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基础心理学知识复习概要
基础心理学知识在二级卷册一考试中比重占基础知识40%的一部分(大约占卷册一的13%)。
辅导习题共计377题,其中单项选择258题,多项选择119题,二级要求掌握的习题(带★号)135题。
第一节 绪 论………………………………………………………………………………………………………(l)
第一单元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1)
一、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研究(习题259):①动物的心理现象;②儿童的心理现象;③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活动规律的科学(习题1)。
基础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习题2)。
基础心理学总结的心理活动规律是(习题260):①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②对心理学各分支的研究都具有指导的意义。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一)认知;(二)需要和动机;(三)情绪、情感和意志;(四)能力、气质和性格
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习题261):①心理过程和人格;②知、情、意和个性。
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习题3)。
心理过程包括(习题262):①认识;②情感;③意志。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习题4)。(不包括能力)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
心理过程
①认知
②情绪、情感和意志
人 格
③需要和动机
④能力、气质和性格
第二单元 人的心理的本质…………………………………………………………………………………………(3)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动物心理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习题5)。动物心理的发展经历了感觉、知觉和思维萌芽三个阶段(★习题6,0412-3-65)。
人的心理是(习题263):①脑的机能;②客观现实的反映。
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得到了(习题264):①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科学事实的证明;②生理科学研究资料的证明;③临床事实的证明;④人们生活经验的证明。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现象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通过大脑活动而产生的。
心理反映的特点有能动性和主观性(★习题7)。心理反映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心理反映的形式可以是(★习题265):①事物的形象;②概念;③体验;④活动。
由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使得我们可以通过人的行为客观地研究他的心理(习题8)。
心理和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习题266):①心理支配人的行为;②心理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但心理和行为不能划等号,不能说“心理就是行为”,“行为就是心理”。
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习题9)。下列说法是不正确的(习题267):①心理学是自然科学;②心理学是社会科学;③心理学既不是自然科学也不是社会科学。
第三单元 心理学发展简史…………………………………………………………………………………………(5)
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习题11)。
[专栏1-1] 冯特(P6)
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习题10)。
二、学派的纷争
(一)构造心理学:冯特和铁钦纳是构造心理学派的创始人(习题12)。
(二)行为主义:研究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是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特点(★习题13,0506-2-51)。
(三)格式塔心理学
(四)机能主义心理学
(五)精神分析学派
三、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习题14)。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习题268):①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②应重视人自身的价值;③要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二)认知心理学
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习题15)。
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习题269):①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的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②把人看做信息加工系统,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认识活动(0308-3-61)。
(三)生理心理学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是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习题16)。
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习题270,0506-2-151):①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②心理活动的脑的机制;③心理活动的大脑机能定位;④心理活动时大脑的物质代谢。
第四单元 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9)
一、研究心理学的原则(3原则)
研究心理学必须坚持的原则有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习题17)。
(一)客观性原则;(二)辩证发展原则;(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心理学的研究除了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外,还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习题18,0406-3-63))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4方法)
心理学研究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习题271):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个案法;④实验法。
心理学研究除了运用一般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法外,还要运用个案法(习题19)
(一)观察法;(二)调查法;(三)个案法;(四)实验法
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12)
第一单元 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l2)
一、神经元及其功能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习题20);脑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神经元(习题21)。
神经元是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的(习题22)。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习题23)。
神经元可分为(习题272):①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②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③中间神经元(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元)三种(没有“思维神经元”)。
神经元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等几种(习题24)。
二、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外周神经系统是联系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神经机构,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外周神经系统包括(习题273):①躯体神经系统;②自主神经系统(不包括脑、脊髓,包括脑和脊髓的是中枢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系统可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习题26,0406-3-64,0506-3-51)。
[专栏1-2] 外周神经系统(P13)
自主神经系统(习题274):①又叫植物神经系统;②一般不受意识的支配;③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④与情绪反应有密切的关系。自主神经又叫植物神经(★习题27)。
唤醒有机体,调动其能量功能的神经是交感神经(0511-2-31)。
三、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构成的(习题25,0511-3-33)。
中枢神经系统是由脊髓和大脑组成的(习题28)。大脑是由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构成的(习题29)。
(一)脊髓
(二)脑干
脑干包括(习题275):①延脑;②桥脑;③中脑(不包括丘脑)。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习题30)。
脑干网状结构是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习题31)。
(三)间脑
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4部分构成。
丘脑是大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下丘脑是内脏系统活动的调节中枢;底丘脑调节肌张力,使运动能够正常进行。
丘脑是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习题32)。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位于丘脑(习题33,0511-3-26)。
下丘脑是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中枢(习题34)。皮层下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中枢位于下丘脑(习题35)。
(四)小脑:功能是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和不随意运动。
四、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
以沟和裂为界线,可把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等组成部分(习题36,0412-3-154)。
以沟和裂为界线,可把大脑皮层分为(习题276):①额叶、②顶叶、③枕叶、④颞叶
大脑皮层各部分的功能
组成部分
功能
位置
习题
额叶(动)
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
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
39,40
顶叶(感)
以躯体感觉功能为主
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
38
枕叶(视)
以视觉功能为主
视觉中枢位于枕叶的枕极
0308-3-58
颞叶(听)
以听觉功能为主
听觉中枢位于颞上回和颞中回
0312-3-60
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包括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和躯体感觉中枢(习题37)。
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习题38)。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前回(习题39)。中央前回是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习题40)。
五、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对一般人来说,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左右是不对称的(习题41)。
大脑两半球解剖结构对称,但功能不对称(习题42)。
对一般人来说,大脑两半球的功能表现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习题43)。对一般人来说,言语功能占优势的半球在左半球(习题44)。
1860年布洛卡发现右利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习题45),并发现了运动性言语中枢(习题46,0511-3-29)。
用“割裂脑”实验证明了,对右利手的人来说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神经生理学家是罗杰·斯佩里(★习题47)。
罗杰·斯佩里所做的“割裂脑”实验证明了对右利手的人来说,他的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占优势(★习题48,0511-2-27)。
第二单元 内分泌系统与心理………………………………………………………………………………………(l7)
(无习题)
第三单元 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18)
一、巴甫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概念
高级神经活动反射学说的创始人是巴甫洛夫(习题49,0511-3-28)。巴甫洛夫通过实验研究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反射学说(习题50)。
(一)兴奋和抑制
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习题51,0506-3-62)。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包括(习题277):①兴奋;②抑制。
(二)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反射是指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习题52,53)。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反射弧。
反馈是指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
(三)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习题54)。例如吃食物流口水,瞳孔在强光作用下收缩(习题278,而“谈虎色变”,“望梅止渴”不是无条件反射)。
吃酸梅流口水是无条件反射(习题56)。
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习题55)。例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谈虎色变,望梅止渴属于条件反射(习题279)。
(四)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现实的、具体的刺激物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属于第一信号系统;以词和语言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属于第二信号系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条件反射,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习题280)。
二、巴甫洛夫发现的几个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巴甫洛夫发现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有(★习题281):①条件反射的抑制规律;②神经过程的扩散和集中规律;③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规律;④动力定型。
(一)条件反射的抑制
条件反射的抑制包括(★习题282):①外抑制;②超限抑制;③消退抑制;④分化抑制。
神经细胞长时间工作,或在强烈刺激作用下出现的条件反射的抑制现象叫超限抑制或保护性抑制(★习题283)。
(二)扩散和集中
(三)相互诱导
一种神经过程进行而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出现的现象叫相互诱导(★习题58)。
兴奋和抑制的相互作用所发生的相互诱导包括(★习题284):①正诱导和负诱导;②同时性诱导和相继性诱导。
(四)动力定型
巴甫洛夫发现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除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规律、扩散和集中规律以及条件反射的抑制规律外,还有动力定型(★习题57)。
动力定型是指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性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习题59)。
巴甫洛夫发现的几个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基本规律
概念和定义
习题
条件反射和抑制
外 抑 制:额外刺激的出现使条件反射停止反应
超限(保护性)抑制:突然出现、神经细胞长时间工作、强烈刺激使条件反射受到抑制
消退抑制: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不再给予强化的时候出现的抑制
分化抑制:只给条件刺激物强化,其他刺激不予强化,对其他刺激的反应将逐渐消失
282
283
扩散和集中
扩散:一个地方的神经细胞的兴奋引起它周围细胞的兴奋
集中:能区别不同的刺激,形成了分化后,只对条件刺激物进行反应的过程
相互诱导
一种神经过程进行而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出现的现象
58
动力定型
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性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
59
[专栏1-3] 巴甫洛夫(P21)
第三节 感觉和知觉………………………………………………………………………………………………(22)
第一单元 感觉概述…………………………………………………………………………………………………(22)
一、感觉的定义:
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习题60)。
感觉的属性包括(习题285):①它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②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的种类
按照刺激的来源可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习题61)。
第二单元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23)
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定义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习题62,0511-2-36)。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感觉阈限(习题64)。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反比关系(习题63,0506-3-52)。
某种感觉器官感觉最敏锐的那种刺激,就是这种感觉器官的适宜刺激。
二、感受性及感觉阈限的种类
感觉阈限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感受性也可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习题286):①差别感觉阈限;②差别阈限;③最小可觉差;④。
三、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
韦伯定律(★习题287):①说的是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②可以用公式表示为:Δ=K(★习题65)。
费希纳定律可以表示为S=KR(习题66,0308-3-57,0312-3-62,0506-2-152)。
第三单元 感觉现象…………………………………………………………………………………………………(24)
一、感觉适应
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习题67)。例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从亮处到暗处,开始看不到东西,要过一段时间才能看到(习题288)。
对光适应是在强光作用下视觉感觉阈限迅速提高的过程(习题68)。
对暗适应是在暗环境中视觉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习题69)。对暗适应需要30~40分钟能够完成(0506-2-54)。
为了保护对暗适应只要戴上一个红色的眼镜就可以(习题70)。
二、感觉后象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叫感觉后象。属于感觉后像的现象如(习题289):①电灯灭了,眼睛里还会看到亮着的灯泡的形状;②声音停止后,耳朵里还有这个声音的余音在萦绕。
红灯灭后眼睛里出现了蓝绿色的后象,这叫负后象(★习题71)。
三、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属于感觉对比现象的例子如(习题291):①吃完苦药后再吃糖觉得糖更甜;②一样亮的灰分别放在白背景和黑背景上看起来明度不一样了;③绿叶陪衬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了。
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同时对比;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相继对比。各种感觉道出现的对比叫做视觉对比(包括明度对比和色调对比)、嗅觉对比、味道对比和温度对比等等。例如,绿叶陪衬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了,这是(习题290):①同时对比现象;②彩色对比。
四、联觉
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习题72)。属于联觉现象的例子有(习题292,0412-3-152):①红色看起来觉得温暖;②听着节奏鲜明的音乐觉得灯光也和音乐节奏一样在闪动。
第四单元 各种感觉…………………………………………………………………………………………………(26)
一、视觉
(一)视觉的适宜刺激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习题293):①380纳米~780纳米的电磁波;②光波。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习题73)。
(二)视觉器官
视网膜视细胞层上的视觉神经细胞是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习题74)。位于中央窝上的视觉神经细胞是锥体细胞(★习题75)。
(三)颜色视觉
1.颜色的特性
2.颜色混合
3.色觉异常:按照色觉异常的程度可把色觉异常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习题76)。
色觉异常的遗传途径大多数是由外祖父通过母亲传给外孙的(习题77)。
二、听觉
(一)听觉的适宜刺激和听觉的感受性
听觉的适宜刺激是16~20000范围内的空气振动(习题78)。人耳对1000~4000范围内声音的感受性和耐受性都比较高(习题79)。例如,在听觉适宜刺激的范围内的有(习题294):①5000赫兹的空气振动;②1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③乐音;④噪声。
(二)听觉器官
老年人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特点是首先丧失对高频声音的听觉(★习题80)。
科蒂氏器官是听觉的感受器(★习题81)。
听觉的感受器是内耳的科蒂氏器官(★习题82)。
(三)听觉的特性
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习题83)。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响;音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
声波的波形决定了声音的音色(习题84)。
三、味觉和嗅觉
味觉的感受器是味蕾(★习题90)。
因为味觉的感受器味蕾位于舌面和上颚等处,所以它的适宜刺激必须是(★习题296):①能溶于液体的;②有味道的。能溶于液体的物质是味觉适宜刺激的主要特点(习题88)。基本的味觉有咸、甜、苦、酸(习题89,没有“辣”)。
味蕾分布在(★习题297):①舌面;②上颚等处。
鼻腔上膜的嗅细胞是嗅觉的感受器(★习题86)。
嗅觉适宜刺激的主要特性是(习题295):①它的分子能散布于空气当中;②具有挥发性(习题85);③有气味。刺激必须具有挥发性,是因为嗅觉器官位于鼻腔上膜(★习题87)。
四、皮肤感觉
皮肤感觉实际上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和痛觉(习题91,0506-2-55)。皮肤感觉实际上包括(习题298):①痛觉;②温觉、冷觉;③触压和振动觉(不包括“机体觉”)。
生理零度是指皮肤表面的温度(习题92)。皮肤表面的温度(习题299):①是皮肤不觉得热和凉的温度;②叫生理零度。
五、平衡觉
平衡觉的感受器是内耳的前庭器官(★习题93)。内耳的前庭器官是平衡觉的感受器(★习题94)。
六、运动觉
运动觉又叫动觉(习题95)。运动觉的感受器分布在(★习题300):①肌肉;②筋腱;③关节。
七、内脏觉
内脏感觉又叫机体觉。内脏感觉包括饥饿、饱胀、窒息、疲劳、便意和性等感觉(习题96)。
八、痛觉
痛觉感受器分布在全身所有的组织中(习题98)。内脏痛不同于皮肤痛表现在(★习题301):①内脏痛的性质不清;②内脏痛的定位不准;③内脏痛具有放射的性质。
内脏器官的活动处于正常状态时,引不起内脏感觉(习题97)。
下列说法不科学(★习题302):①痛觉反映一个人意志力强弱;②痛觉比较容易适应;③痛觉反映了一个人的灵敏程度。
个体在痛觉感受性上的差异和如下因素有关系(★习题303):①一个人对疼痛的认识和态度;②一个人的性格特点;③一个人的意志力。
痛觉的生物学意义在于它对机体具有保护性的作用(习题99,0506-3-53)。
第五单元 知觉概述…………………………………………………………………………………………………(31)
一、知觉的定义
知觉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习题100,101)。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的基本特性有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习题102)。
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成一个整体加以反映的知觉特性叫知觉的整体性(★习题103,不是“完整性”,0511-2-35,0506-2-153)。
第六单元 知觉的种类………………………………………………………………………………………………(33)
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错觉(习题104)。
一、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距离知觉和方位知觉(习题105)。
距离知觉:是判断距离远近的知觉,又叫深度知觉。对距离的判断可以根据以下条件:
1.对象的重叠
2.线条或空气的透视作用
3.明暗、阴影
4.运动视差
5.眼睛的调节作用:眼睛的调节作用是(★习题305):①距离知觉的单眼线索;②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
距离知觉产生的单眼线索有(★习题304):①对象的重叠;②线条或空气的透视作用;③明暗、阴影或运动视差;④眼睛的调节作用。
距离知觉产生的双眼线索有(★习题306,0511-2-126):①双眼视轴的辐合作用;②双眼视差。
深度知觉产生的主要线索是双眼视差(习题106)。双眼视差是形成深度知觉的最主要的线索(0412-3-54)。
二、时间知觉
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叫时间知觉(习题107,0511-3-32)。
人对时间的估计可以根据(★习题307):①日出日落的交替;②一年四季的变化;③生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④心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
机体生理节律所引起的人的行为节律性的变化叫生物钟(习题108)。
生物钟可以(习题308,0511-3-126):①调节人的行为;②给人估计时间提供依据。
三、运动知觉
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所产生的知觉叫运动知觉(习题109,110)。
似动现象是指物体在空间中并没有位移却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习题111)。似动现象又叫动景现象(0506-2-56)。
依据似动现象的原理制作出来的有(★习题309):①电影;②动画;③霓虹灯的动感变化。
四、错觉
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习题112,0406-3-68,0511-3-35)。
错觉的性质包括(习题310):①是对客现事物的歪曲知觉;②只要具备产生错觉的条件,错觉就一定会发生;③错觉所产生的歪曲带有固定的倾向。
错觉的分类(四种错觉,★习题113):①线段长短、②线段方向、③面积大小、④不同感觉道相互作用。
可以形成错觉的有(习题311,不包括“记忆”):①视觉;②听觉;③不同感觉道的相互作用。
第四节 记 忆………………………………………………………………………………………………………(37)
第一单元 记忆及记忆过程…………………………………………………………………………………………(37)
一、记忆的定义
记忆是指(习题312):①信息输入到大脑,在大脑中储存,并从大脑中提取的过程;②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记忆是指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习题114)。
二、记忆的种类
记忆按其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五种(习题115)。
对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叫语义记忆(习题116)。
三、记忆过程
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是记忆过程的四个基本环节(习题117)。记忆过程的四个基本环节是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习题118)。
四、遗忘及遗忘规律
遗忘是指(习题313):①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的现象;②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的现象;③发生了错误的回忆或再认。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叫遗忘(习题119)。
对记忆和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是艾宾浩斯(习题120,121)。
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习题122,0406-3-69,0308-3-60,0312-3-64)。
第二单元 表 象……………………………………………………………………………………………………(39)
一、表象的定义
表象是(★习题314):①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②头脑中出现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习题123)。
二、表象的特征和作用
表象具有4种特征(★习题124,0511-2-33):①直观形象性、②片断不稳定性、③可操作性和④概括性。
表象的形象在头脑中可以放大、缩小、翻转的特性叫表象的可操作性(★习题125)。
表象可以为想象提供素材是因为表象具有可操作性(★习题126)。
表象的作用(★习题315,没有“创造”的作用):①积累感性知识;②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③为想象提供素材。
第三单元 三个记忆系统……………………………………………………………………………………………(40)
一、什么是三个记忆系统
记忆分作三个系统:①瞬时记忆;②短时记忆;③长时记忆。
三个记忆系统的划分标准(习题316):①信息的编码、储存、提取方式;②信息储存时间长短。
信息的编码、储存、提取方式和信息储存时间长短是划分三个记忆系统的标准(习题127)。
二、三个记忆系统的特点及相互联系
(一)瞬时记忆
瞬时记忆保存的时间一般在1秒钟以内(★习题128)。
瞬时记忆保持信息的形式(★习题317):①刺激物的形象;②感觉后象。
瞬时记忆转入短时记忆的条件是(★习题320):①对识记的材料加以注意;②意识到瞬时记忆的信息。
(二)短时记忆
记忆广度(★习题318):①就是短时记忆的容量;②为7±2。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习题131,0511-2-37,0506-2-62)。
短时记忆的信息是可以被意识到的(★习题129)。
语言文字的材料在短时记忆中多是听觉的编码(★习题130)。
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条件是(★习题321):①机械重复;②精细复述。
(三)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习题133)。
长时记忆遗忘的主要原因是(★习题319):①自然衰退;②前摄抑制;③倒摄抑制(②③合称为干扰)。长时记忆遗忘的主要原因是自然衰退或干扰(★习题134)。
长时记忆的编码有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习题132)。
干扰会造成长时记忆的遗忘,干扰可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两种(习题135)。
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习题136)。
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叫系列位置效应(习题137)。
系列位置效应表现为两头的材料比中间位置的材料记得好(★习题138)。
三个记忆系统的特点及相互联系
三个系统
保持时间
容量
编码方式
特点
转入下一系统条件
可否意识
遗忘原因
瞬时记忆
<1秒钟
>9项目
鲜明的形象
鲜明的形象性,容量大时间短
加以注意,加强意识
×
自然衰退
和
干扰
短时记忆
<1分钟
7±2
语音、形象
容量有限,多为听觉,可被意识
机械复述,精细复述
√
长时记忆
>1分钟
无限
语义、形象
容量无限,语义/形象编码,不有意回忆不被意识
×
第五节 思维、言语及想象…………………………………………………………………………………………(43)
第一单元 思维概述…………………………………………………………………………………………………(43)
一、思维的定义和特征
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习题139,0312-3-57)。间接性和概括性就是思维的主要特征。思维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习题140)。
二、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
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的基本形式有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习题141)。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是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的基本形式(习题142,不包括“归纳与演绎”,0308-3-63)。
第二单元 思维的种类………………………………………………………………………………………………(44)
一、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根据思维的形态所划分的思维的种类包括(习题322):①动作思维;②形象思维;③抽象思维(不包含“创造性思维)。把思维划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根据思维的形态划分的(习题143,0511-3-34)。
二、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叫辐合思维(习题144,0406-3-70)。又叫求同思维。
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叫发散思维(习题145)。又叫求异思维。
三、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第三单元 概念掌握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45)
一、概念的掌握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
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称为概念的内涵(习题146)。
概念所包含的个体叫概念的外延(习题147,0511-2-29)。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的关系是(★习题323):①概念的内涵越浅其外延越广;②概念所包含的属性越少外延越广。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是一种相反的关系。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的关系是(★习题324):①概念的内涵越深其外延越窄;②概念所包含的属性越多外延越窄。
个体借助于语言从成人那里继承和学会包含于概念中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叫(★习题325):①概念的形成;②概念的掌握。
二、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人工概念(★习题326):①是人为制造出来供实验用的材料;②是对自然概念的模拟;③因为是模拟的自然概念,所以与实际生活中使用的概念有很大的距离。
三、问题解决及对问题解决的研究
(一)问题解决的定义
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便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叫问题解决(★习题148)。
问题空间就是(★习题327):①对问题解决情景的认识;②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认识;③对如何从初始状态过渡到目标状态的认识。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迁移的作用
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叫迁移(习题149)。会骑自行车有助于学骑摩托车是正迁移(习题150)。
2.原型启发的作用
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叫原型启发(习题151)。对解决问题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原型启发的例子(习题328):①瓦特看到水开时蒸汽把壶盖顶起来,受到启发发明了蒸汽机;②牛顿看到苹果掉到地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③阿基米德洗澡时觉得身体受到水的浮力发现了浮力定律;④鲁班被带齿的丝毛草划破了皮肤而发明了锯子。
3.定势的作用
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叫定势(习题152)。
定势的表现(习题329):①把13放在英文字母中间会把它读成B,而把它放到阿拉伯数字中间会把它读成13;②老师对某位同学印象好,阅卷时会不自觉地多给他几分。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
心理学家认为,通用的问题解决策略有(★习题330):①算法策略;②启发式策略。
算法策略和启发式策略是通用的问题解决策略(★习题153)。
启发式策略就是运用已有经验,在问题空间中只做少量搜索就能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习题154)。
启发式策略包括(★习题331):①循环子目标策略;②逆向搜索策略;③计划简化策略。
第四单元 语言与言语………………………………………………………………………………………………(47)
一、语言与言语
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叫言语(习题155,0406-3-71)。
言语的特点包括(习题332):①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②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③言语活动离不开语言。
二、言语活动的形式
言语活动的形式有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习题156)。
用来进行交际的言语叫外部言语(0506-3-54)。外部言语的形式包括(习题333):①口头言语;②书面言语。
用来支持思维活动进行的不出声的言语叫内部言语(习题157)。用来支持思维活动进行的不出声的言语叫内部言语(习题158)。
三、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参与言语活动的皮质部位包括(★习题334,0506-3-55):①言语运动中枢;②言语听觉中枢;③视觉性言语中枢;④书写性言语中枢。
(一)言语运动中枢:布洛卡中枢受到损伤将会发生表达性失语症(★习题160)。
(二)言语听觉中枢:威尔尼克中枢又叫听觉性言语中枢(★习题159,0511-2-34)。
(三)视觉性言语中枢:视觉性言语中枢受到损伤的病人理解字词的含义发生了困难(★习题161)。
(四)书写性言语中枢
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习题334)
中枢
别名
影响功能
损伤后症状
习题
言语运动中枢
布洛卡中枢
说
表达性失语症
160
言语听觉中枢
威尔尼克中枢
听
接受性失语症
159
视觉性言语中枢
读
失读症
161
书写性言语中枢
写
失写症
第五单元 想 像……………………………………………………………………………………………………(50)
一、想象的定义
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叫想象(习题162,不是“创造性思维”)。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习题163,)。表象是记忆过程,想象是思维过程。
二、想象的种类:想象可以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习题164)。
(一)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的目的,在某种刺激作用下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如梦和幻觉)。
(二)有意想象:在一定目的、意图和任务的影响下有意识地进行的想象。
有意想象包括(习题335):①理想;②空想(幻想);③再造想象;④创造想象。
幻想是指和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习题165)。
幻想的特点是(习题336):①其内容和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②其内容指向于未来。
第六节 意识与注意………………………………………………………………………………………………(51)
第一单元 意识概述…………………………………………………………………………………………………(51)
一、意识
意识是指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习题166,0511-2-32)。
意识包括(习题337,0511-3-128):①对外界事物的觉知;②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
二、无意识
无意识指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习题167)。
无意识包括无意识的行为和对刺激的无意识(★习题168)。
三、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一)睡眠
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分为4个阶段(习题169,0511-2-30)。在睡眠状态下脑电波主要是频率较低、波幅较高的Δ波(★习题170)。
生物节律是指以24小时为单位表现出来的机体活动一贯的、规律性的变化模式(习题172)。生物节律是指以24小时为单位所表现出来的机体活动一贯的、规律性的变化模式(习题173)。
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里(★习题338,0506-2-154):①Δ波消失;②出现类似于清醒状态下的高频低幅的脑电波;③眼球开始上下左右快速移动;④梦境开始出现(04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