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围城中的比喻论文汇编全套大学论文.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9897711 上传时间:2025-04-12 格式:DOC 页数:94 大小: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围城中的比喻论文汇编全套大学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围城中的比喻论文汇编全套大学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围城》的比喻特色 钱钟书认为,“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特点”。因此,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比喻是信手拈来,而他创作的被视为“现代经典”的长篇小说《围城》,可以说是一座争奇斗艳的“比喻之城”。书中的比喻生动奇异、变化多端、幽默风趣、含义深邃,它使深奥化为浅显、复杂化为简明、抽象化为具体、平淡化为神奇,使文章语言具有鲜明的艺术色彩,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具有较高的文学、美学价值。笔者对这些比喻进行了归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围城》中的比喻特色。      一、比喻的幽默性      在《围城》这部作品的众多比喻中,比喻的幽默艺术尤其值得称道。例如:   1.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活像报上讽刺画里中国人的脸。   2.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倒是热的;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期伏在水里;除醋以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一不酸。   3.以后飞机接连光顾,大有绝世佳人一顾倾城,再顾倾国的风度。   例1中,作者用暗喻手法将小男孩的眼睛比作两条斜缝;并将比喻与比拟相结合,以眉毛与眼睛要害相思病来比喻两者之间距离的“遥远”;并将小男孩的外貌比作讽刺画里的中国人的脸,形象地说明了孕育了这张脸的小男孩父母的丑陋。这种丑陋不仅仅表现在外貌上,更表现在人格上,这其中隐约透露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之情,但含而不露。   例2中,主人公方鸿渐一心想讨鲍小姐的欢心,便邀请她吃饭,可事与愿违,送上来的食物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作者把鱼比作已登陆了好几天的陆战队,说明鱼捕捞上岸已好几日,早已不新鲜。店主为怕肉变质,长时间地浸泡在水里,作者别出心裁地把它比作长期伏在水中的潜水艇士兵。在逗人发笑的同时,也揭露出该店食物之劣。   例3中将飞机比作绝世佳人,乍看之下似乎本体与喻体风马牛不相及,但仔细考虑两者之间的联系,好像又合乎情理。这就是以不类为类的比喻,因而获得了奇异生动、幽默风趣的效果,让人忍俊不禁。   此外,像“鸿渐要喉舌两关不留难这口酒,溜税似地直咽下去,只觉胃里的东西给这口酒激得要冒上来,好比已塞的抽水马桶又经人抽一下水的景象”,这样的比喻也是精妙至极,大师功力,可窥一斑。   细看这些比喻,有一个共同点:貌似戏谑但又格外深沉,恰当准确、幽默诙谐,令人啼笑皆非。这也是《围城》比喻的共同特征,具有幽默风趣、寓庄于谐的特点。从这一点上看,钱钟书的比喻与赵树理的比喻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主要表现在钱钟书的幽默更多地具有书卷气,而赵树理的幽默更多地具有民间文学的传统特色,乡土气息浓厚,是“农民式的幽默”。例如,在赵树理的代表作《小二黑结婚》中,他写道,“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虽然已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只可惜宫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上了霜”。如果没有在农村呆过一段时间是很难想到用这样一个比喻的。“驴粪蛋上下了霜”,虽然霜是白的,但掩盖不了驴粪蛋的黑,白黑相间,三仙姑也是如此,宫粉掩不住她的皱纹,遮不住她的苍老,打扮与年龄不相符,显得不伦不类。两位大作家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别,是因为钱钟书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而赵树理是优秀的农民作家。从作品内容看,《围城》描写的是一群知识分子形象,而赵树理的作品一般是写民主革命时期农民的生活和斗争,内容与形式必须统一,从而造成了他们比喻风格的不同。      二、比喻的讽刺性      阿瑟·波拉德认为“讽刺作家主要地并不关心某事本身怎么样,而是关心人们对于那件事情的态度。当人们使其不成比例时,讽刺作家就必须纠正它。他使我们发笑,时而大笑,时而苦笑,通过这种方式,使我们恢复到神志健全”。所谓的“使其不成比例”便是不协调的“偏离”。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以诙谐、轻描淡写的笔调,用幽默风趣的比喻,以高度的智慧和素养对现实生活中荒谬丑恶的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与讽刺。如:   1.方老先生因为拒绝了本县汉奸的引诱,有家难归,而政府并没有给他什么名义,觉得他爱国而国不爱他,大有青年守节的孀妇不见宠于翁姑的怨抑。   2.褚哲学家害谗痨地看着苏小姐,大眼珠仿佛哲学家谢林的“绝对观念”,像“手枪里弹出的子药”,险的突破眼眶,迸碎眼镜。   3.我在华阳大学的时候,他们有这么一比,讲师比通房丫头,教授比夫人,副教授呢,等于如夫人——   例1中,当时日军大举侵华,身为德高望重的乡绅方老先生,维护国家与民族的利益是理所当然的,而他因为“政府没有给他什么名义”而有所“怨抑”,作者用“青年守节的孀妇”作比,一针见血地讽刺了方老先生爱国是图虚名。   例2中,作者以“害谗痨”的眼神比喻褚慎明看苏小姐时贪婪、垂涎欲滴的神态;以唯心主义哲学家谢林的“绝对观念”比喻他的眼珠绝对突出,仿佛用相机“拍摄”苏小姐,以虚喻实,逼真地勾勒出褚慎明好色而又失态的丑相。例3中,教授、副教授、讲师是学识水平的标志,也是崇高神圣职业的代称;而作者用夫人、如夫人、通房丫头作比逼真地展示了当时教育事业不受重视,知识人才大为贬值的社会状况,也从侧面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男尊女卑的现象较为严重。女子必须从一而终,嫁过的女人,就减了价,男子却可以“夫人、如夫人……”地一娶再娶,三妻四妾。   类似于这样的比喻还很多:“(王美玉)满嘴鲜红的牙根肉,块垒不平像侠客的胸襟,上面疏疏地缀几粒娇羞不肯露出头的黄牙齿”;“高校长肥而结实的脸像没发酵的黄面粉馒头,‘馋嘴的时间’咬也咬不动他,一条牙齿印或皱纹都没有”;“(陆子潇)鼻子短而阔,仿佛原有笔直下来的趋势,给人迎鼻孔打了一拳,阻止前进,这鼻子后退不迭,向两傍横溢”;“(韩太太)满脸雀斑,像面饼上苍蝇下的粪”等等这些,都实现了人物形象“不协调的偏离”,从而达到漫画式的讽刺效果。   总之,《围城》所表现出来的是钱钟书学者式的幽默讽刺笔调。这与鲁迅的截然不同:鲁迅用的是锋利无比的匕首,一触见血,给人一种鲜血淋漓的感觉;钱钟书用的是尖锐的长针,乍看之下,对患处没什么用,但像针灸似的对准医疗部位刺下,刺得深,刺得透,一疼之后便觉舒畅无比,让人被刺得心服口服。有人说,作为一个高明的讽刺家,应该是一个高明的刽子手,刀落处头颅已经离开了脖子,犯人尚不知觉。钱钟书就属于具有这种风格的幽默讽刺大师。      三、喻材的广泛性      《围城》中的比喻,喻材广泛,融入生活、科学、文学、哲学、宗教艺术等诸方面的知识,让人目不暇接,让读者在一笑之余,又不得不钦佩作者阅历之丰富,见识之广博。   用生活中的例子做喻材,如:   1.生平最恨小城市的摩登姑娘,落伍的时髦,乡气的都市化,活像那第一套中国裁缝仿制的西装,把做样子的外国人旧衣服上两方补钉,也照式在衣袖和裤子上做了。   2.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例1中,用“中国裁缝仿制的西装”来比喻小城市的摩登姑娘落伍的时髦和乡气的都市化,使人一下就体会到那种时髦的落伍和乡气,使读者和书中人物产生共鸣。   例2中,用“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来比喻“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幽默而生动,把受忠厚老实人那出其不意一击的伤痛刻画得淋漓尽致。   类似这样的还有:用“空心大萝卜”来形容赵辛楣“身大而心不大”,用“出水的鱼”来比喻方鸿渐要抵抗苏小姐媚力的决心,用“未熟的草莓”比喻侯营长的鼻子,用“新出炉的烧饼”来比喻“新回国的留学生”……作者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事物,将抽象化为具体、平淡化为神奇,使文章的语言更富特色。      此外,他还将科学、文学、哲学、宗教艺术等诸方面的知识,融于其中,增强了比喻的感染力。如:   1.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   2.他们俩虽然十分亲密,方鸿渐自信对她的情谊到此为止,好比两条平行的直线,无论彼此距离怎么近,拉得怎么长,终合不拢来成为一体。   3.桌面就像《儒林外史》里范进给胡屠户打了耳光的脸,刮得下斤把猪油。   4.鸿渐知道孙小姐收到聘约,……连韩学愈的洋太太都在聘之中,只有自己像伊索寓言里那只没尾巴的狐狸。   例1中,作者用“局部的真理”来比喻鲍小姐打扮过分新潮,几乎赤身露体,不合乎中国人的欣赏习惯,讽刺辛辣,力透纸背,显示了他对哲学的研究。   例2中,作者运用数学上的平行线公理来比喻方鸿渐与苏文纨的情谊,作者是个作家,但对数学公理却了如指掌,并灵活运用于写作中,收到了生动的效果。   例3中,作者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用《儒林外史》里范进给胡屠户打了耳光的脸,来形容“欧亚大旅社”的餐桌,生动而又准确,与后面饮食及住宿环境的描写互相照应,揭示了“欧亚大旅社”的名不副实。   例4取材于《伊索寓言》,作者用狐狸失去尾巴而遭到同伴嘲笑,来比喻被解聘时的尴尬处境。本体、喻体的不同民族文化的对撞迸发出诙谐的火花,准确地反映出方鸿渐此时沮丧、失落的心境。这几则例子不仅显示了钱钟书先生深刻的讽刺力,还透露出其广博的学识。      四、比喻形式的多样化      《围城》中比喻内容富于变化,形式多种多样,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艺术效果。其中有明喻、借喻、通感、博喻等的运用,也有比喻与其他辞格的交错使用。   (一)明喻   这类比喻的构成方式是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像、如、似、仿佛、宛如、有如”一类的喻词来联系。例如:  1.校长没法,……呵呵大笑,又恭维范小姐漂亮,喝了一口酒,刮得光滑的黄脸发亮像擦过油的黄皮鞋。   2.这是辆病车,正害疟疾,走的时候,门窗无不发抖,坐在车梢的人更给它震动得骨节松脱、腑脏颠倒,方才吃的粳米饭仿佛在胃里琤琮跳碰,有如赌场中碗里的骰子。   (二)借喻   这类比喻根本不说出本体,或不在本句说出来,而把喻体直接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地方。例如:   1.有人叫她“熟食铺子”(charcuterie),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   2.她手上生的五根香肠灵敏得很,在头发里抓一下就捉到了虱,掐死了……   (三)通感   也叫移觉,就是五官(眼、耳、舌、鼻、身)功能出现互相补充、互相转化的彼此沟通现象。在钱钟书先生的《七缀集》中,有一章专论通感,通过古今中外的例证,将通感的妙处溢于言表。例如:   1.鸿渐气得心头火直冒,仿佛会把嘴里香烟衔着的一头都烧红了。   2.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   例1中,“鸿渐气得心头火直冒”这是身心的感受,而“香烟衔着的一头都烧红”中的红色则要通过视觉才能感受到,作者将身心的感受移向视觉,形象地刻画了方鸿渐因鲍小姐突然改变态度而非常气愤的样子。   例2中,“不笑的时侯,脸上还依恋着笑意”这是视觉的感受,可是“这依恋着的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使读者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也把方鸿渐被唐小姐音容笑貌所倾倒的情态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出来。   (四)博喻   “博喻虽非钱先生首创,但却是经过他大大表彰,才为时人所重的。钱先生为我们解释道:‘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士比亚式比喻’,就是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象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这种比喻不仅表现了事物的各个方面,而且增强了比喻的气势和力量。例如:   1.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指,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   2.假使真灌成片子,那声气哗啦哗啦,又像风涛澎湃,又像狼吞虎咽,中间还夹着一丝又尖又细的声音,忽高忽低,袅袅不绝。有时这一条丝高上去、高上去,细得、细得像放足的风筝线要断了,不知怎么像过一峰尖,又降落安稳下来。   例1中,对于极难描述的感情,作者采用一连串的形象类比凸显方鸿渐对于苏文纨的情感本质。   例2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形象,对方鸿渐打鼾的声音作了描述,使读者好像身临其境,对赵辛楣这一夜所受的罪好似有亲身的体验。   (五)比喻与其他辞格交错使用。如:   1.雨愈下愈大,宛如水点要抢着下地,等不及排列分行,我挤了你,你拼上我,合成整块的冷水,没头没脑浇下来。   2.(鸿渐)忙翻箱子,……找不到那张收条,急得一身身的汗像长江里前浪没过、后浪又滚上来。   例1中,将比喻与拟人综合运用,显示雨下得急而密集,非常生动形象。   例2中,比喻中融合着夸张的成分,形容急出汗,夸大鸿渐焦急万分的神态。   综上所述,《围城》这部作品书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它使文章语言具有鲜明的艺术色彩,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具有较高的文学、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钱钟书.读〈拉奥孔〉(选自《钱钟书文集》)[M].1999.5.   [2]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7.   [3]汪曾祺.才子赵树理[J].读者,1997.8.   [4]赵树理.小二黑结婚[M].引自郁炳隆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上册).   [5]〈围城〉漫画式人物的形象特征[J].   [6]钱钟书.钱钟书文集[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7]宁云峰.钱钟书在比喻理论与实践上的突破[M].   [8]刀藏剑埋楼.〈围城〉的喜剧气氛和悲剧意识——〈围城〉导读[M].   [9]鸿儒.我读〈围城〉[J].→围城文学→围城评论.      作者简介:   孟巧红(1971—),江苏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语文教师,教务处教务科科长。 从比喻看《围城》语言艺术的精美 《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自面世以来,有多少人为它哭、为它笑、为它深深长叹、为它久久思索。钱钟书以他洒脱幽默的文笔,述说着一群知识分子的快乐与哀愁。《围城》也是一副栩栩如生的世井百态图。作者将自己的语言天才并入极其渊博的知识,添上一些讽刺主义的幽默调料,以一书而定江山。人生的酸甜苦辣千般滋味,均在《围城》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钱钟书在《围城》一书中,运用高超的讽刺幽默手法,大量的奇妙比喻,以丰富的知识容量,构成了小说独特的风格。小说中妙语连珠,新意迭出,明明在写某一事物,却往往旁逸斜出,多方引喻,使事物喻见鲜明,显得格外跳脱。几乎每写一人一事,瞬息之间与此相类的万种思想,中外典故,理论学识,生活印象,都一齐奔汇而来,充满着文学的、哲学的、历史的意味。 《围城》的成功离不开其中的诡异新鲜,丰富多彩,妙语连珠的新鲜比喻的创作和运用。《围城》一书中所用比喻之处,有数百之多。且堪称妙喻的也可以说是多不胜数,美不胜收。作者常常涉笔成趣,让那些机智的巧喻脱口而出。正像钱钟书先生自己所讲的“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根本”《围城》的语言特色中最为成功的又当推此比喻艺术。其比喻妙趣横生,连篇实至,耐人寻味。 《围城》中机智幽默,妙语横生的比喻就常常让读者会心的一笑。小说写船到香港,方鸿渐和鲍小姐上岸吃西餐,一段生动的比喻让人忍俊不禁:“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倒是热的;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登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期伏在水里;除醋以外,面包、牛酒无一不酸。” 钱钟书还善于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夸饰以不可能为可能,比喻以不同类为同类。出奇制胜,精巧独特。他形容外国买办“说话里嵌的英文字”,“不比嘴里嵌的金牙”,比作“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的好,此外全无用处。”以“肉屑”相喻,不仅新鲜,而且含讽,趣味顿生。又如把精心打扮出了汗的脸比作“半融化的奶油喜字蛋糕”;老头子恋爱像“老房子着了火,烧起来没救的”,“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这些比喻妙喻连珠,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将具体的本体和抽象的喻体,庄严的本体和戏谑的喻体,美妙的本体和可怕的喻体扯在一起,产生意外的戏剧效果。 如对沈太太的描写:“她眼睛下两个黑袋,像园壳行车热水瓶,想是储蓄着多情的热泪,嘴唇涂的浓胭脂给唾液带进了嘴,把黯黄崎岖的牙齿染道红痕,血淋淋的像侦探小说里谋杀案的线索。”连用几个想象奇特的比喻来铺陈渲染,读之令人忍俊不禁、厌恶之极。 钱钟书知识渊博,他常常用中西方文化打比喻,以非凡的想象力和广博的知识把喻体和本体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围城》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如作者把方鸿渐与苏文纨的情谊喻为数学上的“两条平行的直线”;鲍小姐的“赤身露体”喻为哲学上的“真理”。对主动的苏文纫与被动的方鸿渐的被吻,他不用我们说的蜻蜓点水那样抽象,他说:“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大脚趾,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这轻轻一吻,作者用了一个民俗方面和两个宗教方面的知识,说明范围很小,力量很轻,迫于无奈,不得不吻,表达“近而远之”的亲近,传达了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微妙心态,非常形象。 典喻的大量使用是《围城》比喻知识性的突出体现。作者使用了许多的中外典故,信手拈来,皆成文章,造成语言的活泼典雅而又意蕴深长。因此典故本身就具有特殊的含义,因此,即使是简单的明喻,也给读者以两次投影,在读懂字面意思的同时领会更深一层的含义;至于作者精心设计的典故隐喻,则更使读者回味无穷。前面的例子有“桌子就像《儒林外史》里范进给胡屠夫打了耳光的脸,刮得下斤把猪油”,“灯光照得孙小姐惊奇得眼睛张得像吉沃吐画的‘O’一样圆”。较明显得一例使《伊索寓言》中的“狗看水中的影子”的故事。《围城》将此典故故化为典像在书中几次出现,延展这一古寓,人需一镜时常照看,以知己为何物,而不自知的那家伙照也无羞,反害他像寓言里的狗那样叫闹。书中李梅亭,苏州寡妇一句“向尿缸照照影子”,反与阿福辈作猪猡相骂跳闹。方鸿渐比较而论是能够照镜子的“狗”。如他被唐小芙历责后,尚表示不再讨厌;遂从暴雨中“狗抖毛似抖擞身子,……开步走了”。其后又与赵辛媚苦中作乐,以“狗追影子丢骨头”这一母体变喻相互调侃。“狗为追求水里肉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的肉骨头!跟爱人如愿以偿结了婚,恐怕那时候,肉骨头下肚,倒要对水恨惜这不可再见的影子了”。钱钟书先生的渊博的知识和卓越的思想使得他笔下的比喻高人一等。 总的来说,《围城》是一部读来如嚼美味,回味无穷的奇书,它时而让你笑,时而让你哭。钱钟书先生的睿智、洒脱、冷峭、诙谐、犀利、快捷种种神韵尽住文中,越是对作品深入地鉴赏,越能深入地感受到它的无限的文学魅力。《围城》集中展示了钱钟书驾驭语言的高超技巧,作者以幽默的笔法讽刺时弊,精妙运用比喻的手法描摹人物世态,调侃“芸芸众生”,常以平易的笔触,在貌似嬉笔中予以淋漓尽致的嘲讽和描写,《围城》不愧是钱钟书的代表作,不愧是风格独特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它是现代的《儒林外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奇书! 论《围城》中比喻的运用 内容摘要:大量运用比喻构成钱锺书小说《围城》的一大特色,形成钱锺书独特的学者式的幽默。本文根据文本,着重论述《围城》中所用比喻的作用、特色、情感色彩和形式。 关键词:围城 比喻 作用 特征 形式 比喻已经成为人们语言活动中一根不可缺少的拐杖,人们对其越来越显示出依赖性。不消说它的合理出现会使语言更达意传神,平添一份魅力;即使是言拙者也可多少借以装点厅堂。钱锺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精彩的比喻,出人意料的比喻,对一个事物一种现象的多种比喻,几乎俯拾皆是。众多的比喻让《围城》显示出学者小说特有的渊博、机智和幽默。《围城》说的是方鸿渐、赵辛楣两位留学生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几个地方的人生经历,由于大量比喻“附着”在他们的故事上,中、西方文化中的种种典故,近代、现代中西不同类型、不同专业或日常性的“语言”都在《围城》的比喻中得到交汇和碰撞。可以说,正是因为大量原创性的而非人云亦云的比喻的存在,使围城的叙述不是沉溺在故事之中,不是让读者不断地被各种人物各种故事“牵”着走,而是时不时地“跳”出来,与小说的叙述着一起,用“上帝”一般的眼光打量着《围城》内外的众生相。《围城》的比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便是小说作者对自己笔下的人物的所言所行的一种极有审美价值的评价。《围城》的比喻是用一种形象的语言评价另一种形象。《围城》的比喻使得围城中种种人、事、物发生意义的变动,巧妙的比喻本身固有的片面性和深刻性,会使得人和事物表面的意义发生变化,可能原来是正面的、庄严的、神圣的事或人经过某种比喻的“过滤”,便“面目全非”。可见,比喻同样也在非常深刻地影响着读者对小说中人、事的评价标准。使用比喻的人,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生活趣味或政治偏向,都有可能在他使用的比喻中表现出来。 那么,《围城》中的比喻具有哪些特征呢? 我们先来看看钱锺书先生他是怎样认识比喻的,他说:“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它们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两者全不合,不能相比;两者全不分,无须相比。”“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钱锺书《七缀集》)这说明,用此物比另一物,两者不能全无区别,也不能完全相同,两者既是也不是,“似是而非,似非而是”。钱锺书比喻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他常常在别人看不到联系的地方,将两个的相似之处点出,比如,他说:“方鸿渐受到两面夹攻,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自己没有文凭,好象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一张文凭,在平时是不容易让人联想到亚当、夏娃用的遮羞树叶,但《围城》的作者联想到了,而且用得贴切,在两个毫无相似的事物之间看到极其相似的地方,这便是《围城》中比喻特别高明的地方。 我认为,《围城》的比喻在运用上有如下特色: 一是形式比较长,往往是以整个事物或感受的全过程来作比。如: 那时候苏小姐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了,不肯随便施与,宛如作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一两年忽然发现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怅自悔。 二是以抽象、虚幻的事物来比喻实在、具体的。这是对常规的一种打破。通常人们是习惯以具体喻抽象的,诸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之类。而钱先生往往反其道而行之。如: 张小姐是十八岁的高大女孩子,着色鲜明,穿衣紧俏,身材将来准会跟她老太爷那洋行的资本一样雄厚。 三是本体和喻体分得非常开,有时甚至风马牛不相及,本身不存在相似点,却又合得极妙。本文所举例子几乎都是如此。又如: (鸿渐)想这是撒了一个玻璃质的谎,又脆薄,又明亮,汽车夫定在暗笑。 四是“大话小说”“大题小作”,将正经、严肃、“高雅”的事物用通俗的凡人小事来加以比方。如: 方老先生因为拒绝了本县汉奸的引诱,有家难归,而政府并没有给他什么名义,觉得他爱国而国不爱他,大有青年守节的孀妇不见于翁姑的怨抑。 出洋好比出痘子,出痧子,非出不可, 小孩子出过痧痘,就可以安全长大,以后碰见这两种毛病,不怕传染。我们出过洋,也算了了一桩心愿,灵魂健全,见了博士硕士们这些微生虫,有抵抗力来自卫。 五是用喻梯来调动读者的生活经验,让读者通过自身的切肤之感来更深切地理解本体。如: 譬如黑夜里两条船相迎擦过,一个在这条船上,瞥见对面船舱的灯光里正是自己梦寐不忘的脸,没有来得及叫唤,彼此早距离远了。这一刹那的接近,反见得暌隔的渺茫。 这种怅然若失,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因而也就更能体谅鸿渐从别人口中听到想忘而不能忘的人的情况时,那种难以言说的心情。有时喻体也并非是每个人都可能有的感受,但读者仍能从作者的编排中想象得出,如: 这吻的份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象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趾,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 这不是一个心不在焉、无可奈何的吻吗? 《围城》的比喻,除了具有出人意表的新颖特征外,围城的比喻常常具有瓦解被比喻事物的表面意义的功能。就拿将文凭比做亚当、夏娃的遮羞树叶这个比喻来说,本来,文凭,特别是方鸿渐想拿的博士文凭,在学术界看来,文凭无疑代表着一个人的学术水平、学问储备的规模以及学术的研究范围的大小,文凭是学术权威机构发给学人的一种学历和学位证明,一般来说,一张博士文凭当然包含着某种权威性和严肃性,可是一旦被说成是遮羞树叶,其权威性和严肃性则大打折扣,原来是因为学问的充实,学术水平的提高,才被赋予文凭,被说成是遮羞树叶,则恰恰是因为学问的空疏,研究能力的缺乏,而要用文凭来“遮丑”,这恰恰是将文凭的功能来一个彻底的“颠覆”,却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现代文明的产物——文凭的“误用”和“滥用”,一个小小的比喻,却表达了对现代教育制度的某种疑问和讽刺。 在《围城》中,类似这样的比喻还很多,比如,“方老先生因为拒绝了本县汉奸的引诱,有家难归,而政府并没有给他什么名义,觉得他爱国而国不爱他,大有青年守节的孀妇不见于翁姑的怨抑。”在“守节”这一点,方老先生与孀妇当然有相通之处,但是,方老先生的“守节”是与庄严的爱国情绪联系在一起,这与青年孀妇的“守节”,不是同一“级别”,方老先生的“怨抑”是联系着某种慷慨激昂的爱国情绪,而青年孀妇的“守节”,不管如何“怨抑”,总是更个人话些,与个体的命运联系得更紧。另外,方老先生是一位具有名士风度的老先生,把他与一个年青的孀妇放一块儿比较,难免有一种突兀的、怪异的、不伦不类的感觉,如此,在具有“守节”这个相似性的前提下,这种不伦不类的“差异感”便不能令人发笑,“化褒词为贬语,转庄意为谐谈”,就有了某种强烈的幽默效果。 《围城》中的比喻,本体与喻体常常是远距离,这种远距离的比喻,乃是天才的想象力导致的。而这种远距离的比喻,又常常将两种不同性质,甚至被通常的人们赋予不同感情色彩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因为这种语言的情感的反差,常常会让读者产生意想不到的“惊异感”。比如“大家照例称好,斜川客气地淡漠,仿佛领袖受民众欢迎时的表情。”“董斜川等待别人恭维他的诗,同时知道这恭维不会满足自己,仿佛鸦片瘾发的时候只找到一包香烟的心理。”这“等待恭维”与“鸦片瘾发作”,一是好高人的骄傲表情,另一个颓废至极的吸毒者的狼狈,这两者按常理是扯不到一块的,但《围城》偏偏与好高者的骄傲表情来一个恶作剧,指出故意装着“冷漠”的骄傲人物的矫情,通过这个比喻,将他的脆弱而且需要不断得到的满足的虚荣心亮相于众人面前,并与一个极有贬义色彩的“鸦片瘾”放置在一起,以获得讽刺的效果。 利用不同语言的情感色彩的搭配,利用中的比喻的可以允许的大跨度的联想,《围城》比喻在情感上的作用,显而易见的有如下三种: 一是藏否人物,以选择的喻体表露对书中形象或爱怜、或厌憎的感情。比如: (1)事实上,一个人的缺点正象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树上爬,就把尾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 (2)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装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 例(1)说的是三闾大学的校长高松年。他那雄赳赳的撒谎、惟妙惟肖的作假、随心所欲的愚弄人,以及自得、世故、对漂亮女生的过分迁就等,是其一贯的渗透于血液之中的作派,只不过有些项目在任校长之前表现的机会不多罢了,并非陶辛楣所认为的由于地位高了而边糊涂的。小说以猴子的屁股作比,其嫌恶之意流露无疑了。例(2)介绍的是洋行买办张先生,张扬卖弄是他的一大嗜好,他大量收藏康熙时的瓷器仅仅是为了请外国人吃饭时盛菜盛汤,而说话时夹带英文字更是为了让自己不象个中国人,小说的比喻似乎让人看到一个牙缝里嵌满肉屑的肥头大耳的蠢物,难怪方鸿渐见而生畏,不敢做张家的女婿呢。 二是对现实作不露声色的影射,在看似不经意中显示出机智的锋芒。这种比喻常常是在描写人、物、场景时出人意外地“戳一抢”。例如: (3)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 (4)久而久之,到了镇上,投了村店,开发了车夫,四个人脱下鞋子来,上面的泥就抵得贪官刮的地皮。 例(3)写的是唐晓英动人的眼睛,却又顺手抨击了说“大而无当”的空话的政客。例(4)医比喻的形式,从赶路时鞋上所沾的泥联想到贪官刮地皮。这种独特的跳跃方式给人以十分新鲜的感觉。 三是形式含蓄、幽默、诙谐的风格,于类似调笑的言语中透出警策、透出深刻来。这可以说是小说比喻的共同特色。如: (5)她眼睛下两个黑袋,象圆壳行军热水瓶,想是储蓄着多情的热泪,嘴唇涂的浓胭脂给唾沫带进了嘴,把黯黄崎岖的牙齿染道红痕,血淋淋的象侦探小说里谋杀案的线索。 沈太太无论是音调还是身躯都要不断地变换出柔媚来,可是这种柔姿媚态对旁人来说却是残酷的、恐惧的,这是怎样的一种自知之明呢? 《围城》的比喻与其说更形象地描述某事务,不如说是更深刻地评论某事物,实际上《围城》中的比喻,不一定都是用具体的事物来描述抽象的事物,其比喻语言的抽象与具象的配搭颇有讲究。《围城》中的比喻,也常常用抽象的事物来比喻具象一些的事物。也就是说,其本体是具象,喻体反而是抽象的。比如“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这里本体是“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尽管这“许多女人的大眼睛”是泛指的,却可以让我们联想到某种大眼睛的形状,而喻体“政治家的大话”则是无形的,相对抽象的。以无形的“政治家讲的大话”来比喻有形的“大眼睛”,一实一虚,形成抽象与具象的“反差”。装腔作势的“政治大话”,与女人的“大眼睛”放在一块儿,不伦不类的的比较又因为都有“大而无当”的共同点,使之可以联系到一块,又因为是两个很不一样的“异类”,这种比喻的新颖性就突出了。尽管“政治家讲的大话”抽象是抽象了些,却因为与一些女人的“大眼睛”有极为相似之处,所以,用抽象的事物比喻具象的事物,只要用得恰当,用得贴切,同样具有极为锋利的讽刺效果。 当然,《围城》中的比喻,更多的是以具象的事物比喻抽象的事物。这种比喻方式比较贴切日常性经验,特别有利于将抽象的心灵变化具象化。如: “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骨鱼片里未尽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苏小姐因为方鸿渐今天没跟自己亲近,特送他到走廊里,心理好比冷天出门,临走还要向火炉前烤烤手。” “他一忽睡到天明,觉得身体里纤屑蜷伏的疲倦,都给睡眠熨平了,像衣服上的皱纹折痕经过烙铁一样。” 一个人的“恶毒”,确实是很难再加以进行语言的“分解”。“恶毒”与“善良”“老实”“平易”这些词一样,是一种描述性格特征的词汇,具有比较抽象的概括性,在小说通常要通过人物的言行才能让读者判断这个人物是否“恶毒”。而在这一句比喻中,光靠语言,就将“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具象化了,而且是用日常生活琐碎事物――“饭里的沙砾或者骨鱼片里未尽的刺”来比喻这种“恶毒”,这是用实实在在的日常词汇来比喻相对抽象的性格词汇。让读者一下就“触摸”到“忠厚老实人的恶毒”的“不期待”的刺人之处。 至于“苏小姐因为方鸿渐今天没跟自己亲近”的心情,如果直接用描述心灵的语言,大概只能袭用“有点遗憾”之类的套话来描述,而且,这种的带点遗憾,不是那么心甘情愿就结束会面的心情,比较微秒,略有点曲折,用“好比冷天出门,临走还要向火炉前烤烤手”这动作来比喻,则将这微秒的心理现象马上“转变”为非常具体的烤火动作。抽象的心灵活动被“烤火”这个动作形象化了,且形象化得非常贴切。 再如,疲倦的消除也是一个难以描述的身心现象,小说中,先将“疲倦”说成是一个“纤屑蜷伏的疲倦”,实际上,已经偷偷地赋予疲倦以某种形状,将疲倦的消除比喻成“像衣服上的皱纹折痕经过烙铁一样”,这又是《围城》利用比喻将抽象的“黑暗”的感觉“转变”为具象的、明白的日常性的动作的一个例子。 再如对方鸿渐失恋的感觉的描述,其喻体创造出了诗的意境,写出方鸿渐思念唐晓芙,是这样比喻的:“譬如黑暗里两条船相迎擦过,一个在这条船上,瞥见对面船舱的灯光里正是自己梦寐不忘的脸,没来得及叫唤,彼此早距离远了。这一刹那的接近,反见得睽隔的渺茫。”这种清晰而又模糊,确切而又不可琢磨的,属于人的心理感觉中“模糊地带”,极为容易被忽略掉,或是只是感觉到,却难以词语化的接近于“潜意识”的感觉,通过这种“诗化散文”的叙述得到放大,得到清晰而又独特的表达。这当属于《围城》中真正具有“审美”意味的比喻,与那些“审丑”式的比喻一起,分布于《围城》比喻序列的两极。 钱锺书先生说:“趣者,生气与灵气也”。康德先生认为喜剧是一种理性对对象的自由戏弄。白格森先生则强调笑在于使生命活动保持一种创造性的流动。这其中都强调真正的幽默是人类解放自己的精神世界的结果,幽默,是人的精神“跳”出教条的、俗常的“偏见”,故意混淆各类语言的情感色彩,明褒暗贬,或明贬暗褒,用肯定的语气表达否定的意思,如“张先生跟外国人来往惯了,说话有个特征……喜欢中国话里杂无谓的英文字。他并无文中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或用高雅的语言表达某种粗俗不堪的想法或现象,如“褚哲学家害馋痨地看着苏小姐,大眼珠仿佛哲学家谢林的‘绝对观念’,像‘手枪里弹出的子弹’,险得突破眼眶,迸碎眼镜。”或用一本正经的语气谈论平庸甚至丑陋的事件,如“侯营长有个橘子大鼻子,鼻子上附带一张脸,脸上应有尽有,并未给鼻子挤去眉眼,鼻尖生几个酒刺,像未熟的草莓,高声说笑,一望而知是位豪杰。”或用现代军事之类专门术语来比喻日常性的生活事物,如“谁知道从冷盘到咖啡,没有一样东西可口: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是热的;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经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曾长期伏在水里;除醋以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一不酸。”或用古代的词汇来比喻所谓“文明社会”人的心态,如“妻子如衣服”。总之,《围城》作者充分利用了比喻这个媒介,将不同类型的语言的“杂糅”、“串通”,利用比喻这个媒介,用戏谑、嘲讽又不乏正义感的眼光来观看、品评三四十年代中国发生的一切。《围城》中的比喻,最能凸现作者的才气、学识,最能显示作者的知识结构,最能表现作者独特的学者式的幽默。 钱锺书先生说:“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比如在绘画这门艺术中,比喻就不能为绘画所复制,而文学中的许多比喻,如果用电影来表现,也不可能获得良好的“转译”。比如,电视剧《围城》中就无法用影像语言来完整地表达《围城》中许多奇异微妙的比喻。所以,从根本上说,比喻是属于文学的,比喻与文学语言的想像力总是互相推动着,不断地创造每一时代新的审美特点和新的审美趣味。 参考文献: 1、钱锺书:《围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5月 2、陆文虎 :《“围城”内外——钱锺书的文学世界》.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 3、夏齐富:《争奇斗艳的艺术之花——谈〈围城〉对修辞格的运用》 .安庆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4、范生军:《漫谈<围城>中的比喻》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6期 5、龚景训:《论<围城>的比喻》.昆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 6、罗建中:《〈围城〉语言比喻有三妙》.语文知识.1998年第5期 论《围城》中人物形象的比喻蕴味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