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方案
199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运用所学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级专业人才。能适应在科研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校、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和快速计算、图形图象处理与应用软件开发及管理工作等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专门人才,并为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输送优秀人才。
二.培养规格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敬业爱岗、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学科发展的趋势。具有良好的数学思维素质:空间想象力、逻辑推理力、抽象思维力及思维的敏感性和发散性等,以增强进一步学习的潜在能力。
3.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包括常见语言、工具及一些专用软件),具有基本的算法分析、设计能力和较强的编程能力;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某个领域某些科研或生产中的实际课题。
4.对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理论、技术及应用的新发展有所了解,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能阅读、翻译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理论相关的文献,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软件开发能力。
5.具有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
三.计划学制、最低毕业学分、授予学位
计划学制:本专业实行学分制,学制一般为四年,允许提前或推迟毕业,具体按学校有关学分制管理条例执行。鼓励学生攻读辅修专业、双专业、双学位。
最低毕业学分:155学分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四.课程修读要求
1.本专业课程基本框架:
专业限选方向1课程
公共选修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
公共必修课程
专业限选方向2课程
专业任选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
专业限选方向3课程
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
说明:①“方向1”是“综合培养模块” 课程;
②“方向2”是“信息科学培养模块”课程;
③“方向3”是“计算数学培养模块”课程。
2.公共必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是全体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如果考试不及格,按学校文件规定,必须重修。专业实习、毕业论文是全体学生必须完成的实践环节。
3.公共选修课程分为:“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教育科学”四类课程。按学校文件规定,本专业学生必须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类课程中各选修4个学分,在“自然科学”类课程中选修2个学分,共选修10学分的公共选修课程。就业指导课以讲座形式进行,开设4-6个讲座,计1个公选课学分。修读公共选修课程,如果考试不及格的,能够放弃,改选其它公共选修课程。
4.学生须在“综合培养模块”、“信息科学培养模块”和“计算数学培养模块”中选择一个模块作为主修方向。
5.进入“综合培养模块” 学习的学生,须在“方向1”中修读33学分课程。在“专业任选课程”中修读至少12学分课程。
6.进入“信息科学培养模块” 学习的学生,须在“方向2”中修读18学分课程,在“专业任选课程”中的“信息科学组”中修读至少15学分课程,以及 “计算数学组” 和“考研组”中修读至少12学分的课程。
7.进入“计算数学培养模块” 学习的学生,须在“方向3”中修读18学分课程,在“专业任选课程”中的“信息科学组”和“考研组”中修读至少12学分课程以及在“计算数学组”修读至少15学分的课程。
8.除修读计划表列出的专业任选课程外,也可修读本系其它专业(方向)的课程,作为本专业任选课程,并按实际学分与学时计入。修读专业任选课程,如果考试不及格的,能够放弃,改选其它专业任选课程。
9.带☆号课程为综合课程;带●号的课程为双语教学课程。
10.第八学期,以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写作为主;专业实习采取个人联系与统一安排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1.本专业学生,如果毕业后希望按师范专业择业,从事中学数学教育的,必须修读下面的“教师教育”模块课程,计22学分。所得学分仅作为附加学分,不计入毕业总学分。
课程类别
课程
编码
课程名称
学
分
数
学时数
学期、周时数、周学时
合计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16周
18周
18周
18周
18周
18周
10周
10周
教
师教育
数学教学论
3
54
54
春秋3
中学数学教学设计
36
12
24
春秋3
数学教育心理学
3
54
54
春秋3
现代教育技术
2
36
36
春秋2
教育原理
1
18
18
春秋1
德育理论与班主任工作
1
18
18
春秋1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1
18
18
春秋1
教学理论与教学工作
1
18
18
春秋1
教育实习
8
8w
五.课程结构比例表
课程类别
学时数
占总学时的比例
学分数
占总学分的比例
全校公共课
公共必修课
784
28.70
34
21.93
公共选修课
170
6.22
10
6.45
学科基础课
446
16.32
24
15.48
专业必修课
522
19.11
30
19.35
专业选修课
810
29.65
45
29.03
教育实习、毕业论文
12周
12
7.74
总计
2732
100
155
100
六.课程方案表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计划表(一)
课程
类别
课程
编码
课程名称
学分数
学时数
学期、周时数、周学时
备注
合计
理论
学时
实践学时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16周
18周
18周
18周
18周
18周
18周
6周
全
校
公
共
课
程
必修课
2601021
思想品德修养
1
36
18
18
1-1
2100058
法律基础
1
36
18
18
2
2 0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论
5.5
126
72
54
4-3春秋
0100001
马克思主义哲学
2.5
54
36
18
2-1
2 1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
36
36
2
4400001
大学英语
16
352
352
5
5
5
5
360
大学体育
4
144
144
2春秋
3106020
军事
2
2周
2周
小计
34
784
选修课
人文社会科学类
4
68
68
2春秋
自然科学类
2
34
34
2春秋
艺术类
4
68
68
2春秋
就业指导课
1
4-6个讲座
小计
11
170
学
科
基
础
课
程
学科
☆数学分析(1)
5
96
96
6
☆数学分析(2)
6
108
108
6
专
业
☆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1)
4
80
80
5
☆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2)
5
90
90
5
☆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3)
4
72
72
4
1
小计
24
446
446
专
业
必
修
课
程
信息与计算科学导论
1
讲座
☆数学分析(3)
4
72
72
4
1
数据库管理系统
3
54
54
3
1
程序设计语言
4
72
72
4
1
普通物理
4
72
62
10
4
离散数学
3
54
54
3
1
信息论基础
3
54
54
3
1
数值计算方法
4
72
72
4
1
数据结构
4
72
72
4
1
小计
30
522
实践与毕业论文
专业实习
6
6周
6w
毕业论文
6
6周
6w
3
小计
12w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计划表(二)
课程
类别
课程
编码
课程名称
学
分
数
学时数
学期、周时数、周学时
备注
合
计
理
论
学
时
实
践
学
时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16
周
18
周
18
周
18
周
18
周
18
周
18
周
6
周
专业限选课
程
方向1
常微分方程基础
3
54
54
3
2
实变函数基础
3
54
54
3
2
●数值代数
3
54
54
3
2
可视化程序设计
3
54
54
3
2
软件工程
3
72
36
36
3
3
●数学实验
3
54
54
3
1
计算机网络
3
72
36
36
3
2
计算机图形学
3
72
36
36
3
3
微分方程数值方法
3
54
54
3
2
算法设计与分析
3
54
54
3
3
科学计算软件
3
54
54
3
2
小计
33
648
方向2
●数学实验
3
54
54
3
可视化程序设计
3
54
54
3
软件工程
3
72
36
36
3
计算机网络
3
72
36
36
3
算法设计与分析
3
54
54
3
计算机图形学
3
72
36
36
3
小计
18
478
方向3
常微分方程基础
3
54
54
3
实变函数论基础
3
54
54
3
●数值代数
3
72
36
36
3
微分方程数值方法
3
72
36
36
3
算法设计与分析
3
72
36
36
3
科学计算软件
3
54
54
3
小计
18
478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计划表(三)
课程
类别
课程
编码
课程名称
学
分
数
学时数
学期、周时数、周学时
备注
合
计
理论
学时
实践学时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16周
18周
18周
18周
18周
18周
18周
6周
专
业
任
选
课
程
考研组
数学分析习题课(1)
2
32
32
2
数学分析习题课(2)
2
36
36
2
数学分析选讲
2
30
30
2
高等代数选讲
2
30
30
2
小计
8
128
计算数学组
复变函数论基础
3
54
54
3
数理统计
3
54
54
3
偏微分方程基础
3
54
54
3
数学实验
3
54
54
3
最优化方法
3
54
54
3
矩阵分析
3
54
54
3
泛函分析基础
3
54
54
3
运筹与规划
3
54
54
3
数值逼近
3
54
54
3
小计
27
486
信息科学组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3
54
54
3
大型数据库
3
54
54
3
几何造型
3
54
54
3
数字图像处理
3
54
54
3
计算机代数学
2
36
36
2
人工智能导论
3
54
54
3
编译原理(1)
3
54
54
3
编译原理(2)
3
54
54
3
计算机辅助教学
2
36
36
2
网络程序设计
3
54
54
3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3
54
54
3
密码学
3
54
54
3
信息安全与保密
2
36
36
2
小计
36
648
七.双专业、双学位、辅修专业说明
1.辅修专业:修读“信息与计算科学” 辅修专业最低学分是32。修读者须修完本专业课程方案表中备注栏中代号为1所列课程。
2.双专业:修读“信息与计算科学” 双专业最低学分是53。修读者须修读完辅修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还须修读完本专业课程方案表中备注栏中代号为2所列课程。
3.双学位:修读“信息与计算科学” 双学位最低学分是65。修读者须获得本专业双专业证书,而且至少修读6学分的本专业课程计划表备注栏中代号为3的课程,同时完成本专业毕业论文。
八.课程简介 (另订成册)
修订责任人:黎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