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南山森林公园高屋休闲乐园配套一期项目设计总说明大学毕设论文.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9897726 上传时间:2025-04-1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8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山森林公园高屋休闲乐园配套一期项目设计总说明大学毕设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南山森林公园高屋休闲乐园配套一期项目设计总说明大学毕设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设 计 总 说 明 1 工程概况 重庆高屋置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称甲方或建设方)拟在重庆市南岸区黄桷垭兴建南山森林公园高屋休闲乐园配套一期项目。建筑场地按设计方案标高平场后,将形成数条环境及基坑边坡(各边坡具体情况见下表1.1)。受建设方委托,我院承担该边坡治理工程设计,永久边坡设计合理使用年限为50年,临时边坡设计合理使用年限为2年。本次为方案图设计阶段,要求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表1.1南山森林公园高屋休闲乐园配套一期边坡治理一览表 边坡 编号 长度(m) 高度(m) 边坡类别 边坡工程安全等级 ABC 39.4 2.5-9.6 挖方岩土质边坡(永久边坡) 二级 CD 15.5 22.9-25.4 挖方岩土质边坡(永久边坡) 二级 DE 36.2 25.4-29.8 挖方岩土质边坡(永久边坡) 二级 EF 15 29.8-32.0 挖方岩土质边坡(永久边坡) 二级 GG1 9 35.8 挖方岩土质边坡(永久边坡) 一级 G1G2 45.1 28.3-35.8 挖方岩土质边坡(永久边坡) 一级 G2H 44.2 1.0-32.4 挖方岩土质边坡(永久边坡) 一级 HI 15.0 45.7-46.8 挖方岩土质边坡(永久边坡) 一级 IJ 18 35.7-46.8 挖方岩土质边坡(永久边坡) 一级 MK 27 3-14.3 挖方土质边坡(永久边坡) 二级 KN 32 4.4-13.5 挖方土质边坡(永久边坡) 一级 NO 16 11.9-13.5 挖方土质边坡(永久边坡) 一级 OP 25.2 6.7-11.9 挖方土质边坡(永久边坡) 一级 PQ 10.7 5.4-6.7 挖方岩土质边坡(永久边坡) 二级 QR 16 4.1-5.4 挖方岩土质边坡(永久边坡) 二级 A1B1 187.5 0-5.2 挖方土质边坡(临时边坡) 二级 2 设计依据 2.1 《设计委托书》 2.2 《设计合同》 2.3 《总平面图》 2.4 由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6年3月所作《重庆高屋森林酒店一期工程(南山森林公园高屋休闲乐园配套一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补充勘察)》。 2.5 有关规范及图集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 《建筑边坡工程检测技术规范》DBJ/T50-137-2012; 《建筑边坡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T50-100-2010;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建筑基坑支护结构构造》11SG814;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土方与爆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1-2012;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15; 《挡土墙图集》04J008;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B50/5029-2004。 2.6 《南山森林公园高屋休闲乐园配套一期边坡治理工程方案可行性评估报告》、《南山森林公园高屋休闲乐园配套一期边坡治理工程方案安全专项论证专家审查意见》及《南山森林公园高屋休闲乐园配套一期边坡治理工程人工挖孔灌注桩可行性论证专家意见》。 3 工程地质条件 3.1 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位于重庆南岸区黄桷垭,地貌分区上为重庆市中部构造平行岭谷(低山)地区,地貌类型为溶蚀槽谷地貌,处于近南北走向槽谷西侧斜坡中下部,地形总的面貌为斜坡地貌,斜坡整体倾向东南,西高东低,整体地形坡度5~35°,局部斜坡、陡坎处可达70°。由于人类工程活动,现状微地形地貌零乱,地形起伏较大,斜坡北侧已开挖形成了高约5.0~20.00m的挖方边坡,坡角约42°,现已喷射混凝土封闭,未见滑动迹象,现状呈欠稳定~基本稳定状态。斜坡南侧坡体表层较零乱,坡体局部镶嵌灰岩孤石,地形坡度20~35°,除坡表土层局部土溜外,斜坡整体呈呈欠稳定~基本稳定状态。斜坡坡顶为一自然缓坡,坡体上植被发育,坡度20~45°,基本为原始地形。坡脚黄桷垭公路西侧进大门外为一较平缓地带,坡度角2~5°。 3.2 气象水文 (1) 气象 场地属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具春早夏长,秋雨连绵,冬暖多雾之特点。大气降水以降雨为主,雪雹少见。 年平均气温(℃):18.3℃,极端最高气温(℃): 42.2℃(出现日期:2006年7月26日),极端最低气温(℃):-1.8℃(出现日期:1955年1月11日),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7.7℃,最冷月(一月)平均最低气温(℃): 5.7℃,最大平均日较差: 11.9℃(出现日期:1953年7月)。年降雨量1000~1400 mm,一日最大降水量:266.6mm(出现日期:2007年7月17日),年蒸发量:1079.2mm,最大年蒸发量:1347.3mm(出现年份:1959年),年平均相对湿度(%):79%,年平均绝对湿度:17.7mb。年平均风速:1.3(m/s),最大风速:26.7(m/s) ,风向:西北 (出现日期:1981年5月10日)。 (2) 水文 场地西侧斜坡坡底为一平缓地段,由于雨季部分低洼带汇集了地表水体,水体深度约0.50~1.0m,久晴即干。 无地表水体。 3.3 地质构造 拟建场地构造上处于南温泉背斜西翼,岩层呈单斜产出,场地岩层产状280~300°∠70~82°。其中优势产状为290°∠80°。场区内及附近无断层通过。 根据勘察报告,场地岩体内发育二组构造裂隙: ①裂隙J1产状:35~55°∠60~75°,优势产状40°∠70°,间距0.5~1.50m,隙宽0.2~2mm,粘土及砂泥质充填物,局部有白色钙质氧化物充填,裂隙面略起伏,结合很差,属软弱性结构面。 ②裂隙J2产状:180~210°∠35~60°,优势产状210°∠50°,间距0.20~1.00m,隙宽1~6mm,粘土及砂泥质充填物,局部有白色钙质氧化物或褐色铁质氧化物充填裂隙面平直,结合很差,属软弱性结构面。 层间裂隙:根据勘察报告,场内粉砂岩、砂岩、页岩、泥岩岩层层面结合很差,属软弱性性结构面,白云质灰岩、灰岩岩层层面结合性差,属硬性结构面。 3.4 地层结构 根据勘察报告,场地出露的岩土层由新至老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素填土、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红粘土、第四系全新统坡积层(Q4dl)碎石土;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的页岩、粉砂岩、砂岩以及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灰岩、白云质灰岩(T2l),各岩土层工程地质基本特征按由新至老顺序分述如下: 3.4.1第四系全新统 1、人工填土层(Q4ml) 素填土(Q4ml):杂色~褐黄色,表层含植物根系,主要由强~中等风化灰岩、砂泥岩碎块石及软塑~可塑状红粘土组成,稍湿,结构松散~稍密,硬质含量约10%~30%,粒径一般在20~100mm,局部达200mm左右,新近回填时间超过1年左右,系原筑路回填及板房搭建时抛填形成,局部分布,最厚达1.6m。 2、残坡积层(Q4dl+el) 红粘土(Q4el+dl):黄色~褐黄色,其矿物成分以伊利石、高岭石为主,块状结构,具复浸水特性,表层含植物根系,夹灰岩、砂泥岩碎石,碎石含量约10~35%,粒径为5~50mm,局部孤石直径达2~4m,自上而下软硬变化不明显,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摇振反应无。场区内分布范围较大,在地势平缓处厚度相对较大,最厚达20.7m,厚度变化较大,均一性差。 粉质粘土(Q4el+dl):黄褐色,由粘土、粉砂组成,含灰岩、砂泥岩碎石,粒径5~50mm,含量10~30%,可塑状,干强度、韧性中等,切面光滑,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 2、坡积层(Q4dl) 碎石土(Q4col+dl~Q4dl):浅黄色、灰黄色、灰褐色,稍密,稍湿,碎石含量50%~65%,棱角形,次棱角形,一般粒径20~150mm,成分主要以灰岩为主含少量砂泥岩,充填红粘土,场区内分布范围较大,最厚达20.20m。 3.4.2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 粉砂岩(T3xj):灰白色~灰褐色;粗粒结构,泥质胶结,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由长石、石英,少量暗色矿物及云母碎片组成。该层质软,岩芯较破碎,呈粉末~碎块状,遇水即软化。该层主要分布在斜坡顶部坡体上,最厚达14.5m。 砂岩(T3xj):灰白色~灰褐色;粗粒结构,泥质胶结,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由长石、石英,少量暗色矿物及云母碎片组成,为场地较少岩层,最厚17.2m。 页岩(T3xj):灰黑色;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局部含黑色薄层煤层级煤线,层理发育,为场地较少岩层,最厚8.7m。 泥岩(T3xj):浅灰、紫灰、红褐色等。矿物成分主要为粘土矿物,泥质结构为主,局部泥质粉砂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局部含砂质重,岩芯表层夹有灰绿色砂质条带、斑块,砂质含量不均,夹砂质泥岩、砂岩薄层、透镜体,分布无规律。岩质软硬不均。强风化带风化裂隙较发育,岩芯破碎,呈碎块状、片状,质极软。中风化基岩较完整,岩芯呈短柱状、柱状,为场地极少岩层。 3.4.3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T2l) 白云质灰岩(T2l):灰白色~灰褐色,细~微隐晶质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夹角砾状灰岩,主要由碳酸盐矿物组成,含方解石、白云石等矿物成分。岩溶发育,岩芯表面呈蜂窝状的溶孔,部分地段有溶蚀空洞,富水性好。主要分布于场地东侧靠路地段,多见刀砍纹,风化后颜色较深,表面粗糙,溶沟溶槽发育。 灰岩(T2l):灰色~灰白色,细~微隐晶质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夹角砾状灰岩,主要由碳酸盐矿物组成,局部发育方解石脉。强风化岩体:岩芯较破碎,呈小碎块~碎块状,可见铁质浸染的溶蚀状小孔洞发育,裂隙发育。中等风化岩体:岩芯呈碎块状~短柱,锤击声较清脆,轻微回弹,难击碎,岩质较硬,为场地主要岩层,主要分布于场地斜坡地段,风化后颜色相对较浅,表面光滑,据勘察报告,该层部分地段溶蚀现象严重,岩芯表面呈蜂窝状的溶孔。 3.5 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勘察报告:场地地表水不发育,对岩土体的稳定性影响小;地下水主要为基岩及岩溶裂隙水。场地内未见地下水,场地内浅部地下水贫乏,局部存在上层滞水及少量地下水,水量受大气降雨影响而变化,施工中应加强地下水、地表水的抽排、拦截措施。 3.6 不良地质作用 据勘察报告,建筑场地处于构造相对稳定地带,场地及周边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西侧斜坡,坡高5.0~20.0m,为土质边坡,坡体表层因人工开挖比较零乱,为临时边坡,局部有小型土溜现象,边坡现状呈欠稳定~基本稳定状态,斜坡外为南山森林保护区,植被发育。 根据勘察报告,本场地岩溶微发育。 4 设计参数 4.1 主要岩土设计参数见表4.1所示。 表4.1主要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取值 项目 素填土 红粘土 粉质粘土 碎石土 粉砂岩 砂岩 页岩 泥岩 白云质灰岩 灰岩 岩土体重度(KN/m3) 天然 19.8* 18.2 19.8 19.6 24 24.2 24.8* 25.2* 26.2* 26.5 饱和 20.6* 18.7 20.2 20.3 24.2 24.4 25.0* 25.4* 26.5* 26.7 岩石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MPa) 天然(MPa) / / / / / 4.88 / 4.91 / 49.7 饱和 (MPa) / / / / / 2.95 / 2.90 / 41.26 岩土体抗剪强度 C(KPa) 天然 0* 27.5* 27.5* 0* / 259.35 / / / 925.30 饱和 0* 21.1* 21.1* 0* / / / / φ(°) 天然 30* 12.6* 12.6* 32* / 30.42 / / / 36.17 饱和 24* 10.7* 10.7* 27* / / / / 岩体破裂角(无外倾结构面时) θ(°) / / / / / 60 60 60 63 63 岩层层面 C(KPa) / / / / / 35 35 35 50 50 Φ(°) / / / / / 14 14 14 18 18 岩体等效内摩擦角标准值(°) Ⅲ / / / / / / / / 52 Ⅳ / / / / / 45 45 45 52 /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土层 现场载荷试验 130* 140* 150* / / / / / / 强风化 / / / / 200* 200* 200* 200* 300* 500* 中等风化 / / / / / 1610 600* 1620 800* 13120 挡墙基底摩擦系数 土层 0.3 0.25 0.2 0.3 / / / / / 强风化 / / / 0.3 0.30 0.30 0.3 0.35 0.35 中等风化 / / / / 0.45 0.45 0.45 0.55 0.55 岩土体水平抗力 系数 土比例系数(MN/m4) 10* 20* 15* 25* / / / / / 岩体(MN/m3) / / / / 50* 50* 50* 320* 360* 锚固体与岩土体粘结强度标准值(kPa)(M30) (kPa) / 40* 40* 100* / 270* 270* 270* 1200* 1200* 4.2重力式挡墙未来墙后新填土天然状态下重度20 kN/m3,综合内摩擦角35°;饱和状态下重度21 kN/m3,综合内摩擦角30°。 4.3 岩土界面抗剪强度指标: 土岩接触面抗剪参数:天然取内摩擦角为12.6°,粘聚力为27.5kPa,饱和取10.7°,粘聚力为21.1kPa。 4.4 M30水泥砂浆与钢绞线之间的粘结强度设计值2950kPa,M30水泥砂浆与螺纹钢筋之间的粘结强度设计值2400kPa。 4.5 坡顶无道路时均布荷载10 kPa,坡顶道路荷载30 kPa,边坡绿化荷载考虑为10 kPa。 4.6 边坡开挖临时坡度值建议:土层1:1.5,强风化带1:1.0,中等风化基岩1:0.75、有外倾结构面的按结构面倾角进行放坡。 4.7 当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时,重要性系数:γ0=1.0,永久边坡的折线滑动稳定安全系数取1.30;当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时,重要性系数:γ0=1.1,永久边坡折线滑动稳定安全系数取1.35。 4.8 边坡工程抗震设防烈度6度。 5 设计方案 AB、A1B1段边坡:为挖方土质边坡,主要由红粘土组成。红粘土自身稳定性差,若直立开挖,则土体可能会产生圆弧型滑动。边坡主要受土体强度控制。 BC段、PQ段、QR段、JK段边坡:为挖方岩土质边坡,基岩面平缓或反向,开挖后沿基岩面的整体滑移的可能性小,若直立挖方,则可能沿土体内部产生圆弧型滑动。土质边坡主要受土体强度控制。岩质边坡无外倾结构面及其不利组合,边坡主要受岩体强度的控制。 CF段、GH段、HJ段、MK段、KP段边坡:为挖方岩土质边坡,基岩面较陡,开挖后边坡可能会沿基岩面产生整体滑移,若直立挖方,则可能沿土体内部产生圆弧型滑动。土质边坡主要受土体强度控制。岩质边坡无外倾结构面及其不利组合,边坡主要受岩体强度的控制。 5.1 ABC段 采用重力式挡墙2和护脚墙+土质1:2放坡及岩质1:1放坡支护,墙身材料采用C20毛石混凝土,挡墙基础埋深不小于1.0m,以红粘土或基岩为持力层。 坡顶、坡底分别设置截、排水沟。 5.2 CD段 采用锚拉桩1支护,桩间距为3.6m,桩径为1.0×1.2m,桩嵌入稳定中风化岩以下深度不小于4.0m,打入两排排锚索:第一排锚索端部距离桩顶1.5m,采用锚索1型:锚筋为7束7φs15.2-1860,锚固体直径为150mm,自由段长度为15.5m,锚固段长度不小于7.0m,锚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第二排锚索端部距离桩顶3.5m,采用锚索1型:锚筋为7束7φs15.2-1860,锚固体直径为150mm,自由段长度为13.5m,锚固段长度不小于6.0m,锚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桩间板1厚150mm,桩间板嵌入坡底地面线以下不小于1.0m,顶梁高720mm,桩、顶梁采用C30砼现浇,板采用C30喷射,配筋详见大样图。 坡顶、坡底分别设置截、排水沟。 5.3 DE段 采用桩板墙2支护,桩间距为3.6m,桩径为1.0×1.2m,桩嵌入稳定中等风化基岩的深度不小于5.0m。桩间板1厚150mm,桩间板嵌入坡底地面线以下不小于1.0m,顶梁高720mm,桩、顶梁采用C30砼现浇,板采用C30喷射,配筋详见大样图。 坡顶、坡底分别设置截、排水沟。 5.4 EF段 采用锚拉桩3支护,桩间距为3.6m,桩径为1.0×1.2m,桩嵌入稳定中风化岩以下深度不小于4.0m,打入两排锚索:第一排锚索端部距离桩顶1.5m,采用锚索3型:锚筋为12束7φs15.2-1860,锚固体直径为150mm,自由段长度为9.0m,锚固段长度不小于8.0m,锚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第二排锚索端部距离桩顶3.5m,采用锚索1型:锚筋为7束7φs15.2-1860,锚固体直径为150mm,自由段长度为7.5m,锚固段长度不小于7.0m,锚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桩间板1厚150mm,桩间板嵌入坡底地面线以下不小于1.0m,顶梁高720mm,桩、顶梁采用C30砼现浇,板采用C30喷射,配筋详见大样图。 坡顶、坡底分别设置截、排水沟。 5.5 GG1段 采用桩板墙11+缓于1:1.25格构锚杆支护,桩间距为6.0m,桩径为0.8×1.0m,桩嵌入稳定中等风化基岩的深度不小于3.0m。桩间板4厚150mm,桩间板嵌入坡底地面线以下不小于0.5m,顶梁高500mm,桩、顶梁采用C30砼现浇,板采用C30喷射。格构梁截面尺寸300mm×400mm,格构梁采用C25混凝土现浇,采用A型锚杆(锚筋3Φ25HRB400,锚固体直径130mm),锚杆斜面间距为3.8m×3.8m,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锚入中等风化岩的锚固长度不小于4.0m。各构件详见大样图。 坡顶、坡底分别设置截、排水沟。 5.6 G1G2段 G1G3段采用桩板墙12+缓于1:1.25格构锚索支护,桩间距为4.0m,桩径为1.0×1.2m,桩嵌入稳定中等风化基岩的深度不小于4.0m。格构梁截面尺寸600mm×800mm,格构梁采用C25混凝土现浇,采用锚索2型:锚筋为9束7φs15.2-1860,锚固体直径为150mm,锚固段长度不小于5.0m,锚索斜面间距为3.8m×3.8m,锚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G3G2段采用桩板墙11+缓于1:1.25格构锚索支护,桩间距为6.0m,桩径为0.8×1.0m,桩嵌入稳定中等风化基岩的深度不小于3.0m。格构梁截面尺寸600mm×600mm,格构梁采用C25混凝土现浇,采用锚索4型:锚筋为16束7φs15.2-1860,锚固体直径为200mm,锚固段长度不小于5.0m,锚索斜面间距为3.8m×3.8m,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锚入中等风化岩的锚固长度不小于4.0m。桩间板4厚150mm,桩间板嵌入坡底地面线以下不小于0.5m,顶梁高500mm,桩、顶梁采用C30砼现浇,板采用C30喷射。各构件详见大样图。 坡顶、坡底分别设置截、排水沟。 5.7 G2H段 采用桩板墙11+缓于1:1格构锚杆支护,桩间距为6.0m,桩径为0.8×1.0m,桩嵌入稳定中等风化基岩的深度不小于3.0m。桩间板4厚150mm,桩间板嵌入坡底地面线以下不小于0.5m,顶梁高500mm,桩、顶梁采用C30砼现浇,板采用C30喷射。格构梁截面尺寸300mm×400mm,格构梁采用C25混凝土现浇,采用B型锚杆(锚筋3Φ32HRB400,锚固体直径150mm),锚杆斜面间距为3.0m×3.0m,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锚入中等风化岩的锚固长度不小于4.0m。各构件详见大样图。 坡顶、坡底分别设置截、排水沟。 5.8 HI段 采用桩板墙4支护,桩间距为3.5m,桩径为1.2×1.8m,桩嵌入稳定中等风化基岩的深度不小于5.0m。桩间板2厚150mm,桩间板嵌入坡底地面线以下不小于1.0m,顶梁高720mm,桩、顶梁采用C30砼现浇,板采用C30喷射,配筋详见大样图。 坡顶、坡底分别设置截、排水沟。 5.9 IJ段 采用锚拉桩5支护,桩间距为3.5m,桩径为1.2×1.5m,桩嵌入稳定中风化岩以下深度不小于4.5m。打入一排锚索:第一排锚索端部距离桩顶1.5m,采用锚索3型:锚筋为12束7φs15.2-1860,自由段长度15.5m,锚固段长度不小于9.0m,锚固体直径为200mm,锚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桩间板3厚200mm,桩间板嵌入坡底地面线以下不小于1.0m,压梁高720mm,桩、顶梁及面板采用C30砼现浇,采用C30喷射,配筋详见大样图。 坡顶、坡底分别设置截、排水沟。 5.10 MK段 采用锚拉桩10支护,桩间距为3.5m,桩径为1.2×1.5m,桩嵌入稳定中风化岩以下深度不小于4.5m。打入两排锚索:第一排锚索端部距离桩顶1.5m,采用锚索3型:锚筋为12束7φs15.2-1860,自由段长度13.0m,锚固段长度不小于8.5m,锚固体直径为200mm,锚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第二排锚索端部距离桩顶4.0m,采用锚索2型:锚筋为9束7φs15.2-1860,自由段长度10.5m,锚固段长度不小于7.0m,锚固体直径为150mm,锚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桩间板2厚150mm,桩间板嵌入坡底地面线以下不小于1.0m,压梁高720mm,桩、顶梁采用C30砼现浇,板采用C30喷射,配筋详见大样图。 坡顶、坡底分别设置截、排水沟。 5.11 KN段 采用锚拉桩6支护,桩间距为4.0m,桩径为1.2×1.5m,桩嵌入稳定中风化岩以下深度不小于5.0m。打入两排锚索:第一排锚索端部距离桩顶1.5m,采用锚索3型:锚筋为12束7φs15.2-1860,自由段长度11.0m,锚固段长度不小于9.0m,锚固体直径为200mm,锚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第二排锚索端部距离桩顶4.0m,采用锚索2型:锚筋为9束7φs15.2-1860,自由段长度8.5m,锚固段长度不小于7.0m,锚固体直径为150mm,锚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桩间板3厚200mm,桩间板嵌入坡底地面线以下不小于1.0m,压梁高720mm,桩、面板及顶梁采用C30砼现浇,配筋详见大样图。 坡顶、坡底分别设置截、排水沟。 5.12 NO段 采用锚拉桩7支护,桩间距为4.0m,桩径为0.8×1.0m,桩嵌入稳定中风化岩以下深度不小于4.0m。打入三排锚索,锚索全部为2型:锚筋为12束7φs15.2-1860,锚固段长度不小于5.0m,锚固体直径为150mm,锚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第一排锚索端部距离桩顶1.5m,自由段长度10.0m,:第二排锚索端部距离桩顶5.0m,自由段长度6.0m:第三排锚索端部距离桩顶8.5m,自由段长度5.0m。桩间板3厚200mm,桩间板嵌入坡底地面线以下不小于0.5m,压梁高720mm,桩、面板及顶梁采用C30砼现浇,配筋详见大样图。 坡顶、坡底分别设置截、排水沟。 5.13 OP段 采用锚拉桩8支护,桩间距为3.6m,桩径为1.2×1.5m,桩嵌入稳定中风化岩以下深度不小于4.5m。打入两排锚索:第一排锚索端部距离桩顶1.5m,采用锚索2型:锚筋为9束7φs15.2-1860,自由段长度11.5m,锚固段长度不小于7.0m,锚固体直径为150mm,锚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第二排锚索端部距离桩顶4.0m,采用锚索2型:锚筋为9束7φs15.2-1860,自由段长度9.0m,锚固段长度不小于7.0m,锚固体直径为150mm,锚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桩间板2厚200mm,桩间板嵌入坡底地面线以下不小于0.5m,压梁高720mm,桩、顶梁及面板采用C30砼现浇,配筋详见大样图。 坡顶、坡底分别设置截、排水沟。 5.14 PQ段 采用重力式挡墙3支护,墙身材料采用C20毛石混凝土,挡墙基础埋深不小于1.0m,必须以中等风化基岩为持力层。 坡顶、坡底分别设置截、排水沟。 5.15 QR段 QQ1段采用桩板墙9支护,桩间距为4.0m,桩径为1.0×1.0m,桩嵌入稳定中风化岩以下深度不小于3.5m。Q1R段采用桩板墙13支护,桩间距为4.0m,桩径为1.0×1.2m,桩嵌入排水沟以下的深度不小于5.5m。桩间板1厚150mm,桩间板嵌入坡底地面线以下不小于1.0m,顶梁高720mm,桩、顶梁采用C30砼现浇,板采用C30喷射,配筋详见大样图。 坡顶、坡底分别设置截、排水沟。 5.16 A1B1段 采用坡率法临时支护,土层部分坡率缓于1:1.50,岩层部分坡率缓于1:0.75。 坡顶、坡底分别设置截、排水沟。 6 技术要求 6.1 土方工程 6.1.1 挖方工程 (1)不宜在雨季施工,施工区域内临时排水系统应做好规划,疏通坡顶排水工程,防止地面水渗入土体,使土方开挖处于干作业状态。 (2)必须遵循自上而下分层分段依次开挖的顺序,严禁超挖。在不具备自然放坡条件或重要建(构)筑物地段,应遵循先整治后开挖的施工顺序,且上一层支护结构施工完成,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再进行下一层土方开挖,并对支护结构进行保护。 (3)应采用分段跳槽开挖与逆作法相结合的施工方法,土层部分每段开挖长度不大于5.0m,每次开挖深度不大于2.0m,岩层部分每段开挖长度不大于10.0m,每次开挖深度不大于3.0m。 (4)开挖过程中随时注意控制边坡坡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临时开挖坡率:土层:1:1.5,强风化岩层1:1.0,中等风化岩层1:0.75, 有外倾结构面的按结构面倾角进行放坡。 (5)采用爆破施工时,应采取控制爆破,防止因爆破影响边坡稳定和周边建(构)筑物安全,在切坡边线土层及岩石部分2~3m范围严禁爆破。 (6)弃土应及时运走,严禁在坡顶加载。 (7)应及时清除坡顶可能滑移的土体及可能掉落的危岩块体,加强坡顶安全防护措施。 (8)场地中的泥岩易于风化,在空气中易干裂,遇水易软化,因此,经验收合格后应及时封闭。 (9)开挖前应落实开挖区域是否存在管网,若存在应采取避让保护措施。 (10)部分出红线的边坡段在施工前应取得相关单位允许后方可进行施工。 6.1.2 填方工程 (1)回填前,应先清除坡面植被根茎、耕土、垃圾、淤泥等杂质,如填方区域有积水时,应排水疏干或采用抛填块石砂砾、矿渣等方法处理。对地面横坡坡度大于1:5时,应形成台阶状,台阶宽度不小于1m,呈2%~4%的逆坡。当填方基底为松土时,应将基底碾压密实。 (2)填料为碎石土,土和碎石比例为7:3,分层压实时碎石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00mm,每层厚度不宜大于500mm,分层夯实时碎石最大粒径不宜大于400mm,每层厚度根据夯击能和试验条件通过试验确定。压实系数应大于0.94,密实度应达到中密,干密度不小于20KN/m3,天然状态下综合内摩擦角不小于35°,饱和状态下综合内摩擦角不小于30°。 (3)土方回填时,应先低处后高处逐层回填,填筑时不得发生粗料集中架空现象。 (4)填土应分层填筑分层碾压,无法碾压时应夯实,每层填土质量需经检查合格后方可回填上一层。施工单位应作好每一层的质量检查记录,并完善签字手续。 (5)为确保压实效果,压实前,现场应先做碾压试验或试夯,确定碎块石的最优含水量、铺土厚度及碾压遍数。 (6)填筑质量检查及验收: ① 在填筑上一层土体时,应先对已碾压过的填土进行质量检查,每400m2设置一个检查点。 ② 填土高度每增高2.0m应进行一次阶段验收,压实度、重度、设计坡率等主要控制指标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下一阶段的填筑施工。 6.2 格构锚杆工程 1、锚杆挡墙工程 (1)图中符号、分别表示HPB300、HRB400钢筋。钢筋必须具有出厂合格证明,使用前应对钢筋进行随机抽检作力学性能试验,满足规范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 (2)锚杆连接质量应达到规范要求,采用机械连接,接头质量等级为1级。 (3)钻孔: 锚杆与水平面按设计倾角向下钻进,最上排锚杆距坡顶不宜大于2.0m,最下排锚杆距坡底不大于2.0m,也不宜小于0.5m。锚孔水平方向孔距误差不应大于20mm,垂直方向孔距误差不应大于20mm; 锚杆孔深不应小于设计长度;宜超过设计长度0.5m; 锚孔宜一次性钻至设计长度,确保锚固段进入稳定中等风化岩层及破裂线内; 钻孔后应将孔清理干净,并用压风机吹干,成孔后及时放置锚杆、灌浆,间隔时间不得大于2天; 锚杆成孔建议采用干作法施工。 (4)锚杆组装与安放: 组装前,钢筋应除油污、去锈,严格按设计尺寸下料,每根钢筋长度误差不应大于50mm; 钢筋应按一定规律平直排列,沿杆体轴线方向每隔2.0m设一定位支架; 钢筋接长按施工规范采用套筒机械连接; 安放锚杆体时应防止杆体扭转、弯曲,杆体放入角度与钻孔角度保持一致; 杆体插入孔内深度不应小于锚杆设计长度的95%,杆体安放后不能随意敲击、插拔,不得悬挂重物。 (5)注浆:采用M30水泥砂浆,水泥宜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其强度不低于42.5MPa。不得使用高铝水泥;不得使用污水;注浆压力0.5Mpa。锚杆的水泥砂浆保护层厚度不小于30mm。 (6)钢筋除锈后,锚杆采用M30砂浆全部封闭,施工中应使锚杆位于锚孔中部,土层及强风化岩层中的锚杆应进行防腐处理,可采用润滑油三度沥青玻纤布缠裹二层的方法。 (7)本工程在锚杆施工前,建议在场地的非支护位置处做基本试验,以确定锚固体与岩土层间的粘接强度特征值、锚杆设计参数和施工工艺及锚杆的极限抗拉承载力。每种锚杆试验数量均不应少于 3 根,试验要求及步骤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附录C.2的要求进行。 (8)本工程的所有锚杆施工完并达到设计强度后,应随机抽检做锚杆验收试验,以检验施工质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其试验要求及步骤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附录C.3要求进行,验收试验锚杆的数量取每种类型锚杆总数的5%,且不得少于5根。锚杆验收试验荷载值及试验根数要求见表6.2。 表6.2 验收试验荷载值及试验根数要求 项目 锚杆类型 试验荷载值(KN) 试验根数 A型锚杆(3E25HRB400) 359.65 锚杆总数的5%,且不少于5根 B型锚杆(3E32HRB400) 551.85 锚杆总数的5%,且不少于5根 2、格构梁工程 (1)钢筋砼格构可嵌置于边坡中或上覆在边坡上。 (2)钢筋砼格构护坡坡面应平整、夯实,无溜滑体、蠕滑体和松动岩块。 (3)格构钢筋应专门建库堆放,避免污染和锈蚀;水泥宜使用425#普通硅酸盐水泥,避免使用受潮或过期水泥;砂石料的杂质和有机质的含量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0年版)的有关规定。 (4)应对边坡开挖的岩性及结构进行编录和综合分析,将开挖的岩性与设计对比。出入较大时,应进行设计变更。 (5)开挖的弃渣应按设计或建设单位的要求堆放,不得造成次生灾害。 (6)钢筋可在现场进行制作与安装,但钢筋的数量、配置按设计确定,接头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0年版)的规定。 (7)混凝土的浇注应架设模板,模板应加支撑固定。与岩石接触处不架设模板,混凝土紧贴岩体浇注。 (8)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当必须留置施工缝时,应留置在两相邻锚杆(管)作用的中心部位,并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0年版)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9)对已浇注完毕的格构,应及时派专人进行养护,养护期应在7天以上。 (10)格构梁:采用C25混凝土现浇,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35mm。钢筋必须具有出厂合格证明,使用前应对钢筋进行随机抽检作力学性能试验,满足规范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混凝土浇筑前,应按设计配合比做混凝土试块进行抗压强度试验,其强度满足规范要求后,方可按设计的配合比拌制混凝土进行浇筑。 (11)挡墙每20m~25m设伸缩缝一道,伸缩缝应设置在锚杆与锚杆之间的中部,缝宽30mm,缝中嵌沥青麻筋,嵌入深度150mm。 6.3 喷射混凝土工程 (1)图中符号、分别表示HPB300、HRB400钢筋。钢筋必须具有出厂合格证明,使用前应对钢筋进行随机抽检作力学性能试验,其强度标准值都应具有95%的保证率,满足规范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 (2)混凝土:本工程混凝土采用C25,混凝土浇筑前,应按设计配合比做混凝土试块进行抗压强度试验,其强度满足规范要求后,方可按设计的配合比拌制混凝土进行浇筑。面板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25mm。 (3)喷浆材料 水泥:应优先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强度等级不应低于32.5MPa; 砂:应采用坚硬耐风化的中砂或粗砂,细度模数宜大于2.5,干法喷射时,砂的含水率宜控制在5%~7%; 石:应采用坚硬耐风化的碎石或卵石,粒径不宜大于15mm;当使用碱性速凝剂时,不得使用活性二氧化碳的石材; 骨料级配要求: 喷射混凝土用的骨料级配宜控制在下表所给范围内。 表6.2喷射砼骨料通过各筛径的累计重量百分数(%) 骨料粒径 (mm) 级配等级 0.15 0.30 0.60 1.20 2.50 5.00 10.00 15.00 良 4~8 5~22 13~31 18~41 26~54 40~70 62~90 100 应采用符合质量要求的外加剂,掺外加剂的喷射混凝土性能必须满足设计要求。在使用速凝剂前,应做与水泥的相溶性试验及水泥净浆凝结效果试验。初凝不应大于5min,终凝不应大于10min。 混合水中不应含有影响水泥正常凝结于硬化的有害杂质,不得使用污水及pH值小于4的酸性水和含硫酸盐量按计算超过混合用水重量1%的水。 (4)喷射砼施工技术要求 准备工作: ①拆除作业面障碍物,清降开挖面的浮石和墙脚的岩渣、堆积物; ②用高压风水冲洗受喷面,对遇水易潮解、泥化的岩层,则应用压风清扫岩面。 喷射作业: ①喷射作业应分段分片依次进行,喷射顺序应自下而上; ②层喷射时,后一层喷射应在前一层混凝土终凝后进行,若终凝1h再进行喷射时,应先用风水清洗喷层表面; ③喷射作业紧跟开挖面时,混凝土终凝到下一循环放炮时间,不应于于3h; ④喷射机的工作风压,应满足喷头处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