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9882955 上传时间:2025-04-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þ√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1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   、预习《记承天寺夜游》,借助资料筛选勾画相关信息。   、复习整理有关“月”的诗句。   4、教师课前准备:   1)、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2)、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相关视频、音频、图片,给学生直观上的感受,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欲望。   三、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记承天寺夜游》是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情节内容并不复杂,写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通过描绘一幅庭院月夜小景,借物抒情,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使人真实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让学生由阅读理解分析逐渐过渡到了欣赏评价,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学习分析苏轼诗词、散文的内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在新课标理念的熏陶下,他们对新课堂的学习是比较熟悉适应的,已积累了一年的学习经验。但由于所教班级的学生处于农村中学,学生的学习意识、知识基础、自主探究能力仍较薄弱,文言文小品又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生疏的内容,加之作者又离他们生活的年代较远,学生不易理解,需要通过大量的朗读来仔细体会,认真感悟、品味,并对他们进行恰当适时的引导。>所以应充分挖掘其潜力、互帮互助,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自信心,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   教法学法:   “教学千法读为本”,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通过听读、个别读、齐读、品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培养语感、加深理解、促进背诵。且文章仅80余字,适合反复吟咏,以至成诵,从而达成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   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细腻而含蓄,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写作本文时的苏轼和苏轼生平,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采用资料搜集法、合作式学习法、激励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精神。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拓深文章的内容。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为让学生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辨色彩,要让学生。所以教法重点就在探究学习上,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探究法、拓展法等学法。   四、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播放歌曲:王菲《但愿人长久》   【百度视频:王菲《但愿人长久》】   http:///programs/view/JQt3a9V6zS0/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融合了经典诗词与现代音乐的流行歌曲《但愿人长久》,是依据古代的哪位大文豪的诗作吗?   【百度图片:苏轼】   :///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B%D5%E9%F8%CF%F1&in=32152&cl=2&lm=-1&pn=24&rn=1&di=19804591095&ln=2000&fr=&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   :///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B%D5%E9%F8%CF%F1&in=12204&cl=2&lm=-1&pn=23&rn=1&di=38101410030&ln=2000&fr=&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   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   【xx:苏轼】/teach/   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滴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设计意图:由流行歌曲转入苏轼其人,让学生走近苏轼,感受苏轼其人,为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做铺垫,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整体感知   1、 让学生听课文音频,找出难读或易读错的字词,点拨句子的停顿、节奏。   【《记承天寺夜游》朗读】:/teach/    2、 让学生上黑板正音:   正音:藻荇 竹柏   3、自由放声朗读:   注意停顿: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设计意图:朗读是文言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朗读中,以声正字,以声断句,以声达意,以声传情,在理解文章内涵的基础上,领悟作者寄予文本中思想情感,用语音重现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这样的方式,渐次提高,最终熟读成诵。】   、疏通文意   1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名的含义。   【xx:《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 /wen/wenyan/   1)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采者:   月色入户:   遂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   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译下列重点句子   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设计意图:疏通文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环节,在自读自疑的基础上,学生互相交流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由大家讨论,老师加以点拨。教师通过对学生学法的指导,给予强调和提示,帮助学生扫清语言障碍。能达到熟练准确翻译的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同时又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   、品位探究   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百度百科:《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背景】:     http:///view/#8   因为政治上的失意,心情苦闷。   2、苏轼“夜游”看到了怎样的景?   【百度搜索:《记承天寺夜游》ppt 】:     http:///view/   3、文中描写月色动静结合,语言高度凝炼。请分析写月光的句子,并分析你最欣赏的词的妙处。   整理归纳为:   “庭下入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比喻月光澄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的倒影。 “影”写出月光透过竹叶,投影在地上,月光的意境巧妙地托出。这样形成一种空明澄澈的、疏影摇曳、清丽淡雅、亦真亦幻的美妙的世界。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   4、这是苏轼笔下的月下之景,你还能想到哪些写“月”的诗句?   幻灯片出示:写“月”诗句。   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3、我寄愁心寸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   4、庭下入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   5、清代文学家、评论家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诗句都是写月,都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我们从众多诗句中试选取一句,来比较一下,苏轼笔下的月景和其他诗人笔下的月景有什么不同呢?   整理归纳为:   王维 —— 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春山的清幽与雅致,烘托出清幽宁静的意境。   张九龄 —— 诗人想起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望着同一轮明月。   李白 —— 诗人借这轮同照两地的明月,来传达自己对朋友的一片真心。   苏轼 —— 间接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被贬之后,多年来为世俗所累的疲惫心情,暂时得以解脱,闲适、超凡脱俗之情溢于心胸。         6、联系写作背景,谈谈你怎样理解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闲人”的含义是什么?本句包含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   【百度百科:《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背景】:     http:///view/#8   整理归纳:   既指有闲情雅致的人,也指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闲人”是作者被贬后担任闲职之身份的自嘲。包含了作者既有被贬谪的悲凉,又有赏月的欣喜,还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自我排遣的达观。   7、从中我们能读出苏轼面对生活是怎样的态度呢?     整理归纳:乐观豁达   8、有人评价苏轼的人生也是诗意的人生。你同意这种看法么?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整理归纳:   苏轼写这篇文章时已被贬黄州将近四年,作为一个济世之才的读书人。长期被闲置,内心一定是异常苦闷的,但苏轼在这种情况下能超越自我,月色在他眼中那么富有人情味。这种通过赏月来摆脱抑郁之情,在欣赏自然美景之中,达到忘我的思想境界。正是诗意的人生的体现。   8、试以本文内容为题拟一副对联。   整理归纳:   、小结:   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表达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在“苦”中寻“乐”。同样,我们现在有些人抱怨生活的“无趣”,其实他们只是缺少一双能看见色彩的眼睛。我们用有色彩的眼睛,才会看见有色彩的人生。我们要学习苏轼—达观的人生态度。   【设计意图:品味课文内容时,主要以重点词语为突破口,带动全篇的品析,引导学生在词句的品析中强化文言语感,体味本文素淡的描述中蕴涵的清幽宁静的景致、复杂微妙的心境,从而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拓展练习:   月夜无眠的苏轼与张怀民二人在如水的月光下,会聊些什么呢?学习了本文,请为二人设计一段在庭院散步时的对话。   【设计意图:使学生加深对苏轼“闲人”的印象,以挖掘学生更为独到的见解。】   附:板书设计:   闲  欣喜、落寞、达观……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以学生诵读、启发、合作讨论为主,教学中,我努力引导学生通过多手段、多角度的探索,从教学目的确定到具体的教学步骤,都紧密与新课标相结合,充分挖掘其潜力、引导学生互帮互助,真正落实“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不知不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面对人生,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