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1》
1. 怎样确定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
阳表现为:明亮、温热、活动、兴奋、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
阴表现为:晦暗、沉静、抑制、向下、寒凉、向内、凝聚、闭合等
即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属阴的事务可以转化属阳,属阳的事物也可以转化属阴。
2. 如何理解阴阳的互根互用?
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
部分范畴的阴阳双方体现出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特点。
3. 试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六淫 (阳) 风邪、暑邪、火(热)、燥邪为阳
寒邪、湿邪为阴
饮食居处,情志失调(阴)
4. 试述五行生克乘侮规律。
1.五行相生:相生为相互资生、助长和促进。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五行相克:相克为相互克制、制约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相乘: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4.相侮: 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5. 如何以五行生克关系来阐释五脏疾病的相互传变?
相生: 肝藏血以济心——木生火
心之阳以温脾——火生土
脾散精以充肺——土生金
肺肃降以助肾——金生水
肾藏精以养肝——水生木
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间相资的联系。
相克: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相制的联系。
肝木条达以疏泄脾土之壅塞——木克土
心之阳热以制肺金之肃降太过——火克金
脾土运化以制约肾水之泛滥——土克水
肺气肃降以克制肝阳之上亢——金克木
肾水上承以制心火之亢烈——水克火
1.子母相及传变:
母病及子——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及子脏,
如:肾病及肝。
子病及母——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传及母脏,
如:心病及肝。
6. 五行学说是如何知道临床治疗的?
1.控制疾病的传变
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生克乘侮规律,及早控 制传变,防患于未然。
2.确定治则和治法
以相生规律确定
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治法:滋水涵木,益火补土
培土生金,金水相生
以相克规律确定
治则:抑强,扶弱
治法:抑木扶土,培土制水
佐金平木,泻南补北
《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2》
1. 简述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一)风 邪
凡致病中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风为阳邪,轻扬
开泄,易袭阳位
风性善行而数变
风 为 百 病 之长
风 性 主 动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轻扬开泄
性 质
病位在上
主要病症
头痛、鼻塞、咽痒
主要病症
恶风、发热、汗出
病位在表
致病特点
性 质
主 动
致病特点
动摇不定
症状
四肢抽搐
牙关紧闭
角弓反张
(二) 寒 邪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 性 凝 滞
寒 性 收 引
寒邪
的性
质和
致病
特点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致病特点
寒证、伤阳证
主要病症
伤寒:恶寒、无汗
中寒:脘腹冷痛、呕吐腹泻
伴有形寒怕冷,四肢不温
寒性凝滞
致病特点
气血运行迟滞甚则
凝结不通产生疼痛
主要病症
伤寒:头身疼痛
中寒:脘腹冷痛
寒痹:关节冷痛
性质
寒性收引
致病特点
腠理汗孔收缩
筋脉牵引拘急
四肢拘急,屈伸不利
恶寒、无汗、发热
(三) 湿 邪
湿为阴邪,易阻滞
气机,损伤阳气
湿 性 重 浊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 性 黏 滞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为
阴
邪
致病特点
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临床症状
湿阻胸隔见胸隔满闷;湿阻中焦见脘痞腹胀,食欲减退;湿停下焦见小腹胀满,小便淋涩不畅。
粘
滞
致病特点
病程的缠绵性
分泌物和排泄物多滞涩不畅
临床症状
症状的粘滞性
湿疹、湿痹、湿温病程多较长或反复发作
趋
下
致病特点
伤及人体下部,症状多见于下部。
淋浊
带下
泄泻
痢疾
下肢水肿
下肢溃疡
临床症状
(五)燥 邪
燥性干涩,
易伤津液
易伤肺阴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皮肤干涩,
甚则皲裂,
鼻干咽燥,
口唇燥裂,
毛发不荣,
小便短少,
大便秘结
干咳少痰、
痰黏难咯
痰中带血
主要病症
主要病症
干燥
(六)火 邪
火热为阳邪,其性趋上
火 热 易 生 风 动 血
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火 热 易 扰 心 神
火 热 易 伤 津 耗 气
火 邪 易 致 疮 痈
为
阳
邪
,
性
趋
上
致病特点
发为实
热性病证
高 热、烦 渴、汗 出、脉 洪。
侵害人
体上部
临床症状
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糜烂、牙龈肿痛、耳内肿痛流脓。
(六) 暑 邪
暑
邪
的
性
质
和
致
病
特
点
阳热证
高热、烦渴、面
红、脉洪大
炎热
湿暑
夹杂证
身热不扬、烦渴、
身重倦怠,苔黄腻
多夹湿
腠理开泄
上犯头目
伤津耗气
口渴多饮,
气短乏力。
头昏、目眩
突然昏倒,
不省人事。
升散
上扰心神
多 汗
2.如何理解“风性善行而数变”?
性质
风善行而数变
病位游走不定
症状变化多端
风疹块之皮疹时
隐时现、此起彼伏
行痹之四肢关节
疼痛,游走不定
致病特点
3.火热邪气与暑邪在性质和致病特点上有何不同?
区别:热邪致病多表现为全身弥漫性发热;
火邪致病多表现为某些局部症状。
4.寒邪和湿邪在致病特点上有何异同?
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收引。
致病特点:寒证、伤阳证、气血运行迟滞甚则凝结不通产生疼痛
湿邪:为阴邪,是自然界中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特性
致病特点:重浊、粘滞、趋下
5.痰饮、瘀血分别是如何形成的?分别有何致病特点?
(一)痰饮的形成病因病机
七情内伤
饮食不节
外感六淫
三焦水道
不利
肝失疏泄
肝失疏泄
肾阳不足
脾失健运
肺失宣降
痰饮
脏腑功能失调
津液代谢
障碍,水
液停滞。
(二)痰饮的致病特点
痰饮的致病特点
致病广泛
变幻多端
易于蒙蔽心神
影响水液代谢
阻滞气血运行
2.瘀血
瘀血是血液停积体内形成的病理产物。又称“恶血”、“衃血”、“蓄血”、“败血”、“污血”等。
离经之血停积体
内的病理产物
血运不畅而阻滞脏
腑经络的病理变化
瘀
血
为
继
发
病
因
体内血
液停滞
导致新
的病变
6.怎样理解“气有余便是火”?
气血运行紊乱
怒则气上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喜则气缓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3》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是什么?包括哪些内涵?回答这些内涵的概念
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是以。
理:是指根据中医学理论对病变机理作出的准确的解释。
法:指针对病变机理所确定的相应的治则治法。
方:是根据治则治法选择最恰当的代表方剂或其他治疗措施。
药:指对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配伍及其剂量的最 佳选择。
2.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那些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两个主要特点是什么?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4.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整体观念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
5.阴阳学说的概念及其相对属性分别是什么?
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相对属性:(1)阴阳的对立性(2)阴阳的转化性(3)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6.回答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对立制约
● 互根互用
● 阴阳消长
● 阴阳转化
7.回答五行学说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五:即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行:一,指行列、次序;二,指运动变化。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及其构成的五大行类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
1.五行相生:相生为相互资生、助长和促进。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五行相克:相克为相互克制、制约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4. 相生相克的反常
8.人体之“气”的概念和功能分别是什么?
精气, 1.五脏藏精2.精化为气3.气分阴阳
即五脏之精化生五脏之气,五脏之气分为五脏之阴和五脏之阳。
9.什么是“藏象学说”?
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脏腑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
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
它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
10.什么是“六淫”?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
11.中医在进行未病先防时,用养生的方法来增强正气时都实施哪些措施?
治未病——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养生可通过调摄保养,增强体质,提高正气, 从而减少和避免疾病的发生。 治未病,可促进养生,维持体内阴阳平衡,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御外邪的能力,从而延缓衰老。
12.代表中药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六部著作是什么?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13.什么是“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地道药材):具有地方特色,质量优良的药材
14.中药进行炮制的目的是什么?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4.便于贮存、调剂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及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15.中药进行炮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方法:纯净、粉碎、切制
16.中药的药性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1. 性味(药物的性质和味道)
2. 归经(药物的作用部位)
3. 升降浮沉(药物的作用趋向)
4. 毒性(副作用,毒性反应)。
17.回答中药方剂的概念,中药方剂的组方目地、组成原则及组成变化分别是什么?
方剂是以明确诊断为前提,根据确定的病机,在治法的指导下,按照组方规律,选择适当的药物,规定必要的剂量,配合成方,制成一定的剂型,是中医临床治疗的主要工具之一。
组方目的:
1.增强或综合药物的作用。
黄柏与知母;木香与延胡索(相须,相使)
2.随证加减,扩大治疗范围。
四君子汤+陈皮=异功散(健脾益气 理气和胃)
异功散+半夏=六君子汤(健脾燥湿,化痰止呕)
3.制约药物的烈性或毒性。
槟榔配常山;生姜配半夏(相畏,相杀)
组成原则:
v 见于《内经》
v 即“君、臣、佐、使”
18.中药药理学的概念是什么?其研究的内容包括哪两方面?
中药药理学(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TCM)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药药理学研究内容:
中药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of TCM)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揭示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理和物质基础。
中药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 of TCM)是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
19.中药药理学的发展包括哪几个阶段?
现代中药药理学发展三个时期:
20世纪20~40年代: 1923年陈克恢对麻黄的研究。
50~80年代:筛选治疗多发病,常见病药物,结合中医理论与治疗法则研究,为中药药理学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90年代后:单味中药研究深入到分子水平,进一步阐明复方的多效性的多成分多靶点的概念。
1982年王筠默教授编写了第一本中药药理学教科书。正式列入高等院校药学专业的专业课和中医专业的基础课。
1989年开办中药药理专业和随后的硕士、博士点,大大地促进了中药药理学的发展。
20.中药的四性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方面能得到怎样的解释?
温热药可使寒证动物中枢兴奋性增强,痛阈和惊厥阈降低。脑内NA、DA升高,5-HT降低,如附子、干姜、肉桂。寒凉药则相反。
21.cAMP/cGMP比值的变化在机体植物神经调节方面有什么规律?中药的四性对组织中的cAMP/cGMP比值有何影响?
温热(助阳)药可使寒症、阳虚患者低下的交感-肾上腺功能活动恢复正常,通过催化多巴胺β羟化酶(DBH)活性,促进儿茶酚胺(CA)生成, 提高交感神经-β受体-cAMP;降低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使cAMP/cGMP比值恢复正常。如附子、干姜、肉桂。寒凉(滋阴)药则相反。
22.中药的五味中每种性味所含的代表性化合物有哪些?
辛:含挥发油。发汗解热,改善循环,促进消化等。
酸:含有机酸、鞣质。止血、止泻、抑菌、抗炎等。
甘:糖类、氨基酸、维生素。补养人体,提高免疫和抗病能力。
苦:含生物碱、苷类。抗菌、强心、导泻、平喘等。
咸:含碘和无机盐。软坚散结、通便等
23.怎样理解中药的毒性?
毒副作用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形式:
1.急性毒性(过量)
(1)中枢神经系统 乌头、士的宁等生物碱。
(2)心血管系统 附子、雪上一枝蒿、蟾蜍等生物碱强心苷。
(3)呼吸系统 苦杏仁、桃仁、白果、商陆等氰苷。
2.长期毒性
(1)消化系统 苦参、大戟、芜花、巴豆等毒蛋白、脂肪油生物碱。
(2)血液系统 芫花、斑蝥、雷公藤等。
(3)对肝、肾 水解型鞣酸对肝有毒;马兜铃酸对肾有毒。
24.所谓的“现代中药”包括哪些方面?
中医三个哲学观:整体观、辩证观,及新挖掘出的中医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
中医分形集
分形阴阳集分形几何中最简单的二分阴阳分形集的分形维数
五行分形集自相似、多层次的五行分形集的分形维数
数理阴阳阴阳的数理定量
分形藏象五系统五脏六腑的分形维数
分形藏象五系统-暨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
25.中医药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有哪些?
现在人类合成的新药开发潜力正在变小,而从天然产物中获取有效成分的方法逐渐兴起,从而使中草药越来越受到重视,中药的国际化已成必然,作为中药的发源地,传统的中药大国中国在将中药进行国际化营销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
1.中药现代化成果不明显。中国使用中药大多遵循传统的用法,对中药的现代化加工,如提取、分离、精制等由于仪器、技术的限制落后于日本、韩国等国家。
2.很多中药不符合国际检验标准。如重金属、农残超标等
3.中药的品种混乱。品种鉴定工作不到位
4.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手段,管理力度不够。
5.科技水平发展有限。造成原理解析困难,不易被接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