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长垣市蒲北测区1:1000地形图测绘设计
主要内容、基本要求、主要参考资料等:
主要内容:
1、项目概述
2、设计依据、测量基准的选择
3、相关资料的收集
4、控制测量
5、图根控制测量
6、地形图测绘
7、地形图的检查、拼接与整饰
8、质量检查与成果提交
基本要求:
完成设计是培养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学风、虚心好学、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因此,在写毕业设计前应认真准备材料相关内容,并能全面掌握地形图测绘的各种技术标准。
主要参考资料:
[1]潘正风,杨正尧等编著.数字化测图原理与方法[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高井祥,肖本林等编著.数字化测图原理与方法[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
[3]张书华,沙从术等编著.数字地图测绘[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4]李征航,黄劲松.GPS测量与数据处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
[5]刘绍堂.控制测量[M].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
完成期限:
指导教师签名:
专业负责人签名:
2012年3月10日
长垣市蒲北测区1:1000地形图测绘设计
目 录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1 项目概述 1
1.1 项目来源 1
1.2 测区概况 1
2 设计依据、测量基准的选择 1
2.1 设计依据 1
2.2 测量基准的选择 2
2.2.1 平面坐标系统 2
2.2.2 高程系统 2
3 相关资料的收集 2
3.1 图件资料 2
3.2 平面控制资料 2
3.3 高程控制资料 3
4 控制测量 3
4.1 GPS控制网布设 3
4.1.1 选点及埋石 3
4.1.2 控制网布设 4
4.2 平面控制测量 5
4.2.1 GPS静态测量 5
4.2.2 GPS外业观测的操作要求 5
4.2.3 GPS测量数据处理及平差计算 6
4.3 高程控制测量 7
4.3.1 水准路线的布设 7
4.3.2水准测量的步骤 8
4.3.3 水准网平差 8
5 图根控制测量 9
5.1 图根平面控制测量 9
5.1.1 GPS-RTK作业方法与步骤 9
5.2 图根高程控制测量 9
5.2.1 图根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 9
5.3 图根控制点精度 10
6 地形图测绘 11
6.1 地形图精度 11
6.2 数字地形图碎部点采集 11
6.3 地形图各要素的表示 12
7 地形图的检查、拼接与整饰 19
7.1 地形图的检查 19
7.1.1 图面检查 19
7.1.2 野外巡视 19
7.1.3 设站检查 19
7.2 地形图的拼接 19
7.3 地形图的整饰 20
8 质量检查与成果提交 20
8.1 质量检查 20
8.2 成果提交 20
致 谢 22
参考文献 23
长垣市蒲北测区1:1000地形图测绘设计
摘 要
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造卫星、计算机、电磁波测距、遥感等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测绘领域的广泛应用,测绘科学技术有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一跃成为现代信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白纸地图转变为数字地图。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测绘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已经建立了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
大比例尺地形测绘成果被广泛应用到国民经济建设中,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伴随着数字化工程技术的深入发展及其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大力开展数字化测绘的技术创新将是测绘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提高测绘单位自身实力和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关键词 地形图∕控制测量∕全站仪∕GPS-RTK
THE 1:1000 TOPOGRAPHIC
MAPPING DESIGN OF
PUBEI ,CHANGYUAN AREA
ABSTRACT
With the 80 years since the 20th centur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atellites, computers, electromagnetic distance, remote sensing and other high-tech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surveying and mapp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een a tremendous and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became the modern information sciencean important part of on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apping technology, the traditional white paper maps into digital maps. After 30 years of efforts, China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has been established as the core technology of remote sen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 digital mapping technology system.
Large scale topographic surveying and mapping results are widely appli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uilding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greatly improving the work efficiency. The same time, with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digit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widely used in all walks of life, and vigorously carry digital mapp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will be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the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dustry, but also improve its own power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unit is an important means.
KEY WORDS topographic,control measure ,mapping total station,GPS-RTK
23
1 项目概述
1.1 项目来源
随着近年来长垣市蒲北区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该地区的面貌已发生较大变化,原有地形图上的地物、地貌已无法满足城乡规划对地形图的要求。为满足蒲北区的规划和开发需要,长垣市国土局委托我们小组对该规划区进行1:1000地形图测绘。项目工作内容包括:基础控制测量、图根控制测量、全野外1:1000地形图测绘。测区面积约7平方千米。
1.2 测区概况
1、长垣市属新乡市,位于河南省东北部,为黄河冲积平原的一部分。蒲北区位于长垣市城区北部。境内新荷铁路、省道213等公路纵横交错,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2、长垣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季节性降水差异较大,春季多风少雨,夏季多雨较热,秋季气候凉爽,冬季较冷少雪。
3、蒲北地区土地肥沃,水利条件较好,有一定的农业基础。矿产资源相对贫乏,经济发展日新月异。随着宏力大道、工业大道和亿隆大道的北延和城张公路的开通,蒲北经济发展的框架将进一步拉大,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也将不断得到改善。
2 设计依据、测量基准的选择
2.1 设计依据
1、《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91
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
3、《l: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
4、《1: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GB/14804-93
5、《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6、《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 CH1002—95
7、《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与质量评定》, GB/T 18316—2001
2.2 测量基准的选择
2.2.1 平面坐标系统
综合该测区的实际情况,采用1980国家大地测量坐标系,按3°分带。
1980国家大地测量坐标系参考椭球基本几何参考数据如下:
长半轴a=6378140m
短半轴b=6356755m
扁率α=1/298.257
第一偏心率平方e2=0.00669438499959
第二偏心率平方e´2=0.00673950181947
2.2.2 高程系统
综合测区的实际情况,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等高距为1米。
3 相关资料的收集
3.1 图件资料
在开展测绘工作之前,收集测区的相关影像图资料和道路交通图作为参考,了解测区的基本情况。另外,测区内有2008年编绘的长垣市1:10000地形图,可用于外业踏勘、选点埋石和编制技术设计书。
3.2 平面控制资料
测区内及周边有2008年施测的D级GPS控制点,精度可靠,经现场踏勘,证实点位保存完好,可作为本测区的平面控制起算点。
控制点:KZ1 x:3898299.720 y:556315.837
KZ2 x:3897974.512 y:560417.611
3.3 高程控制资料
测区内有四等水准点,精度可靠,经现场踏勘,证实点位保存完好,可作为本测区四等水准测量的起算数据。
四等水准点:DS01 h:60.95
DS02 h:61.77
4 控制测量
4.1 GPS控制网布设
4.1.1 选点及埋石
4.1.1.1选点
由于GPS网不要求相邻两点之间都相互通视,所以选点比一般的测量更简单,但点位的选择对于保证观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和保证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实地选点时,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周围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及进行操作,视野开阔,视场内障碍物的高度角不宜超过15°;
2、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其距离不小于200m;远离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信号传送通道,其距离不得小于50m;
3、尽量远离会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件,(如大型建筑物等);
4、交通便利,且便于利用其他测量方法进行扩展和联测;
5、地面基础稳定,便于点位的保存;
6、AA、A、B级GPS点,应选在能长期保存的地点;
7、充分利用符合要求的已有控制点;
8、选站时应尽可能使测站附近的小环境(地形、地貌、植被等)与周围的大环境保持一致,以减少气象元素的代表性误差;[1]
4.1.1.2标志埋设
标志设计为三种规格:普通标石、现场浇筑的墩标和钢钉。
标志埋设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能够挖深的地面上,应埋设预制好普通的梯形标石。顶面低于地平面5cm,四周夯实。
2、在建筑物上,应在点位现场浇筑,并注意养护,待水泥完全凝固后,方可使用。
3、在水泥和沥青路面上,应打入高度为10cm、直径5cm以上的金属钢钉。要求钢钉砸入地面后,顶面与地面基本持平,略高出地面不超过5mm,并在顶面刻十字线,深度大于1mm。[2]
4.1.2 控制网布设
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布设控制网,如下图所示:
在实际布网设计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尽管GPS网不要求两点之间通视,但是为了满足常规测量加密时的需要,每点应有一个以上通视方向。
2、为了利用原有城市测绘资料以及各种大比例尺地形图资料,应尽量采用原有城市坐标系统。应充分利用满足要求的已有GPS点。
3、GPS网必须由非同步独立观测边构成闭合环或附合路线。各级GPS网中每个闭合环或附合路线中的边数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表1 闭合环或附合路线边数的规定
等级
二
三
四
一级
二级
闭合环或附合路线边数
≤6
≤8
≤10
≤10
≤10
4.2 平面控制测量
4.2.1 GPS静态测量
GPS作业时采用静态模式观测。所谓GPS静态测量,是指利用测量型GPS接收机进行定位测量的一种,主要用于建立各种控制网。在测量中,GPS静态测量的具体观测模式是多台接收机在不同的测站上进行静止同步观测。[3]
4.2.2 GPS外业观测的操作要求
1、接收机天线利用脚架和光学对点器安置在标志中心的垂线方向线上,其偏差不大于3mm;圆气泡必须居中,定向标志线指向正北,误差不大于±5°,观测前对点器必须经过检验和校正。
2、作业人员需严格遵守操作要求和调度安排,按规范对同一组卫星进行同步观测,在观测过程中,应坚守工作岗位,不能擅自离开,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解决问题。
3、外业记录手册必须当场填写,保证数据准确、内容齐全。每时段前后应各量一次天线高,两次较差不大于3mm,取其中数填入记录手薄中。
4、接收机记录数据后,应查看测站信息、信噪比、相位残差及存储介质记录等,根据采集数据的质量,采取相应的措施。
5、外业观测应严格按照操作手册进行,存储在仪器上的数据文件应及时拷贝到计算机中;接收机内存储的数据文件在转录时,不得轻易进行任何剔除和删改,不得进行人为的编造和加工。
6、一时段观测过程中,不允许进行以下操作:
a、接收机关闭又重新启动;
b、进行自测试;
c、改变卫星仰角限;
d、改变数据采样间隔;
e、改变天线位置;
f、按动关闭文件和删除文件等功能键;[4]
4.2.3 GPS测量数据处理及平差计算
4.2.3.1 外业数据预处理
数据预处理是对原始记录数据作检查,删掉已废除标记的记录和删除与图形生成无关的记录,补充碎部点的坐标计算并修改有错误的信息码。首先检查外业记录手簿内容是否规范、齐全。对照外业记录手簿,通过软件Date Transfer,将接收机中外业采集的数据传输至计算机中,同时完成测点点号、天线高类型、天线高量测方式、天线高等数据的输入。
数据预处理后生成点文件,点文件以点为记录单元,记录内容是点号、符号码、点之间的连接关系码和点的坐标。
4.2.3.2 基线向量解算
基线解算以同步观测时段为单位进行。当基线长度≤15km时,须采用双差固定解,当基线长度﹥15km时,在双差固定解与双差浮点解中选择最优结果。基线解算结束后应进行复测基线、同步环、异步环各自独立的检验工作。
基线测量精度及所组成的异步环的坐标差分量闭合差及环闭合差应符合下式规定:[5]
、、
、
式中:a=10mm
b:为比例误差因子,对应四等、5″、8″时分别取20、30、40ppm
d:为基线长度,单位为公里
Wx、Wy、Wz为坐标差分量闭合差
W:为环闭合差
n:为环闭合差
ΔS:为复测基线长度差
当结果符合GPS测量规范相关要求后,方可进行网平差计算。基线向量解算使用随机软件或专业软件进行。
4.2.3.3 GPS网平差计算
GPS网三维无约束平差在WGS-84坐标系下进行,三维约束平差统一在1980西安坐标系下进行。为确保成果的可靠性,对三维无约束平差和三维约束平差的处理结果,应进行认真分析、比较,剔除有粗差的数据。平差结果应满足各项精度指标要求,且应有精度评定报告。
4.3 高程控制测量
4.3.1 水准路线的布设
综合该测区的实际情况,采用四等水准进行观测,通过中丝读数法直接读距离。观测顺序为后-前-前-后,水准路线尽量布设成附合路线,在已知水准点较少的情况下可采用闭合环。水准路线为附合路线或闭合环时采用单程测量。
水准测量路线如下图所示:
4.3.2水准测量的步骤
4.3.2.1 仪器及其检验
水准观测使用DS3以上级别水准仪,配3米水准尺。在水准观测前应对水准标尺和仪器的i角进行检验,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
4.3.2.2 水准观测与记录
1、水准观测采用中丝法测高,直接读视距,单程观测;
2、水准观测在呈像清晰,视线稳定的条件下进行,前后视距应≤80米,外业条件欠佳时应缩短视距;
3、观测时仪器脚架按牢,尺台踩实,沿公路进行施测时,仪器和标尺安在路边土基上;
4、采用电子手簿记录,各测段均是偶数测站。
4.3.2.3 四等水准观测的技术要求[6]
表2 四等水准技术要求
等级
路线长度(km)
视距(m)
前后
视距差(m)
前后视距累积差(m)
红黑面读数差(mm)
红黑面所测高差之差(mm)
路线闭合差(mm)
四等
≤15
≤100
≤5
≤10
≤3
≤5
20
4.3.3 水准网平差
在水准网内业平差计算前,首先应对外业观测记录手簿进行100%的检查,经核实手簿中的各项数据计算无误后,摘取各测段高差,绘制水准网计算略图,并计算环(附合路线)闭合差的大小。同时根据附合路线或闭合环线长度检验闭合差是否超限,对于超限的测段应及时进行补测。
当水准环数多于20个时,外业观测结束应根据附合路线或闭合环闭合差按下式计算每公里水准测量全中误差Mw :
Mw=± W—水准环闭合差(mm);
F—水准环线周长(km);
N—水准环数。
5 图根控制测量
5.1 图根平面控制测量
本次图根控制测量要求在首级控制下加密,一般不超过二级图根,采用GPS-RTK方法测定。图根点是直接提供地形图测绘的依据,应在以上各等级控制点基础上加密布设。图根点的密度应以满足测图需要,建筑物密集地区应适当增加,空旷地区可适当减少,但要保证测图需要的控制密度。精度要求点位中误差≤5mm。
图根点一般采用木桩和小铁钉标志,农田、土路上采用小木桩,在水泥、沥青路面上可用8—12cm长的铁钉,编号采用自然顺序编号,前面冠以大写英语字母。最后图根控制点测量应提交资料:图根成果表。
5.1.1 GPS-RTK作业方法与步骤
GPS-RTK的一般作业流程:[7]
1、收集资料
2、求定测区转换参数
3、基准点的安置与测定
(1)应有正确的已知坐标
(2)地势高且交通方便、视野开阔
(3)周围不产生多路径效应的影响和其他干扰源,以防止数据链丢失
4、流动站观测
5.2 图根高程控制测量
5.2.1 图根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
图根点高程主要采用用图根水准的方法测定。当条件困难时,可布设图根水准支线,图根水准支线长度应小于等于4.0km,且必须进行往返测。图根水准同级附合不得超过两次。图根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如下表:[8]
表3 图根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路线长度
视线长度
前后
视距差
m
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
附合路线
km
结点间
km
支线
km
仪器
类型
视距
m
平地或丘陵
mm
山地
mm
8
6
4
DS3
≤100
≤30
≤±40
≤±12
注1:山地是指每千米图根水准测量超过16站的路线或环线所在区域;
注2:L为路线长度,以km计,n为测站数;
注3:图根水准测量按中丝读数法单程观测(黑面一次读数),估读至毫米。支线按往返测。
当用图根光电测距高程导线代替图根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如下表:
表4 图根光电测距离高程导线代替图根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附合路线
总长km
平均边长
m
测回数
垂直角
指标差之差
垂直角测回差
对向观测
高差较差
m
路线闭合差
mm
J2
J6
J2
J6
J6
≤5
≤300
1
2
15″
25″
25″
≤0.02 S
≤±40
注1:S为边长,以hm(百米)计,不足1 hm按1 hm计算;
注2:L为路线总长,以km(千米)计,不足1km按1km计算;
注3:与图根水准交替使用时,路线闭合差允许值也为(mm);
注4:当L大于1km且每km超过16站时,路线闭合差允许值为(mm),n为测站数;
注5:觇标高、仪器高量至毫米;
注6:高程计算至毫米,取至厘米。
5.3 图根控制点精度
图根点相对于图根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0.1mm,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测图基本等高距的1/10。
6 地形图测绘
6.1 地形图精度
1、图上地物点相对于临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与临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规定如下表所示:
表5
地区分类
点位中误差
临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
城市建筑区和平地、丘陵地
≤0.5mm
≤0.4mm
施测困难地
≤0.75mm
≤0.6mm
2、地形图上的高程精度应符合以下规定:[9]
a、城市建筑区和坚实地区高程注记点相对于临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0.15m。
b、其他地区高程注记点高程精度按等高线插求点的高程中误差来衡量。
c、等高线插求点相对于临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规定如下表所示:
表6
地形类别
平地
丘陵地
山地
高程中误差
≤1/3
≤1/2
≤2/3
6.2 数字地形图碎部点采集
综合该测区的实际情况,采用动态GPS系统(RTK)直接采集地形特征点。碎部点采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参考站设置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确认建立的测量系统准确无误后,方可进行流动站操作。
2、流动站按操作程序建立与参考站相同的测量系统。
3、流动站初始化完成后,规定在已知点上进行坐标检查,坐标重合差应符合限差规定,合格后方可作业。
4、作业完成后,应及时将数据输入计算机,并做好数据文件名的编写。
6.3 地形图各要素的表示
1、测量控制点
(1)测区各等级平面控制点按成果文件展点。
(2)水准点平面位置的精度不低于二类地物点的要求,坐标取位到cm。
(3)居民地内不埋石的图根点因注记压盖可选择表示。
2、居民地和栏栅
(1)房屋以墙基轮廓为准,一般应逐个表示。按结构和层次的不同,主要房屋和附属房屋应分割表示,并注记层次和建筑材料。
(2)房屋建筑结构分类严格按下表:
表7 房屋建筑结构分类
分 类
内 容
简 注
编号
名 称
1
钢、钢结构
承重的主要构件是用钢材建筑的,包括悬索结构。
钢
2
钢、钢筋混凝土结构
承重的主要构件是用钢、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如一幢房屋一部分梁柱采用钢、钢筋混凝土构架建筑。
砼
3
钢筋混凝土结构
承重的主要构件是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包括薄壳结构、大模板现浇结构及使用滑模、升板等建造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
4
混合结构
承重的主要构件是用钢筋混凝土和砖木建造的,如一幢房屋的梁是用钢筋混凝土制成,以砖墙为承重墙,或者梁是用木材建造,柱是用钢筋混凝土建造。
混
5
砖木结构
承重的主要构件是用砖、木材建造的,如一幢房屋是木制房架,砖墙、木柱建造的。
砖
6
其他结构如:木、竹、土坯结构
凡不属于上述结构的房屋都归此类。
木竹土或简
7
建筑中的房屋
指已建屋基或虽基本成型但未建成的一般房屋。
建
8
破坏房屋
指破坏或半破坏的房屋,不分建筑结构。
破
9
棚房
指有棚顶,四周无墙或仅有简陋墙壁的建筑物。
棚
(3)房屋层数及注记
a、房屋层数是指房屋的自然层数,一般按室内地坪±0.0以上计算;采光窗在室外地坪以上的半地下室,其室内层高在2.2(含)以上的,计算自然层数。
b、房屋总层数为房屋地上层数与地下层数之和,图上注记的房屋层数是自然层数,而不是总层数。
c、假层、附层(夹层)、插层、阁楼(暗楼)装饰性塔楼以及突出层面的楼梯间、水箱间不计层数。
d、复式房屋、跃层建筑按实际占有自然层数计算。
(4)各种附属建筑的表示
a、悬空建筑物与挑廊,宽度大于图上1㎜的应表示;檐廊在图上宽度大于2㎜ 的应表示。阳台表示要求如下表:
表8 阳台表示要求
符号名称
符号
简要说明
阳台
A. 一层封闭的阳台
B. 一层不封闭的阳台
凹进墙体的阳台和一层封闭的凸阳台,按房屋表示;一层不封闭的凸阳台用“b”,二层以上的阳台不表示。
b、 关于房屋实虚线的表示,一般实线表示建筑物的外轮廓与地面的交线;虚线表示架空部分在地面上的投影。
c、房屋的凸出凹进部分图上大于0.4mm,简单房屋大于0.6mm要表示。街道两旁商店的半园形装饰柱凹凸小于0.4m的可综合与墙体取齐。
d、 柱廊的柱子长宽小于0.5m者用不依比例的圆柱表示,大于0.5m者按实际形状表示。
e、围墙图上长度大于10㎜、高度大于1m的应表示;图上宽度大于0.5㎜的以比例表示,宽度小于0.5㎜的用0.3的单线围墙符号表示。
f、上部为栏杆式的围墙,当底坐的围墙体高出地面1.0m时按围墙表示;低于1.0m时按栏杆表示。栏杆测定柱体外边线。
g、栅栏、栏杆、竹木篱笆、活树篱笆、铁丝网图上长度大于20㎜应表示。
h、居民地每家门前的院落,若有水泥铺面的在适当地方注记"水泥",并用地类界绘出范围。
i、房屋与围墙公用同一墙壁时应以房屋线为主;棚房依围墙而建的应以围墙线为主。
3、工矿企业建筑物和公共设施
(1)固定的起重机、传送带、风车、水车、水轮泵应表示,棚房内的吊车不表示;大型的且固定的宣传橱窗、广告牌、彩门、牌坊、牌楼应表示。
(2)厂区内架空桥可按悬空建筑表示,中间有支柱的要依柱位绘出柱子。
(3)地磅的表示:露天的,绘出地磅范围中间绘符号;有房或棚房的,绘出房子或棚房符号,中间加绘地磅符号;露天设施用地界圈出范围,内配露天设备符号或注出性质名称。
(4)工业用烟囱,食堂和民用烟囱,在房屋内部的不表示,若是独立存在的则以比例绘出基础范围中间加绘烟囱符号;工矿内的厂房、库房、料仓均要加注车间和应有的名称并注性质和层次。对于图式中没有符号的地物设施则以比例绘出其轮廓加注其性质名称。
(5)居民地外固定的大型饲养场应表示;正规、固定的加油站应表示,并加注符号,有名称的应注记名称。
(6)主要桥梁、广场、图上宽度大于2㎝的街道和道路交叉口及拐弯处突出的、新型装饰性的路灯应表示。
(7)正规的庙宇、教堂、清真寺应表示,并按GB/T7929-1995中5.7的规定加绘相应符号;农村中自发集资修建的外型同普通房屋的庙、教堂按普通房屋表示。
(8)无线电通信(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地面站的信号发射塔,按GB/T7929-1995中5.5.7规定的符号表示,并加注“通信”字样。
4、道路及附属设施
(1)道路要求位置测绘准确,类别、等级分明,真实反映其曲直和交叉情况,与其它地形要素的关系明确,注记齐全。
(2)道路通过居民地不宜中断,应按真实位置绘出。
(3)大车路以上等级的道路中心线上,在图上每隔10㎝~15㎝应测注高程注记点,主要道路交叉口和转折处也应测注高程注记点。
(4)公路按GB/T919-2002划分行政等级代码与技术等级代码,分别见下表:
表9 公路行政等级代码
代码
名称
G
国道
S
省道
X
县道
Y
乡道
Z
专用公路
Q
其它公路
表11 公路技术等级代码
代码
名称
8
高速公路
1
一级公路
2
二级公路
3
三级公路
4
四级公路
9
其它(等外公路)
地形图应在图上每隔15㎝~20㎝注出公路技术等级代码,并加括号注记公路行政等级代码与国道、省道公路编号。公路其它内容的表示要求如下:
a、公路应注记铺面材料,铺面材料注记应与公路等级代码分开。
b、4级及4级以上等级公路应表示路基、铺面、路肩宽,当路肩宽度小于图上1㎜时按1㎜表示。
c、310国道按按一级公路表示。
(5)小型道路表示的其它要求:
a、可通行手扶拖拉机及以上交通或运输工具、路基未经修筑或简易修筑的道路以大车路表示,部分农村中路面铺以水泥的机耕路也以大车路表示。
b、供行人来往但不能通行拖拉机的主要道路以乡村路表示。
c、供行人单骑行走的道路以小路表示。
(6)坡度表和里程碑密集时坡度表可适当取舍。
5、管线及附属设施
(1)10KV以上的电力线以输电线表示,10KV以下的以配电线表示 。
(2)永久性的电力线、主干电信线(指电话线、广播线、有线电视线、网络通信线等)均应准确表示,电杆、铁塔位置须实测坐标。表示应做到线类分明、走向连贯。工厂、单位内部的低压线一般要表示。线路可不连线,依其符号绘出走向,住宅区内部的低压线只表示示主干线杆位,田地里的两根线的电杆应表示。
(3)地下光缆、电缆的光缆标与电缆标位置应实测表示。
(4)地下管线的入口处一般要表示。地下检修井重点表示主干管和城市中主要街道上的上水、煤气、天然气、电力、电信等检修井,检修井密集时应作取舍。
(5)室外地上消火栓和大型阀门应表示。
(6)工厂内部的管线多根在一起的,只绘中间一根并注记性质和根数。如:──热12根─── 地下管线不表示,架空管线的支柱及其拐点和端点要实测。
(7)公用水龙头,用地类界划出范围,内绘图式7.5.4符号,单位内部及居民院落内的不表示。
6、 水系及附属设施
(1)水系表示要求
a、河流水系界线(水涯线)宜按常水位测定。
b、池塘、水渠、贮水池的水涯线沿上边沿线(上坎沿)表示,池塘水涯线必须封闭。
c、一般非养殖(种植)性的池塘内应注记“塘”;在种植水生作(植)物的池塘内应简注相应的种植物,如种植莲藕、茭白的水塘分别注记“藕”“茭”等。
d、水生动物的池塘内应加括号简注相应的养殖物,如鱼塘、珍珠塘分别注记“(鱼)”“(珍珠)”等。池塘内一般不绘植被符号。
(2)陡坎、护岸应区分加固与未加固的,双层的则应表示双层陡坎。
(3)各种水系应注记名称。池塘无名称的加注"塘"字,主要用来养鱼的加注"(鱼)"字。
(4)河流图上宽度大于0.5mm的用双线依比例尺表示,小于0.5mm的用单线表示;沟渠宽度图上大于1mm的用双线表示,宽度图上小于1mm(含1mm)的小沟渠按单线水渠表示;堤上沟渠当堤高于地面0.5m以上的按有堤岸的沟渠符号表示,有坎双线渠图上宽度小于2.0mm时, 舍去坎线符号;有堤岸的水渠应适当测注堤坝顶高程。
(5)沟渠必须表示流向;地下水渠的出水、入水口应表示。
(6)陡岸是指岸坡坡度在70°以上的地段。陡岸需区分石质与土质。陡岸下边缘与水涯线间的河滩宽度大于图上2 mm时应测绘等高线或高程注记点,并表示相应在的土质、植被。
(7)各种桥梁均应表示,桥长应从桥台算起。设有人行道的,人行道用实线绘出。桥梁有名称的应注名称和性质,无名时只注记性质。
(8)耕地内小水渠密集的地方可以进行适当取舍。
7、植被
(1)菜地表示常年固定的,零星小块的可以综合到其它植被中表示。
(2)公路、街道、内河、沟渠旁的行树要表示。
(3)居民地内房前屋后、院落中人工砌成的绿化地测出范围,用花坛符号表示,当人工花坛高出地面0.2m时,则用实线绘出范围,低于0.2m者用地类界绘出范围线。道路两旁人行道上零星绿化地(包括花坛或绿化地)边界用地类界表示。长宽均小于2米的边界不表示。
(4)有良好方位意义的单棵树木或很有名气的风景树用独立树符号表示并在符号旁注记类别;并列三棵以上独立树时一般选取最高大的,茂密区内的名木古树可择要表示。
(5)植被边界与地面有实体的线状符号重合或间距小于图上1.0mm时可由线状地物符号代替地类界,在与电力线、电信线、境界等地面无实体的线状地物重合的地类界移位0.3mm绘出。
8、地形、地貌
(1)自然形态的地貌应用等高线表示,崩塌残蚀地貌、坡、坎和其他特殊地貌应用相应符号或用等高线配合符号表示;建筑区不绘等高线,用高程点表示,高程点密度每平方分米8~10个。
(2)各种天然形成的和人工修筑的坡、坎,坡度在70°以上以陡坎表示,70°以下的以斜坡表示。斜坡的投影宽度小于图上2mm的以陡坎表示。
(3)梯田坎坎顶与坎脚线之间的投影宽度大于图上2mm的,以斜坡表示。
(4)水稻田内的高程注记可不绘定位点。
9、境界
境界线表示到乡镇界。
10、注记
(1)居民地名称、河流名称应以当前当地群众称呼为准,居民地应注记自然地理名称。
(2)机关、单位、工厂、学校的名称一般均应注记,车间与总厂分离的应注厂名加车间名。
(3)桥梁、河流、公园、码头一般有专用名称的均要注记出来。
(4)图内各类文字、数字注记的字体均采用宋体,注记大小如下:
a、控制点字高2.4,宽高比1.0;
b、房屋注记字高1.9,宽高比1.0;
c、高程注记字高2.0,宽高比1.0;
d、植被、性质注记字高2.3,宽高比1.0;
e、村庄、单位、道路、河流注记字高3.2,宽高比1.0;
(5)内图廓外各类文字、数字注记的字体均采用黑体,注记大小按相应规范规定。
(6)图上注记一般采用水平字列或垂直字列。字隔不得超过字大的5倍。图上基本线划粗度为0.15mm, 高程点点大为0.5mm, 其余点大为0.3mm。
(7)房屋的性质与层次注记, 一般应注在中间适当位置。
(8)图内双线河、渠宽度大于1.5mm时, 流速符号绘在河、渠内; 河、渠宽度小于1.5mm时, 流向符号绘在河、渠外。
(9)本设计书中未涉及到的均按规范和图式符号要求进行表示。
7 地形图的检查、拼接与整饰
7.1 地形图的检查
地形图的检查包括图面检查、野外巡视和设站检查。
7.1.1 图面检查
检查图上表示的内容是否合理、地物轮廓线表示得是否正确、等高线绘制得是否合理、名称注记有否弄错或遗漏。
7.1.2 野外巡视
到测图现场与实地核对,检查地物、地貌有无遗漏,特别在图面检查中有疑问处,要重点巡视一一核对,发现问题应当场修正或补充。
7.1.3 设站检查
在上述检查的基础上,为了保证成图质量,对每幅图还要进行部分图面内容的设站检查。
7.2 地形图的拼接
分幅测图时,在相邻两图幅的连接处存在拼接问题。
由于测量和绘图的误差,使相邻两图幅边的地物轮廓线和等高线不完全吻合,在拼接处的地物、等高线都有偏差,当偏差在规定的范围内时,可进行修正。
为接边方便,一般规定每幅图的图边应测出图幅外1cm,使相邻图幅有一条重复带。
一般情况下,地形图接边差不得大于平面、高程中误差的2倍,接边差小于限差时可平均配赋,但必须保证地形相对位置和走向的准确性。接边时,必须使数据与数据、图形与图形接好。若超过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