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组织行为学课程考试习题含答案.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9887388 上传时间:2025-04-1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行为学课程考试习题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组织行为学课程考试习题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习题与参考答案 第一篇 概述 第一章 组织与组织行为 1、什么是组织? 答: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1、是由人组成的集合;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与协调来实现目标。 2、组织行为研究的三个层面各包括哪些内容? 答:第一:把组织看成是个人的集合:有关人性、需要、动机与鼓励等方面的理论是用来说明单个组织成员的行为与绩效的。对诸如价值观、知觉、态度、个性、意志与情感这些因素也予以考虑,并对他们在工作中的个体行为与绩效的影响进展研究。 第二:把重点放在组织成员的小组、群体上,研究其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人们在一起工作的常规方式是小组、部门、委员会这些组织形式。因此,在组织行为学中,一个可选择的富有成效的方法是分析工作群体的功能,如标准、凝聚力、士气、沟通、人际、合作与竞争等。 第三:把组织看成是一个整体来研究:力求理解组织构造与组织设计如何影响组织效率与气氛,如何影响有效沟通与信息传递,认识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认识组织变革与开展的规律,从而尽可能提高组织的有效性,改良组织气氛。 第二章 组织行为学的开展 1、组织行为学开展过程中产生了哪些主要学说?受到哪些学科开展的影响? 答:组织行为学是随着管理的开展而产生与开展的。〔一〕古典理论时期〔1900—1930年〕,受管理科学开展的影响;〔二〕人力资源理论,受心理学研究的影响;〔三〕权变理论进入管理领域——组织行为学的形成,受哲学思想开展与社会学开展的影响;〔四〕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组织行为学的深入,行为科学开展的影响。 2、21世纪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答:一、经济全球化对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影响;二、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开展,对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影响。〔网络化、扁平化、灵活性、多元化、全球化〕 第三章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1、行为研究中的原那么? 答:1949年,行为科学命名大会上的四项决定: 1、理论的肯定与证明必须靠公众都能够观察了解的客观事实,不能单凭学者个人的经历;2、尽量使用数理化的方式来说明假设,以便精细地测试与修正;3、尽量使各种论述准确,以便能用严密的试验予以肯定或否认;4、使用自然科学所惯用的“厘米—克—秒〞制作为度量工具。 2、实验法中的变量有哪些? 答: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3、个案研究中的例与弊。 答:运用个案调查、综合分析、案例研究等手段,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作出全面分析与评估。 优点:对人的行为研究比拟全面系统。缺点:需要花费比拟多的时间与精力。 第二篇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第四章 人性理论 1、管理中的人性假设有哪些?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1965年,美国心理学家E.H.Schein〔雪恩、沙因〕在?组织心理学?一书中将人性假设归纳为四种: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组织文化兴起后,提出观念人的假设。主要观点略。 2、人性假设与管理方式选择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不同的人性观有不同的管理方式与互动行为。参见薛恩的观点。 3、反省自己,是哪种人性观?对自己的行为有什么影响? 答。是个性化的问题,每个人的答复有自己的特点。了解自己的人性观对以后的管理工作以及人际互动有很重要的意义。 第五章 认知与行为 1、一般的认知规律在工作物理环境设计上有哪些运用? 答:1、照明:亮度、光线分布、光源性质、都会有影响。 2、噪音:噪音会影响人的情绪,还会造成身体伤害。 3、色彩:正确使用色彩可以塑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色彩还可以作各种特殊的标志符号:防火设备是红色、危险场所是黄色、急救物品是绿色。色彩还可以防止眼睛疲劳。也能够改变人的感知〔如冷暖色〕,不同场所用不同的颜色给人不同的感受。设备往往也有一些特殊的颜色。 4、音乐:研究结果有所不同,但80%的人认为音乐可以降低疲劳、提高工作效率。 5、温度与湿度:研究认为,最舒适的温度是19. 5℃—℃,最理想的湿度是25%—50%。不良的温度会影响人的生理状况,也会影响情绪。 6、气味:有研究证明,不同的气味能够带来不同的心理与生理状态。有一些办公场所利用通风口在不同的时间送不同的气味,以改变人的身心状况。如薄荷能够提神。 2、社会认知如何影响社会行为? 答:社会认知是人们社会行为的根底。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有什么样的体验,也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 3、社会认知包括哪几种类型?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有哪些? 答:社会认知包括对他人的认知、对人际认知、对角色认知、对自我的认知。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A、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B、影响扩散效应〔光环效应〕;C、社会刻板印象〔定势〕;D、制约现象;E、其他。 4、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的自我表现? 答:1、与交往者倾向有关;2、受交往环境的影响〔是群体导向还是个人导向〕;3、认同作用:对团体的认同会影响自我表现;4、获得社会肯定的需要;5、寻求一致的心理状态〔得寸进尺效应、留面子效应、贴标签效应、反向作用〕。 第六章 情绪情感与行为 1、情绪有哪些功能? 答:1、适应:儿童情绪具有适应功能,成年人也如此,调节情绪成了适应社会的一个重要手段;2、动机:满意的情绪会成为动力,不满意的情绪会成为阻力;3、组织:可以组织人的认知活动;4、信号:在人际关系中起着信号作用,是人际交流的重要手段;5、调节功能:调节人的机体平衡,如悲伤时哭泣,15分钟后身体慢慢平静下来。 2、如何调节心境? 答:〔1〕找原因〔客观上〕;〔2〕自我暗示;〔3〕改变认识;〔4〕调整个性〔如要开朗一些〕。 3、压力会对人产生什么影响?如何提高压力的应对能力? 答:影响:〔1〕心理上:会调动心理能量,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 〔2〕生理上:心跳加快,呼吸加快,调动全部能量。长时间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3〕行为上:直接反响;间接反响:喝酒、吸毒; 〔4〕情绪上:过度会导致许多消极情绪,如做噩梦、想哭、内疚、自责; 〔5〕社交上:疏离、发怒、没有耐心、想打人; 〔6〕思想方法上:自卑、消极、迟钝、思想僵化。怕变化 应对:〔1〕、认识压力源;〔2〕、认识你自己对压力的反响;〔3〕、认识你自己对压力的承受程度;〔4〕、改变压力的来源与环境;〔5〕、改变自己对压力的反响;〔6〕、改变导致压力的性格;〔7〕、增加松弛与生活乐趣;〔8〕、增强应付问题的能力;〔9〕、增强支持系统。 4、管理过程中如何减轻与消除员工的挫折感? 答:A、预防挫折:1、消除产生挫折的原因;2、改善人群关系;3、改善管理制度与管理方式。 B、正确对待受挫折人:1、采取宽容的态度;2、提高认识,分清是非;3、改变环境;4、精神发泄法。 第七章 意志与行为 1、意志的品质包括哪些? 答:1、自觉性〔目的性〕,相反的是:受暗示性与独断性;2、果断性,以自觉性为前提,相反品质:优柔寡断或草率决定;3、坚韧性,相反的是动摇与顽固;4、自制力,相反的是冲动。 2、动机冲突的表现有哪些? 答:接近——接近冲突;回避——回避;接近——回避;多重接近回避。 第八章 个性心理特征与行为 1、什么是个性?个性包括哪些方面? 答: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倾向与心理特征的总与。包括两方面:〔1〕个性倾向性,是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与对认识活动对象的倾向与选择。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态度等。〔2〕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它主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与性格,是多种心理特征的独特组合,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面貌的类型差异。当一个人的个性倾向性成为一种稳定而概括的心理特点时,就构成了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 2、能力的差异有哪些?管理过程中如何关注这些差异? 答:差异有:〔1〕能力类型的差异;〔2〕能力水平的差异;〔3〕表现早晚差异。 能力与组织管理:组织中的不同工作对个体的能力是有不同要求的,显然,人们之间的能力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当个体的能力与所从事的工作相匹配时,员工的工作绩效便可能会提高。要处理好以下问题:1、合理招聘人才,量才录用;2、人的能力要与工作相匹配;3、人的能力要互补;4、加强员工的能力培训;5、用人艺术的关键是发挥人的能力;6、建立有效的人才竞争选拔制度。 3、气质类型有哪些?如何正确对待不同的气质类型? 答:常见的是分为四类: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与抑郁质。 管理中要注意:不是影响人的行为结果,而是影响人的行为方式;是动力方面的特征,行为的风格不同;不同的人组成团体,可以产生互补,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协调;不同的人的工作方式不同;对不同的人做工作的方式也不同。 4、性格的特征有哪些? 答:性格的特征:1、性格的态度特征:1〕对社会、集体与他人的态度特征;2〕对学习、工作、劳动与劳动产品的态度特征;3〕对自己态度的性格特征。2、性格的理智特征:认知特征,主要指人在感知、记忆、想象与思维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与个体差异。3、性格的情感特征:指人在情绪情感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以及稳定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4、性格的意志特征:指人对自我行为的控制水平、目标明确程度以及在长期工作与紧急情况下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 第九章 需要动机与鼓励 1、需要、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动机与需要是联系在一起的,动机是需要的反映,是需要的动态表现。 需要(need)——欲望〔want〕与驱力〔drive〕——动机——行为。 动机的产生取决于两个条件:内部条件:需要〔缺乏之感与求足之愿以及身体的紧张感〕;外部条件:刺激〔以目标存在时称为诱因〕〔行动方向〕。 动机与行为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心理学中认为,人的行为都是有原因的〔包括无意识的行为与错误的行为〕,都是人的需要的表现,因此可以从人的行为研究人的本质,但也存在不少的困难。 2、内容型鼓励理论有哪些?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研究需要——鼓励的根底的理论,它着重对鼓励的原因与起鼓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进展研究。其中,最有名的是马斯洛(A.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1943)、奥德弗(Alderfer)的?ERG理论?〔1972〕、麦克利兰(P.C.Meclelland)的?成就需要理论?(1964)与赫茨伯格(P.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1959)等。 3、过程型鼓励理论有哪些?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着重研究动机的形成与行为目标的选择,即鼓励过程的理论,弗洛姆的?期望理论?〔1964〕、豪斯的?鼓励力量理论?、洛克的?目标鼓励理论?〔1968〕、亚当斯的?公平理论?〔1965〕等。 4、行为改造型理论有哪些?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着重研究鼓励目的理论,鼓励的目的正是为了改造与修正行为。这种理论主要有?挫折论?、海德的?归因理论?〔1958〕、斯金纳的?强化理论?〔1957〕、 组织行为改造型理论等。 第十章 态度与行为 1、态度有哪些功能? 答:1、对社会认知与理解的影响;2、态度与行为表现;3、态度与学习效果;4、态度与工作效率:影响工作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5、态度的鼓励作用。 2、态度的改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有效进展劝说? 答:C.Hovland与I.Janis 1959年提出,在整个态度的转变的过程中,涉及四方面的因素:传达者、沟通信息、信息承受者、周围情境。 专业性 传达者:可靠性、吸引力、相似性。 信息内容:信息的情绪性、信息的组织性、信息的重复性、信息的差异性。 情境:强化、分心、预警。 被说服者:原有态度、预防注射、人格特征。 第三篇 群体心理与行为 第十一章 群体概述 1、群体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有哪些? 答:群体对个人心理的影响:1、能够使成员产生归属感;2、能够使群体成员产生认同感;3、对成员个人产生强大的支持力量;4、群体引入竞争机制可以促进个人间相互竞争与相互鼓励;5、群体能够融洽并且协调人际关系;6、团体可以满足成员的其他心理需要。 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1、社会助长作用;2、社会惰化倾向;3、社会标准化倾向;4、从众行为倾向;5、群体对个体的压力。 2、群体的特征有哪些? 答:1、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与目的;2、为到达目标,有公允的标准与规那么;3、能满足成员的归属感;4、有一定的构造,每个成员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执行一定的任务、有一定的权利与义务;5、群体成员之间有工作、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 第十二章 群体动力理论 1、群体为什么会形成标准?群体标准是如何形成的? 答:标准: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约定成俗的行为准那么。 群体为什么会产生标准?1、生活本身要求协调一致:群体存在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它的一致性,这表现为群体成员的行为、情绪与态度的统一,否那么会出现相互干扰,为别人所不容。2、相互感染、彼此趋同:当自己不知道怎么行为时,趋同别人,逐渐一样。 群体的标准是如何形成的呢?群体的标准的形成受模仿、暗示、顺从等心理因素的制约。群体的标准主要来自于群体自身,但它可能有两种可能:1、来自外部的期望,人们通过顺从、认同与内化等变成自己的。2、由集体成员相互作用而产生,在人际中逐渐形成,为协调关系而产生。 2、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哪些?群体凝聚力与绩效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1、团体的领导者与领导方式;2、团体的同质性;3、外部的压力;4、团体成员的个性特征;5、团体内部的奖励方式;6、凝聚力可以唤起。 团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之间存在很复杂的关系,高凝聚力不一定会导致高的生产率。沙赫特〔S.Schachter〕的实验。 3、影响群体士气的因素有哪些? 答:1、对组织与共同目标的认同;2、优秀的领导者与组织者;3、成员之间的与谐、团结一致;4、良好的意见沟通方式。 4、群体决策中有哪些问题?如何防止? 答:1、小集团意识,或团体思维;2、极端性转移或冒险迁移。 如何防止?〔1〕对群体决策给予指导,充分利用可取的信息,创造性地解决冲突;〔2〕先把问题告诉各人,让大家独立地思考与提出方案,可以采用匿名的或书面的方式提出意见,这种方法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小集团意识,但有可能降低意见交流的效率;〔3〕群体决策时,先以小组讨论,充分酝酿,然后把不同意见提交大组,在取得一致意见后,举行跟踪会议,充分提出其它疑问与意见。〔慎重的做法〕 第十三章 群体沟通 1、群体意见沟通的网络有哪些?各有什么优缺点? 答:正式团体中:链式、环式、全渠道式、轮式、Y式 非正式:单线式、流言蜚语式、偶然式、焦聚式。 2、意见沟通的障碍有哪些?如何解除? 答:障碍:1、言语表达、交流与理解;2、由于人们的态度、观点、信念的差异;3、人的个性因素也会影响信息的沟通;4、还存在距离障碍、组织构造障碍、及沟通方式障碍;另外,社会背景的差异也会造成障碍。 解除 :1、提高沟通的心理水平;2、正确运用语言文字;3、学会有效的聆听,听比说更重要,有效聆听是克制沟通障碍的重要条件。 第十四章 群体人际 1、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答:1、交往频率与空间距离;2、相似性因素;3、需要、性格、气质的互补作用;4、个性心理特征:人缘型的人与嫌弃型的人。5、能力与专长;6、仪表。 2、人际关系的障碍有哪些?改善的方法具体有哪些? 答:人际关系障碍的原因多方面的,有的是信息受阻,有的是组织构造不合理,有的是领导者问题,有的是有人挑拨等。对个人来说,也存在很多原因。 要改善团体的人际关系,除从个人着手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因素:1、应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与骨干队伍;2、建立良好的组织;3、组织职工参与管理,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4、加强团体成员的信息沟通,可增加了解;5、培养职工的集体主义精神与团体意识,使职工对自己的团体有责任感、荣誉感、归属感,能够团结一致,这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 第十五章 竞争合作与冲突 1、团体内的竞争合作与团体间的竞争合作各有什么特点? 答:团体之间冲突有以下原因:1、组织内部各部门竞争不当而引起的敌对或攻击行为、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2、由于组织设计中所造成的各部门之间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矛盾。 3、组织机构不合理、规章制度不健全,责任制不明确,互相推委或互相封锁自我体系造成的冲突。4、由于团体成员、特别是团体骨干成员与领导成员在价值观、需要、态度上的差异而引起的冲突。5、由于工作性质与工作特点不同而引起的冲突 团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冲突原因:1、信息基因冲突:沟通造成的;2、认识基因冲突:人的认识不同而造成的;3、价值基因;4、本位基因;5、行为与习惯基因;6、个性与品德基因。 2、团体的冲突有哪些?常见的冲突的解决方法有哪些? 答:1、竞争型方式:与对方剧烈竞争,寸土不让,坚持己方利益的要求。2、回避型方式:退出竞争处境,既不满足对方的利益,也不满足己方的利益。3、体谅型方式:愿意满足对方的利益而对己方利益不太坚持。4、合作型方式:强调建立性地把冲突化解掉,目的在于最大可能地满足双方的愿望。5、妥协型方式:双方共享对方的利益,既不偏向与坚持,也不偏向于合作。 解决原那么:1、开展建立性冲突、消除破坏性冲突;2、提倡民主,让职工发表不同的意见;3、加强信息沟通;4、要做好平衡心理差异的工作。 常常用的解决冲突的方法是:协商谈判、仲裁调节法、权力、权威法 。 第四篇 领导与行为 第十六章 组织文化 1、组织文化有什么功能? 答:自我内聚的功能、自我改造功能、自我控制功能、自我完善功能、自我延续功能。 2、如何塑造组织文化? 答:〔1〕选择价值标准: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与灵魂。选择组织价值观有两个前提:⑴要立足于本组织的具体特点;⑵要把握住组织价值观与组织文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因为各要素只有经过科学的组合与匹配才能实现系统整体优化。 〔2〕强化员工认同:宣传、树立英雄人物、培训教育。 〔3〕提炼定格:精心分析、全面归纳、精炼定格。 〔4〕稳固落实:必要的制度保障、领导的率先垂范。 〔5〕丰富开展。 第十七章 领导行为 1、领导者的权力包括哪些? 答:职位权力〔或者称为理性的影响力〕:1、法定权——来自领导者的职位、头衔、资历以及传统因素的影响。2、惩罚权〔强制权〕——来自下属对可能受到惩办的畏惧感。3、奖励权——来自领导者对下属物质、精神上的奖励与诱惑。 个人权利〔又称非权力性影响力〕:4、专长权〔专家权〕——来自领导者丰富的知识以及管理技能〔技术、人际关系、概念技能〕。5、模范权〔个人影响权〕——来自领导者良好的品德特征与模范行动。 2、领导性格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答:早期东方与西方国家对领带特性研究都偏重于研究个人的先天素质,不少观点带有唯心主义色彩。近代研究,偏重于领导者个人心理素质与外部特征的分析。现代领导特质理论研究,趋向于结合组织的环境,用系统与动态观点,因地、因时、因人研究领导特质。 3、领导作风理论有哪些?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作风理论侧重研究领导者作风的类型以及不同工作作风对职工的影响。典型的作风理论包括:勒温〔K·Lewin〕的作风理论、利克特〔R·Likert〕领导作风理论。 4、领导行为理论有哪些?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对领导行为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应包括工作行为〔生产导向〕与关系行为〔员工导向〕两个维度。也有些学者认为,在变化的环境中,领导行为应参加开展导向。 早期密执安大学、俄亥俄大学领导行为四分图认为:对领导行为的评价,可以分为员工导向〔即关心人、处理与人的良好关系〕与生产导向〔抓生产、抓组织,即工作行为〕。运用四分图,将领导者可分为四种类型。 布莱克〔Blake〕与莫顿〔mouton〕方格图理论认为,根据领导者关心生产与关心人的程度可以有81种模式。 第五篇 组织行为 第十八章 组织承诺 1、哪些因素会影响组织承诺? 答:影响情感承诺的因素主要有五类:个体特征、工作特征〔包括工作的挑战性、职业的明确性、目标难度等〕、领导/成员的关系、角色特征、组织构造特征。 影响持续承诺的因素有:受教育的程度、所掌握技术的应用范围、改行的可能性、投入的多少、福利因素等。 影响标准承诺的因素有:对承诺的标准要求、所承受的教育类型、个性特征等等。 2、组织承诺是如何影响员工的行为的?对员工的工作绩效有什么影响? 答:组织承诺对个体行为影响的机制:情感承诺有稳定的行为表现,不容易受外界的干扰; 连续承假设与标准承诺在外界影响下,可能偏离“束缚〞,表现出与承诺不一致的行为。 在现实组织中,每个人都是一个组织承诺多因素的混合体。 组织承诺有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组织承诺高的个体往往伴随着高水平的工作压力。 组织承诺的不同因素对工作绩效表现出不同的影响模式:情感承诺与工作绩效呈正相关关系;连续承诺与工作绩效呈负相关关系;标准承诺与工作绩效呈正相关关系,但是与情感承诺相比,标准承诺的作用是短暂的。 第十九章 组织变革与开展 1、什么是组织变革?其原因是什么? 答:组织变革就是指:组织根据外部环境变化与内部情况的变化,及时地改变自己的内在构造,以适应客观开展的需要,更好地实现组织的目标。组织变革的原因主要在于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成员状况的变化。 2、什么是组织开展?组织开展常用的技术有哪些? 答:组织开展〔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组织开展是运用行为科学知识进展有方案的、全局性的与自上发动的活动,通过对组织内各种过程的有方案的干预以增进组织有效性与安康开展。 组织开展的技术:1、构造技术:主要是指影响工作内容、员工关系与组织气氛的技术,如减少垂直分工度,合并职能部门、简化规章,扩大员工自主性等。2、人文技术:是指通过沟通、决策、问题解决手段,改变组织成员的态度与行为,包括:〔1〕敏感性训练〔Sensitivity Training〕;〔2〕团队建立〔Team Building〕;〔3〕群体间关系的开发〔Intergroup development〕。 第 1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