜构成其总标称厚度应为0.15mm或0.30mm。 d. 金属复合带在整个制造段长上允许有少量的接头,接头间的距离应不小于 350m,并应保持电气导通。 e. 纵包的金属复合带外应挤包一层黑色聚乙烯护套,金属复合带与聚乙烯护 套应热粘为一体。 3.2.3标志 3.2.3.1光缆应在聚乙烯护套表面沿长度方向作永久性白色标志, 标志应不影 响光缆的任何性能,相邻标志起始点间的距离应不大于1m。若第一次标志不符 合上述要求,允许在光缆的另一侧用黄色重新标志,重新标志的数序与原标志 的数序至少应相关1000。以示区别。 3.2.3.2标志的内容应包括: a. 生产厂家名称和”北京市话局用户光缆”标记 b. 制造年份 c. 光缆产品型号,芯数 d. 米标 e. 合同编号 3.2.4标志应清晰,并与护套粘结牢固 3.2.5标志中米标的误差应在#~1%范围,以保证真实长度不小于米标。 3.3光缆检测及光缆机械性能的技术要求 3.3.1衰减监测应按YD/T629.2<光缆传输衰减变化的监测方法,第一部分后向 的散射监测法>规定,在1310nm及1550nm波长上测试。在试验期间,监测仪表 的重复性引起的监测结果的不确定性应优于0.02dB,试验中光纤衰减变化量的 绝对值不超过 0.02dB/KM时,可判为衰减无明显变化,允许衰减有某数值的变 化时,应理解为该数值已包括不确定性在内。 3.3.2衰减温度特性测试 光缆的使用范围及其衰减温度特性应符合下表规定 光缆温度特性   分级代号 适用温度范围 允许光纤附加衰减dB/KM 低限Ta 高限Tb 1级 # A -40 +60 0.05 # B -30 +60 0.05 # C -20 +60 0.05 # 3.3.3聚乙烯护套完整性 用电火花试验检验护套完整性时,在下表规定的试验电压#应不击穿。 聚乙烯护套电火花试验电压 电压类型 直流 交流 试验电压(最小值) 9KV 6KV 注:交流电压系有效值 3.3.4光缆内铜线对电气性能参数检测 项目 环阻 绝缘强度MΩ/km 绝缘强度# 线径(mm) Ω/km 单根对其它所有金属间 线对所有金属# 0.5 190 > 500V(A.C两分#) 0.6 131.6 > 500V(A.C两分#) 3.3.5光缆机械性能的技术要求、测试项目包括下述内容 3.3..5.1冲击 测试方法:IEC794-1-E4 实验条件:落高:1m 锤重:1500g 冲击点数:至少5点 冲击次数:每点至少3次 3.3.5.2重复弯曲 测试方法:IEC794-1-E6 实验条件:心轴直径:20倍缆径 重物重量:25kg L:1m 弯曲弧度: 90度 循环次数: 50次   3.3.5.3扭转 测试方法:IEC794-1-E7 试验条件:扭转长度:1m 重物重量: 25kg 扭转角度:180度 扭转次数:10次 3.3.5.4.卷绕 测试方法:IEC794-1-E11 实验条件:心轴直径:20倍缆径 密绕圈数:10圈 循环次数:5次 3.3.5.5弯折 测试方法:IEC794-1-E110 实验条件:光缆环直径:20倍缆径 3.3.5.6振动 试验条件:试样长度:1m,两端固定 频率:50Hz 中心点振幅:3mm 振动时间:10分钟 3.3.6光缆经过上述各项试验后满足下列要求 2. (1)光缆中所有光纤和所有部件均完好; 3. (2)护层无木力可见的裂纹; 4. (3)光纤衰减无变化。 3.3.6.1允许弯曲直径 动态直径(安装期间):光缆外径的20倍 静态直径:光缆外径的10倍 3.3.6.2光缆渗水性能     光缆渗水性能按照IEC794-1-F5或GB840#的规定,三米长光缆#水头高 1米,24小时光缆端头无水渗出。 3.3.6.3光缆外护层绝缘电阻    光缆外护层绝缘电阻(外护层内的铠装或金属护套或大地间),在 光缆浸水24小时后测试,不小于 KΩ·km(500 V DC测试)。 3.3.6.4光缆外护层的耐压强度    光缆外护层的耐压强度(外护层内的铠装或金属护套或大地间),在 光缆浸水24小时后测试,不小于15KV DC,2分钟。 3.3.6.5光缆塑料外套上带有间隔1米的长度标志,并有光缆型号标志和厂名; 标志为永久性的,在光缆寿命期间可见,其精确度20cm/100m详见3.2.3.2节。 3.3.6.6温度循环试验 测试方法:IEC794-1-F1 试验条件:温度台阶:+20℃、-20℃、-30℃、+60℃、+70℃。 保持时间;每一台阶24小时 循环时间:2个循环 测试要求:-20℃~+60℃光纤衰减变化相对20℃时为#dB/2KM -30℃~+70℃光纤衰减变化相对20℃时0.1dB/2KM 温度循环试验后,恢复到20℃时无残余附加衰减。 3.3.6.7环境温度 工作时:-30℃~+70℃ 敷设时:-30℃~+60℃ 运输、存储时:-50℃~+70℃ 以上任何温度范围内,光缆芯及外护层无任何损伤,填充化合物无硬#和滴漏。 3.4光缆出厂检验的要求 3.4.1出厂验收      光缆买方可派人到工厂进行抽样验收,厂方准备好检测所需仪表、#具和 记录表格等各种条件,厂验采用随机测试方法,抽样的数量#每个品种的10% (10%不足一盘时,抽测一盘),当 第一批抽样的测#中有不合格时,第二 批抽样加倍;第二批抽样测试结果仍有不合格时,则认为该产品不合格,检 查不合格不得出厂。 3.4.2光缆盘长及包装 #盘长:光缆标准盘长 m,大芯数光缆盘长可根据需要而定。 #差:盘长负偏差为0。 3.4.3包装要求 3.4.3.1光缆盘长出厂, 光缆两端密封,并固定在盘子上。 3.4.3.2光缆盘保证在运输、贮藏及安装期间,光缆的安全及性能不#损害。 3.4.3.3光缆盘上标明:制造厂名、光缆型号及芯数、光缆长度(m)#、合同 编号、毛重(kg)、制造日期、表明缆盘旋转方向的箭头及保证运#安全的其 它标志。 3.4.4光缆敷设接续后,发现属厂方责任问题由卖方负责。 3.4.5光缆生产厂家应提供一种清洗方法和材料,便于光缆施工人员在无水条 件下清洗手上或设备上的光缆防水油膏,如发泡洗涤剂、纸巾等。 3.5无源光器件大指标要求    本指标要求适用于FC接型单模光纤活动连接器,SC型活动连接器、转换12芯 带状光纤连接器等部分。 3.5.1 FC型、SC型单模光纤活动连接器   FC型、SC型单模光纤活动连接器是单模单芯光纤的两端装置插头,实现光学 对中连接耦合的机械器件。 3.5.2 FC型、SC型单模光纤活动连接器所使用的光纤及光缆参数必须符合下 列要求。 3.5.2.1光学特性 衰减: 0.4 dB/km 截止波长: 1.10μmλc1.24μm 几何参数:包层直径:125μm2μm,模长直径:9μm~10μm 模长同心度误差:0.5μm 包层不圆度:1% 光纤筛选强度:> 5N 温度特性:-40℃~+80℃,光纤附加衰减0.1 dB 3.5.2.2光纤活动连接器连接缆外直径分别为2mm和3mm两种,光缆外表光滑 无疵眼,其特性除与光纤相同外,还应有下面条件。 衰减:0.5 dB/km 外径不圆度:10% 抗拉强度:1000N 最小弯曲半径:30mm 温度特性:-40℃~+80℃,光纤附加衰减0.2 dB 颜色:黄色或橙色 3.5.2.3胶合材料      制作FC型单模光纤活动连接器所使用的粘胶必须对连接器结构无不良影 响,其物理、化学及光学特性应于光纤匹配,不得有损害连接器光学性能的 情况发生。 3.5.2.4 FC型SC型光跳线技术指标: 插入损耗:<0.2dB(A级),<0.3dB(B级) 反射损耗:-45dB(A级),-40dB(B级) 操作温度:-40℃~+50℃ 存贮温度:-55℃~+85℃ 光缆长度:1~100m(或按用户需求) 3.5.3 FC型和SC型转接器 3.5.3.1 FC型和SC型转接器是实现活动连接器耦合器件。 3.5.3.2 FC型和SC型转接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插入损耗:<0.2dB 插拨抗力:200-600g 3.5.4 12芯带状光纤连接器主要技术指标 3.5.4.1 12芯带状光纤连接器是针对12芯带状光纤做成成端连接器件。 3.5.4.2 主要技术指标 反射损耗 return loss 插入损耗 insertion loss 8.3/125μm 单模(single mode) A级 -50dB 0.3dB B级 -45dB 0.5dB 3.6 光缆接口性能与指标要求 3.6.1 接口盒 1. 所用接头盒的材料必须与护套的材料性能相符合,也必须与一般见于 外部线路的防腐和防其它化学损害的材料性能相符合; 2. 允许连接分歧光缆,可连接两个以上光缆尾端; 3. 接头盒应可承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例如埋入土壤中、浸入污水中、人 孔或架空等;对密封混合物在冷与热的气候和高湿度条件下的凝固时 间应较短; 4. 机械密封和装配时所要求的环境温度,应能适应较大的温度变化,密 封效果良好; 5. 接头盒应当在不阻断在用电路情况下可重新打开与密封; 6. 接头盒应有较强的机械性能,其内部光纤贮存板及密封接头不应受到 振动、光缆蠕动或其它机械外力的损害。 3.6.2光纤贮放板 1. 可满足多种芯数光纤接续的要求 2. 可适应多种光纤的接续方式,如熔接式、机械式或粘接式等,可满足可 方式不同的直径、长度及安装方法; 3. 光纤的弯曲半径大于30mm,保证光纤残余应力不超过0.2%; 4. 贮放板应能贮放一段光纤/带余长或松套管,以便于光纤排列和再接续; 5. 应有供识别光纤用的标志,确保按预定的顺序进行光纤接续; 6. 接头盒可重新装拆,可增加光缆和重新排列光纤。为保护在用光纤,厂 商应提供一些方法,以保证不因接头盒与贮放板重新装拆引起过大损耗 而阻断信号,也不因光纤急剧的弯曲而引起光纤故障,或由于尖锐边缘 形状而造成光纤的损伤。 3.7 光配线架(ODF)性能和指标要求 3.7.1 光缆光纤的放置 1. 弯曲半径 放置在光纤分配单元和分配架ODF上的光纤弯曲半径不小于30mm,以保证 光纤的残余应变不超过计划0.2%,或弯曲半径更大一些,以防增大波长光 损耗(参见CCITT建议G.652) 2. 接头排列 易于更换 和调整光跳线,而不会影响其它相邻光纤接头。 3. 储存排列 光纤盘收容架中储存的光缆光纤不能受到小于本节(1)所规定的值的 弯曲。另外,在使用其中的光纤或更换接头的情况下,光纤不能受到小 于本节(1)所规定值的弯曲。这包括把光纤盘拉入或拉出光纤盘收容 架所导致的盒外光纤的弯曲。 3.7.2光纤连接器 1. 光纤连接器数量 光纤连接器数量可根据需要随时增加。 光配线架(ODF)中光适配器数量根据所在位置会有较大变化。在局端 和交接点可能有几百个,在用户终端可能只有几个光纤连接器。布放 的光缆在初次使用时,利用率较低,有较大的富裕;剩余光纤可在以 后需求增大时使用。余留光纤此时可不与光纤连接器连接,用时再接。 2. 光纤连接器密度 交接点和终端点大可用空间变化较大。由于各种原因,光纤终端单元 最初空间可能太小,为保证光纤季节入并能有效管理,光配线架应具 备高密度安装连接器的条件。 3. 穿板式光纤连接器的更换 技术变化、日常损伤和毁坏致使穿板式光适配器的寿命比光缆网的寿 命短。光纤分配单元应具备不影响在用光纤而又便于更换穿板式光纤 连接器的条件。 4. 用户光缆环所用光纤连接器应选用SC型。但在局端,为能与中继网光 缆相互利用,应准备数量充分的SC-FC光跳线或联络光缆。 3.7.3 光跳线放置 选用光配线架ODF设备应能满足下列要求: 1. 弯曲半径     光纤设计有监界的弯曲半径限值,若弯曲半径小于该限值,光纤损 耗会急剧增大,光跳线放置弯曲半径为50MM。 (2)安装    安装好的跳线光纤应不受到小于监界限值的弯曲。另外在重新布放其 它的跳线时,应不影响在用光跳线。 3.7.4环境要求     光配线架要适应较大的温度变化范围。光配线架应尽可能安装在室 内的。但有些光配线架单元可能安装在野外,必须能承受大幅度的温、 湿度变化。 3.7.5极限性能要求      光配线架(ODF)安装位置应适应多种安装条件,如安装在标准机 架(机框)、机箱和墙上。由于要经常调整光纤,以便于用户接入光 缆网,光配线架程式应具有多种选择,如有前后敞开安装和人孔安装 的光纤分配单元等。为便于以后更多光纤的接入,光纤分配单元应易 于增容。 室外型光配线架单元外壳应采用坚固外装设备,密封良好,具有多种 防护能力。      3.7.6 远端设备机房或室外型设备箱应具有环境监测传感系统,和远      程传输能力,即综合环境监控系统,可进行集中监控, 3.8 全程衰减指标要求 如用户端满足入网光功率规定,本地网市话服务范围内,用户之全程总 衰减限制在α22dB,可提供光纤租用业务。详细规定见附件2<环装 光缆接入网全程光连接及衰减计算>。 全程总衰减α: a 每公里平均衰减(dB/KM) L 光缆长度(km) b 光缆接续头(死接头)的衰减(dB) c 光缆活动连接器(活接头)的插入衰减(dB) d 光纤衰减富余度(一般设定为2dB) n1 死接头的数目 n2 活接头的数目 全程光衰减计算公式: α= aL+n1b+ n2c+d 第四章用户光缆网施工技术要求 1. 光缆布放原则 4.1.1 主干、配线光缆网的建设,应采用管道(通道)布放方式。当路由环境 不具备管道布放条件时,配线光缆可采用架空布放方式。 4.1.2布放时,出、入各端口局所,宜采用双路由形式。在布放中严禁超曲率 半径的折弯、踩蹋及超负荷的牵引,以致损伤光缆。 4.1.3 架空光缆在布放时,应采用较大滑轮,并调整好牵引角度(应大于130度)。 4.1.4光缆在人手孔中作引上时,不能与其它电缆布放在同一引上管内。 4.1.5光缆预留余长 1. 管道、架空光缆接头两侧余长为10~12米(长井脖及电杆超过8米时则加长)。 2. 终端局所、业务预测点,余留长度为20米。 3. 架空光缆可适当在电杆上作”U”型余长(约20cm)。 4. 所有余长应作保护及盘数。 4.2光缆子管的选用 4.2.1光缆外径在20mm以下时,适用现有(内径Ф28mm外径Ф34mm)三根三 色塑料子管。 光缆外径在20mm以上时,应选用较大内外径的塑料子管。 4.2.2光缆子管材质均采用聚乙烯塑料子管产品,严禁使用再生塑料。 4.3光缆成端 4.3.1成端宜采用SC型光连接器,机架内应有尾纤及光跳线收容、保护装置。 4.3.2局端和交接间用于连接电路的光跳线,必须加保护措施。局端ODF之间 和ODF和光端机之间必须安装专用光纤槽道,在交接间则根据具体情况设槽道。 4.3.3光纤接续要求 4.3.3.1单芯光纤接续,双向衰减平均值应小于0.06dB. 带状光纤接续,每带衰减平均值小于0.08dB,其中单芯最大值应小于0.12dB。 光纤”活接头”的制作应在监测条件下进行,单芯连接衰减0.5dB。 4.3.3.2光纤接续应在密封、清洁的环境下进行,严禁在露天下施工。 第五章 接入设备使用规定 5.1性能要求 5.1.1 接入设备应能满足各种电信业务的接入需要,这包括窄带和宽带业务接入。 5.1.2 接入设备用户接入端接口应能兼容各种电信业务终端设备接口。接口标 准要符合邮电部有关规定,参见<用户接入网工程设计暂行#YD5023-96>第2.2节。 5.1.3 接入设备应能支持V5接口。 5.1.4选用的设备应技术先进,组网灵活,具有综合业务接入的能力。并便于安 装调测,容量及功能扩展方便,新业务的增加对设备硬#改动不大。 5.1.5工作条件对外界环境的要求较低,可采用本地供电和备份电池供电; 5.1.6 具有集中告警监控及网管功能,故障分段定位准确; 5.1.7具备定时的传输和输出/入能力; 5.1.8设备接口要求 1. 光接口:SC连接器 2. 2Mb/s接口:120Ω/G.703 3. 高次群接口:75Ω/G.703 5.2 选用原则 5.2.1 传输系统 (1)在接入网的环状光缆结构上应选用具有环状自愈能力的SDH的ADM设备 或具有相当功能的数字传输设备。 (2) 在接入网采用星状结构时,能够考虑采用终端模式的SDH的ADM设备. (3)在用户对电路量需求量小的情况下,小型化的光调制解调器#O-MMODEM 传输设备也能够加以考虑,以满足点对点的传输要求。 (4)在星状结构过渡到环状结构后,应考虑换装具有环状自愈能力的SDH的 ADM传输设备。 5.2.2接入设备 5.2.2.1 接入设备选择要以选用宽带综合业务接入系统为主。但在以话音业务 为主的区域,能够选用窄带业务接入设备(用户环路载波设备等)或RSU交换 机远端模块/用户单元作为临时过渡。但所选设备应能支持中低速数据传输和 ISDN业务。 5.2.2.2在城市商业密集地区,应采用应能满足大容量的宽带数据接入的综合 业务接入设备。 5.2.2.3针对视频点播业务接入的需要,接入设备需满足双向宽带视频信号的 传输要求。 5.2.2.4在光缆接入网上,可安装模拟或数字有线电视传输设备,为用户提供 电视传输业务。但在光纤网中,应将数字式通信用光纤与传输有线电视信号 的光纤分开使用,可同缆不同纤。 5.2.3在接入设备到用户之间的配线和引入线部分,可考虑采用多种方式解决。 能够考虑下列方式作为试验解决方案。 (1)配线和引入线部分仍沿用铜线电缆,能够考虑采用HDSL、ADSL等技术, 满足用户对宽带信号的传输要求。此时用户端接入设备应选用具有支持HDSL 和ADSL技术的宽带综合接入设备。 (2)配线和引入线部分采用铜轴电缆系统构成所谓HFC结构,利用HFC技术 满足用户对综合业务的需求。 (3)配线和引入线部分完全采用小对数光缆,利用光MODEM解决宽带信号 (2MB/s)传输问题。 (4)配线和引入线部分完全采用光缆,能够直接以光接入方式满足部分用 户对宽带信号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