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xx煤矿安全现状评价报告.docx

上传人:鼓*** 文档编号:9897985 上传时间:2025-04-12 格式:DOCX 页数:217 大小:2.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煤矿安全现状评价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7页
xx煤矿安全现状评价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煤矿 安全现状评价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 概述 3 第一节 安全评价对象、范围 3 第二节 安全评价依据 3 第三节 煤矿概况 8 第四节 煤矿生产概况 20 第五节 煤矿现有设备MA标志 21 第二章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27 第一节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的方法和过程 27 第二节 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性分析 31 第三节 危险、有害因素的存在场所 61 第四节 事故隐患及其存在场所 74 第三章 安全管理评价 78 第一节 安全管理模式 78 第二节 安全管理评价 78 第四章 生产系统与辅助生产系统评价 86 第一节 开采系统安全评价 88 第二节 通风系统安全评价 93 第三节瓦斯灾害防治系统安全评价 93 第四节 防灭火系统安全评价 97 第五节防治水系统安全评价 100 第六节 煤尘防治系统和职业健康安全评价 105 第七节 爆破安全评价 105 第八节 提升、运输系统安全评价 109 第九节 电气系统安全评价 109 第十节其它系统安全评价 111 第十一节 矿井综合安全评价 120 第五章定性、定量评价 145 第一节事故树危险度分析 145 第二节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 156 第六章 煤矿事故统计分析 160 第七章 安全措施及建议 165 第一节 针对事故整改措施的建议 165 第二节 安全管理措施及建议 165 第三节 安全技术措施及建议 167 第八章 安全评价结论 177 附录: 1.安全现状评价“委托书” 2.采矿许可证副本 3.安全生产许可证副本 4.煤炭生产许可证副本 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炭工业管理局文件(新煤行管发【2011】425号)文:“关于对新疆拜城恒泰煤业有限公司恒兴煤矿等七处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的批复” 6.煤层自燃倾向性和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 7.矿山救护服务协议 8.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资格证 9.矿井主要设备仪器的检测检验报告 3 2013年2月 布拉克煤矿 安全现状评价 前言 新疆温宿县克孜勒布拉克煤矿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的博孜墩柯尔克孜民族乡。煤矿距314国道50km,距库拜公路42km,从314国道的五团处沿去博孜墩的公路可到达该矿,从煤矿向东有便车道可到达拜城县的老虎台乡,交通较为便利。该矿行政区划属温宿县管辖。 煤矿设计生产能力为90kt/a,井田范围内的地质储量为9.42Mt,设计可采储量1.43Mt,矿井服务年限28.3a。矿井开拓方式为主、副平硐开拓,布置有主、副平硐和1个斜风井。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分列式,通风方法为机械抽出式,采煤方法为伪倾斜柔性掩护支架爆破落煤采煤方法,矿井运输方式为电机车牵引矿车运输。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要求,实行煤矿安全评价工作,是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的方针,实施安全目标管理,有效监控和治理煤矿事故隐患,减少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是建立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的制度保障。 本公司于2013年1月19日接受新疆温宿县华盛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委托对公司所属的克孜勒布拉克煤矿进行安全现状综合评价。我公司接受委托后,成立安全评价项目组,编制安全评价工作计划,开始安全评价工作。 为了开展本项目的安全现状评价工作,项目组成员于2013年1月19日至1月21日对现场进行了勘查和调研,收集相关技术资料、图纸及设计方案,按照新煤安监发【2004】182号文的要求对井下生产各个系统进行查看实测,结合煤矿实际情况,从安全管理、开采工艺、人员素质、职业卫生、生产设备及设施等方面对煤矿的整体危险、有害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危险辩识和分析。各个专业现场指出隐患问题,该矿对我公司提出的隐患问题进行了整改落实,并对整改落实情况向我公司进行了回复。 通过对危险有害因素分析的结论,运用安全检查表、事故树分析、专家评议等评价方法对该矿安全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对矿井的危险性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并提出了预防措施和整改建议。针对煤矿五大灾害进行了事故树定量分析,最后形成综合评价结论。 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文件)及上述资料表明:煤尘具有爆炸性,构成矿井重大危险源。矿井瓦斯等级鉴定属于低瓦斯矿井,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瓦斯聚集的现象,煤矿在2004年发生过瓦斯爆炸事故,因此瓦斯危害应作为重大危险源管理。 A3、A5号两层可采煤层的顶板稳定,开采过程中存在大面积采空区的现象,属于煤矿的频发事故,是煤矿主要控制的危害之一。 该矿存在的主要危害排序为:煤尘爆炸危害、瓦斯危害、顶板危害、火灾危害、水灾危害、放炮危害和机械伤害等。职业病危害主要表现在煤尘危害。 根据矿井危险度分析,瓦斯爆炸事故和煤尘爆炸事故是该矿存在的主要事故隐患,其次是顶板事故、水灾事故和火灾事故。必须引起该矿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加强安全设施的的配备及管理。 依据(新煤安监发【2004】182号)文制定的安全检查表检查情况,布拉克煤矿综合得分为74.86分,为B类矿井,属基本安全矿井,基本满足安全生产要求,矿方应对本报告中提出的隐患问题进行整改,整改完成后达到安全生产的要求。 该报告仅对现场查看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评价。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安全评价对象、范围 本次安全现状综合评价的对象是依照《煤矿安全评价导则》(煤安监技装字【2003】114号)的要求,分析和预测该矿生产全过程、安全管理制度、人员素质、生产设备、辅助设施、职业卫生等各系统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对策措施及建议,以提高矿井的本质安全程度。 评价的范围:布拉克煤矿安全生产工艺全过程。 安全现状综合评价的对象:布拉克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生产全过程及设备设施。其目的: 1.分析识别煤矿生产各系统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危险、有害因素和事故隐患存在的场所。 2.通过对该煤矿的设施、设备、装置实际运行状况的检查、检测及定性、定量分析和计算,查找布拉克煤矿生产各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危害程度。 3.为保证煤矿生产工艺及设备的安全运行,避免各类危害事故,保障员工身心健康,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技术调整方案和安全管理对策措施,以确保煤矿生产过程运行安全。 4.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实施安全验收、监督管理提供依据。作为建设单位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申请建设项目安全验收审批的依据。 第二节 安全评价依据 一、安全评价依据的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年6月29日,第九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4年7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理事会第八次会议通过) 3.《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 4.《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1992年11月7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5.《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1996年10月11日,国务院批准,1996年10月30日劳动部发布) 6.《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1996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 7.《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8.《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07年6月29日通过,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第397号)2004年1月7日国务院第34次常务会议通过 10.《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66号)2006年4月26日国务院第134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11.《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2007年3月28日国务院第172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 12.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罚款处罚暂行规定》(第13号令)已经2007年7月3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 二、技术规范及标准 1.《煤矿安全规程》(2011年实施) 2.《安全评价通则》(AQ8001-2007) 3.《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 4.《特殊工种安全培训考核管理规定》(经贸委令第13号) 5.《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78-85) 6.《矿井瓦斯抽放管理规范及反风规定》 7.《煤矿防治水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8号,2009年12月1日起实施)。 8.《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 9.《煤炭工业采暖通风及供热设计规范》(MT/T5013-96) 10.《矿山电力设计规范》(GB50070-94) 1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1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13.《煤矿井下粉尘防治规范》(试行) 14.《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AQ9002-2006) 15.《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50215-2005) 16.《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 17.《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规范》AQ6201-2006 18.《矿井通风安全装备标准》(WT/T5016-96) 19.《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规范》(AQ1048-2007)。 20.《噪音作业分级》(LD8O-95) 21.《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GB5817-1986 三、政策法规 1.《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监察规定》(2003年7月4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及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令第6号)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 3.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瓦斯治理工作的指导意见》(2008年8月11日) 4.《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国发〔2011〕40号) 5.《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 6.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30号:《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2010年4月26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 7.《关于国有煤矿防治重大瓦斯煤尘事故的规定》(煤办字第142号) 8.《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贸委令第 13号) 9.【90】中煤总安字第171号文“关于颁发《煤矿井下粉尘防治措施》(施行)的通知” 10.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瓦斯治理工作的指导意见》(2008年8月11日)。 1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安全生产条例》2007年9月2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 12.新疆煤矿安全监察局(新煤安监发【2007】248号)文“关于印发《新疆煤矿企业劳动定员管理规定》的通知”; 13.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安监技装字【2003】114号)文:《煤矿安全评价导则》 14.新疆煤矿安全监察局(新煤安监发【2004】182号)文:“关于下发《新疆煤矿(生产矿井)安全现状综合评价报告编制细则(井工部分)和《新疆煤矿》(生产矿井)安全现状综合评价标准(井工部分)的通知》” 15.“关于斜井跑车防护装置安全标志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矿安标字【2006】47号) 16.《关于煤矿瓦斯数字化安全监控系统装备和维护使用工作的指导意见》新煤办发【2006】346号 17.新疆煤炭安全管理局(新煤安技发【2008】63号)文“转发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发布《禁止井煤矿使用的设备及工艺目录(第二批)》的通知” 18.新疆煤矿安全监察局(新煤安监发【2008】51号)文:《关于新疆井工矿井安装通讯、压风、防尘供水系统有关要求的通知》 19.新疆煤矿安全监察局(新煤安监发【2008】76号)文“关于加强煤矿供电安全的通知” 20.新疆煤矿安全监察局(新煤安监发【2003】52号)文“关于印发《新疆地方国有和乡镇煤矿矿井安全监控系统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21.安委办发【2006】21号文:《关于加强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装备联网和维护使用工作的指导意见》 22.《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 23.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国家煤矿安监局(安监总煤监〔2012〕153号)文《关于印发加强煤矿建设安全管理规定的通知》 24.新疆煤矿安全监察局(新煤安监发【2008】51号文):《关于新疆井工矿井安装通讯、压风、防尘供水系统有关要求的通知》 25.原煤炭工业部印发《关于推广使用四项通风安全装备的决定》的通知(煤安字【1994】第425号) 26.《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财发【2012】16) 27.《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试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安监办字【2004】4号) 28.新疆煤矿安全监察局(新煤监管发【2010】221号)“关于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试行)》的通知” 29.《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深入持久开展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总煤行【2009】117号) 四、煤矿提供的资料 1.安全现状评价“委托书” 2.采矿许可证正、副本 3.安全生产许可证正、副本 4.煤炭生产许可证正、副本 5.矿方提供生产资料、检测检验报告及图纸资料 6.现场收集资料。 第三节 煤矿概况 一、地理概况 (一)交通位置 新疆温宿县克孜勒布拉克煤矿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的博孜墩柯尔克孜民族乡。煤矿距314国道50km,距库拜公路42km,从314国道的五团处沿去博孜墩的公路可到达该矿,从煤矿向东有便车道可到达拜城县的老虎台乡,交通较为便利。该矿行政区划属温宿县管辖。详见煤矿交通位置图1-3-1。 煤矿 图1-3-1矿区交通位置图 (二)地形地貌 矿区地处天山南麓中段、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山区,总体地形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海拔高程在+2150m~+2600m之间,最大高差450m左右。 (三)河流 矿区内的沟谷为干沟,逢雨季或冰雪消融期形成洪水。矿区内无常年性河流。 (四)气象及地震 该区气候为干旱的内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年降雨量约400mm,年蒸发量2400mm,年平均气温为0℃。 据1989年出版《新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g,本矿地震烈度属Ⅶ度地震烈度区,本地区属地震多发带。 (五)矿区水源、电源及通信情况 1.电源条件 矿井1回10kV供电线路,电源引自克孜布拉克大队35kV变电所10kV侧,矿井建有1座柴油发电机站,设有1台200kW柴油发电机组作为矿井的备用电源。在煤矿工业场地建有10kV变电所,供煤矿生产、生活用电。 2.水源条件 在主平硐前及4号探井附近有泉水,为现生产矿井的主要饮用水。经化验分析只能作为一般性生活用水,设计矿井生活水源为矿区东部6km处的木扎特尔河,可作为饮用水,河床标高约+1864m,水量一般在8~300 m3 /s。 3.通信条件 矿井对外通信采用电信固定电话和移动通讯。矿井内部调度通信在矿调度室设SOC8000型程控电话交换机。 二、地质条件 (一)地层 勘探区出露与分布的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三叠系小泉沟群(T3xq)、侏罗系克拉苏群(J1-2k)和第四系(Q3-4)地层。各地层分述如下: 1.三叠系(T) 三叠系上统小泉沟群(T3xq):出露于勘探区北部地区。为河流三角洲相与河流相形成的巨厚层状的深灰色粉砂质页岩,夹有灰白色粗砂岩,地层厚度大于500m,未见底,平行不整合。 2.侏罗系(J1-2) (1)侏罗系下统塔里奇克组(J1t):为河流相及泥炭沼泽相形成的含煤地层,出露于矿区北部,岩性为深灰色砂砾岩、煤层、粗砂岩、粉砂岩。该地层一般厚度为58.71m。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实测段分层岩性如下: 1)深灰色厚层状砂砾岩,砾石成份以变质岩、隧石为主,滚圆状,砂质充填,砾径10~50mm,偶见100mm的砾石。在全区呈条带状出露,为侏罗系标志性砾岩,十分稳定,厚14.96m。 2)深灰色粉砂岩,含泥质,上部为一薄层的炭泥岩,较软,厚12.2m。 3)A3号煤层,黑色,平均厚3.01m。 4)浅灰色厚层状粗砂岩,下部为一稳定的薄层状褐色细砂岩,是A3煤层顶板的标志层,厚16.50m,上部发育有A4号煤层。 5)深灰色粉砂岩,呈薄层状,厚6.5m。 6)A5号煤层,厚5.54m。整合接触。 (2)侏罗系下统阿合组(J1a):岩性为细砂岩、粗砂岩和细砂岩,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厚374.18m,为河流相形成的碎屑岩构造。 1)灰白色巨厚层状砂砾岩,砾石以细砾岩为主,砾径一般小于10mm,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次圆状,夹有砂质结核,地貌上常形成陡崖,厚150.0m,是阿合组的标志层。 2)灰绿色薄层状细砂岩夹中厚层状的灰白色粗砂岩,厚46.0m。 3)灰白色砂砾岩,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含有暗色矿物,砾径一般为5~10mm,厚24.5m。 4)灰绿色细砂岩,层面含少量白云母片,厚13.10m。 5)浅灰色砂砾岩,以石英为主,含有变质岩,砾径10mm以内,厚14.2m。 6)灰绿色细砂岩与灰白色粗砂岩互层,厚50.30m,整合。 (3)侏罗系下统阳霞组(J1y):出露于矿区南部,岩性为砂砾岩、细砂岩、粗砂岩及中砂岩,厚224.50m。 1)浅灰色砂砾岩,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砾径一般为5mm,厚47.3m。 2)灰绿色细砂岩与灰白色粗砂岩互层,厚27.2m。 3)浅灰色砂砾岩,成份以石英为主,粒径一般不大于5mm,厚9.3m。 4)灰绿色中砂岩夹浅灰色粗砂岩,厚14.7m。 5)灰绿色细砂岩与灰绿色粗砂岩互层,厚40.5m。 6)岩性为灰黑色、浅灰绿色粉砂质页岩,其下部为一厚层状灰白色粗砂岩,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厚度大于100m。 (4)侏罗系中统克孜努尔组(J2k):出露于勘探区南部,岩性为厚层粗砂、浅灰绿色细砂岩,厚度大于120m,未测到顶,不整合。 3.第四系(Q3-4) (1)第四系更新统(Q3):分布于井田中部山梁或沟谷内,为风成黄土,厚度一般小于5.0m,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 (2)第四系全新统(Q4):分布于冲沟或山坡,为风化岩、砂土堆积物,厚10m。 (二)构造 矿区东部构造由一倒转向斜(W1)和一倒转背斜(M1)组合而成,西部为一倒转的单斜构造。 1.W1向斜 分布于矿区东部,其轴迹走向近于东西向,在2线西部消失。向斜北翼地层倒转,倾向北,走向近于东西,倾角在50°~67°之间,一般60°;向斜南翼倾角较为平缓,最大为37°,最小10°,一般为15°。 2.M1背斜 分布于勘探区东部,位于W1向斜以南,与W1向斜近平行排列,背斜轴走向近于东西向,该背斜在2线西部消失。背斜南翼岩层走向近于东西,倒转向北倾斜,倾角在67°~73°之间,平均70°。 3.单斜构造 勘探区3线以西的岩层构造为一向北倾斜的倒转单斜构造。岩层倒转向北倾斜,倾角在36°~46°之间,一般为40°,东部地层较陡,西部较缓。地层近东西走向。 区内未发现有断层构造的岩浆岩。 三、煤层与煤质 (一)煤层 区内含煤共3层,全区发育,由下向上编号依次为A3、A4和A5,其中A3、A5全区可采,A4煤层为薄煤层厚度在0.4~0.2m之间,一般厚度在0.3m,全区不可采。煤层总厚度为8.75m,可采煤层总厚度为8.55m,含煤系数15%。 详见煤矿可采煤层特征表1-5-1。 可采煤层特征表 表1-5-1 项目 煤层编号 总厚度 有益厚度 顶底板 层间距 夹矸层数 煤层 结构 稳定性 备注 平均(点) 最小~最大 平均(点) 最小~最大 顶板岩性 底板岩性 平均(点) 最小~最大 A5 5.54(9) 2.8~9.18 5.54(9) 2.8~9.18 砂砾岩 粉砂岩 24.53(7) 17.67~137.0 无 简单 稳定 A3 3.01(8) 2.21~3.5 3.01(8) 2.21~3.5 粗砂岩 粉砂岩 无 简单 稳定 现将A3号和A5号两层可采煤层自上而下列表叙述如下: (1)A5号煤层:平均真厚为5.54m,该煤层全区可采,结构简单,顶板为灰白色砂砾岩。局部常有一薄层的炭质泥岩伪顶发育,底板为深灰色粉砂岩,属稳定煤层。 (2)A3号煤层:平均真厚为3.01m,煤层厚度变化不大,全区可采,与A5煤层平均间距为24.53m。煤层顶板为厚层状的粗砂岩,底板为薄层的灰黑色粉砂岩,该岩性在全区较稳定,为稳定煤层。 各煤层之间的间距特征为:A5与A4间距一般为6.0m,全区较稳定,变化不大。而A4与A3的间距有一定的变化,间距平均为18.53m,较稳定。 (二)煤质 1.煤的物理性质 A3号煤层:黑色,自然光下呈沥青光泽,呈粉状或碎粒状或块状,具参差状断口,无节理,较硬,宏观煤岩类型为暗亮煤。 A5号煤层:黑色,呈粉碎粒状,具沥青光泽,主要为暗煤。 2.显微煤岩特征 A3号煤层:有机质组分占92.5%,无机质组分占7.5%。其中有机质主要为凝胶化组分91.5%,半凝胶化组份1.0%,不含丝化组分和稳定组分。无机质主要为粘土矿物和碳酸盐矿物,硫化物甚微,煤岩类型为亮煤,变质阶段为Ⅳ阶。 A5号煤层:有机质组分91.6%,无机质仅8.4%,其中有机质主要为凝胶化组份达89.0%,其次为半凝胶化组份占2.6%,未见丝炭化组分和稳定组分,无机质主要为粘土矿物和碳酸盐矿物,煤岩类型为亮煤,变质阶段为Ⅲ阶。 详见煤岩特征综合成果表1-5-2。 煤岩特征综合成果表 表1-5-2 煤号 变质 程度 有机质各组 有机质 无机质 无机质各类% 反射率 凝胶 化组 半凝胶化组 丝炭化组 稳定组 焦块 粘土类 硫化物类 碳酸盐类 氧化物类 其它 A3 Ⅳ 88.8-93.4 91.5 0-2.0 1.0 0 0 0 89.2-91.8 92.5 5.2-10.8 7.5 5.0-6.7 5.9 0.3 0 0 0 0.95~1.3 1.2 A5 Ⅲ 89.0 2.6 0 0 0 91.6 8.4 8.0 0.0 0.4 0 0 0.95 3.煤的化学性质及工艺性能 A3号煤层的精煤挥发份平均为11.0%,粘结指数为零,煤分类定为11号贫煤,编码为11PM。A5号煤层的精煤挥发份平均为11.2%,粘结指数为零,煤分类为11号贫煤,编码为11PM。井田内A3、A5两层主采煤层均具有特低灰、特低硫、特低磷的特点,实为优质洁净煤,同时具有高发热量,低灰熔融性的特点,可广泛用于热力发电,工业锅炉和民用生活等方面。 各煤层灰分、灰融性、含硫性见表1-5-3、1-5-4、1-5-5。 灰成份、灰熔融性综合成果表 表1-5-3 煤号 SiO2 (%) Fe2O3 (%) AL2O3 (%) CaO (%) MgO (%) SO3 (%) TiO2 (%) A3 40.44~58.82 50.31 4.11~26.96 15.25 15.6~18.71 17.23 3.05~23.57 10.97 0.19~1.68 0.84 1.43~3.44 2.03 0.66~1.35 1.02 A5 13.36~39.67 25.63 19.38~46.84 30.97 7.27~24.85 14.35 7.03~27.64 17.75 1.87~2.35 2.06 4.36~8.34 5.99 0.51~1.89 1.13 煤的灰熔性成果表 表1-5-4 煤号 HT℃ 煤灰熔融性 灰份(%) DT℃ ST℃ FT℃ A3 1200~1300 1257 1100~1260 1164 1150~1310 1214 1230~1370 1299 5.17~10.2 7.2 A5 1250~1380 1290 1190~1330 1247 1210~1350 1263 1170~1400 1313 2.95~7.72 5.37 各种硫统计成果表 表1-5-5 煤号 St.d(%) Ss.d(%) Sp.d(%) So.d(%) A3 0.3~0.88 0.48 0.02~0.04 0.03 0.04~0.72 0.41 0.08~0.23 0.14 A5 0.2~0.65 0.38 0.02~0.23 0.11 0.1~0.45 0.24 0.0~0.13 0.05 4.煤的风氧化带 该区煤层露头裸露于地表,风氧化带沿煤层露头广泛分布,据地质报告所提供的资料,区内风氧化带垂深为30m。 四、水文地质条件 (一)地下水形成的自然因素 1.地形、地貌 井田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中、低山区内的山前坳陷之中。地势呈西高东低、北高南低、走向近东西向的带状分布。地表风化裂隙发育,特别在矿区东部主平硐附近地表褶曲轴部构造裂隙发育。南北向冲沟较发育,地表排泄条件良好。勘探区中部西部的低洼和阴坡上第四系风积亚砂土较发育,厚度不超过5m。 矿区内无常年性地表水流,仅有一些季节性冲沟,在该矿区西部有一较大冲沟,在暴雨、冰雪消融期形成水流,流量为0.16L/s,其补给源为北部高山区大气降雨、雪融水,由北向南有时为明流有时为潜流流入该矿区。在矿区东部6km处的木扎特尔河为一常年性河流,河床标高约1864m,年迳流量14.5亿m3,水量一般在8~300 m3 /s,丰水期7月~10月,枯水期为12月至上3月。 2.气象 该区气候为干旱的内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年降雨量约400mm,年蒸发量2400mm,年平均气温为0℃。 3.地表水及泉水 (1)地表水:矿区内及附近地表水系不发育,东部6km处有一条常年性河流即木扎特尔河。该河水量大,流量在8~300m3/s之间。区内均为季节性的冲沟,西部有一较大冲沟即松树沟,在暴雨、冰雪消融期形成较大水流,水量为0.61L/s。在勘探区东部主平硐以南约150m处有一南北向冲沟,沟谷宽50m,深10m,为“U”字型沟谷。该沟谷水量一般在3.155L/s。 (2)泉水:在矿区中部4号探井附近的陡坎低洼处侏罗系下统阿合组厚层状的粗砂岩岩层中出露一处泉水,泉水流量为0.11574 L/s,位于矿区东部主平硐向南50m处,标高为+2278m。 (3)阿合组厚层状的粗砂岩中出露有一处泉水,泉水流量为0.07 L/s。另一处距主平硐南100m,标高为+2263m,处于陡坎低洼处,出露在侏罗系下统阿合组地层中,泉水出口处被第四系坡积物覆盖,泉水流量为0.119 L/s。由于矿区缺乏水源,故矿区内出露的泉水均为现该矿的主要饮用水和生活用水水源。 (二)含(隔)水层的划分 1.含(隔)水层的划分 (1)三迭系上统小泉沟群(T3xq)隔水层(G1) 分布于矿区北部,为河流三角洲相与河流相形成的巨厚层状的深灰色砂质页岩,夹有灰白色粗砂岩,与侏罗系下统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其岩性构成勘探区北界隔水边界。地层厚度大于200m,未见底。 (2)侏罗系下统塔里奇克组(J1t)含水层(H1) 侏罗系下统塔里奇克组(J1t)为河流相、泥炭沼泽相形成的含煤地层。分布于矿区北部,岩性为深灰色砂砾岩、煤层、粗砂岩,含A3、A5两层全区可采煤层。含水层(H1)主要含水岩性为A3号煤层顶板粗砂岩、A5煤层顶板砂砾岩层。从主平硐、4号探井井下巷道中观测,水是从煤层顶板岩层裂隙中向外渗出,该含水层水量最大为2.7L/s。 (3)侏罗系下统阿合组含水层(H2) 侏罗系下统阿合组含水层(H2),分布于矿区中部,呈东西向带状展布。岩性以细砂岩、粗砂岩、细砾岩、砂砾岩为主,岩石表面风化裂隙较发育,该含水层在矿区东部主平硐前陡坎低洼处出露有2处泉水,地层厚度为326m。 (4)侏罗系下统阳霞组隔水层(G2) 侏罗系下统阳霞组隔水层(G2)分布于矿区南部呈东西向带状分布,岩性以粉砂岩为主,中夹薄层细砂岩。在该组底部有一厚层状灰白色粗砂岩、该岩层在勘探区东部陡坎低洼处出露一微量的泉,其岩性构成矿区南界隔水边界。该组地层厚度大于224.5m,未见顶。 (5)第四系上更新统(Q3eol)透水不含水层 第四系上更新统(Q3eol)分布于矿区山梁顶部及沟谷的北坡,为风积亚砂土,厚度不超过5m,由于所处地势较高,地层坡度大,该地层为透水而不含水层。 (6)第四系全新统(Q4dl)透水不含水层: 第四系全新统地层,分布于勘探区内所有冲沟沟内、沟口附近及山前地带,主要为砾石、砂砾石,厚度0.5~4m。由于该地层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沟谷坡度较大,该地层成为透水而不含水层。 2.断层导水性 区内各矿井井下所揭露岩层涌水量不大,未发现构造导水情况。 3.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关系 矿区内无常年性地表水流,仅有一些季节性冲沟。只有在冰雪融化、暴雨期才形成短暂的水流。该水流通过塌陷坑及裂隙带补给地下水。北部的高山区常年积雪,在雪融期融化成溪流,自北向南流淌,以明流或地下潜流形式直接补给地下水。主平硐南部的冲沟是该区地表水、泉水、矿井水及地下水的排泄区。 4.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矿区地下水以大气降水、北部高山区雪融水补给为主。地下水自北向南,由西向东,径流条件差,运动迟缓。地下水以泉或矿山开采、人工疏排的形式排泄。在该区东部主平硐以南150m处的南北向冲沟为主要排泄区。 矿井现开采水平位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以上,岩层富水性弱,充水水源主要为煤层顶板基岩裂隙水。 矿井水文地质属条件简单的矿床。 5.老窑充水因素 本矿区自建井以来,除主平硐、4号探井外其余矿井均已报废。老窑采空面积较大,报废时间较长,井下会有一定的积水。 6.生产矿井充水因素 (1)主平硐 位于矿区东端,建于1997年,目前年产量9万吨, A5煤层巷道总长700m,巷道中潮湿无水。A3煤层巷道总长1120m,从A3号煤层顶板厚层粗砂岩层中有一定量的水向外渗出,水量一般为2.172L/s。顶板未发现底鼓现象。 (2)4号探井 位于井田中部,井口标高+2372.29m,采用平硐开拓,由东向西沿A3号煤层掘进,巷道总长870m,从A3号煤层底板厚层粗砂岩层中有一定量的水向外渗出,水量一般为0.794L/s,刚揭露时水量较大,随着含水层储量释放,水量由大变小。 详见矿区涌水量统计表1-5-6。 克孜勒布拉克矿区涌水量统计表 表1-5-6 名 称 位 置 标 高 (m) 涌 水 量 备 注 L/s m3/h 主平硐 井田东部 2277.44 2.172 7.1892 1号泉水 井田东部 2268.10 0.119 0.4281 主平硐前水大 2号泉水 井田东部 2277.40 0.07 0.252 主平硐前 3号泉水 井田中部 2397.00 0.11574 0.417 4号探井附近 4号泉水 井田东部 2207.50 微量 微量 勘探区南界附近 4号探井 井田中部 2372.29 0.794 2.8584 勘探区中部 地表迳流 井田西部 2608.00 0.610 2.196 季节性冲沟 7.矿区充水因素 塔里奇克组为含水岩组,A3、A5号煤层的底板均为粉砂岩,顶板分别为厚层的粗砂岩和砂砾岩,是勘探区内煤层的直接充水含水层,以渗水为主,水量一般为2.172L/s,最大(雨季)为2.78L/s。中部的侏罗系下统阿合组含水层是可采煤层间接充水含水层。在主平硐以南约30~40m,标高+2268m,陡坎低处有流量分别为0.07L/s和0.119L/s的两处泉水。各生产矿井井下揭露未发现断层引起涌水情况,当煤层浅部开采时老窑积水可成为矿坑充水因素之一。此外对煤矿开采构成威胁的是冰雪融化,暴雨期形成的短暂水流,沿地表塌陷坑及裂隙渗入井下,故应对地面塌陷区采取措施,以防发生淹井事故。 8.矿井涌水量 矿井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正常涌水量为13.03m3/h,最大涌水量为16.68m3/h。 六、开采技术条件 (一)煤层顶底板岩性特征 1.井田主采煤层顶底板特征 A3、A5号两层可采煤层的顶板稳定,岩性分别为粗砂岩、砂砾岩,属坚硬岩石,底板岩性均为粉砂岩,岩性稳定,属半坚硬-松软岩层,测试结果见下表。该矿主平硐开采A3、A5两层煤,采用前进式仓储法开采,煤层松软易垮落,巷道圆木支护,井下无高温区,底板未发现底鼓现象,从A3煤层顶板厚层粗砂岩层裂隙中有一定量的水向外渗出,水量一般为2.172L/s。 地质报告提供了煤层岩石顶底板力学测试,测试结果详见表1-5-7 。 煤层顶底板力学试验统计表 表1-5-7 煤层 编号 采样地点 采样 位置 岩性 容 重 (g/cm3) 比 重 (g/cm3) 天然状态单向 抗压强度 (MPa) 天然状态 抗拉强度 (MPa) A5 主平硐 底板 粉砂岩 2.53 2.78 29.9 0.9 A5 主平硐 顶板 粉砂岩 2.67 2.82 48.6 4.7 A3 主平硐 底板 粉砂岩 2.32 2.62 14.2 1.6 A3 主平硐 顶板 粗砂岩 2.62 2.80 96.9 4.9 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对岩石进行分类,该矿区煤层底板岩石抗压强度在14.2MPa≤R≤29.9Mpa之间,抗拉强度在0.8 MPa≤R≤1.6 Mpa之间,属软弱强度岩石。 A3煤层顶板为粗砂岩,厚度20m,容重r=2.62g/cm3,单轴抗压强度96.9MPa,单轴抗拉强度4.9Mpa,属坚硬强度的岩石。 A3煤层底板为粉砂岩,厚度16m,容重r=2.32 g/cm3,单轴抗压强度14.2MPa,单轴抗拉强度1.6 Mpa,属软弱强度的岩石。 A5煤层顶板为砂砾岩,局部相变为粗砂岩,容重r=2.67g/cm3,单轴抗压强度48.6MPa,单轴抗拉强度4.7MPa,属中等强度的岩石。 A5煤层底板为粉砂岩,厚度为5m,容重r=2.53g/cm3,单轴抗压强度29.9MPa,单轴抗拉强度0.8MPa,属软弱强度的岩石。 2.煤层顶底板稳定性 考虑到岩石受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的影响,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岩石强度降低,对煤层顶、底板按软弱岩石对待。矿区内岩煤层直立,应防止煤层顶底板垮落和巷道片帮事故发生。 (二)瓦斯、煤尘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报告/总结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